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三十二章 师父出来了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三十二章 师父出来了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和向师兄种树,我们配合专业,很快就干完了。随即就帮助其他组继续干。我年轻体力好,挖坑提水的工作,就承包了。

别说,好长时间没锻炼了,今天这一通忙活,身体反倒舒服了很多。在这个冬天的山上,我的头上居然冒出热气,『毛』孔呼吸着痒痒的感觉,还真好。

冬天种树其实是不科学的,一般种树在春天。但是在重庆山区,这不妨碍。这里的冬天不是很冷,云雾缭绕雨水充沛,成活率没问题的。关键是明天就是法会,会来好多人,为了让这面山坡看起来更好些,今天抢种,改善了外人的观感。

向师兄是林场出来的,比较专业,按他的说法,这块树苗,按今天栽种的情况看,成活率大概在八成左右,还是划得来的。

大家一边忙活一边有一阵无一阵地轻松说笑,在劳动中,所有人的身份与地位是一样的,完全平等的集体中,人们都能够感受到共情和安全,这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学佛的人,基本上的发心都还算善良。况且,来义务劳动的人,都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彼此还算是愉快。

正在这时,听到人群人有人说:“师父出来了,师父出来了。”

循声望去,坡顶上,一群人在向大殿方向走去。正中间那个穿着正规僧袍的,明显处于中心位置,那就是师父了。他边上,除了还有两位和尚外,还有一群居士,围着他。

此时,我发现我们种树的人群,大多双手合什,有的喊着师父好,有的念着阿弥陀佛,有弯腰行礼的,有个别,甚至就在这泥地上,跪着嗑头的。这种场面,我第一次见识,什么叫信仰。

我也随大流,合什行礼。

只见那师父转过身来,看了看这片种植林,双手简单合什,算是还礼,然后又随那一群人,拥簇着,向大殿方向去了。

“估计大殿准备得差不多,师父是去检查的。”向师兄跟我说到。而当时我还没从那种震撼中回过味来,这几十个种树的信众,当时对师父那种崇敬感,真像是看见了神。

“你明后天就见到他了。”向师兄继续跟我说到:“师父单独跟你见面,这种机会不多的。”

“你跟他单独见过吗?”

“见过,就是张师兄带我治病拜师那一次,从那以后,就是在法会或者**时,与大家一起见到他。他一般很少单独跟我们说话,上课当然是他讲我们听。平时,他只跟几个大师兄说话,当然,张师兄是跟他说得上话的人。”

“怪不得,张师兄是个组织者,她跟我说过,师父来到这里时,她就跟着服务了。”

“对,她也算我们这群弟子中,最能够亲近师父的人了。毕竟人家贡献大,修庙子三年,她就服务三年。每年好几个月都在山上,义务工作。”

“她没有家庭需要照顾吗?”

“子女都成家了,老公也死了。就是因为老公死了,所以,她才看穿了生死,追随师父,为下辈子积福呢。”

我明白了,张师兄这不是一般的信仰,这是把庙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业干了。

“张师兄看样是很能干的人呢,她以前是干什么的呢?”

“以前对她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们厂原来有个女同事,跟她丈夫原来是同学,这样七拐八弯才认识的。她是做服装生意的,在朝天门市场,搞服装批发。她丈夫原来是开货车的,到广东拉货回来搞批发。后来丈夫死了,店子交给女儿女婿了。”

“朝天门搞批发,那肯定能干,怪不得,组织这百把人的队伍,搞得有声有『色』的。”

大家都完成了栽树的任务,上午在广场上布置任务的那位师兄,又来检查了一遍,觉得可以,就宣布收工。晚上食堂不开饭,但考虑大家劳动比较辛苦,已经蒸了些馒头,还有咸菜,各宿舍派人去拿。

