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五十八章 喝茶遇半仙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五十八章 喝茶遇半仙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早上起来吃早餐时,人有七八个,大多数是要离开的,我埋头吃饭,没注意这些房客。刘大哥记住了我刚来时的约定,不接待新的客人了。

吃过早饭后,刘大哥邀请我喝茶,说有好节目,要我参加。但他迟迟没泡茶,好像是在等人。

我们简单聊了聊关于资助学校的前期工作,也听了听这学校的基本情况。

“在云南农村,能够考上普通高中的人,是比较少的。大部分人,初中未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有的聪明的孩子,本来读书有前途的,但父母却让他早早辍学,出门挣钱了。”

这不科学,我问到:“为什么呢?”

“读书虽管长远,但还能救急,从短时间看,『性』价比低,不是好的投资对象。”刘大哥言简意赅。

在他的解释下,我明白了大致的原因。对于农村普通家庭来说,将一个青少年劳动力送到只花钱不挣钱的学校,经济上是划不来的。

云南农村,人均收入低,仅靠山地农田,温饱倒是没问题,但就是出不来钱。要挣钱,只能到城市打工,才能解决燃眉之急。比如哪家要有个病人,如果没有几个人打工挣钱,是无法医治的。

另一方面,读书是一个投资长见效慢的投资,急需用钱的农民是等不起的。况且,县和乡镇高中的教学质量差,把好孩子没带好,即使孩子聪明努力,但老师不给力,所以也考不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其实对转变命运帮助也不是很明显。

我说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些考上好大学的学生,起到示范效应,让聪明勤奋的孩子有希望,也会带动家长,支持孩子上学吧?”

“理是这个理,你的方法也新式,但要起到很大的效果,还需要让多数学生得到出路才行。比如职业教育,比如技术或者艺术教育,你要想,这地方的学生见识面与智力开发强度,是远远比不上内地,也比不上昆明的。”

拓展出路,刘大哥给我出了个新思路。

此时,楼上下来两位,刘大哥站起来,表示欢迎。并介绍到:“两位老师,这是你们的小老乡,小庄,也是文化人。”

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被人叫做文化人,但看样子那两位是四川人,倒也可以以老乡的名义,展开话题了。

那个叫葛老师的人,头发很长,有点艺术家气质,穿着一身冲锋衣,年纪倒有五十来岁,但胡子长头发长是他的特征,面容沧桑,双眼有神。

而另一位叫贾老师的人,却穿着一身白族衣服,只是没带所谓的头巾,细皮嫩肉,身材修长,目光要么游移,要么『迷』蒙,总之,不是仙风道骨的气质,但有点妖怪神经。

葛老师提着一个小布包,一边往外拿东西,一边对刘大哥说到:“来来来,看看我这趟的收获。”

他往外拿的是茶,确切地说,是普洱茶,只不过茶型、茶『色』都不一样,倒有四五个品种。他与刘大哥看来是老熟人,两人互相用目光示意了一下,刘大哥就开始泡茶,他每泡一种茶的程序都略有不同,把这几种茶分别泡在了不同的茶壶里。

当每一种茶倒进我们面前的各个小杯的时候,只见葛老师摊开右手,在我们面前划了一圈,刘大哥和贾老师都开始端起茶杯,分别观察汤『色』,一一展示优雅。我也不能不模仿,以示自己也曾是懂茶玩家。

此时,贾老师的鼻孔里发出丝丝的强烈呼吸声,他在表达闻香的境界,并且竖起右手食指向天上指去,双眼微闭,如吸毒都巨嗨的境界,如祈祷者对话上苍。

“这个节奏”他说出这话时,我吓了一跳,茶香味居然隐含着节奏,这跳跃太冲击,我猝不及防。他的手指动了动,我发现,他大约在空中划了一个8字,突然明白过来,这仿佛是乐队指挥,在指挥一支四节拍的曲子。

“这节奏舒缓,略带辛酸,比起第一杯,这一杯夹杂着一丝突兀,老葛,怎么说?”

