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二十一章 两个过来人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二十一章 两个过来人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对一切的过往,哪怕是带给你恐惧、愤怒和辛酸的过往,满怀感激地告别,这是一种神圣的态度,我们称之为达观。

为什么要告别,因为已经离去,不会再回来。为什么要感激,因为你在那些时光,拥有生命,而且那些苦难,也让你抵达了今天这个美好的未来。

在人生的征途中,一切过往都是生命的内容。我们渡过了许多凶险的河流,尽管乘坐的船有多么破旧,它载你过了河,你都得感激它。

也许我们在高山上,回望那条河流,在今天的视野中,它是那么的渺小,但它曾经的巨浪,带给你的惊心动魄,仍然保留在某个梦境的角落。你超越了它,你感激它,你就是达观。

我见过许多耿耿于怀的人,不忘过去带给他耻辱或者痛苦的人、事和环境,那么尽管他今天走着平坦的路,他的心理仍在崎岖中。

南非着名领袖曼德拉,当总统后,原谅了当年曾经殴打和侮辱他的狱警,在回答原因时,他说过。如果你不能原谅他们,那你就是把过去的痛苦,还背在身上。

现实是每天都在变化的,而人们的心理,却有顽固的连续『性』,这大概是许多痛苦产生的根源。

还有一种人的态度,貌似超越,实则是骄傲。就是贬低过去的作用,为今天所处的高度洋洋得意。甚至,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曾经渺小的过去。

我们知道,世界最优秀的长跑冠军,小时候,也是从蹒跚学步开始的。过去的弱小,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呢?妄想斩断这种联系,以为今天的高度是常态,这种不承认历史的态度,如同不承认自己的母亲。

这种人,为今天的高度沾沾自喜,他沿着山向上攀登,他也忘掉了一个必然结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走向死亡的过程。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人生是一个过程,不管你怎么想,它都那么完整。从生到死,中间的状态,决定你的心情。

从达观的角度,我是比较佩服小苟的。他坦率地承认那些苦难的存在,真诚地感谢生命的所有历程。在境界上,他明显比我高。

你真心佩服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大小,也不是他地位高低,更不是钱的多少,而是境界。这个境界最直接的体现,是他对待自己的态度。

今天,小苟带我看风景,我看到的最大风景,是他这个人。而过去的顽强,与今天的达观,让我领略了一个美好的人『性』。

等我们到县城宾馆会合时,李茅和小苏显示出志得意满的状态,我知道,他们在学校的交流活动,开展得很好。

我们四个人宵夜喝酒时,小苏喜欢热闹,估计他从学校里带来的兴奋劲还没消退,问到:“就在你们镇上吃饭不就行了?说不定,还可以碰上同学发小呢。”

李茅说到:“最怕这东西了,熟人不收钱,我欠人人情,同学付账,我欠人交情。这个情字,是怎么也还不完的。我在北京还好,毕竟有点远,叫苟总说说,他是怎么过来的?”

苟总苦笑了一下,说到:“找我借钱的,找我要工程的,找我在省城拉关系的,我怎么答应?”

小苏突然明白了,他本身就是过来人。当年他回老家得瑟,结果搞得个麻烦上身。

我说了句:“在人情这件事情上,你付出,你是主动的。一旦接受多了,你就会被绑架,就被动了。”

大家因此理由干了一杯,看样子,我说得对。

其实,我跟他们还不同。我是想回报人情,但已经找不到多少当年帮助过我的人。他们其实还是幸福的,起码还有一帮子同学和亲戚的存在,而我的老家,已经没有最亲的人。

在山东的酒馆,在朋友的环绕下,我居然觉得我是个弃儿,孤独地飘在这个异乡。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没有几个牵挂你的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如果这种关系过分单一,你都无法定位你自己。假如,我与妍子的家庭关系没有了,谁来定义我的身份呢?我岂不是,一个后来结成的亲人关系,也没了?我成了什么人?无法被社会定义的人。人失去社会『性』,很可能跟动物差不多吧?

