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零九章 百年大变局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零九章 百年大变局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我们到一个餐馆,喜欢点一个菜的原因,过去和今天是不同的。”

他打比方的方式,有点文艺。其实我是不喜欢打比方这种说理方式的,太粗糙。但在座的人参差不齐,年龄偏大,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容易接受这种说理方法。

看样子,冯总也是见人下菜碟。

“过去,我们爱点红烧肉,不仅是因为习惯它的味道,而且因为它油水多,菜馆的分量足,我们能够满足自己对油水的需要,所以,这个菜是百年来,最普及的硬菜。而在我们小时候,虾和蟹,并不像今天那样受欢迎,而野菜,是上不了宴席的。”

需求变化了,这恐怕是他要说的意思吧。

“今天,人们对大鱼大肉的需求变了。对味道营养及个人爱好,有所挑剔。光靠增加材料成本来做红烧肉的餐馆,生意就下降,而靠味道和个性化取胜的餐馆,生意就好了起来。这就是变局。民以食为天,用食材来打比方,大家估计有共鸣。”

他为什么不说火锅呢?在重庆这地方,离了火锅不行啊。

“中国人的消费已经开始升级了。在农村修一个三层楼,也娶不到媳妇,在重庆有个两居室,找媳妇就太轻松了。为什么?因为重庆所带来的其它收益,适合人们的新需求。比如公共资源这一项,就远超乡村。这里有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公共交通,最好的社区保障,最好的就业机会,最好的成长空间。还是打比方,在朝天门开个火锅店,肯定比在开县开五个火锅店,得到的利润都好。”

他终于说到火锅了,我听到身边有两位,长舒了一口气。重庆人对火锅有一种执念,这是基本感情。

“决定供需的是消费体系,中国处于巨大的消费升级之中,也就是说,在巨大的变化之中。比如过去有个北京吉普就很牛了,今天你开个日本车,还有人笑话你。重庆原来有嘉陵摩托,二十年前有一台,很是拉风,姑娘小伙羡慕。但是在今天,你要是没一台长安汽车,都不好意思谈恋爱。”

这话说得,下面哈哈大笑起来。虽然幽默,但是实情。

“变中有不变的,那就是房子。房子在中国,是安家的象征,成家立业,才是完整的人生。房子是所有消费中最大件、最复杂、最典型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在哪个城市有哪样品质的房子,基本上就代表了你的消费水平。在其它消费都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房子升级是最火锅化的体现。”

火锅这个词再次出现,并且有一个新后缀,火锅化。

“火锅容纳百味,包含所有食材。如同消费代表,没有什么升级有它那样体现得完整。与别墅相比,豪车算得了什么?一个千万富翁,不过北京上海的三居室。表面上,火锅的价格仿佛也不太高,但因食材的不同,价格没有顶的。况且,火锅那百味齐全的刺激,让我们对房价的感受,也五味俱全。综合体现消费的楼市,如同食物届的火锅。一个巨大的江湖,波动着每个人的心。”

这是文艺化的表达,但重庆人就爱听这个。我说过,重庆人是感性的,讲义气,有时还有点冲动,如同他们的口味。

“当改革开放,把农民巨大的劳动力释放出来,就像有魔法一样,从土地里呼唤出了巨大的生产力,让中国经历了百年以来最伟大的改变。”

他的这几句话,是模仿老马对资本主义的评价。但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实际。

“经过教育的有文化的农民,他们的生产效率不应该被农业所束缚,他们投入到工业化之中,所产生的爆发力简直摧毁了外国人的常识,中国人的观念,造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依附在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洗礼。”

这是一个作家或者社会学家讲话的方式,看样子,这个冯总,称他为老师是对的,要不然,他培养不出这么多高手。

“农民进城了,成功者需要成为一个正经的城里人,这就是所谓的刚需和消费升级。所有投资涨价之类的现象,只不过是这种成功和前进的溢出,看到大趋势,就明白方向。”

这不仅是因为城镇化,而且是因为工业化,更是因为市场化,所以推动楼市兴旺的力量,不过是中国的前进。

“他们在投资什么?在投资未来。因为人们越来越富,对大城市资源的向往也越来越有条件实现,为什么不买房?过去革命时选择党派,人们是用生命投票。今天选择城市,人们是用脚投票。愿意在哪里居住,就是对哪里充满希望。所以,房价上涨的城市,政府不要怕,这说明,大家看好你呢。”

此时,又有一部分笑声,估计官员们再矜持,也经不住这种吹捧吧。人民的需求,我们怎么可以回避呢?