我和老向一起又承担了这个任务,到食堂拿馒头和咸菜,还把已经空了的开水瓶子拿去,灌满了开水。

“原来我们学法时,按戒律讲,过午不食,但是有体力劳动除外。毕竟,我们居士,跟和尚不同。”向师兄在回来的路上,边走边给我说到。

此时,我看见,紧邻食堂的,和尚居住的地方,出来一个和尚和一个老板模样的人。那个和尚,今天种树时见过,就是跟在师父身边的人。

而跟他一起的老板模样的人,是我的猜测。因为,他长着乡村土豪一样的模样。肚子大,衣服整洁挺括,目空一切的样子。头发向后梳,打过摩丝,手上的金戒指晃了一下,光芒明显,而戴金表的手上,居然拿着一串念珠,微笑着走在那和尚的前面。

这本来不是个好看的稀奇,但向师兄却停下了脚步,悄声跟我说到:“就是这个老板,投资修庙的那个。”

原来是他。这就是传说中,从小拜那个石菩萨,最后发大财的老板,最后访师父,投资修庙的人。

向老师不走,手上提的东西仍然在手上,目光却落在那两人的背后。我也跟着看稀奇。原来在和尚住处与食堂之间,另有一条小路,顺着石梯子向下,看得见,下面约两百米处,有一栋别墅模样的建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建筑院坝内,停着一辆车,不用细看我就知道车型:丰田霸道。其实原名应该念普拉多,但在中国,就被翻译成霸道了,有一种深厚的土豪味道。

“那就是老板的家,他老家就住这里,后来发财,把家里房子重新修成这样的。那车,虽然是他的,但平时主要是师父在用。他自己的车停在车库里,师父这车,停在院子里。”

向师兄在介绍时,我发现,他们已经各自打开车门上了车。我注意到,老板坐进了后排,而驾驶台,居然是那个和尚坐进去了。车子发动,猛地,窜出了大门,迅即消失在山下的拐弯处。

当然,我不是说和尚就不能开车,毕竟这个时代,驾驶也不是什么专业的技术,只能算是生活技能。我有点好奇的是,那和尚开车的风格,从发动到起步到出发,如此猛烈,像是个不淡定的塞车手。与这前同师父出来时,那种很恭敬很沉默很平稳的神态,判若两人。

晚上吃了点馒头和咸菜,喝了些白开水。我想到,晚上估计应该多打点开水,劳动了,有人要洗澡,但这里又没有澡堂。问向师兄时,他却说,这时食堂没有人了,也没有开水供应。

“那洗澡怎么办?”

“学佛的人,没那么娇气,哪能天天洗澡?这冬天,汗出一点,也没什么的。如果是夏天,水房有冷水洗一下就行。”

“总得要洗脚吧?”

“差不多就行了,这五瓶开水,一个人倒一点,兑点冷的,洗一下就行。”

这种生活状态,也可以说是极简主义了。我估计自己也是变娇气了,每天洗澡,本来就是不农村人的习惯。我过去在农村时,也是一周把洗一次,冬天特别麻烦,专门要烧水,用一个大桶,提到房间内,兑些冷的,洗一下就行。我在部队时,最开始,也是一周洗一次,部队的运动量和出汗量如此之大,我都能够适应。

整理完毕后,大家闲聊了一会,各自开始了自己的功课。有打坐的,有看经书的,反正,互相说话打闹的人很少。毕竟,这些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没有我们部队或者大学宿舍那种闹腾劲。

看样子,向老师是了,我就迅速爬到上铺,翻开今天在广场上,别人给我发的黄布包,里面有几本书。这几本书,都是介绍佛教的东西。

有一本书,是讲灵验故事,说什么哪个哪个原来生病治不好,念了多少遍佛,结果自已就好了。说哪个家庭,总是没有生孩子,念了捐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法事,结果妻子怀了双胞胎。

其中最重要的,是介绍今天那个老板的,说他小时候是如何穷,天天上山放牛打柴,但是,他每天都要拜拜那个石菩萨,最后,做生意,路路通,挣下了亿万家业。

对这种事,我觉得我是不太相信的。当然,我也不否认,真有这种事情的存在。以我的经验来说,病没治好,是没找到好医生。而发财的人,我见得太多了,还没听说,我那些富豪朋友们,是通过拜菩萨而发家的。

还有一本书,讲的是这个师父如何神奇,说他是在梦中得道的。他从小父母又亡,在流浪途中,遇到一个老和尚,把他收到一个破败的庙子,教他佛法。但直到老和尚去世,他都没开悟。