瞧瞧,这艺术,这通感,在蒸汽缭绕的桌面上,朦胧出某种令人寒颤的意境。

“就是发酵时,温湿度没掌握好,稍微有点酸味。”老葛这一解释,差点让我笑出来,幸亏还没开始喝,要不,我会向对面的贾老师,喷出一口茶汤。

“依我看,这茶的本质倒是很独特的,只是味稍微酸了些。”刘大哥语气平和,公正如此,可以当茶届包公了。

“对,这是我走了好几座山找到的,茶叶是当地农民给我的,茶树我也看了,确实是深山老树,品种很古老了。”葛老师解释到,语气正常,有见怪不惊的大家风范。

“不!意义绝不止此!”贾老师喝了一口茶汤,卷起右手掌,以指关节敲打桌面,并且又闭起了双眼,仿佛要用有声节奏,展开一个宏大叙事。

他打了一段节奏,大约是四节拍中突然夹杂几个三节拍的点缀,然后仿佛对神灵说到:“对话,古老的基因与古老的山民对话,对话的内容,就是辛苦,艺术的特质,就是酸。”然后,他突然睁眼,对老葛说到:“这种茶,像极了一首云南歌谣,你不晓得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与刘大哥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所说何事。而老葛显然是贾老师的知音。“当然当然,我也有过这个联想,你的节奏看来,就是那首。”老葛还没说出那歌的名字,就笑着对刘大哥说到:“这歌你应该不陌生,况且,杨丽萍还给它编了舞蹈,如果喝这茶时欣赏这段,美不可言。”

刘大哥并不说话,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好像在等待着他们继续表演。

表演果然开始了,这次打节拍的是葛老师,而唱歌的是贾老师:“太阳歇得吗?歇得。月亮歇得吗?歇得。女人歇得吗?歇不得!”

一曲下来,果然让我感受到巨大的震撼。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音乐,神秘感与画面体验并行而来,心的悸动与茶的香味居然结合互融,把人带入纯粹艺术感受的空间。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忘掉了自我,进入了那声音和回忆舞蹈时的画面,配着这茶味,进入到了那山民的女『性』的生活。

宏大叙事,不一定是黑白片,也有可能立体和彩『色』,偶尔,在高手们演绎下,会如五朵金花般灿烂。

小池带我听过很多音乐会,但从来没有音乐,像今天这样动人,尽管葛老师只是敲着木桌。而贾老师的唱,声音干涩,气息也不连贯,但所有声音都从胸腔挤压而来,嗓音的撕裂般的干净,让人体味到生活的神圣。

让人体味到,女人的伟大,与日月相比,她们是造物的主人,她们沟通生灵与自然。

然后是其他茶种的品味,让我体会到,用音乐和节奏来表达茶味的丰富含义,让通感开启我的联想,让人觉得奇花异草,无所不能。仅仅是几杯茶汤,让我体验的丰富精彩程度,比我这一生喝的茶,都要满足。

“只要有心,以小见大就有了工具,艺术,只不过把它们表达出来,只要遇上知音,它就会活回来,在这茶汤里。”贾老师这段话,诗歌不像诗歌,序论不像序论,哲学不像哲学,但得到了其他两位的首肯,在我观察中,这两位点头的人,不像是在客套了敷衍,只是我没有懂得而已。

在随后的攀谈中,才知道,那葛老师,是西南农学院的茶叶专业教授,近十年来,在云南深山找古老茶树和茶种,已经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只要是暑假,他都泡在云南的深山里,一身冲锋衣,也怎么换过。

而贾老师,则是四川音乐学院的作曲老师,坚持在云南采风已经多年,据他所说,他已经收录了原始的当地民间歌手乐手声音,大约有几千小时的量了。

这两人是刘大哥客栈的常客,他们之间的话题倒不急,因为我是新加入的朋友,所以,大家都等着我发表感慨。我对音乐知道一些,还是过去小池培训我的那些内容,算是一些常识。

当我第一次见到,有这两位神仙似的人物,可以把自己的专业当成宗教,并乐于其中,也被他们痴『迷』幸福的状态所感染。原来,这才是高档的人生。

我恭维到:“贾老师是川音的,川音在开发云南音乐中,我所知的,推向全国的,有歌剧《阿诗玛》、《五朵金花》,其中一些段落,在全国都有影响。如同我这样的年轻人,也都还听过《马铃响玉鸟唱》、《蝴蝶泉边》这样的歌呢,当然,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也很火,给北京的舞台也刮过一阵旋风。”