“所以,需求论只讲社会平均工资是不对的,那只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新产业不断产生,新居民不断涌入,用过去的统计数据来计算未来的投资,方向错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买过股票的人知道,看好一个行业,不需要它现在估值多少,而是看好它未来的发展。腾讯股票在香港上市,涨了几十倍,有的商界老手,比如李富翁的儿子,涨了几倍就卖了,不洋洋自得。他其实是傻,没有看到中国巨大的动力和前进的速度,后来成为别人的笑柄,如同许多怀疑论者一样。

“中国崩溃论在国际上很有名,但事实呢?事实是,只有一件事被反复证明,就是中国崩溃论本身,一次又一次地崩溃了。”

有人举手,问题来了。“冯总,按你的说法,房价不会崩溃,但日本呢?”

这个问题,估计是许多人想到的,有学术界的人,居然还整理出中国房价崩溃的时间表,也是参照日本的模式进行的。

“因为国情不同。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人家已经是发达国家了,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市化率不到60%,人家早就超过80%了,阶段不同。所以没有可比性。也许再过20年,再来比较,有可比性。况且,日本与中国的经济模式区别太大,没有参照价值。”

他也估计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继续解释了一下。“日本,外向型经济,本身经济和外交政策并不独立,自身市场又太小,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有天花板的。学过国际政治的人,应该明白。而我们,上海仿佛发达国家,甘肃是第三世界,本国的差异就决定了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底气,不会签订广场协议。”

这个解释已经很权威了。我们外向型依赖如果出现问题,光内部市场的平衡就留下了足够发展需求了。况且,我们体量如此之大,本身的市场规模,就可以独立发展。美国,也没在我国有驻军,这是硬道理。

“还有按国际上的投资公式来计算中国房价的,比如租售比。但是,中国人是一个爱家的民族,大多数房子宁愿空着,也不是拿它的租金来作投资标的的。更何况,价值的衡量与租售比更不可混淆。”

这话扯得有点远,我想听他的逻辑。

“享受发展红利,享受货币超发带来的增值红利,远比租金收入高,租售比,根本不在大多数投资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如果按价值计算,也不能按国际惯例。西方国家,土地是私有的,而中国,土地是国有的。你的产权只是七十年,但正因为是国有,所以,地价是政府垄断的,不是市场价格。房地产最基础的成本和价值,没有市场化,你拿国外的价值评估体系来评价,那是缘木求鱼。”

难道中国最特殊的情况,世界上就没有参照物了吗?

“中国的土地制度,有点类似于香港,香港的房价虽然有波动,但近几十年的疯涨,确实证明了一点,房子的投资价值超过了大多数标的。主要是升值的利润,而不是简单的租金。”

香港的房价,有的已经高到几十万一平米了,确实把大多数普通人隔离了市场。并且,香港只有那大的地方,普通人无处可逃,未来,将是它最大的隐患。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重庆怎么办。我想这是大家听我讲座最关心的问题。”

对啊,光如何认识,只是文章的上部分,最终有用的,是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

“我听说,有人在问,为什么重庆的房价比不上成都。还说,为什么上涨的速度,比不上全国其它一二线城市,我觉得,既是现实的表现,更是政府的英明。”

