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山东国字脸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一十七章 山东国字脸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平凡”的丈夫是个山东人,她在网上,晒出了他们的照片,典型的中国中年夫妇的照片,看似对镜头笑,但有些空洞无神。

她们那一代,经历过早期的理想幻灭后期的财富巨变,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让他们的目光有点呆滞。有一个画家,依据某个心理和社会学的专有名词:巨婴,画了好些幅头脑缩小,目光呆滞的画,居然在西方,被炒得火热。

这个画家即使是恨铁不成钢,也不能这样没有尊严,以糟贱自己的同胞还获得好评。且不说他的动机有多么差劲,就是从事实来说,他也把握得不准。

这种呆滞是面对外界突然到来的刺激,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就像一个人听到巨大的声音,突然停下了脚步。一个人看到狮子逼近,暂时的惊恐让他挪不开步子而已。

这种暂时的应激反应,如果把一个西方人,也活在中国今天这个飞速奔跑的时代,也会有。与性格与生理无法。

况且,心理学家在考察人们习惯时,喜欢用生理的方式来解释心理。但许多心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关。不能混淆。

比如,人们好嚼东西这个习惯。

“平凡”是这样解释她丈夫的国字脸的,她爱读书,但受这种学术风气和思维影响的害,也不浅。他说,山东人祖辈以来,喜欢吃煎饼,而那煎饼是最硬最有嚼劲的东西,导致山东人,咬肌过于发达,两颊宽阔,就是国字脸。

听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我反问到:“有的人爱嚼口香糖,有的人爱嚼槟榔,有的人爱给小孩子嚼橡胶奶嘴,难道与国字脸挂得上钩?”

她表示了暂时的屈服,说到:“也许是时间太短,不影响进化吧。”

你看从生理机能说到进化史,这就没办法好好聊天了。我回复到:“如果说山东人爱嚼硬东西,那还真有历史,也许六千年前,他们的牙口就与众不同了。”

这引起了她的兴趣,非要我讲下去。我不得不给她谈及了,位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在神农氏时代,与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三足鼎立,分布于黄河下游,山东地区和江淮地区的一种文化。她由北辛文化演变而来,年代在距今6500年-4500年之间,延续约2000年左右。

有意思的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墓葬,显示这种文化,存在着15-20岁之间的成年男女,进行普遍的拔除门齿,以及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的现象。

另外,有的人,还长期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也造成了颌骨的内缩变形。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呢?

这就不得不把当时华夏地区普遍的意识形态,以及大汶口文化与红山文化、庙底沟文化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当时的华夏地区,“五行”学说是大行其道的。而由于金属还没有普遍使用,当时的“五行”元素中,是没有“金”元素的。当时的五行元素,是“石、木、水、火、土”;也就是用“石”代替“金”。

我们从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以及红山文化牛河梁文化遗址“炼石补天”的遗迹,都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地信奉“五行”学说。

这是早期的大汶口人拔除门齿、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以及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的文化上的原因。

那么,什么原因,是导致早期的大汶口人拔除门齿、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以及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的直接因素呢?

这就是战争。

《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这里的“都于陈”,就是说,伏羲氏部族在现在的河南淮阳立都。这是在战略上造成进攻山东、“东封太山”的一种军事态势。

因为,在当时,黄河以北,连续有古黄河和古济水两条河流,横档在河北与山东之间。在河北,是不好对山东发动进攻的。而在河南,则没有大的河水,阻挡河南与山东之间的联接。这样,淮阳,就成为立足河南进攻山东的前线基地。

那么,伏羲氏部族要进攻山东“东封太山”,山东地区的原住民们,会怎么办呢?他们当然会奋起反抗。

而反抗,第一要有硬件,要有得以进行反抗的人力物力;第二要有软件,要有足以鼓舞人心、支撑人们抗战信心的精神意识。

而根据伏羲氏的“木德王”来看,伏羲氏部族的德运就是属于“木运”。也就是说,在山东地区的原住民们看来,伏羲氏就是属于“木妖”。

那么,对付“木妖”,该怎么办呢?