夸人要在点上,说事要有内容。我这一通说,当然引起了贾老师的好感。“当年那些川音前辈,已经意识到,云南这个歌曲活化石,也即将在全国融合的环境内,很难完整保存和延续了,他们当年有使命感,每年带学生到云南收集音乐素材。这些素材,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正的大工作,如同编字典,是国家工程。你所说的歌剧,只不过是这大工作的副产品。”

我感叹到:“我原以为极伟大的东西,原来还只是副产品,川音老一辈,可算是功德无量啊。”

“哎,我当年,就是那些学生之一。现在已经没有学生愿意来了,毕竟哪个愿意在蚊叮虫咬的地方,呆得久呢?只有我们这种老家伙了,不愿意那么美好的音乐,那么震撼灵魂的声音,就此消失,所以,还把它当事业。当然,主要原因,还是个人喜爱,也给后人留下点素材。”

我有点不太理解,云南为什么就是音乐活化石呢?这个问题,贾老师给了详细的解答。

云南由于大山大河的阻隔,民族众多,而成了各异其趣的小文化圈子,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时候,各自相对独立的进化环境,保留了各自的特『色』。这是横向的比较。

如果按纵向来看,各民族的生活进程又不同。比如白族,已经完全适应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对联和歌谣,更有形式的固定格调和美感。而独龙族,还是原始狩猎社会,文身至今保留。他们的歌谣,总是直抒胸臆,表达感情,毫无遮拦,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痕迹。这种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差异,使得云南歌谣极其丰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大家的邀请下,他拿出一件乐器,给我们吹奏了一番。我也说不清这乐器该叫什么名字,反正是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当然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笛子不同。

贾老师在吹奏时,时不时地发出仿佛漏气时的风声,但这种风声却有强弱与缓急的区别,而节奏仿佛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吹奏人的气息,快慢无规律,却听起来,毫无违和感。和谐、神秘,并且,更多地传递着一种凄美。

丝丝苍凉,摄人心魄。

一曲罢了,余音如茶汽,余香不散。

当然,刘大哥是忠实的听众。他在听贾老师的音乐时,只是闭目陶醉,并不鼓掌或者应和。而葛老师,是喝着茶听的,目视前方,仿佛若有所思。

葛老师放下茶杯,我称赞到:“老师,这四种茶,恐怕是旁人没有喝过的吧?”

“对于那些大山来说,我们城市里来的,都算是旁人。但对于大山的人来说,他们是山的主人,这些茶,只不过是他们平时的饮品,如同邻居一样熟悉。”

“那么,云南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古老的茶树呢?”

“小庄,你应该问,内地为什么没有老茶树了。问题很简单,云南这地方,原始森林多,茶树进化和生长的大环境还在,所以它们保留了。另一方面,经济和交通不发达,许多茶树没能产生经济效应,也就没人打扰它们,它们自然地、默默无闻地长在深山,保留了原始的『性』状。”

我突然想起庄子《山木篇》关于材与不材的话题了。于是,附庸风雅地说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句话,恐怕也适用于云南的茶树吧?”

葛老师当然是饱学之士,说到:“庄子在两千多年所说的话,很有哲理了。当然,云南茶树众多,也与它的气候及土壤有关。气候属热带气候,多温热。土壤是红土,不仅含铁量高,而且矿物质丰富,并且粘『性』也不大,偏酸『性』,适合茶叶生长。”

一说到这些,我就有些不懂了。“葛老师,我是学文科的,你说的化学之类的东西,我还真不太懂。”

“那你最熟悉的文科专业是什么呢?”

“大概历史算吧”我不敢说易经,因为这事容易给人一种『迷』信的感觉,在一个研究科学的人面前,一般不讨论这玄学的东西。历史,我稍微有点自信,毕竟,也看过《二十四史》。

葛老师看着我笑了起来,问到:“我们搞过化学的中国人,还得感谢一个古代的历史人物,要不是他,今天中国人的化学水平,至少倒退五十年。”

这一说,把我吓一跳,还有这等人物,我怎么没听说过?化学,我在初中学过,高一也学过一年,一些常识我还是知道的。但要把它与我熟悉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我还真懵了。

他看我的表情,知道我回答不出来。“这个人,你学历史的,不可能没听说过。”

可见,那是个大名人了,但他是谁呢?促进中国人化学水平前进五十年,这是何等样的人物?

