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二百三十章 研究下生活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三十章 研究下生活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如果你到四川来,提到生活这两个字,你要注意,也许这人是专门说的一件事:饮食。

本章题目所示,这个“下”不是上下之下,不是方位词。应该理解为一下两下的下,读ha,四声。“研究下生活”,有时可以理解为:想法整点好饮食。

在盆地的约束下,高山阻隔了诗与远方,四川人的创造力,更多在饮食的范围里发挥想象。如果将饮食与语言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艺术,大众喜闻乐见,大师离不开它。

如果说李白将喝酒与写诗结合,是最早四川人的艺术表达,这就奠定了四川的酒文化不同凡响之处。中国传统八大名酒,川酒几占半壁江山。更早的联想,来自于刚出土的三星堆文化,那青铜的祖先又眼突出,不管专家们用什么模式猜测,但我始终认为,那就是一个喝多了的人。

四川人酷爱喝酒的历史,比李白早多了。至少在三国时期,川人早就在酒中沦陷。

醉酒的快乐,在本质上,是通过对身体机能的畸形触发,导致情感变异,而产生某种思想灵感上的扭曲效应,强烈的精神反应给人制造了某种神『性』。所以,最早酒与神有关。所以尼采作为哲学家,他写了《酒神》。喝多了的人,北京的形容比较粗陋:“喝断片了”,这只是从身体上来讲。四川人的境界就艺术得多:“神戳戳的”。将酒与神联系起来,大概是商代就有记载的伟大传统吧。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曹『操』是北方人,也感受到个中美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但身为四川皇帝的刘备不这么想,他没那么高大上,他只是河北一个卖草鞋的。他认为,四川人喝酒,浪费粮食,该禁。

这不得不说与中国的酿酒史有关。在明代以前,中国人没有发明蒸馏酒的做法,主要是酿造酒,也就是把米酒弄得更酸,但度数当然也不是很高了。这一点,今天四川还有,就是甜酒,度数较低的酿造酒,有点甜。甜,在酒中,绝对是贬义词。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户大嫌酒甜,才高笑小诗。”就是例证。

现在四川人通常把甜酒叫做“捞糟”,贬义明显。这其实就是酿造酒后,酒水出来后,剩下的渣渣。

用米来酿造酒,成本是非常高的。三斤粮食一斤酒,所以,酒是奢侈品。刘备要准备粮草进攻中原,当然不能容忍酒的存在。禁酒,皇帝下诏书,不禁要杀头。甚至,有私藏酒具的,喝酒物品的,也都要杀。尽管如此,但四川人实在是太爱酒了,如果没有酒,有的人宁愿不活。所以,人也杀了些,但酒却禁不下来。

你想想,司马相如,大才子,卓文君,富二代,如此偶像,都曾经当街卖酒,要说全国其它地方有人无酒不欢,四川有人就是无酒不活了。酒就是生活,禁酒,除非我死。

这就尴尬了,杀人都不管用,不可能把人杀光吧,那谁去当兵呢?有大臣找机会,要化解这个尴尬。

机会终于来了。某天,与刘皇叔外出巡游,瞧见一对男女,大臣上奏皇上:此二人该杀。刘备大吃一惊:何罪之有?这大臣估计是四川人,或者久居四川被川人『性』格所同化,保持了良好的幽默至死的习惯:此二人外出身带『淫』具,与当街行『淫』同罪,按律当斩。

刘备毕竟是聪明人,关键是止不住自己的笑声。男女天生自带『淫』具,怎么可以推断为该杀呢?所以私藏酒具,也不应该是杀头的罪啊。禁酒之酷法,就此消解。

我老家镇上,有一个酒厂。那里有一个工人,不算是正式编制,他只是一个上无老下无小的孤人,他当时大约五十来岁,是个五保户,也就是最穷最该『政府』保护的角『色』了。他自告奋勇要到酒厂帮忙,啥苦活累活都可以干。厂长问他需要多少工钱,他回答不要工钱,只需要满足他一个爱好就行。

他的爱好,就是酒出锅之时,让他将刚出来的热酒喝个够。

从此,街面上一个满脸通红,浑身散发着酒香的醉汉,经常倒卧在马路上,所有行人给他让道,所有车辆为他停车,如同一道风景,成了酒厂的活广告。他一生的追求,就是酒。

中国的酒文化中,大多与借酒有关。

有借酒浇愁的,不高兴了喝酒,此时酒最伤人。拿一种痛苦来掩盖另一种痛苦,结果会就会是苦上加苦,苦不堪言。所以,古人早就意识到“借酒浇愁愁更愁”,但人『性』就是这样。先人的提醒如此明确,有人还想用酒来掩盖自己的痛苦,这不仅伤身,会更伤心的。四川人一般不这样搞,这样搞的人,不懂生活。