我们努力将社会关系捆绑在自己身上,如同班长、小苏、小苟努力团结他的家庭,如同李茅还进一步将社会关系扩展到曾经读书的学校。每一条社会关系,都是社会人的心理之锚,当锚点越多,定位就越确定。这种确定感,会带给人一种安心。

这种安心,会不会随死亡的到来,自然消失呢?

我正想到这个终极问题时,突然听到李茅的声音。

“庄哥,想啥呢,来来来,我们共同为小苏敬一杯!”

尽管不知道原因,但李茅主动敬小苏的酒,小苏明显有点受宠若惊。

“庄哥,你知不知道,下午和晚自习,问小苏的人,起码是问我的人两倍以上,他是今天的明星,我倒不行了。”

小苏有点不好意思:“本来分工就不同嘛。李哥你是对付那几个尖子生,我嘛,比较大众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在他们的交谈中,我总算明白了他们后来做的事。

李茅在班级交流中,主要是针对几个尖子生,如何提高成绩而辅导。在我和小苟的追问下,他说出了他的辅导方案。

“尖子生,基础知识已经比较巩固了,我就从两个方面帮助他们。第一,寻找他们知识的盲点,每一个人都有弱项,把弱项补好了,整体成绩就会迅速提高。许多人的弱项,其实是没有开悟造成的。比如立体几何,用两只手就可以打比方,手指来比喻线,指尖比喻点,手掌比喻面,拳头比喻体,当他们熟悉了这个比喻后,就会展开立体图形的想象,他们是尖子生,比较聪明,一点就透了。”

“对尖子生,第二个问题更重要,就是对难题的理解。比如数学的最后两个题,一般都是难题。但这些难题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几个知识点的混合版。从其中任何知识点出发分析,都可以找到思路。我用几个题,分别找出几种解题方法,开拓他们的思路,他们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快的。”

“总之,最难的题摆在你面前,你不要怕,也不要瞎试。你得首先想,这出题的人,究竟想考我什么?这个问题想出眉目,离解题就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李茅主要在给那些尖子生,讲思路,打比方。如果教材是在为概念下定义,这种定义,学生无法完整理解的话,就用打比方来帮助理解。

下定义不如打比方,教育中常有的现象。讲得通不高明,别人听得懂,才考技术。

“我最后给他们说了关于知识树的概念,主要是跟高三的一些尖子生说的。因为到了他们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建立起知识树的概念,对高考的帮助,是很大的,最主要的是,在离高考剩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会找到复习的方向。”

我比较好奇:“什么叫知识树?”

“翻开你高中的课本,每一章,就是一棵树,这棵树长了很多树枝,就是下面的每一节,树枝上长了许多树叶,就是每节里的知识点,体现在例题和作业上。你如何复习呢?比如对数学的复习,你闭着眼睛,想一想从高一到高三的教材,要能够背诵得出有哪些章哪些节,然后再回忆每一节中有哪些例题和作业,如果没能够想得起来的,就是你的知识盲点,就是复习重点。无论什么题,都不出教材。因为知识点全面,做难题就有分析的思路了。胸有成竹的人,下笔不会差,即使结果错,也有步骤分。”

真不愧是过来人啊,能够考上清华,没几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告诉了他们提高速度的办法,就是训练,提高做题的速度,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如果你在低分值的题浪费了太多时间,高分值的题,就没时间做了。”

小苟听到这里,补充了一句:“这是应试技术,但熟能生巧的道理,却是通用的。”

小苏在介绍他的工作时,充分发挥了他近乎传销的能力。他的开场白很有意思:“成绩好的大致都差不多,成绩差的却各有各的不同。”

“我必须提高针对『性』,我针对中等生和差生,还得分三个年级,分别给他们实用的土办法,好象很受欢迎。”

李茅说到:“他啊,身边围满了人,包括老师,都专心听他的,他讲得,确实比我好。”

小苏谦虚到:“李哥,我们这是受众面不同。你们这乡镇中学,尖子生有几个呢。主要是我面对的一般生或者差生,占了绝大多数。”

