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一十三章 发散与内卷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一十三章 发散与内卷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当我走在街上,看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想起古代一个故事。皇帝看见熙熙攘攘的车船行人,问大臣:“这些人,在忙碌什么?”臣子回答:“就为两件事,一为名,二为利。”

而当你对名和利兴趣不大时,你的行为和思想,就会向内延展,如同显微镜,向微观方向发散,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内卷化的人生。

宏观与微观如果不能够自洽,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论,就没有立足的基础。但在现在的物理学看来,这两者之间,还看不出统一的自洽的模式。

相对论与量子论的不相容,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总是有人企图建立统一场理论,想统一宏观与微观。虽然目前收效甚微,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理论的存在。

比如当年中医大师朱老先生,教给我的周天循环法,如同天体运转的模式,复制到微观的个人身体上来,确实起了些作用。

其实,想到这些,主要是因为,昨天睡午觉的时候,空调开得太大。中午陪爸喝了些黄酒,因为我今天上午第一次,跟他下了盘和棋,人就显得有点亢奋,喝多了一点。

最近,我看了一些棋谱,也试验了一些新的开局,在今天爸的失误下,我抓住了机会,跟他通过大量对子,达成了史上第一盘和棋。他当然是称赞不已,我也有些自鸣得意。

酒喝多了一点,中午时,妍子在书房打坐,我在卧室睡觉,我故意把空调温度降低了很多,因为身上确实很热。黄酒这东西,虽然好下口,但喝多了的反应,也有点厉害。身上发热是一方面,更突出的是,头有点昏。

我好像是为了让自己更清爽些,把空调开得大了一点,对着我头吹。结果醒来时,发现自己出现了落枕的现象。其实正常人睡觉,即使头偏了,也不会影响肌肉的。

我也是懂得一些中医常识的,当外邪进入时,能够引起疼痛,主要是因为内部运行不畅。抵抗力弱了,风寒就乘虚而入。

通则不痛,我记起了朱老先生的周天循环法。自己站在阳台,就这样运行了三次,奇迹般地,脖子居然不痛了,扭转自如。

仅仅三次,一分钟时间,真是太神奇了。

有用的东西,一定有它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是不是能够证实“天人合一”的理论,这我就不知道了。

发散与内卷,在人的身上,肯定有一个节点。比如『性』格活泼时与『性』格内向时,都是指的你一个人,都是说你的心。

人心,真的是发散与内卷的节点吗?如果是这样,人,是不是心的奴隶?

假如是,那么心就是主人。但这个主人在哪里呢?长什么模样?却难以捉『摸』了。因为,心是不断变化的,它不知道所在,不知道所来,不知道所去。

突然一个词蹦了出来:“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这正是妍子天天念叨的事啊。

妍子目前的状态,在我看来,是明显内卷化的。她对外界的事物,几乎失去了冲动的兴趣,这与她的过去完全不同。她过去,肯为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大惊小怪。今天,即使我在她面前走动,她念经的节奏和语气,也毫无更改。

但是,这种内卷化,并不意味着不丰富。我在打坐的时候,虽然在外人看来,表面风平浪静,但内心的波动,身体的感受,却时时风起云涌。

从自身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看,哪是大哪是小呢?我们看不到宇宙的尽头,那么我们就得出宇宙无限大的概念。我们能够看清自己内部的组成和微粒吗?分析观察到原子电子量子的世界,就到了尽头了吗?没有。如此说来,微观的世界,也是无限大的啊。

庄子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佛说:“心即是佛。”

哪个世界更大?