有借酒发疯的,酒壮怂人胆,平时不敢说的话,借着喝了酒,假装神志不清,说话可以不负责任,发起疯来。你说的话,你以为借酒,别人就不追究了?别人就会原谅你了?幼稚。四川人一般不这样搞,这样搞的人,自欺欺人。

有借酒避世的,假装爱酒,喝得烂醉,逃避别人。如竹林七贤中,就大有人在。遇上尴尬了,用喝酒来逃避;遇上压力了,用喝酒来推缷,这是不敢面对矛盾,懦夫的行为。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猛士”,这话都跟谁说的?四川人不这样搞,这样搞的人,明显假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有借酒御寒的,北方民族爱干这个,不要跟东北人和内蒙人斗酒,他们酒量大,因为天生寒冷,他们从小把喝酒当成穿棉袄。老『毛』子称为战斗民族,但死于喝酒的人比死于战场的人还多,那也是因为寒冷。四川人不这样搞,四川不冷,即使有雪山,那上面也不住人。四川以酒御寒的人不是没有,那是有病。

当然,也有四川人借酒,但主要是借酒说话,说些平时显得甜腻此时显得亲热的话,说些幽默中略显大胆但平时想说又害懆的话。借酒触发灵感,写诗画画都可以,当然也有舞蹈。在都江堰有一种远古传下来的傩戏,装神弄鬼,手舞足蹈,有专家在分析它的意义与象征,我认为,那偏偏倒倒、张牙舞爪的样子,分明是喝多了酒的嘛。“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是艺术的催化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什么境界?天人合一,艺术到此,已经神了。

更多,四川人就是热爱酒本身,酒就是生活。如我老家那个醉汉。在我们农村,给老人家打酒,是孝敬的重要标志,因为每个老人都喜欢喝酒。不管酒量大小,多少不论,有酒就有生活,有酒就有艺术。不管下酒菜如何,一枚辣椒,可下一杯酒,一根锈铁钉,也可以调和酒精。酒是平凡生活创造奇迹的对比,酒是庸常人世短暂超脱的阶梯。

我那苦命的父亲,贫穷与卑贱相伴一生,但他总要藏一瓶酒,有客人来了,没有好菜,只要有酒,就是席了。在酒桌上,不论贫穷与宝贵、不论健康与疾病,人人都平等了。四川人喜欢将烈酒倒入一个大海碗,一人喝一口,再传给下一个人,这是平等和亲近的体现,这是现实中没有的最高意义上的和平。父亲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总要给自己倒一杯酒,以犒劳自己一年的艰辛,那些现实中找不到的超越和幸福,也半醉中,也许能够体会到某个亮光。

我怎么忘了呢?在父亲的坟前,多给他倒几瓶酒啊。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这些在我父亲传说中的名酒,他从来没有喝过,当儿子买得起的时候,他却品尝不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痛苦莫过于此。心疼!

我那领略过幸福而又匆匆离去的母亲,酒,估计是你对生活的最高领悟了。在北京,那红酒是不适合你口味的,但你却喝出了幸福,因为那是儿子孝敬的啊。在温州,给你的茅台你舍不得喝,有了外来的客人才拿出来,那是你对待客人的热心,其中也有炫耀的成分,那是你儿子孝敬的啊。

但我今天能给你孝敬什么呢?当我来到四川,见到这么多好酒,而你却享受不到了。飨餐!

除了饮,就是食了。四川人的吃法是多样的,但人们更喜欢的是,在创造新吃法中体验快感。

虽然川菜也有传统菜式,比如回锅肉,从选材到除水到切墩到炖煮到火候,全面考验厨师的基本功。但新菜品的产生,却依然层出不穷。

其中一个光辉的例子,就是苏东坡了。他创造的一些吃法,几乎成了全中国的传统。比如东坡饼,其实就是油炸面食的一种做法,只是形状不同,而显得有艺术想象的空间,借上东坡先生的名气,流传了下来。东坡肉,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名菜了。其实当年苏东坡发明它的时候,正是倒霉的时候。没什么宫廷佳肴了,没什么珍馔佳馐了,皇帝要打压他,要羞辱他,他的亲人受牵连,他的名称受辱骂,他的生命有危险。

