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二百九十八章 盛世的古董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九十八章 盛世的古董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跟爸每天下一盘棋,他每天给我讲一个故事,在他所谓的百宝箱内,出现过古代书籍,瓷器,玉器之类的东西,但都是古代的,可以称之为古董了。

“你喜欢这些东西?”我问到。

“只是朋友之间用来互相送礼的东西,有点值钱有点格调而已,在不懂的人面前,它们不值钱。况且,我没有投资这东西的实力和爱好,没放过多的心思。”

“你没尝试让它们进入拍卖会或者让专家估价什么的?”

“你以为那就准确吗?那是更高级的做假手段。”

他这样一说,倒把我搞糊涂了,如果市场和专家都不能确定价值,那么,这东西如何估价呢?

话题就从这里开始。他照例要来一句纲领『性』的语言:“古玩这东西,水深了五千年,不要进去,谨防出不来。”

他的意思我明白,历代中国人,都有喜好古玩的习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当然有巨大的江湖水深,水『性』不好的,往往会一生淹死在里面。我所知道的,连古代皇帝都收到过假货,那可真要命。但对于造假者来说,为了钱财,命都可以不要。盗墓者,也是走的这条路,要钱不要命。

一般人,不必跟这些拼命的人打交道,何必呢,平平安安不好吗?我想到这,说了一句:“历代就有人闲得无聊,或者说活得不耐烦,非要硬趟这浑水,不在少数啊。”

“对,盛世的古董,其利润因盛世闲钱太多而巨大,也因利润太大而有假,这是基本规律。”

他手上拿着一个黄铜的香炉,说到:“这只是明代一个普通的青铜炉子,但有人号称它是唐代的,差距几百年,照样哄人。甚至他说是宋代宫廷使用的,你也不敢随便否认,这是欺负外行。其实,这就是明代普通大户人家供佛烧香的炉子,只不过制作比较精美而已,看起来比较漂亮,不值多少钱的。”

我还是好奇,问到:“这究竟能值多少钱呢?你问过吗?”

“我当然问过,到潘家园市场找熟悉这行当的朋友问过,大概值两万元。”

我觉得奇怪,又问到:“两万元的东西,你也装在这个柜子里?”

“当然,我喜欢它的样式,经常可以把玩观赏。更重要的是,它是铜做的,盘不坏,你不觉得吗?”

我点点头:“喜欢的,就是好的。”

“这是一个朋友送给我的,他倒是个文物收藏爱好者,一生被大量假货骗,但这个东西是真的,我回送他的东西也是真的。”

我问到:“你回送他什么?”

“一尊观音玉佛,不是古代的,是当代的,玉是真的,雕工也好,有特殊意义,对他来说,算是老朋友对他的告诫。”

什么意思,这里面肯定有故事。

“我这个朋友,当年跟我一起在义乌做生意起家的,他当年生意做得很好。本来,他在我们这群生意人中,文化是比较高的,我们省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很有文化修养的。我们那个年代能够上大学的,都是学习上的精英,这点,从高考录取比例上就看得出来。”

那是,按年龄算,他们考大学的时代是八十年代初,也就是刚恢复高考的时期,多年积压下来的高中生,在那几年集中考试上大学,全国才收二十几万人,真正的是百里挑一。

“他毕业后本来分在一个事业单位,有固定工资铁饭碗。但他属于胆子比较大的人,当他听说国家鼓励个体户,他家庭比较困难,他就跳出来做生意,属于我们这帮做生意的带头人。当时我们都想,人家大学生敢于不要铁饭碗,出来做生意,我们有啥怕的?所以,他算是我们这一帮人的老大。”

当年,做生意的人,大多是被生活所『逼』,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选择。敢于不端铁饭碗的,大都是敢想敢干的猛士,这群人中,发大财的不少。比如柳传志、冯仑等。

“他也是我们这群人中,发财最早,发家最大的。在九十年代初,他都已经是数千万的资产了,这真是不简单。我们当时有个感觉,感觉他总是那么敏锐,每一步都踩对了,比如从小商品到钢材水泥再到办工厂搞外贸,我们当年,有些方面,都是跟他学的。”

这就是有师父带的效果,爸妈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也不是生而知之,总有带路人前行。