“朱元璋,听说过吗?”

“什么,明朝开国皇帝,那个当过乞丐和尚的贫苦人,**丝逆袭的大明星,他文化都不高,当时,化学也没传到中国来啊?”

葛老师并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了我另外一个问题。“化学元素周期表,你读过吗?”

“当然,这在初中,老师要求必须背下来,关于门捷列夫的故事,恐怕今天的学生,都知道一些。”

“你想想,那些元素,是不是都对应着一个字的汉字名称?”

“对啊,我们还背得化合价呢。正一氢银锂钠钾,就这类东西。”

“要知道,它们的拉丁文名称可是有好几个音节的,日本人学这元素名称,按音节来硬译,那读起来就复杂了。”

他接着就用日文按周期表,背诵了几个元素的名称,我听了觉得打头,完全无法记住。

“听出来没有?如果这么复杂的名字,叫那些初中生去背,岂不是难上加难,中国的化学水平,岂不是只有几个专业人士才搞得懂,普通人,根本没法达到今天这个高度?”

那倒是,如果元素名称复杂了,中学生根本无法便宜地普及化学知识了,这对整个民族教育水平来说,是个坎。他所说的,推进五十年,是有道理的。

“这名字是如何取的呢?”我问到。

“很简单,当年我们翻译西方化学着作时,就只取那拉丁文中的一个音节,找出相应的汉字,就是这个元素名了。比如说碳,这个名字中国历史就有,直接取了。如果没有的,就直接在朱元璋的后代中找,总能找到相应的字。”

“这么神奇吗?”

在葛老师的介绍下,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朱元璋,没什么文化,但要装出有文化的样子,毕竟当了皇帝嘛。他给自己的后代,定了一个取名规范。姓当然不变,名嘛,中间一个字,按辈份,第三个字,如果只有两个字的,最后一个字的偏旁中,必须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依次代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用五行相生的顺序来给名字以文化哲学上的含义,恐怕是朱皇帝装『逼』。但事实是,明朝两百多年,就按这个规则取下来了。以燕王序列,可以看明显的特征。按际顺序,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细看名的偏旁,依次带有木、火、土、金、水,然后又回到木,开启下一个轮回。

但这个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皇帝后妃众多,那么子女就太多了,第一个字不能变,第二个字固定了。仅有的自由在第三个字,而且偏旁还作了规定,为避免重复,那就只有造字了。

按葛老师的罗列,我才发现,原来元素周期表中的大部分元素名,是朱元璋子孙的名字。

金属元素有: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朱在钠、朱均铁、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钠、朱恩钾、朱帅钾、朱帅锌等等,当然还有铈、镧、钋、钛、锂、铍、镉、钒、铕等。

有机化学领域内,有朱勤烷、朱孟烷、朱悦烯、朱定烷、朱琼烃等等。

盐类有一个叫朱成鏻的。

此时,在葛老师的解释下,我佩服朱皇帝的先见之明时,葛老师不忘再加上一句:“物理学,朱元璋也有贡献的。”

在我吃惊时,他解释到:“有名王爷叫朱厚熵,就是一个火字旁一个商人的熵,你听说过这个字吗?”

“我听说过,在微观物理世界,它表示基本粒子运行的混『乱』程度。”

“当然,我们还要感谢英国人傅兰雅和中国人徐寿两位近代科学家和翻译家,他们采用汉语直译的方式,直接利用了朱元璋的理论成果,也算是功德无量。”

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我理解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也见识到,两位老师的生活,将自己的追求作为事业,以宗教般的热情为后人打基础,并且自己完全可以乐在其中。这不是一种快乐的人生吗?自利利它,不正是伟大的缘起吗?

我们四人,在这个小小的茶桌旁,以茶为谈资,以音乐为作料,烹饪出一餐活『色』生香的大餐来。这种回味和想象,居然可以让人体会到飘飘欲仙的感觉,他们是半仙了,居然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某种超脱的境界。

而接下来,刘大哥的表现,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渊博与幽默并存,知识与乐趣生花。原来,高手就在我身边,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