当然是根据“五行”学说中“石克木”的原理,来以他们本部族的“石灵”去克“木妖”了。这就是今天的山东人,仍然在以“泰山石敢当”的“泰山石”,大赚其钱的文化由来。

那么,在当时,山东土着们在战胜了“木妖”,赶走了伏羲氏之后,他们,是否就会深信他们部族的德运为“石运”,他们就要想办法保护和增强自己体内的“石气”,而破坏自己体内与“石气”作对的“木气”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拔除门齿、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无疑就是为了破坏自己体内,与“石气”作对的“木气”,使自己体内的“石气”,始终处在优势的状态。

因为,“石死木活”,“木”是具有生长性的;而人身上的骨头,也具有生长性。骨头,也就是“木”。

与拔除门齿、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和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现象同时出现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的,还有獐牙和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

獐牙和獐牙勾形器,应该是对牛图腾的符号化;也就是以一个简单、抽象、而又贵重的东西,来代表牛图腾,以象征部落首领的身份。

《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

神农氏的图腾为“人身牛首”。而神农氏为当时的天下盟主。东夷氏部族尊崇神农氏的牛图腾,是神农氏部族的文化,以盟主之地位向东夷氏部族发生影响的结果。

而龟甲,应该就和红山文化遗址、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无足玉龟”一样,是代表部落首领的身份。只是,大汶口文化中的龟甲太多,又没有像“无足玉龟”那样经过精雕细琢的加工,所以,就没有“无足玉龟”那么神圣和庄重。

这也许是显示,大汶口文化的极权意识不强,没有一个集权中心。

所以,他们每个部落的酋长,都可以把自己当成本部族的首领,当成“四岳”岳主之一,从而享有龟甲,以显示自己四岳岳主和部族首领的身份吧。

大汶口文化中,也有八角星纹图案。这些龟甲和八角星纹图案,都表明了,大汶口文化所在的东夷氏部族,曾经和共工氏部族一样,也是与伏羲氏部族进行过生死决战。

他们,也是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中的“四极”之一。而拔牙、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泰山石敢当”等风俗的流传,就是他们与伏羲氏部族进行过生死决战的后遗症。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对应的,是“天下结盟”之后的神龙时代,年代为距今6300-5500年。

中期对应的,是黄帝部族崛起,神农时代向黄帝时代转化的阶段,年代为距今5500-4800年。

晚期,则是蚩尤氏所领导的东夷部族被黄帝部族战败之后,臣服于黄帝部族,却还没有被黄帝部族所同化的时代,年代为距今4800-4500年。

从早期起,大汶口文化的家畜饲养,就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之骨骼。墓地中,常发现随葬的狗和猪。

中期以后,墓葬中不断发现整猪、半只猪、猪头或猪下颚骨。用猪随葬的墓,占到1/3以上。有的墓中,随葬的猪下颚骨多达32个,表明中晚期的养猪业,已经十分发达和兴旺。

渔猎和采集生产,这时候仍然比较重要。遗址中,有獐、斑鹿、狸、麋鹿等野生动物的残骨。很多遗址中,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之骨、角质鱼鳔、鱼钩;有扁平三角式、短梃圆柱式、长梃双翼起脊式,等各种骨镞、角镞、牙镞;有石质和角质的匕首;还有石矛、骨矛等大型投刺猎具及较多的网坠。

在兖州王因遗址,还出土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与鱼、龟、鳖、蚌等水生动物的骨骼同弃于垃圾坑中,表明当时的人们,能够集体捕获比较凶猛的大型水生动物。

晚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较之前更加严重。有的大墓,随葬品有七十余件,有的墓,则一无所有。考古中还发现,晚期的氏族墓地中,出现了小片的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这一时期,灵魂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单单用死因来区分灵魂的善恶了。墓地上出现了无尸富墓、断头富墓。

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的头朝东或朝北,可能是表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于海上。