皇帝不杀他,只是为了羞辱他,皇帝想看他哭,皇帝认为这事很简单。

为了不让他回四川享受故乡风情,不放虎归山,皇帝偏不让他辞职回乡。从副国级贬到副科级,并且不让他在一个地方久居。让他漂泊,让他贫穷,让他举目无亲,让他走投无路。

他没有随从了,他没有厨师了,他甚至没有菜了。

但皇帝想错了,皇帝没有想到一个四川人,天生幽默,是不会轻易哭泣的。能攻心,才反侧自消。皇帝对四川人不攻心,专攻其身,没有用的。对于四川人来说,只要饿不死,他就会生活。

况且,这是一个艺术化生活的极品,他是苏东坡,皇上岂是他的对手?四川人大官出得少,也许是看不起大官的传统吧。苏东坡连皇帝都瞧不起,当官有什么生活呢?

苏东坡艺术的才华,可以转移到饮食上了,在饮食艺术的创造上,每个四川人,都是专业选手。前后赤壁赋,都与饮食有关。只要有酒啊,我还怕谁?

“酒酣胸胆尚开张”!

在这种形势下,没有菜,他就自已种,四川人种菜,也是专业的。好不容易得到一块肉,不能浪费了,全把全部的智慧和情感,倾注到这难得的食材上来,把所有的美好与想像,添加到这漫长的烹饪上来。文火细煨,这漫长的等待与守候,美味的东坡肉就诞生了。

我在想,在那寒冷的夜晚,在孤独的异乡,守着咕咕着响的肉锅,享受这声音、香气与即将到来的美食的美好,苏东坡一定想让这种等待,长些,再长些,所以,才把肉炖这么久,他只是在延续吃的幸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川菜流行的菜品,大多没进过宫廷,也仿佛难登大雅之堂。就算最有贵族范的菜“宫保鸡丁”,发明出来也不过百年。宫保算是个官职,四川总督是安徽人,他创造菜品的习惯,怕也是来四川后被同化的,他喜欢花生,也喜欢鸡肉,综合起来,成就了一道名菜。

川菜的最大特点,除创新以外,就是平民化与生活化。

风靡一时的重庆火锅,不过是船夫等穷苦人发明的。当时,川江上大量的船工,苦力艰辛。来到重庆码头,当然想吃点高热量的动物食品。当时的重庆码头,也算不屠宰场和清洗场。当时的人们,一般不吃动物的内脏,比如肮脏又难以清洗的牛肚。

船夫们没钱吃牛肉,从河滩上捡来牛肚,使劲清洗,放入仅有的一口锅来煮,算是有点免费的荤腥。为掩盖内脏的强烈味道,于是以恶制恶,加入大量的辣椒和调味品,火锅就这样发明了。

川菜中,大量以动物内脏入菜的,也是与穷苦人吃不起正经肉有关。

夫妻肺片、肥肠粉、『毛』血旺、鸭脖子,都是富人家不屑一顾的东西,四川人把它们搞得热火朝天。

吃和艺术相结合,有一平民化的基础,就产生出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了。

比如锅巴肉片,关键是要听响。烧红的锅巴,热炒的肉片,在滚烫的油汤浇淋下,发出刺激的“滋啦”声音,现场感十足了,将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你看,这是悲剧艺术的境界。将撕裂的声音加诸于食品,这是美食的艺术境界。当然听声音的菜还有很多,蔓延到小吃,“三大炮”就是代表。普通的类似糍粑的团子,在节奏激烈的锣鼓声中滚下来,如同精灵跳跃,吸引眼球,刺激听觉,不由得你不伸手。

比如糖醋里脊,关键是要看。那鲜红的颜『色』,油亮闪光,如同灯笼如同烟花,再加上酸甜的口感,不由得你不伸筷。

但是,四川菜品的精华,还是要体现在味道上。没有好的味道,至少也有创新的味型,不创新,无艺术。

四川的复合味,就是巨大的宝库了,给创造都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比如鱼香肉丝、鱼香茄子,你以为鱼香就一定是鱼的味道吗?错,这是一种用泡辣椒与其它调品调制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味型,与鱼的味道无关。

有一个笑话,至今还在重复上演。有一外地人,在川菜馆点了个鱼香肉丝,菜上来后,他立马找来服务员,问到:“骗我们外地人,你这鱼香肉丝不正宗,我怎么没看到有鱼呢?”这位四川服务员,也许没什么文化,但她是天生的语言艺术家。她的回答是:“按你的说法,如果你要点个夫妻肺片,我岂不是要给你杀两个人?”