“但是,他的落魄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了。当时流行一句话,『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他判断,盛世来了,他应该进入古董行当。”

“他当然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也是一个行动能力很强的人,凭着自学和到处闯『荡』,他也收罗了一些真货,当然都不是很上档次的东西,『操』作下来,也没赚什么钱。最后,他进入到瓷器的官窑、战国的青铜、古人的字画这个领域,我们就看不懂了。”

这些领域,非常专业,不是一般人能够玩的。我记得在那个文人闪耀的宋代,有一个叫米芾的人,他借别人真的古代字画欣赏,自己在家临摹,过几天还给别人这个临摹的东西,原主人几乎看不出来真伪。要知道,这些人都是文坛大家,连他们都被骗,可见这水有多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些东西,研究它的历史有多长,造假的历史就有多久。但这位大哥偏偏是个喜欢挑战的人。他当时有个理论,听起来是蛮有道理。他说,有专业知识的人,没钱收这些古董。有钱收这些古董的人,没他有知识。他这属于不对称优势,可以赚钱的。他这个理论,当时也把我们哄住了,不敢进入这个行当,因为,我们都自认为,他比我们聪明得多。”

乍一听,这个理论没问题啊。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比较优势。

“这种半桶水的所谓优势,恰恰害了他。你要知道,做假的,最喜欢他这种人。”

我有点没反应过来,做假的,不是喜欢完全不懂的吗?懂知识的,为什么还更喜欢呢?

“打个比方,两个人打牌炸金花。如果你手上是三个a,而对方是三张烂牌,你会赢多少?”

爸这样一问,我就明白了。这种情况,是赢不了多少钱的。拿烂牌的人,会将手中的牌扔掉,不加赌注,只输个底钱。当然,如果这时,对家手中拿的牌是三个k,那就不一样了,肯定会拼命加赌注,结果,大败。

爸叹了一口气,说到:“他这个人啊,成也成在胆子大,敢赌。当年他辞职做生意是这样。败也败在这上面,做文物古董也是这样。用自己几年十来年的聪明加自学,去冲击几千年分工细密的做假行当,失败就是注定了的。关键是,有点才的人,还心高气傲,不服输,结果就越赌越输了。”

一个聪明人,自学多年,居然屡屡上当,一个疑问在我心中产生了。我问到:“那么,真行这行的专家,是如何产生的?”

“真正这行的专家,一是有师承,师父引路,将千年来鉴定真伪的知识手把手地教给他,况且,这也只能学一门细分行当的。比如鉴定书画的,不一定了解瓷器;鉴定古玉的,不一定了解青铜。学问积累如此之候,想一个人当全才,不可能了。”

“第二,是见真东西见多了,假的凭肉眼感觉就可以分辨。这种人,大多出身于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见过的历代官窑太多了,那么,他凭经验,就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这点我承认,经历即能力,大致上不错。当然,爸口中的这个大哥,两者都不具备,还想跨学科通吃,肯定是不行的。但他们那一代,许多人的成功,都是靠胆量闯出来的,有种不服输的赌『性』,这也是时代的特征。

“他刚开始收古董的时候,有时得到了他自认为的宝贝,会请我们到他家去,他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讲,我们也学了一些旁门左道的文物知识。但是后来,请我们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跟我们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

“我们猜测他又跑到什么天涯海角淘宝贝去了,没多想。过了几年,才从他身边的人那里打听到,他上了好多当,家底也折腾了大半了。”

我问到:“他学了这么久,应该知道一些,不该全上当吧?”

“当然不是全上当,但最贵重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做假的。反倒是那些不太贵重的东西,倒有一两件真货。比如,这个铜炉,就是明代的,从农民家里收来时只给了三千元钱,算是他少有的赚钱的经历了。”

“那他为什么送给你?”

“他准备洗手不干了,才把几件仅有的真东西送给我们当年一起出来的兄弟。我们也有借给他钱的,不打算让他还了,毕竟当年他带领我们打天下,还是有恩情的。他这个人,被别人骗,但从没骗过我们,这义气,是值得敬佩的。我送给他玉观音,倒是比较值钱的,因为那是正宗缅玉雕出来的,从质地到雕工,几十万是要值的。”

这就是义气,投桃报李,就是这个意思。

“他也跟我们讲了许多文物造假的故事,也给我们讲了他上当的经历,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从此不上这个当,他是有功劳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上当,就等于在挣钱,对不对?”