有些道理不太清楚,就自己实验一下。我决定,从明天早上起,我也打坐,再次尝试那种内卷化的波澜壮阔。

但要说发散式的生活和思维,我没见过比王班长更突出的人了。当然,小马哥也算,但他是乔姐的继子,我不太愿意多留意他,毕竟任何与乔姐有关的事情,都会干扰我的生活,干扰判断。

王班长的生活模式,是极大地丰富感觉器官所触的世界,让心识在无数的见识中颠簸,从而找到安心之锚。他是主动的,愿意承担一切痛苦的尝试,进行这个所谓伟大的人生实践。

找不同的国度生活,找不同的女人,吃不同的食物,亲吻不同的土地,当你尽可能地接近无穷的变幻时,你会发现自己心最留意的地方,那动『荡』身影内最顽固的留恋,就是你的心安之处,就是你的故乡。

心安之处即故乡,这话最早是苏东坡说出来的。不过,他的飘『荡』,更多的是被迫。

他临终前写的一首诗和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他写的诗中有一句: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他这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被贬谪的漂泊路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如果没有到黄州,那么前后赤壁赋就不可能诞生,“大江东去”的诗句不可能出来,他在文坛中的地位,恐怕要打些折扣了。但是,这是他受到巨大冤案和羞辱之时,贫惧交加时的产物。当时,他尽散家人,只留下最后一名侍女陪伴,幸亏还有子由在长江的对岸。

如果没有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其实他此时已经长的痔疮,已经不能随便吃上火之物了。更重要的是,此时子由不在身边,连他身边最后的侍女,也因贫病而亡。

儋州,他被流放到天涯海角,更的是孤身一人,一个能够说得上话的人都没有了。虽然他貌似惊喜于生蚝的美味之中,但其中的凄苦,怎么能够说得出来呢?说出来有谁听呢?有人听谁听得懂呢?

但是不管他是有意的还被迫的,这种四处漂泊的状态,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视野,扩充了他的经历。让他的诗词文章,在细节描写与日常生活间,充满了大智慧、大情感,在深入人心之中,树立了美学的新标杆。

如果没有苏东坡这些诗词,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那些独立人格中闪光的美丽,我们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不屈的灵魂。

古来的文人,自视高洁,在受到冷落和屈辱后,要么愤世嫉俗,成为一个愤青;要么自暴自弃,『自杀』或者投降。而只有他,能够在这两者之外,找到新的出路:原来,为自我活着,为生活本身的美丽活着,也能够如此生动。

愤世嫉俗的代表,莫过于嵇康之流了,用不合作的态度和故作怪诞的手法,进行的行为艺术,只不过表明自己不与朝廷为伍,只不过是另一种不满的政治态度,本质上也没离开过政治。

用摧残身体服用五石散的做法,表明摆脱身体的束缚,甚至天体步行于山野竹林,以期望获得精神的自由。不过这种方法,只是古代吸毒中产生的幻觉,除了对身体的虐待,就是故意让世人白眼。这也是反对世俗的办法,其实从未离开过世俗。

这种抓自己的头发企图将自己提起来的办法,一一失败。

自暴自弃的做法,最早应该是屈原了,干脆一死了之。他的『自杀』,虽然有理想与文艺的装饰,其实与今天的泄愤并没什么两样。

而苏东坡的价值,告诉我们,在不离开世俗,不否认政治的前提下,还有第三种世界的存在。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所有学习的知识,不仅仅为名利的存在,也会为生活本身而存在。

讴歌一场雨,赞叹一条鱼,详述一锅肉,每个人都会遇到美,只需要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态。从旁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苏东坡,可以说是凄惨无比了。但苏东坡的实践证明,文学、艺术和思想,是发现美、讴歌美、传播美的工具。

他丰富了一个新的艺术系统,生活本身的美,这是文学的大价值,而前人们只是偶尔提到,他却每天做到。

以上是他临终前的一首诗。他临终前的一席话,是当着他三个孩子说的:平生少恶,应不致坠。这是一句事关宗教的话,人死后的灵魂假如存在的话,就有上升到天界和下坠到地狱的说法,他相信因果,认为此生没做多少恶事,应该不至于下地狱吧。

其实,他在人世间的磨难,根本原因还是他有一个极大的错误。名利场中,他拥有的名声太大了,他无法独自保留自己的名声,因为人人都嫉妒他的名声。

在文人辈出的宋代,甚至连那些惺惺相惜、日酬唱和的人,都嫉妒他,他几乎成了文人的公敌,怎么不受到怨恨和迫害呢?