这话等于是肯定了这个现象,估计很多想赚大钱的房地产商人,要失望了。

“这与重庆的发展阶段有关,与市情有关。大家想一想,重庆的人均GDP是多少,在全国排多少?以这样一个水平,如果房价与南京一样,有多少人买?所以重庆以量换价,是现实的。其实,大家也没损失多少,在座的开发商,至少开发了好几个楼盘,单个项目利润少点,但做了好些项目,利润总量也不小了。大家没有直观感受,在沿海的一些一线城市,很多开发商一生只是一个楼盘,没机会竞争到其它的地块了。”

对,高利润引来强竞争。而薄利多销的重庆开发商,反而没有引起巨型地产企业的高度关注。如果它们高度介入,那本地开发商,想吃这碗饭,就难了。

“最关键的是发展阶段不同。重庆,是一个还没完全工业化的城市。一个老工业城市,被大量贫困的农村包围着,就是这个现状,大家承认吧。”

下面的议论当然是承认的,都知道,原来四川划给重庆的,大多是财政亏空县,最贫困的地方。

“老工业城市和计划经济下的大城市,面临着工业升级,在技术和资金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怎么办?比如沈阳在衰落重庆在崛起,许多人怪罪,是因为重庆级别高,直辖了,其实并不单纯是这样的。在工业改造升级的过程中,重庆大胆运用了市场机制,加上政府的正确指导,所以成功了。中央在帮重庆,难道,中央为振兴东北,投入还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话是鼓励和肯定。这两个城市,几十年前,一个是西南的老大,一个是东北的老大。都有辉煌的历史,比较起来比较直观。

“中国是靠什么前进的?在政策上,是靠市场化前进的。沈阳的政策还没有跟上市场化的脚步,落后是必然的。今天还在为行政级别而喋喋不休,是没认识到问题的根本。而重庆,政府适应了市场化,所以成功,跟上了中国整体奔跑的节奏,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所以,得到了自己应有的发展。”

投资不过山海关,因为投资是市场行为,山海关那边,还是计划经济思维下的政府。

“重庆的市情是什么?是一个老工业化城市拖着一个庞大的贫困农村。改造升级的任务重,而民生欠账和拖累大,这当然需要中央的支持,但重庆也在自己的角色扮演中,上演了精彩的一幕。”

大家想知道,他是如何表扬自己的,听得格外认真。

“不能说老和穷全是劣势,也有优势。把自己的优势尽力发挥,弥补劣势,这就是聪明的打法。优势是什么?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便宜。”

他一下就把我的思路打开了,原来我都没有想到,这是他被称为高手的原因吧。

“原来重庆的劳动力,有两个特点。第一,刚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普遍技能不高,并且资本积极不多。第二,大多数在沿海打工,工种主要是体力活,建安之类,工厂普工,挣得少。”

这很符合实际,我舅舅家,除了表弟,其它都是普工。而王叔叔家,如果没有我,现在他两个子女恐怕还在普工的层次挣扎,没有上进的机会。

“所以,重庆选择的工业升级的路径就是渐次发展的,以适应这个劳动力的现状。比如最开始是摩托车,后来有了熟练工人过后,再是汽车。最开始是初级建安公司的土石方工程,现在可以修跨江大桥和复杂隧道。最开始是做富士康代工厂,后来变成平板电脑的主要生产基地,这是一步步做上来的。不怕起点低,就怕不进步,只要人们都有致富的上进心,就有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这就是重庆正确的路径。”

谁知道,我身后就有一个长安汽车的高管,他几乎受到了身边许多人的询问,他原来就在生产摩托车。现在,摩托车的一些生产线,已经下移到越南了。

“打苦工挣了第一桶金,除了消费,就得积累。要不然,投入再生产的资本就没有了。我说过,最大的消费是住房,如果房价过高,这一批劳动力承受不了,就不会聚焦到这里来,用脚投票,他会选择回到乡间,或者到工资更高的沿海打工,成为候鸟。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光靠候鸟经济,是没有出路的。”

候鸟经济是中国目前许多县城的景况。平时没几个年轻人,消费水平也不高,一旦过年了,市场突然火爆起来。因为,打工的带全回来了。这就是候鸟经济,每年只能做一个月好生意。

“为了防止地价过快增长,重庆探索了地票制度,扩充了土地的来源。并且,给农民进城提供了最原始的启动资金,这在全国,是开创性的。所以,我说,重庆的领导,选择了一条最适合本地的发展思路。如果重庆的房价如同成都一样,从居住环境来看,你选择哪一个?”

