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八十六章 偶遇大学问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八十六章 偶遇大学问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好像是一个定论,我并不这样认为。

说古代帝王的统治之术,离不开儒家与道家,儒家是对老百姓的宣传,而道家,却是帝王内心的选择。

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很像是一种道德要求。帝王,拿它来规范等级秩序与社会规则,有着使百姓均为顺民的意义。而道家的黄老之术,却深入帝王内心,以阴阳平衡来处理国事。

看起来,这有点道理。儒家讲道德典范,当然,臣民们如果这样做,肯定好统治。况且,在儒家对国家治理最主要的经典《尚书》来说,也反映了治理模式和等级秩序。

从管理学上来说,一个人如果大权独揽,那么,他所管理的对象,数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管理十人,就已经到精细化管理的极限了。从朝廷这个政府机构而言,帝王只需要管理最主要的十个诸侯,而每个诸侯也只不过管理十个郡县,以此类推。于是洪范中就有从都城向外五百里是一个管理层级,再向外五百里又是什么管理方式。这是适合分级管理分级指挥的道理的。

所以,在管理模式上,儒家的思想,其实也是进入了帝王内部组织关系的。但是道家,更像是帝王的术。比如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明显是道家无为思想作指导。再比如,从理论上讲,皇帝是希望大臣同心同德来辅佐的,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于是,大部分皇帝,都希望在主要大臣中树立对立面,让他们两人争风吃醋,皇帝作为中间人,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在历代宫廷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两个刺头和打报告的小人,这种人不容于社会,但容于宫廷,因为,这种人正是皇帝需要的。他需要这种人夹杂在大臣中间,起一个鲶鱼效应,以使大臣们保持警惕和戒惧。这也是道家阴阳平衡之术。

我在部队的时候,指导员说过一句话:“一个单位,总是先进,没有后进,也不行。”我当时不太理解他的意思,现在明白了。没有落后,先进显示不出来。没有先进,落后带动不了。在部队这个高度整齐划一的集体,都需要差别,更证明了阴阳平衡的重要。

其中,历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是汉武帝。他祖上是以道家无为思想发家的,文景之治,就是以不治而得到天下大治。积累出大量的财富和国力,此时,汉武帝的进取作为之心就来了。

帝王也一样,有钱就烧包。

他在政治上首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因当然不仅仅是看到儒生对他山呼万岁,得到心灵刺激和心理满足而已。而是他想建功立业,成为圣人的体现。

他独尊儒术,当然也就在成圣人的路上越走越远。从而违背了首家的基本政治思想:绝圣弃智,天下太平。

当然,他的功绩很大,打败了匈奴。但是耗费也大,最后下罪已诏。

中国历史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当国弱民贫、内忧外患时,总是首家人物来拯救国家,皇帝也尊崇道家思想,精兵简政的实践,让自己最终变得强大。

但一旦强大了,儒家思想中想内圣外王的冲动,总是让皇帝们跃跃欲试,让历史又走入下一个轮回。但是儒家思想的作用,如果用来稳定社会关系,倒也起作用。但用来拯救万民百姓于水火,恐怕有点勉为其难。

道家人物出来时,总是天下大乱时。比如诸葛亮,比如张良,比如刘伯温。儒家思想风行时,总是天下太平时。我不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但我隐约觉得,得天下与坐天下,是不是逻辑不同。

但仅用儒道两家来形容统治历史,太过简单草率。比如法家,几乎贯穿了中国二千年历史,写历史的书生大多是儒生,没有特意点明这一点。但我们看历史的人,不能被他们骗了。

法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统治,影响最大的是秦始皇。虽然因为焚书坑儒的行为,让天下的儒生骂了他几千年,但是,他所运用法家思想来统治国家,却被后代一直默默继承了几千年。

比如郡县制,就打破了周代以来的分封制,中国以宗庙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就此没落了。孔子所提倡的宗庙,在后代,已经无法长久存在了。比如秦法典,从郭店楚简中的文字来看,事无巨细,均有法可依。从墓主人的笔记来看,当时执法,也很严格的。

其实,纵观几千年历史,从始皇之后,基本没有朝代真正完全实行了孔子提出的治国思路,只不过是个道德宣传而已。如果你真这样做了,要么你是道德高尚,要么,不是假就是傻。

法,是建立在对付小人的基础上的。而儒是建立在对付君子基础上的。而统治阶级所面对的人,大多是小人。所谓小人,不是指道德,只是指财产和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处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没有对利益关系调整的法律,说多少道德,也没多大作用。

当然,最是小人的手段,莫过于兵家了。除了孙子兵法,有人把它当哲学来读,但其中的阴谋鬼诈,根本没道德可言。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也经常被朝廷使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兔死狗烹,在历代开国王朝里,大杀功臣,都是惯例,也是兵家思想的运用。兵者,诡道也,如果没有阴谋,难道我打仗前,还要先通知你,我下一步该怎么打?

军事行动是政治局势发展的最终阶段,所以,所有政治,都有兵家的痕迹。谁说只有儒道?