巨大的名声与巨大的利益一样,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嵇康就死在这点上,钟会杀死自己的偶像,因为他无法容忍,当自己努力到了成功的顶点,却依然得不到偶像的赞赏。

富贵险中求,已有富贵,如果没实力保护它,也是一样非常危险的事。

王班长与他们有两个显着的不同。我觉得,从实践上看,王班长是一个高明的哲学家。或者说是一个高明的生活艺术家,他用行为来艺术。

第一个不同,他的奔波和尝试是自觉的,主动的,有兴趣和动力的。第二,他不以名利为目标,名利只是他追求丰富生活、寻找安心之境的工具,用过即可扔掉,毫不拖泥带水。

当一个孩子抱着黄金走在街上的时候,会遇上危险的劫杀。但当你遇到劫匪的时候,不仅主动把黄金送给他,还邀请他喝酒,并且还想带他到一个更美丽的地方玩耍,不仅危险不会存在,还有可能交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识过的、生猛的新朋友。

我记得他从非洲回来的时候,腿部还打着绷带,他曾经给我说过一句话:“兄弟,当过兵,打过靶,就是没上过战场,没负过伤,亏不亏?”

这话不是笑话,当时确实让我震撼。

将自己的身心投入起伏的生活巨浪之中,做一个大起大落的人,在其中品味那些酸甜,并且找到最不变的稳定的内心,那就是找到自己了。成为自己,先得找到自己,这是发散式人生的逻辑,这是人生的高境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当然,发散式人生也是有巨大的危险的。这种危险,主要是因为有人往往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苏东坡做菜,并不是为了炫耀厨艺,而是为了品尝菜的美味。王班长漂泊不是为了旅行,而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人生。

但小马就不同了,他是被**牵着走的人。**的无穷变幻『性』与现实的有限『性』,最终会把他撕裂,让生活没有头绪。比如他好美『色』,但仅有美『色』的刺激,会遇到两个障碍。

第一是,身体的障碍。对男人来说,绝对无应期的存在,会给你设置一个数量上的限制。“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是描写阿房宫美女的遭遇,也说明,皇帝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

第二是,审美边际效用递减。什么女人才是你看得上的美女,即使这人是世界小姐,看多了,也觉得平常。不要说美女的衰老,就是不衰老,你看久了,兴趣也就弱了。她们带给你的快感,会越来越差。更不必说,你男『性』功能的衰减,这一绝对事实了。

所有被**牵引的人,稍不注意,会让**占满你的心,与其说是心的奴隶,不如说是**的奴隶,失败就是必然的。

那么,内卷化的人生又怎么样呢?从数量来说,它仿佛是弱者的专利。比如行动能力受限的人,他活动的空间与他人涉及很小。比如智力受限的人,他交流的余地与他人与世界的交集不多。

最极端的是自闭症患者,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旁人无从得知他们的悲喜,毫无道理地怜悯。

但有时,这种内卷的人,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往往突然间,让人大吃一惊。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有一个许三多的人物,让我有点感觉。这种人在部队,你如果当过几年兵,总会碰到那么一两个,他们在特殊时期爆发的能量让人刮目相看。

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他们仿佛是内卷的人,他们内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但这个方向始终不变,以至于积累到一定程度,如同满弓的箭,直刺目标。

发散型的人,最怕失去本心,形成“貌似四面出击,实则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内卷的人,往往可以达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略目标。

我们在打坐时,是不是在屏气凝神中,将心的力量和关注点集中到一个点上,也能够使自己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以积累出巨大的心灵力量呢?

还是那个逻辑,通过找到自己,才能成为自己。这种内卷化思维,是不是也是找到自己的一个办法呢?