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菩萨,告诉他该如何修法,如何参禅。他为了避免别人的打扰,就离开庙子,在五台山附近找了一个山洞,独自修行。曾经坐过四五十天,不吃不喝,最后金光大开,悟得无上法门。

他本来在悟道后,就想到另一个世界去,度他原来收留他的师父,因为他师父修一生都没悟道。但有天王托梦,告诉他世间还有一个大因缘,必须将这因缘了了,才能走。他师父的事,有这个天王护法,不必要他『操』心。

这个老板当时求到他的时候,他是不想理的,因为打扰了他的修行。这老板心虽然诚,但师父不确定,他是不是神仙所说的因缘。

直到这老板拿出那张照片,就是那个石头菩萨的照片时,师父才震惊了。原来,梦里教他佛法的菩萨,就是这个菩萨。师父明白这就是他的大因缘,所以答应了,来到重庆这里,把这菩萨的法门传于世间,普度众生。

这个故事,没有第三人见证,所以,你不能说他是编的,也不能随便相信。从逻辑上说,只要师父和老板认为是对的,那就是对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外人,要相信或者不相信,都是没有证据的。

还有一本书,这名字和内容我都很熟悉,《了凡四训》,这是内地佛教的入门类图书。也就是让人相信因果的意思。原来我都看过。

但今天看,却不太一样。虽然我只看了看它的封面,没有打开它。我发现,我此时几乎与了凡先生在南京时的状态差不多。

当时了凡先生在南京,考上了举人,就等在南京候选。明代科举,分南北两个贡院,这是中国高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原来科举,是全国统考,统一试卷统一阅卷统一录取。但在明代一次考试中,发现,所以的进士,居然都是南方人。当时,中国南方比较富庶,教育也比较发达。北方人生计困难,读书的人少,并且教育也不发达,所以高考很难出好成绩。

但是,科举不是一般的考试,它是未来政治官员的选拔,具有相当明显的政治意义。中国是南北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在未来官员的构成上,只有南方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于是就出现了贡院的南北分设。

其实从宋代以来,南方因为经济发达,生活质量早就超过了北方。再加上燕云十六州四百年来离开了中原王朝的控制,早就缺失了读书科举的风气,所以才造成明代,刚刚回归中原王朝怀抱的北方读书人,水平不如南方的局面。

朱棣政变以来,就形成了中国的基本状态,经济靠南方,政治在北方。

南北贡院,就是在试卷上在阅卷上在录取上,南北各分配相同的名额,各自取士。今天我们高考,也有各省出试卷的制度,虽然有些省份用的是全国统一卷,但录取,却是各省划名额的。

要不然,以江苏湖北湖南的教育质量,那清华北大,招录新疆西藏的考生,只会越来越少的。

在中国,高考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它关系着政治和传统。

当年了凡先生在南京的南贡院中举后,等待吏部的候选。这就好像,他具备了后备干部的资格,等待正式任命而已。

当年有一个老先生给了凡算过命,说他哪年哪月将以多少名中得秀才,哪年哪月会以多少名中得举人,这些大量的预测,在他生命中都一一得到了精确的验证。

所以,这一次,他也知道,自己将在南京等待多少时间,最后任了四川某地的县令,甚至他已经知道,自己子女情况如何,自己活多少岁,死在哪里,等等。

精准预测的未来,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并不抱有期待或者失望。以前的经验,让他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变得异常平静。老先生的算命,帮他预测了人生。当你提前知道你人生未来时,你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你根本也无法有痛苦或者兴奋的感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

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他没事就往南京附近的一个寺院跑,与那里的方丈也算熟悉了。有一天,方丈打坐,他也跟关打起坐来。方丈这个坐就打得长,将近两个时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小时。

我打过坐,一般半个小时,就会出现腿麻脚疼心烦意『乱』的情况,经过长期训练的妍子,每次打坐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四个小时的打坐,不仅是身体有巨大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状态。