本来成渝经济是一体化的,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消费,如果不扮演好自己的比较优势的角色,恶性的同质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

“好,下面我再讲讲成都。这个城市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并不是说它没有生产,但它的生产,所吸引的就业人口是不多的,当然,它制造业,都散在周边城市了。成都所保留的,主要是服务业。这个行业是它千百年来的定位,消费和生产模式造成的,没必要改变它。”

四川有钱人,都选择在成都养老。不仅如此,周边的青海西藏云南的人,有许多在成都买房养老,是因为,它的确是一个风景好、节奏慢而消费丰富的城市。

“成都以消费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吸引着大量有钱人进入它消费,卖给有钱人的房价,当然比卖给工人的房价要高,这是肯定的。但是,它的房价又不如其它发达二线城市,比如武汉、南京、苏州高,这是为什么呢?”

的确,我在温州时就听说,有几波次,温州炒房的大妈们,在成都吃了亏,听说过许多分析,他的结论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成都已经实行了城乡一体化,只要政府愿意,用石灰画个框,就可以建房子,住在温江与成都市没有区别,这种地租级差不明显的城市,炒房是要吃亏的。”

级差不明显,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成都的评价。

“成都平原历史以来,就是富庶为名,并且近代未经历过毁灭性战争,所以,中心城区与周边郊区,公共资源都很好,服务和消费水平都差不多。以重庆为例,以解放碑为中心,半径每增加一公里,地皮价格就完全不同。但在成都,没这现象,有时距离中心区两公里甚至五公里的地方,地皮价格都没多大差异。所以,他摊了大饼,你怎么炒?物以稀为贵,它的土地几乎是无限的,你怎么抬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垄断稀缺地段的房屋供给,是温州炒房团惯用的手法。但成都根本就没有什么稀缺珍贵地段的概念,就没办法操作了。

“所以,重庆走了一条正确的路。按股市的说法,慢牛比疯牛健康,我们要给重庆市政府一个大大的赞。”

他的演讲结束了,现场反映很热烈。我对所谓的房地产并不感兴趣,但我对他的思维方式感兴趣。一个高手,肯定思维方法上,有独特的地方。

我觉得,他喜欢从最基础最原始的问题开始思考,不是简单对房价进行技术上的分析,把它纳入中国历史进程甚至世界经济史中参照,是有底气的做法。

人性没变,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没变。条件不同,所以发展的阶段和模式不同。这个逻辑其实很通顺,但大家就是没有注意到。

他在回答大家问题时,有一个回答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有人问他,为什么近段时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国最高端的商务房产上。

他的回答很长,但初心伟大。他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美国也是人,人性相同,所以基本规律相似。

但不同的是,美国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他想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其市场的规律。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

他引用这句话,表明了他曾经是受过传统教育,并熟知老毛的。

他成长的年代,跨越了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几道坎,思维的方式虽然很触及根本,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所受教育的特点。每个人不可能完全超越自己的时代,尽管他是最聪明的人。

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是半个政治家。他曾经对他的一个兄弟,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的王总说过:“有钱和有名,在中国,你只能选择一个。”

这个说法,透露出他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敏感性。其实,冯总本人所办的公司,基本上没有中国市场活动了。因为他名气实在太大。他知道,智者的下场并不好,中国历代都这样,这是人性。

我想,他跑到美国投资,与其说是试水,不如说是狡兔三窟,为自己的隐退,多作一个准备。

这事,我没法与他探讨,即使提问,他也不会回答。隐退,首先是隐,把自己最真实的目的,隐藏起来,如同张良当年对皇帝宣称,他的目的只不过是喜欢炼丹。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