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小苏和黛玉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一十五章 小苏和黛玉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网络论坛上混时间。因为,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空白环境里,我怕把自己呆傻了。

我加入了一个群,主要是讨论心理的。这个群里,女性比较多,而我对女性,是不太了解的。因不太了解,所以有好奇的探索。

一个女性朋友说,她在网上,几乎没有现实中的朋友。她在网上可以大胆地说话,觉得很放松。但在现实中,哪怕是同学聚会,都说不出话来。

我在现实中,也几乎没有朋友了。在这个宾馆,我除了吃饭和偶尔逛街,也没什么交往。但是,我与她却是不同的原因。我不接触朋友,不社交,是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我想帮助她,在网上,也算我在做好事。我用自己理解的心理学知识,给她进行了开导。而小苏的情况,我只是大概介绍了一下,是个推销员,社交中的高手,用社交赚钱的人。

另一个例子,是黛玉,每个人都熟悉她。网络那边的人,也觉得自己像黛玉,这是个自寻烦恼的家伙。

在我接触的朋友中,大部分是脸皮厚的。因为,脸皮厚、吃个够。今天最流行的歌星影星,都是人来疯,越是舍得做,越是脸皮厚,越有表演天赋。

听小池说过,她们传媒大学,学表演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辱骂,很难听。我当时觉得,大学教授了,怎么这么没礼貌素质呢?

后来,小池解释到,吃开口饭的人,靠脸吃饭的人,也就演员,必须脸皮厚。如果连挨骂都接受不了,怎么接受闪光灯下的众目睽睽?我明白了,挨骂和接受羞辱,也是专业训练的一部分。

小苏的脸皮就特别厚,可以在别人的愤怒和打脸中,发自内心的微笑,因为推销,也是一个脸皮厚的工作。

而现实中,有许多脸皮薄的人,他们因为不成功,因为接触社会面小,所以,没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他们,却大量地存在。对别人评价的敏感,或许是他们脸皮薄的原因。

比如林黛玉,脸皮就特别薄。明明喜欢宝玉送的东西,嘴上却不敢承认。宝玉亲口问过来,还要否认。对自己最爱的人,都保持着害怕批评的状态,怪不得,宝玉好久都无法确认,黛玉是不是真爱他。

好多恋人,因为所谓的自尊,而忘记了及时表达,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过,是爱情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了。人只要有交往,就会有评价。这些评价对你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你有自由选择权。

不喜欢我的人,我离开就是了。何必非要讨好呢?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会在人际交往中,难以控制自己有很多的内心戏、总担心别人内心给了自己“差评”。这样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无论是恋爱,还是日常与人交往,他们都会感受到很多焦虑、恐惧和压力;而周围那些与他们交往的人,也难免因为他们的误解和揣测而感到困惑。

这些“爱多想”的人,通常有如下六种特点:

第一,与人交往时,先预想最糟糕的局面,即使每次其实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下一次还是会做最坏打算。想交往又怕留下不好印象,这种人,在没见面之前的犹豫,浪费了自我表达和取得对方印象的机会。更严重的是,有的人在极端情况下,主动逃避与人的见面,错过了最想见的人。

第二,在说话、做事时,会特别在意他人的感受;这让自己说话完全没有底气,老是随声附和,变得谈话毫无价值。

第三很会察言观色,在意别人的一些非语言表达,比如表情、眼神和小动作。猜测他人的好恶,再作出自己的反应。这种被动型的社交方式,目的是企图获得完美的评价。其实,他们忘掉了社交的基本目的,给人留下印象。不管是好的印象还是坏的印象,你连印象都没留下,什么都谈不上。

第四,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自己、批评自己,或是不太喜欢自己;季羡林说过,人人都喜欢我,我不可能做到,我又不是演员。其实,演员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不可能不被批评和拒绝,因为没有完美的人。你的存在,只是因为你的特征。

第五因为这些担心,有时候会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甚至回避和他人打交道。想去不敢去,这是爱情小说中常有的桥段。与其表白被拒绝,不如不表白,保持友谊。这样,留给了自己最大的遗憾。

第六当真的被批评或被拒绝的时候,内心反应往往特别剧烈,哪怕表面上装作没事的样子。生闷气,一个人找地方疯狂发泄,又害怕别人看出来。

如果你觉得,上面很多条都“戳中”了你,那么你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也属于“高敏感”的类型。

不把社交当成轻松的旅程,总是当作考验,这就患上的社交恐惧症了。

人际关系敏感是一种人格特质。人际关系敏感度较高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会特别在意他人的行为和感受,对于被拒绝、被评价会尤其敏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种针对交往过程中负面反馈的敏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认知和情绪层面上,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倾向于对他人可能发出的负面反馈感到过度担心。

比如,他们有事想要找朋友帮忙。但是,在还没有开口问对方的时候,他们在心里可能就已经开始反复纠结,设想各种被拒绝的情况:

他会不会不愿意帮我呢?万一他其实不愿意帮我,但是我这么问了,他不好意思拒绝我怎么办?有时,他们因为实在是太担心了,会一直拖延求助,纠结到无法开口。

从行为层面上,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更容易对他人的负面反馈做出过激反应。

在上面那个例子中,如果朋友真的拒绝了他们,无论实际上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往往都会感到非常不安,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哪里没做好、被嫌弃了,对方才拒绝帮助自己。

所以,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们可能都不会主动去联络对方;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也不太愿意再寻求他人的帮助。

如同心理学家G.C.Harb等人所说: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往往缺乏自信;他们总是会曲解别人的意图和行为,让自己在和人交往时陷入窘境,表现得很尴尬,或是干脆回避社交。

可以说,他们的内在自我其实十分脆弱。因为害怕被拒绝、担心不被喜欢,他们不敢向任何人暴露内心深处那个可能不完美的真实自我。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想起我们曾经探讨过的另一类人——那些无法说“不”、总是忍不住取悦别人的“讨好者”。的确,讨好者十分在意周围人的眼光,怕被拒绝,也怕给别人添麻烦;但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不一定有讨好他人的倾向。

比如小苏就是一个典型的“讨好者”,但他讨好是有目的的,是想拉近距离,作生意。讨好是他的职业,不是他的人格。

而黛玉,是敏感者。她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以至于颠倒了主次,有时为了在仆人面前表达尊严,居然对自己最爱的宝玉,尖酸刻薄。

举个例子,在怕被拒绝这件事上,两类人的内心戏可能会非常不同。

讨好者总在过度帮助他人,满足他人的一切需求;在担心被拒绝时,讨好者的内心戏是“如果我不能让周围人满意,他们可能会抛弃我”,于是会加倍努力地取悦他人。

而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在担心被拒绝时,会更多地纠结于对方可能会怎么想,沉浸在可能被拒绝的焦虑之中;如果真的被拒绝,人际关系高敏感者的内心可能是崩溃的,只剩下一句“我自闭了”,并回避后续的交往。

甚至有时,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会在认为对方可能讨厌自己时,主动表现出自己不喜欢对方,以此维护自己的骄傲和脆弱的自尊心。这明显就是黛玉的做法了。

人际关系高敏感者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一边纠结自己是不是又想太多了,一边继续担心别人对自己可能有哪些不满。黛玉作为寄人篱下的人,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也许,这是她内心敏感的主要原因。

长期处于这样的担心、纠结之中,人是不快乐的。有多项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高敏感可能会从社交、情绪、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社交与情绪压抑。黛玉多思,不如说她太敏感,最后患了忧郁症。许多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因为过度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需要。久而久之,由于自证预言,周围人可能真的会容易忽视他们,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频繁碰壁。

而当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时,高敏感的人会感受到强烈的不安,甚至会表现出社交退缩的倾向。

第二个影响是,精神疾病风险。人际关系高敏感会增加人们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包括抑郁症、焦虑障碍等。

人际关系高敏感也可能会引起进食障碍的恶化。研究发现,由于过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会更相信节食和减肥能够带来整体的自我提升,更渴望让自己的身材符合主流的苗条审美。

第三个影响是,身体疾病风险。人际关系高敏感对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人对疾病更为易感,这使得他们患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黛玉的肺病,肯定不是营养不良产生的,而是与自己的性格高度相关。

那么,这种感情形成的机理,有哪些呢?根据我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情控制”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童年时父母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和他人相处时变得敏感、易焦虑。其中,那些过度保护孩子、同时很少关爱孩子的“无情控制型”父母,最可能使孩子发展出人际关系中的高敏感。

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父母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就是去回应孩子对于关爱的需要,以及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模式。在依恋关系中,孩子会去做两个判断,一是判断他人在大体上是否能够关爱自己、支持自己;二是判断自己是否在他人眼中是值得被关爱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无情控制型”的父母,不仅阻碍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本身对孩子也很少提供情绪上的关爱和支持,常常拒绝孩子对于陪伴、肯定的需求。这些早期依恋关系中被冷落、被束缚的体验,使得我们在长大后相信自己不值得被关爱,而是需要依靠外界的积极评价来肯定自己;同时,我们也会难以信任他人,认为他人总是会像父母那样拒绝、否定自己。

第二、心理需求的挫败。心理需求挫败是指个人有心理需求的体验遭到破坏,这是一种主观的体验,通常受到过往的社交经历影响。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过去我们的内心有一些需求,比如做错了事情很慌张,想要被安慰;但是其他人给的反馈是,做错了要承担责任,需要安慰是软弱的表现。

这样的反馈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心理需求本身是不好的,有这个需求意味着“我不行”。类似的经历多了,我们就会产生心理需求挫败。频繁遭受心理需求挫败,特别是小的时候,会影响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使得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变得敏感,在尚未开口前就先行自我否定。