而后来胶东半岛盛行头向西或西北的葬式,可能是表示,这些人是从内地迁徙过来的。

综合来看,大汶口文化是一种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氏族公社向私有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文化。而她的族群,则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后裔,是与伏羲氏部族有着历史过节、并且难以忘怀的、东夷氏部族的后裔。

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氏部族的生产技术,是发展得很快的。但是,他们在对于世界的深层次认识方面,在对自己部族的灵魂形态的塑造方面,显然是没有用心。

他们的本族图腾,是基于渔猎生产的海鸥。但是,不见他们像伏羲氏部族和神农氏部族一样,把自己部族的图腾,时刻放在心里,随时找机会去表现。

他们把獐牙勾型器作为权力的象征。獐牙勾型器所代表的牛图腾,与农业生产相关。这是受神农氏部族等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也就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不注重对世界、对人类存在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注重对自身主体意识的强化,而比较关注眼前的实利。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汶口文化的极权体制就十分微弱。

他们没有集权中心,所以,也就没有公共资源,去从事专业化的神性创作。而单个的部落,又没有能力,去养活一支进行能够专业之神性化创作的团队。这也就导致他们,只能够用龟壳代替无足玉龟。即便有少量真正的玉龟,在制作上,也无法达到精致的程度。

眼界的低下,精神的平庸,应该是大汶口文化的主人们,和共工氏部族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政治舞台乃至于文化传承中,消失的原因。

只是,他们居于东方,与强者相距遥远,共工氏部族在他们的前面,替他们挡了一阵,所以,才使得他们,比共工氏部族,要多苟活了一段时间。

当我与她在网上说到这里时,我自己也不清楚我说明白了没有,更不知道她听明白没有。在等待她大约十来分钟后,她突然冒出一句:“哇,你是大学教授吧,搞历史的?好有知识哟。”

我赶快否认,我只是的人。我当然不能说,对于五行观念的演变,对于占卜的历史脉络,是我的专业。

“按你这说法,山东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海上一个是来自中原。除了山东半岛,那来自海上,是不是指来自日本呢?”

这可是个大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我不得对严肃地对她说到:“绝不是日本,因为没考古证据支持。”

我说出了多种可能,而六千年前,山东半岛发生的地震和离岛现象,或许也有线索。我给她举了与山海经有关的考古例子。

山海经说,在山东以东的大海边,有一种方脸人,脸是菱形,从图形来说,似乎是一个旋转45度的方形。反正,山海经成书年代太早,根据的也是传说和神话,大家也不放在心上,毕竟,方脸的人,方脸的动物,都没见过。

但是,最近在山东海边的小岛上,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壁画,那上面画了好多个菱形的脸,神奇不神奇?在古代壁画中,写实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也许,真有这种人的存在,他们才画得出来。

所以,我给了她一句加粗的字: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这句话也许伤了她的自尊,她沉默了好久,我都以为她要下线了,我也无所谓,反正又不认识。但伤害一个人的自尊,确实是我少年气盛做的坏事。

谁知道,滴滴声音响起,她居然回复了。“是的,我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太有哲理了,我耐心地听她讲故事。并且在故事中,与她共同分享了思维过程。

她每天坐地铁上下班。上班的时候还好,下班就很崩溃了。每天从起点站出发,车停到中间的换乘站时,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乌央乌央全是人,许多站得靠前的人勉强才能挤上车来,在门口被挤得像一张照片,用新闻里的话说“挤得一点尊严都没有”;那些排在后面的人可能要等两三趟车才能挤上来。

有一次,车停在换乘站的时候,透过车窗看了下外面,车门口满满当当挤满了人,而对面反方向开的车门口,只站着寥寥几个人。

为什么那些站在后面等车的人,不到对面上车,往前坐一站,避开换乘站这人最多的一站?

这样既不耽误上车时间,还能在车上占个好一点的位置,不至于在门口挤作一团。找一天下班点,她专门从换乘站挤下车,到对面去坐了反方向的地铁,然后在前一站重新上了车。

等车再到换乘站的时候,她看了下时间,一共也就花了几分钟。她刚才从这儿下车时,看到的那些排在后面的人,依然还没有挤上车。

所以,你以为我是想说“很多人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不懂得去打破常规思考”吗?