“我对高一的同学,强调一个字:背!语言要靠背,我总结过高考语文试卷,仅关于课文背诵的知道点,都不少于30分,古文解释要背,文学常识要背,甚至一些特殊字的拼音,也要背,以避免用地方口音来读造成的失分。英语更要背,语法没那么复杂,多背几遍课文,语法自在其中了。我知道,你们学校的英语老师,本身的水平,在讲语法时,难免有辞不达意的地方。网络授课老师虽然讲得到,但辅导时,本校的老师难免跟不上。所以,倡导学生用死办法,是有道理的。我还刺激过他们:你们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不多下背的功夫,怎么超越那些大城市聪明的学生?我又鼓励到:我当年英语老师发音都不标准,但我高考英语也算过得去,靠什么?靠背,语法啊,完形填空啊,还真没难到我。”

这家伙,一个手打,一个手『摸』,算是个做思想工作的老手。

“数学,也要靠背。背什么,背概念啊。你可以不懂,但背着背着就理解了。这是针对差生的,因为他们脑袋笨,我当时不敢说他们笨,怕打击他们的自尊心。我建议,他们在学数学前,提前一天预习,先背概念,第二天听网上老师讲,才听得懂。其实,这是他们的大问题,因为没预习的习惯,听网课跟不上,自己空着急。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就这样跟他们说的。”

在打基础阶段,他这样说是适合资质一般的同学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对高二呢,我告诉他们的方法,就是想。要会想,会琢磨。高二的课程比较难,如果思路跟不上,成绩就不行。怎么办?提前一天想,在预习中,把想不通的记下来,争取第二天上课时,无端的名师解决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就请身边辅导的老师,一起利用自习,共同解决。我专门对高二的学生,提出了告诫:千万别拖。头天的预习,上课跟进度,课后及时把作业做完,想不通的,马上找老师解答,必须把当天的事情想通,不然第二天的东西又来,你就倒下了。”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长跑的观念。高考是长跑的终点,整个高中,最累的是高二,如同长跑中出现的疲劳期,必须顶过去。只要顶过高二,高三保持惯『性』,就有不错的收获。不怕慢,只怕站,停一下,冲一冲,伤害身体,得不偿失。那是高手们天才们干的事,大家不要学,因为没本钱。”

这是对的,高二是学生成绩的分水岭,难度加大,知识点密集,很多人没跟上进度,就丧失信心了。

“我给高三的同学讲得更多些,因为他们面临高考,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如何迅速提高成绩,必须得有巧办法。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做题。”

我反问:“你这办法,谁不知道?还要你说?”

“哥,我说得具体,也算是好办法。我的原则是:做错题。”

小苟也吃惊,问到:“什么意思?”

“老大,你这尖子生不懂普通生的苦,我是过来人,我知道这办法很好。我对普通生的建议是,不要追求满分,只追求那百分之八十就够了。上985还不满足吗?难道非要上名校?你有那个基础吗?上一本也不错啊,对普通生而言。我就给他们明说了。背得好,上本科。想得好,有一本。做得好,985就有希望了。”

我也有点兴趣了,问到:“你详细说一下,我也算是差生。”

“差生或者好听一点,我们叫普通生。只能努力抓那80%了,对不对?那我们就把那80%抓好。其实,就是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的意思。怎么办呢?把你过去几年做过的试卷拿出来,把曾经做错的题抄出来,重新做一遍,直到做对为止。最后的大题,有时间就管,没时间就算了。只要你曾经错了的,就是你的弱点。我们优点不多,就减少弱点,只要这一关做得好,接近600分,是有希望的。”

“有人提出,从高一到高三,这么多试卷,这么多错题,怎么做得完?我告诉他们,每一章节估计老师给了你们至少五张卷子的题,你抽出两张错得最多的,就做它就行。我还鼓励到:我的经验,随着做错题发展下去,你会发现,一周后,你做题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就是学习的惯『性』。一旦形成了速度的惯『性』,那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就可以像学霸一样地刷题了。当然,最难的大题除外。”

我问到:“除了做题外,你还有什么窍门?”