但墨家却真正在帝王之术中绝迹了,那变成了民间最重要的宗教。小团体,讲义气,为兼爱而非攻,为探索而实验。试想,如果墨家进入政治领域,会产生两种效果。

一是国家政治治理混乱,因为团体利益的争斗,会让国家处于动荡之中。二是科学精神的萌芽,因为朴素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在民间,墨家主要表现为民间团伙。比如哥老会的人,主要讲究的义气,比如梁山水浒的英雄,也是以同甘共苦为号召力的。

平等与共享,这在等级社会是做不到的。

但在重庆这个地方,等级制度无法明显固定的位置,却有它独特的墨家思想的遗留。也许棒棒和纤夫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墨家,但终究要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话。

当人面对巨大的自然困难之时,团结就成为生存的需要,这种团结孕育出的平等思想,自然就体现出墨家所倡导的精神。

之所以说这么多,原因还是与山区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有关,也与这里的草莽特点有关。

目前,我一个人游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用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观察社会和行人,总能够走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我决定,继续走走看看,融入某个团体和生活,来体会人世的精神气质,并以此了解人性。

我在一个小巷的小书店,买到一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另一种思想,佛家。这本书其实就是唐代一个高僧写的诗,他的名字叫永嘉玄觉禅师。

他有一首长诗,最开始我是按艺术作品来读的,后来才发现不简单,这首诗写的是人。更准确点说,写的是心。

这首伟大的诗歌从体裁来讲,是首古体诗。在唐代,道家还比较兴盛,诗歌也比较兴盛。但我们读到的诗歌中,与宗教有关的,大多是道家思想。

而自从玄奘法师取经回来,佛家思想与本土上述思想,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因大师自身的光环和思想的深邃程度,佛家思想当然也影响到皇家,这就产生了矛盾。

有道家提出,佛道同源论,受到大师的批驳。有儒家,干脆强烈反对,就有了韩愈的被贬。

李白是道家的崇拜者,一生求仙访道,没遇到什么神仙,但停下了诗歌。我们知道,佛家在那个时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在诗歌盛行的唐代,也有许多大诗人,也信仰了佛教,他们怎么没有划时代的作品呢?

在重庆这个偏僻的地方,在我企图追求神仙道,正在犹豫去向的时候,得到这本书,优美简洁的文字,有一种白居易的平实。而思想内容的深厚,又如同看到一本哲学和实践经典。在这年宾馆,关上门窗,隔断喧嚣,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白天逛街看世界,夜晚喝茶,读他的诗,看内心,总有在两个世界边缘行走的错觉,如同徘徊的我。

这首诗的名字叫《证道歌》。

这本书不仅有讲析,还有作者背景介绍,还有其他人的评论和相关的祖宗故事。这样有趣的东西,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诗歌,历史,宗教,传记。四种内容穿插,真是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这个人的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这个人原来是天台宗的,但什么是天台宗,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对佛教,仅有一点常识,没深入学过。但我对诗歌还算是擅长,见他的诗歌确实艺术水平很高,也就看下去了。

看不懂的地方,就看注释。这本书的注释,是一个叫弘学的现代人写的。他主要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弥补了我知识的不足。

我对佛教本身教义不了解,但知道一些人的故事。

这个永嘉和尚,被称为“一宿觉”,与我熟知的佛教禅宗大师六祖慧能有关。慧能出家到成道的经历,我看过《坛经》,当然还算熟悉。尤其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的大师,在历史上非常罕见,也曾引起过我的猜疑和思考。

当时六祖已经是天下公认的佛教领袖。当永嘉和尚去找六祖求证时,先并不行礼,显得有点傲慢。这个我理解,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当他与六祖对话后,六祖与他互相印证,对方已经得道时,他再向六祖行礼,并且提出马上要走。

六祖留下他,在寺院里睡了一觉,第二天才送他走。他因这一觉而自觉皈依禅宗,所以称为“一宿觉”,觉悟的意思。

这些宗教的掌故,说起来是历史。但诗歌却在这里,我读起来,还真是有点被感染。

先把故事原文写出来:“初到,振锡携瓶,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明显是批评了。如同说:来者何人,如此骄傲?

“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

这种对话,究竟有什么含义,我不清楚。但意思明显,就是六祖肯定了永嘉禅师的说法。

“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师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这个故事,我字字都看得明白,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却无从谈起。我在它面前,第一次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我也算是饱读诗书了,也算是经史子集已经通读过了,也算是阴阳八卦练习过了。我之所以喜欢走神,主要是享受到这种思想的过程。在这个思想的过程中,自我感觉很高妙,很自豪。我能够陶醉在知识中、陶醉在抽象中,觉得自己很不得了。

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心性,什么叫生与无生,分别的有意与无意。

当突然闯进一个陌生的知识领域,如果你怕了,就会回避。但我巴山人,天生就是个不怕事的。我决定迎难而上,学习它。

当然,从宗教方面来学习,我肯定没能力。一是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自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没有这方面的老师教我。但,这并不妨碍我,理解它的另一种美,就是诗歌美。