第三、社会性别角色赋予的期待。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陷入过度敏感,对于拒绝的信号更容易感到不安。同时,女性也更容易在收到负面评价时将羞耻感内化,认为是自己有问题,才导致别人拒绝和批评自己,从而担心在未来遭遇更多的拒绝和批评。

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性别角色有关。比起男性,社会更期待女性成为关系中的照顾者,维持关系的稳定。因此,女性更多地发展出对人际关系中“非语言线索”和“言外之意”的敏感度,更在意他人的心情,并认为自己有责任照顾每个人的感受。

马克思说过,过去的哲学家总是在思考如何解释这个世界。而他,却总在思考,如何改造这个世界。

虽然人际关系中的高敏感会带给人们许多困扰和风险,但它本身是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某种疾病,甚至也不能说是一项缺点或毛病。毕竟,人际关系高敏感所揭示的,是我们对关系一直以来的重重恐惧,和长年累月积攒的挫败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担心和敏感都不是多余的;它们是在保护你,避免你受到想象中的伤害。唯一的问题在于,那些伤害可能并不会真的发生。

所以,在自我调整时,你首先要做的,是更为细致的觉察。在哪些时刻,你会感到特别担心别人拒绝你?和谁说话时,你会特别害怕他的批评和否定?你当时是怎样反应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去问自己这些问题,但不必立即诉诸改变。只是接纳这样的自己就可以,让自己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你有这样的一面,看一看它具体的、真实的模样。

接下来,你可以去进一步向内探索,自己担心、害怕的情绪背后,有怎样的核心信念。依照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核心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理解外部世界。一些常见的负面核心信念有:我是不可被爱的、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值得被善待、我是不重要的、我没有什么价值……

即使同样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每个人的核心信念也可能有所差异。你可以借助一些书籍、课程的帮助,或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寻找自己的核心信念。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的核心信念是如何影响了你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你在意他人的感受、担心被拒绝,可能都是受到这些信念的驱使。

在此基础上,你需要了解的是,内心深处每一条核心信念,看似难以动摇,其实都代表着一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比如被爱、被认可、被接纳和善待、被重视、被夸奖……去明确你真实的需要,因为每当这些需要被满足,你都会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撼动那些负面的核心信念。

而满足内在需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我关怀。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实践自我关怀。不妨尝试以下几个小练习:

用对待好朋友的方式对待自己。如果你的好朋友也在担心会被他人拒绝,总害怕别人不喜欢Ta,你会如何安慰Ta?试着用同样温柔的态度,对自己说一遍同样的话。

把担心和焦虑写成信,寄给自己,过一星期再给自己写一封回信。隔一段时间再读到当时内心的不安,我们或许会由衷地为那个胆怯、纠结的自己感到难过。而这就是自我同情和关怀的开始。

改写担心的内心戏台词,区分实际和想象。下一次,再担心“他会不会不喜欢我这样做”的时候,对自己说,“我在担心他可能会不喜欢我这样做,但实际上,他也可能是喜欢的”。

或许,在人际关系中高敏感的你,要用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够开始相信,人际关系中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拒绝和批评;即使是那些真实发生的拒绝和批评,往往也并不是在针对你。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你怀着忐忑的心情,所做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勇敢而有意义的冒险。它们会带着你一点一点拨开内心恐惧的迷雾,体会到人际交往中的真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其实不想用专有名词来说服外行,我最讨厌乱用外国名词吓唬中国老乡,但顶不住,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太多,所以不得不引用。

当然,我也给她作了解释。虽然她不怎么敢问每一个词的意思,但我主动把自认为晦涩的名词,作了详细的解释。按她的心理特点,她估计会猜测,我在解释中会厌烦她,于是,我就大谈,我是个好为人师的人,能够在她面前当一回老师,是她成就了我,我感谢她。

这让她很高兴,也许,她第一次感受到,给人添麻烦,居然是一件有功德的好事。

她的网名叫“平凡”,我曾经玩笑地说:“你为什么不叫黛玉呢?”

她的回答:“我也觉得自己像黛玉,但是,我不敢说出来,更不敢拿她当名字。因为我又老又丑,如果网名叫黛玉,别人会笑话。”

网络是个虚拟空间,只要仅保持在神交的状态,别人的嘲讽对你的现实,有什么影响呢?

从她的网名来说,估计是个六零后,年纪比我大多了。这么大年纪,活在自寻烦恼的世界里,太痛苦。我觉得,我真的是在做好事。

上网后的观察,觉得从名字上,大概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年纪。心理模式的不同,在名字的取法上就有变化。这种巨大的区别,也反映了中国在近几十年里,剧烈变化对人们所造成的不同冲击。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变化太大太快,以至于代沟明显。

六零后取名有两人特点。第一种情况,就是以两个字为名字。如平凡、菊花、兵哥等。还有一种情况,是以毛爷爷的诗词中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给自己命名。比如叫层林尽染,叫浪遏飞舟。还有很长的,叫什么“红旗温卷西风”,这是他们青春的印记,一生逃不掉。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