“我最后,给了他们考试的技巧。因为在与他们的座谈中,我发现他们考试的能力不够。每一次考试,都是出题老师与学生的博弈。你得综合筹划自己的重点和时间分配。这就好比长跑,你得掌握好力度和进程。”

“先做简单的,有把握的,能够快速解决的。也就是把卷内的题作一个大致的评估。凡是你回忆得起来,曾经做过类似的题,那么,就是简单的。并不一定仅限于真空或者选择。在答题中,将无法即时判断的选择题最后做。因为即使时间不够了,选择题中还有一些没答,那你凭第一印象勾就行。记住,在极短时间内判断,第一印象是最准的,因为简单推理,容易入坑。老师出题,都是有坑的。那么,选择题第一印象也没有,推理的思路也没有,就是那种完全做不出来的,怎么办?选c,这就是靠猜。因为,根据我的统计,abcd四个答案中,先c的机率偏高一点。”

这是什么招数,完全是投机取巧。

小苏好像看出了我的想法:“也许我这是投机取巧,但怎么办呢?他们本来基础就不好,复习时间也只有一个多月了,不找省力的办法,拼实力,是拼不过的。”

我感叹到:“扎实啊,你高中知识不冒尖,但应试办法倒是很实用的。”

“当然,我也不是没遇到困难。”小苏谦虚到:“在文科班,我就遇到一些困难,因为我是学理科的。好在本人机智,也算是介绍了些经验。”

“文科有大量需要背诵的内容,我就介绍了记忆曲线,当然他们老师也曾经介绍过,估计不形象,学生『操』作起来,没谱。我就教他们一个顺口溜:头天靠死记,二天再回忆,一月后互考,,高考没问题。”

我想起来,当年二娃与他同学,这种互考的方式,确实是巩固记忆的法宝。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袋中,我问到:“小苏,你这些技巧是从哪里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嗨,我高考前如果全部掌握这些诀窍,也上985了,问题是,这些东西,大多是从同宿舍的大学同学那里得来的。”

“他这么厉害,怎么也考了你一样的学校?”

“发挥失常呗。他平时成绩太好,总想着高考一鸣惊人,结果头天晚上失眠,第二天完全没发挥出来,就到我们学校了。要按实际水平,985是没问题的。当然,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他后来研究生,也进了复旦,算是没辱没他当年的努力。”

这基本是张思远的版本,我理解。

高考并不能定终身,但高考肯定会让你终身难忘。这是你第一次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这是你第一次独立面对社会的初始平台,甚至,对许多人来说,读不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会确定你一生在社会中的定位。

现在有一个说法,你是谁?将你所有的朋友圈子,求出平均数,你就是那样的人。

而圈子中,最重要的是同学,尤其是还在联系的高中或者大学同学。

而我,却没有一个还在联系的这样的人。从社会阶层来看,我早已超越了大学同学的阶层,跟他们的生活与情感,没有交集。我的初中同学,二娃,现在也失联了。与我有交集的圈子,除了生意外,就是战友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算是由大学定义的,倒更像是部队定义的。

在部队的战友中,跟我关系最密切的人除了班长,还有王班长,他们的平均数,就是我,这个,我认。我为有这样的战友而骄傲,班长的沉稳和王班长的活力,几乎在两端等着我,我是中间的那个人。

而李茅,然然,甚至小苏,都是他们同学定义着他的圈子,这是我羡慕的。他们是大学的过来人,当然有资格教育那些没进大学的学生。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就是能力,这句话没错。

李茅问到:“苟总,你今天下午,把我们庄总拉到哪里去了?”

“到了我的老家看了看。”

“究竟是你在招待庄总,还是你自己想回老家?你这个人,假公济私,居然这样招待远方的客人。”李茅假意批评到。

我赶紧解释到:“我是农村人,也是贫苦人,见到他的家,就像回到我自己四川的故乡一样,我们忆苦思甜后,感觉更亲了,他是对的,我收获不小!”

“哈哈”李茅笑到:“我们四个,都是过来人,从农村过来,从贫穷过来,估计,这是我们在一起喝酒的原因吧?”

“呸,谁跟你一样?”我说到:“你家,在我看来,如同地主,还跟我哭穷!”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