当然,况且,爸收到的汉代针灸玉人像,还是进了博物馆的,这也算是这些知识起了正面作用的。

“比如青铜造假,这个行当,在河南,有成规模的作坊。青铜不是有含铅比例吗?他模仿。不是有旧泥痕迹吗?他埋藏,一个周期,甚至可以埋藏五到十年,再挖出来,泥土痕迹都有了。不是有器物式样吗?他都根据博物馆的收藏样式照片来做,保你看不出破绽。不是有包浆脱落或者锈迹吗?他请专门的化学专业人士调出酸『性』溶『液』,在青铜表面烧蚀,再埋进十几米深的土里,保你看不出真假。不是要探寻它的来源吗?河南盗墓的可是有历史渊源人古老产业,编一个某古墓被盗的故事,保你相信。”

我的天,这一套下来,你针对十几个特征来辨别,只要漏掉一个,就被骗了,真是专业啊。当然,我知道爸所说的河南盗墓这个行当。

河南这个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从殷商到战国到唐宋,多朝古都,历史文物沉积多,古墓更是寻常。这就产生了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行当:盗墓。着名的盗墓工具叫洛阳铲,现在已经成了国家考古队的专业工具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古代字画就更不用说了。你不是要看纸张吗?可以仿古作旧,用各种溶『液』勾兑,对纸张进行化学处理,再用紫外线照『射』,甚至在其它行当里,还用上了x光照『射』,让你难分真假。你不是要看印章吗?看印泥吗?这些都可以造。”

“当然文人,主要看书法水平和绘画技术,要知道,造这些假的,高级的画师大量存在,他们的专业水准一定高过你这半路出家的欣赏能力,你是看不出来的。历代的题跋与修补,这做起假还虽然费点事,但只要给够价钱,还是有人做得到的。”

我问到:“那真的,就那么难寻吗?”

“不难啊,你到博物馆去看就是了。”爸笑了笑,字画这门道造假,都是真正的内行人做的,一般外行人,根本没有辨别能力,最哄人。更重要的是,这古代字画的价格非常之高,有钱能使鬼推磨,造假售假的方式,非常高级精巧,让人防不胜防。这样说吧,这是文化人来骗文化人的,高级内行骗低级内行的,最让人倾家『荡』产。”

我想起当年公子哥张伯驹,以巨大的家资,为保护中国传统文物不外流,尤其是书画,也是倾家『荡』产的。当然,他是这行当最高级的人,也是最有钱的人。他不是受骗的人,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资料。而爸口中的这个大哥,只是个反面教材。但他倾尽家资,买来了真实的教训,也是有价值的。张公子的行为是英雄,他处于『乱』世,不要黄金要古董。这位大哥的行为是投机,处于盛世玩古董,为了要赚钱。不同的动机和能力,玩出了不同的结果。

“瓷器做假的手段更多了,比如冒充年代的,比如混淆官窑民窑的。比如对存世量故意混淆的。许多真是真假难辨。”

爸说到瓷器,我很感兴趣。因为,中国是瓷器大国。这个东西的存世量决定部分价值,因为它易碎。

“有人说,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话完整的理解,有什么含义?”爸突然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我还真不好回答。我只好说到:“是不是说明,作为官窑的钧瓷,非常珍贵?”

“你只说了一半的意思。但是再珍贵,一个残片,有多少审美和研究价值?它珍贵还有另外的意思,是因为它是作假的好材料。”

这就让我感到奇怪了,真的东西,怎么算是做假的材料,难道非要把真的做假不成?

爸看出了我的疑『惑』,说到:“世上最怕半真半假的东西,这在瓷器上体现得最明显。比如,现代仪器探测和化验,主要是鉴定瓷器的化学物理『性』质,来判断它的年代。如果把一片宋代的瓷片,镶在一个做假的瓷器上,成为这个假货的一部分,给人一种比较完整器物的表象,对这类貌似科学的鉴定,也出了难题。”

“比如一个正宗钧窑底座,上面接一个新做的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器物,他告诉你,这是一个完整的钧窑瓷碗,会卖你多少钱?”