然而并不完全是。打破思维定式,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最喜欢谈论的“思维鸡汤”了。

确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许多道理,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废话”,比如会分享的人才快乐、微笑的人运气一般都比较好……很少有人在听到这些道理时,能跳出这这些定式来思考。

又比如在刚才说的坐地铁,如果你询问一个常在换乘站上车的人,他可能告诉你一些关于在换乘站上车的道理,比如如何抢位置,如何挤上车,如何避免被下车的人的挤出来。“要努力,要把握好时机,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坚信总有一趟车能让你挤上去”——这是她总结的“换乘站乘车方法”。

这样的道理就属于“思维定式”类的道理,绝大部分人听了等于没听,懂了等于没懂。只有一部分人会去想,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往前倒着坐一站,从人少的站上车。

就像某个故事里说的那样:有台很昂贵的机器,其中一个零件总是出毛病,用了很多办法都只能管一时,过段时间总是又坏了。后来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去掉那个零件?等去掉后发现,那真的是个多余的零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醍醐灌顶、打破你常规思维的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然而,我又多想了一层:每天从地铁换乘站上下车的人那么多,往前多坐一站这么简单的道理,不可能没人想到啊。只要每天上下车的几万人里,有10%的人想到了,告知了身边的人,那它的上一站也应该人满为患了,但明显没有啊。唯一的解释,似乎就是那个传统的“许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不去做”。

知易行难。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知道一个东西离学会一个东西差十万八千里的话,那么学会一个东西离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一个它,差了可能有一光年。所以,你以为我想说的是这个吗?是,但也不完全是。

我又想了一层:每天在换乘站上下那么多人,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往前坐一站会好一点,那为什么大家不去试试呢。难道因为大家执行力都不强?都是不喜欢行动的人?都是“思考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为什么每次挤地铁时行动力那么强,在地铁上抢位置时那么积极呢?

再延伸一点来说,为什么同样和乘车有关,诸如“怎么抢票”“退票时如何通过改签节约退票费”这样的道理,几乎所有人知道了都愿意去尝试,不知道的,也会拼命在网上搜攻略?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收益问题。

你常常在换乘站挤地铁,虽然你知道可能往前坐一站就能不用那么挤,甚至还能早一点上车,但也懒得去做。

这个道理你听说了,去行动了,给你带来的收益也太小了,最多也就节约一两分钟,让你挤上车没那么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远远达不到吸引你去尝试的地步。

我们真正期待听到的其实是那些看似能带来重大改变的“大道理”。

我们常常期待着,自己今天听到一个终极道理,几天几个月后就能对自己的人生造成根本性改变。否则,我们懒得去听,听到了也宁愿不去行动。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真正面临的问题。

我们的生活太平凡了,我们太期待那些能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改变世界的“终极道理”“终极法则”了。期待到,现在有人要写书,书名里不加一个“世界”或者“人生”,出版社都不同意。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这样的大道理都是很难立马见效的,能带给你实实在在效果的大部分都像是我上面举的“如何避开高峰期乘车”之类的小道理。

更重要的是,那些大道理很多根本没法执行好么。他们只是看起来很有道理,你压根没法去验证。

比如这样的:不要害怕暴露实力,你的杀手锏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抛弃。自我坦诚,是这世上最锋利的武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问心无愧,你就赢了。世界不以你为中心,你要以自己为中心,做人要有立场,切忌失去自我。

……

这些道理说得有理,赞同者众。但是,我很好奇,这样的道理有谁能去真的执行?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里去收集、去发现类似于“如何与人相处”“怎么当众演讲”“如何保持好心情”之类的小道理,自己去验证去尝试。

是的,我们都想弄懂什么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但真正在我们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还是小学时老师教的“1 1=2”“3x7=21”啊。

勿以道理大而盲信,勿以道理小而不为。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