幽默,绝对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

平民化的饮食文化,巨大的创造空间,导致四川人,大多把创造力发挥在了饭菜上面。

家庭主『妇』也有用武之地了,她们也成了创造生活的主力军。这集中体现在泡菜上。有人说,每家的泡菜味道都不一样,它带有主『妇』的明显的个人印记,妈妈的味道,是从泡菜中体现出来的。

当然,妈妈的味道,延续着外婆的味道,并且有所改变和创新。在我们农村,无论任何人,外婆这个词,总是与美食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不是与泡菜有关呢?

当姑娘离家时,外婆专门打好的泡菜水,送给女儿,这是她将味道传承给女儿的办法。这是包含生活喻意的祝福啊,远嫁的女儿,只要能够吃到母亲的泡菜的味道,她就与母亲的心联系在一起了,她就与娘家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她就与自己美丽的少女时代联系在一起了。

母亲千锤百炼的泡菜味道,都在这水中的酵母里。母亲思念女儿的泪水,也如这泡菜的水,咸的,酸的,那辣椒入坛的时候,母亲的泪水被呛出来了,不是白流的。

母亲给你泡菜水,是她一生创造力的发挥的极致,她要将辛劳的果实,让女儿带到夫家。让夫家的人尝了这泡菜后,体会到娘家人的能干、聪明和细心,让女儿的后代习惯了这个味道后,知道到外婆家里来,外婆家里有这个味道,外孙就不会『迷』路了,就不会嫌弃了,就不会忘记了。

最善良的人『性』,是喜欢孩子;最高级的幽默,是拿自己开涮。

在四川人的文化中,饮食与语言的结合,体现在菜名上。要么是模仿小孩语言,卖萌。要么是自贬身价,自嘲。

你要是经过一些城镇的边沿,那路边的小吃店,生意依然红火。四川人经常把这些小馆子称为“苍蝇馆子”,将苍蝇与食物结合起来,人们并不觉得恶心,只是觉得这种自嘲有意思。说话不一定要准确,但必须有意思,这就是四川人的特点。

他们给食品取名字,如果走卖萌路线的,喜欢用双声叠词。比如:粑粑、串串。也喜欢用儿化音,比如叶儿粑、碗儿糕。当然自嘲中也透『露』出某些自信,仿佛天津包子“狗不理”,按这个方式起名的。如渣渣面、铺盖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种取名方式,用在传统食品上,倒也见得很多。但今天出门,突然看见一个招牌:猪圈咖啡。这是什么东西?

是模仿雀巢吗?那虽然意思是鸟窝,但并不给人以脏『乱』差的心理印象。中国本来就没有盛产咖啡的历史,你要自创一个品牌可以,但这种模仿,是故意恶心人吗?猪圈,在中国人的意象中,不是脏『乱』的代表吗?这种咖啡有人喝吗?

也许真有人喝,因为这是在四川。自嘲式的幽默,正是四川人喜欢的风格。

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自从我找到她后,她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不停地给我做菜。她的生命在厨房,她的爱在菜上。她想力所能及地给我们创造生活,她做菜;她想竭尽全力地帮我维持一个家,她做菜;她想把对妍子的爱全部体现出来,她做菜;她想确认这最后的幸福时光,她做菜;她要体现与儿子多年的思念,她做菜;她要弥补多年对儿子的亏欠,她做菜。

我那辛酸的母亲,做菜就是你的生活。你给我与妍子留下的味道还在,你亲手制作的泡菜还在,你用过的厨具吃过的碗筷还在。那间屋子还在,你的被褥还有,你的衣服还在,你的体温我还能够感受啊,母亲,你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

我要把妍子找回来,就像当年找到你一样。找到主『妇』就找到家了,我就有落脚的地方了。

妍子,饮食就是生活,不要想那么远。我要学会更多的菜,用母亲留给我们的泡菜水,来调制家的味道,来传承四川家庭的生活。当年你是那么喜欢我妈炒的菜,我会的,我能学会的,我会让你喜欢,因为,妈妈的泡菜坛子还在,家就还在。

妍子,我要带你到成都来,让你看看,让你吃。让你体会到我们四川人的精神,我没有那么多追求。对于我们四川人来说,生活就是饮食,饮食很单纯,就是让我们好好活。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