从内容来划分,这是典型的哲理诗,相对而言的是叙事诗。一般来讲,叙事诗是最长的,但这首哲理诗,却长得令人惊讶。总共有二百四十七句,一千八百一十四字。这长度,我还没见过哪首哲理诗,能够写这么长的。

按类型来划分,这是七言的乐府体。乐府体我当然熟悉,文学史推崇的《孔雀东南飞》为中国五言诗独有的长篇,简直是文学史上的压卷之作。文学家们把这首诗说得好厉害,中学也进入了课本。

但七言乐府里,比它更长的《证道歌》却很少有文学家提起。它不仅长,而且美,文学史的大师们,为什么很少提起它呢?以至于,我这个爱读书的中国人,过去三十年,几乎没听到过这首诗的名字和故事?

我猜,可能主要原因,是写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的书生们,根本不懂这些哲理。不懂的东西就回避吧,免得说错了,逗人笑话。

我想起了李商隐的《无题》,就这样一首哲理思想和感情没经过验证的小诗,历史上的大家们,都有四种不同的解释,差点打架。何况,有巨大的宗教地位和实践支撑的《证道歌》,哪个敢随便评论呢?而从解析作者来看,这首诗却是宗教界内部,最热门的诗歌了。当然这些热心读者,主要是出家人,对世间社会,影响不太大而已。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把我引入一个大气磅礴的思维境界。“君不见!”这一句,我最先想起的,是同样体裁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凡是以这三个字开头的,我总要把它的气势品味一番。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这一句,就把超脱的气质体现出来了。绝学,是什么意思?是不学习的意思?还是绝顶学问的意思?无为,在这里,是什么都不做,甚至连学都不用学?闲道人,闲,修什么道?怎么修?

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句话的意思更麻烦了。既然是道人,就得求真,你不仅不求真,连妄想都不除,那么,你在学什么?或者说,你根本就不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是道人的话,就是绝学的话,人不是跟傻瓜一样吗?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种种疑问带到读者面前,让人产生大疑惑,也产生大兴趣,这就是这首诗最精妙的开头了。

文学作品要有可读性,我记得三个法则:保持期待的张力、设定一个特定的情感漩涡、打破晕轮效果。这不是叙事诗,情感和晕轮不存在,但期待,却是高高吊起在读者面前了。我想,永嘉大师如果在今天,他稍一用力,就会轻松成为金庸那样的畅销书作家的。

看到这里,我处处是疑问,处处是不理解,处处有期待,这真是把我玩弄于股掌之间啊。想前面,自以为很有思想,什么儒道法墨兵,什么统治阶层的,什么政治战争的,我还以为自己懂得很多。

谁知看了这首诗,狂心顿歇,我原来在一千多年的大师面前,当个读者的资格都没有啊。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这一句全部使用了专有名词,我无法理解。按平时的阅读习惯,遇到这种不懂的专有名词,我一般都通过查辞典来理解。但现在,我没有辞典。

更为重要的是,你不可能读一句话,查三次词典,而这一句才七个字,总共三个名词。这样读书,将连贯思路碎片化,不仅对理解毫无帮助,更重要的是,你根本就看不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读下来,或者有些稍微的体会和理解,只有一种办法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办法,虽然我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但古人这样说,我们这么多人实践过,还真是有效果。

算了,我把它当单纯的诗歌来读,只有印象,只听韵律,听享受节奏。按陶渊明的说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来去,三毒水泡虚出没。”

如果把君不见不算一句的话,上面就共有八句了。这八句,有两个韵脚。如果把两个韵脚的各四句拆开看,那简直就是两首绝佳的七言诗。

这两首七言诗,是严格按照格律的规矩来写的。而且,全是专有名词组成,如果按文字游戏的难度来看,是相当困难的。何况,它还专门体现一种高深的思想。

第一首的三四句是对仗,第二首的三四句也是。尤其在音韵上,最后两句特别精彩。为此,我专门用四川话和普通话各自朗诵了几遍,简直越读越喜欢。

最后两句对仗,不仅是诗歌押韵我平仄对仗的典范,而且是写对仗的典范。五阴对三毒,空来去对虚出没,简直没有更好的了。

要写成这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作者必须具有高超的诗歌创作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根本写不出如此得心就手,看似平凡语句却又严格经典的句子来。如果仅按诗歌创作的能力和风格来看,这首诗与白居易的叙事诗有一比。就是用看似平实的大白话,组合成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据说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有要求,要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听得懂。这是一种从崇高归于平凡的至高要求,不是超级大量的能力,想达到这种程度,想都不要想。

第二个条件,因为这是哲理诗,如果佛教哲理中,没有巨大而丰富的专有词汇量,根本写不出如此丰富的具有对仗关系的名词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只有三毒这个专有名词,没有五阴的话,那么对起来,就会东拼西凑,以词害意。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佛教界,这首诗的地位就要打折扣了。

佛教如此丰富的词汇量,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大文化,文化宏大的宝库中,才能孕育出如此精彩的宏篇巨制。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