这就跟站哨一样,当年在部队站哨,一班哨是两个小时。本来在平时军姿训练时,站两个小时是没问题的,当时是全体战友一起站,一边还有班长检查动作不停唠叨。

但让你一个人站在哨位上,你就知道,坚持下来是如此困难。最难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孤独,身边没有一个人,漆黑的夜里,你在一个孤独的灯光下孤独地站着,就像一个主演尽力表达,却没有一个观众。二是烦闷,内心是无法停止思考的,身体被束缚在一个姿势上,内心一万个草泥马在奔腾。据我的经验,刚站哨那些适应不了的战友,下哨时最大的感觉不是脚麻腰疼,而是想吐,这都是心里憋出来的『毛』病。

身体可以训练,而心,却无法停止它的波动。

当时了凡先生陪着方丈一起打坐,居然也端坐两个时辰,不动不动。这种功夫让老和尚大吃一惊,以尊敬的方式问他,是怎么做到的,这么专业。

而了凡先生讲了自己的故事,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已经习惯了按命运的安排生活,没有心理活动和精神向往,当然能够定下自己的内心。

老和尚笑道:“我以为你是个豪杰,原来却只是个凡夫。”

后来,他学佛做功德的故事,一次次超越了自己原定的命运。超越凡夫的过程,就叫了凡,这也许是他名字的喻意吧。

这里面唯一的一本经书,就是《阿弥陀经》,这间屋子里,包括向师兄,看的,就是这本经书。从我所了解的佛学知识来看,这属于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了。

净土宗,与禅宗在修法道路上,有区别。当然不能说哪个高哪个低,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条条都通解脱。据说是东晋时期,一个着名的祖师认为,当时时代,人们的慧根已经不能保证自己的力量,能够开悟得道了。

依据这部经典,可以依托菩萨的力量,帮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阿弥陀佛在他的愿望中说,他能够帮助一切信仰他的人,只要是诚信真信和净信,他就能够在临终时,用佛菩萨的力量,带他们到极乐净土,来到他的身边,听他的佛法,最终得到解脱。

那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人人都想去。但这种修法又是人人都能够掌握的,因为,只要你诚心念着佛号,佛就会来接引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国内有一个先生说,这是天堂门票券最便宜的法门,因为一句话的事,就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

这是净土法门,在今天中国佛教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人人都可学,人人都有机会。

这一点,我本人也有体会,比如法相宗,比如玄奘法师的门派,他们的经典和论,我都看不太懂,别说普通老百姓了。专有名词之多,理论水平之玄,像是哲学教授的考题,老百姓怎么可能依据它来修行呢?

而禅宗,讲直指人心、立地成佛,但是,又没有什么可靠的章法可学。参禅打瞌睡,或者妄想,没什么把握。如果一个简单的有把握的东西出来,大家肯定会选择它了。

但是,这个东西也有点疑问。大家都说,临终时,佛来接引你。究竟去了西方没有,谁来告诉我?没死的还没机会,死了的不能告诉活人。

不能证伪,这事就玄。

当然,我也不能否认它。历史以来,如此多的人,比我聪明的多,比我成功的多,比我有功德的人多,他们都信这个法门,肯定是有道理的。这些聪明人都没否定,我就更没资格评价了。

他们与其说是念经书,不如说是看经书,因为都没出声。房顶就一颗白炽灯,泛着昏黄的光,好在经书的字都很大,这些中老年人,不用戴老花镜,也看得清。估计,有的人是在默念,因为嘴唇在动,没有发声。

但是,对面一个打坐的,让我有点奇怪。他打坐采取的姿势,确实是我所不能达到的,是双盘。也就是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而他的双手,我也熟悉,双手放在腿中间,左手下右手上,两大拇指相柱,我知道,这是佛教中的一个手印,叫定印。

但他的姿势,却没有定下来。他比较缩,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缩头缩肩的,好像怕冷的样子。其实他不冷,因为他下面围着被子,上面身上穿着羽绒服。

他紧闭双眼,可以看出他面部的紧张程度。他咬紧牙关,腮帮体现明显。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体,向左边依稀,偏着偏着,突然好像意识到了,又忽然坐正,但过不了一分钟,又向左边偏了过去。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