我想了想,说到:“如果按钧窑完整器物卖,估计得上百万吧?”

“正因为如此,做假才有利润冲动。这个瓷片假如值一万,仅是一个残片而已,一旦做假成功,上百倍的利润就来了。这样的暴利,有人会冒着杀头的风险的。”

他随后给我详细地介绍了做假的方式。

“一般进实验室进行鉴定,是在碗中一部分刮下一点瓷粉来。那么,一个整碗,你刮哪里的?”

“有残缺地方的那里。”我回答到,这是人的普遍心理,这么贵重的东西,完好的部分,都是舍不得破坏的,哪怕一丝毫的损失,都难以忍受。

“对了,这就是窍门。整个碗在做假过程中,都很完美,唯一有缺损的地方,一定是钧瓷残片那里,让你不自觉地就刮那个位置的瓷粉,用来鉴定。当然,结果注定了,是宋代钧窑的特征,对不对?”

高啊,听到这里,我才知道,造假真是高智商的活动,连面对高科技现代仪器,都有规避的办法。

这些方法我了解后,觉得有个问题。难道这个市场上,就没有值得信赖的东西吗?我问到:“前面你说过,拍卖市场和专家鉴定,都有可能是造假的渠道,这如何『操』作呢?”

“我只跟你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手上有一件真古董,你再找人造一个以假『乱』真的假古董。给专家鉴定的是那个真的,最后专家也签了鉴定意见书,当然,与这个意见书一起给买家的,是个假古董,你会察觉,你上当了吗?”

这狸猫换太子的做法,中国历代都有,虽然比较低级,但确实管用。有的,甚至还用在人身上。比如传统魔术,炮打活人,就是用双胞胎长得像的特点,送进炮口的人是老大,大炮一响,从外面出现的是老二,大家还以为是炮把这个人崩过来的,惊险得很。其实,此时,老大仍然在炮里,或者顺着专门通道,溜到后台喝茶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还是专家没有有意欺骗你。如果有的所谓专家不顾职业道德,进入分脏团伙,有意『乱』鉴定,那就更『乱』了。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专家本身就是个假专家,是造假团伙用资金炒作出来的人,那是就连环套了。”

这一连串的假的可能,几乎穷尽了买卖链条上的所有逻辑顺序,其中一个链条为假,就肯定真不了。怪不得,那位老大,上当这么多。

“以上只是跟你说了,在实物上造假的一些手法。在买卖上作假的手法,更是真假难辨。”爸继续说到:“最常见的,是在卖家面前说来源时,编故事。有编祖上传下来的,有编盗墓发掘的。等等,花样繁多。”

“所谓祖上传下来的,百分之九十是假的。你想,任凭你祖上再是贵族大户,经历国民革命,贵族没有了,经历土改,大户没有了,地主住着过去的房子吗?贵族还享受昂贵的待遇吗?不太可能。打土豪分田地,家具和器物也要分的,哪来多少祖上传下来的器物呢?很少,一般不要听信。”

这是社会常识,但中国人就这么怪,总是相信“家族传承”这四个字,估计与中国文化有关,家族的影响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信仰。历史的变迁是无情的,多少富贵子弟,零落沟壑,倒于路边,这是《资治通鉴》描写的历史常态,也是司马光写作的动力和原因。

“还有一种说是盗墓出来的,急于变现出手。大家要注意,盗墓的,基本上都是这方面的行家,知道这东西值多少钱,太便宜的东西,基本上是假的。况且,盗墓的和做假的,大都有交集,谨防上当。”

这倒是,中原地区,盗墓和做假都有名。

“还有一种假,是真假混合,『迷』『惑』你的判断。先拿个小件的真货,当作添头,给你细看,这个真的东西『迷』『惑』了你的判断,最后买到的大件,才是假的。”

他指了指前面给我看过的装明代香炉的盒子说到:“这就可以做个添头,告诉你,我还有同墓出土的明青花瓷罐,你信不信?”

这是心理战啊,我服了。干这行,还真不是一般人。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