我想到关于苏东坡临终的另一个故事。说他当时即将临终,请来他的老朋友,一名高僧。

要知道,苏东坡是人佛教信仰的,他号称东坡居士,居士这个名称,就是佛教专有的。如同今天的妍子,她也认为她是居士。苏东坡也写过许多佛教意义的诗文,也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

当然,以如此聪明的人,他只要感兴趣的事,都会做得不同凡响。

但他在临终时对三个儿子说的话,一方面表明了他临终时还对佛教信仰抱有期望,另一方面,或许是在安慰自己,死后的灵魂有一个好的去处。

但从语气上看,他似乎对自己死后的灵魂,并不把握。

找来高僧朋友,就是要他给予临终的指导,以企获得宗教的指引和力量。这位高僧让他默念佛号,但苏东坡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一心不『乱』地念佛了。

临终前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因为如果你体验到了,你也没机会说出来了,这是人生最后的体验,外人无从得知。

高僧批评他,你念佛这么多年,都做不到一心不『乱』,临终需要得力的时候,用不上力。那么,你相当于白念了。

这是对散『乱』者最大的警告,如果真有佛教所说的灵魂存在的话。

一心不『乱』从哪里来?排除超常智慧的情况,作为我们普通人,经验告诉我们,从长期的训练中来,从养成的习惯中来,从坚定的信仰中来。

比如,我们当年训练擒敌的时候,教员告诉我们,最好的结果,是养成下意识的反应。学了多少招数并不重要,养成肌肉记忆只是第一步,通过反复练习,养成下意识习惯,才是武功成就的重要一步。

当外界挥手『逼』近,我们习惯『性』地眨眼睛,这就是下意识的反应。人类在几千年进化中,保留了这一功能,因为眼睛对人类的生存极为重要。如果没有这种功能,我们人类估计早就没自然所淘汰了。

妍子这种功课的重复,是不是在培养仿佛的下意识呢?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在打坐中试着体验,内卷化的自省模式。

凌晨时,与妍子一起起来,我们在一个地方打坐,虽然我们的法门不同,或者说关注点不一样,但身体接近静止状态,表面上看,是一样的。

按我原来的方法,是文大姐所教。呼吸法,关注自己的呼吸,看看能够发生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们的心思,如果不关注一个东西,就会东跑西跑,这是绝对的经验。而且,没有一个特定关注对象时,你都不知道你下一秒会想到什么地方去。

心灵如此飘忽不定,如同奔跑的牛,那么这个关注点,就是拴牛的绳子,让心被约束到一个比较狭小的空间。我记得,在某位古代的禅宗大德语录中,有过这样的比喻。

将关注点约束起来,就是将心灵内卷化。

我关注呼吸,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消耗我『乱』跑的心的奔逸的惯『性』。一呼一吸之间,还有意观察呼吸线路的长短,其实是引入了感觉的维度。因为外界冷空气进入呼吸系统时,皮肤会因温度得到感觉。

听觉也在发挥作用,比如刚开始,呼吸是听得到声音的,后来声音越来越小,甚至到你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当一条线越来越短的时候,偶尔,会凝结成鼻子尽头山根处,一个点,这个点会一明一暗,来配合你对呼吸节奏的习惯。

我目前所能够到达的程度,大概在这一明一暗的境界里。当然,据书中记载,最后,这个法门,会到达察觉不到自己在呼吸的程度。别说一明一暗这个节奏没有,甚至连这个点,也会扩大或者消失。

在文大姐当年的描述中,她指出,扩大和消失是一回事,我觉得非常奇怪。但现在,我仿佛有所理解了。当你所有的思维都在这一个光点上时,你的世界就是这个光点,光点成了世界本身,既是扩大,也是消失。

比如,鱼在水中,是感觉不到水的。感觉到水,往往是因为它离开了水,受到了困难和痛苦。

下坐后,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了。

“妍子,当我注视那个光点,光点或许会变成所有的光,或许在光中我根本察觉不到光的存在,此时,我在哪里呢?”

“哥,你到没到?”

“我没到,我只是说如果。”

“没到的所有猜想,都算是妄想,到了的所有述说,才能算实相。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境界是否存在,因为我只是一心念佛,不是像你那样,看光。”

“那我这样想,有没有意义呢?”

“你静下来打坐,都有意义,怎么想,我不知道。哥,我没开悟,我只知道按师傅的说法打坐,别的,从来不敢多想。也许我这是『迷』信,但我内心却很安定,这种安定是没有痛苦的,很舒服。”

也许吧,按理论,幸福就是那种没有痛苦的状态。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