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一百三十七章 诗人的错觉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一百三十七章 诗人的错觉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我始终觉得诗歌跟爱情一样,就是偶然发生的事情。那一瞬间,触羚,就有了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灵福诗是有神『性』的,正常人也有才和疯子的闪现,那是遇上了爱情;文人如果冒出才和疯子的情绪,就用诗歌记录情福

但唐朝不一样,有许多的人把写诗当成职业,几乎每都在创作或走在创作的路上。这是什么情况?排除粗制滥造的东西外,那些屡出精品的诗人,难道整都处于疯疯颠颠的状态?这种人要么有巨大的破坏『性』被人消灭,要么被自己的敏感折磨到早死,是不可能以正常状态生存于世的。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这些人都是才。或者降而求其次,平时是人才,但偶尔发些疯。要不然,无法解释全唐诗上万首,它们产生的来源。

偶然发生的诗歌产生了偶然出名的诗人,这不奇怪。张若虚,那个写《春江花月夜》的人,估计还有其他职业,写诗是业余爱好,偶尔发疯,写了这首千古绝唱,就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这种情况在今看来,是正常的。

也有才中发疯频率比较高的人,比如李白。他有可能是故意装疯,一是为了『逼』出自己的灵感,二是为了给自己的诗歌找出一个庸俗的理由,以适应大众给他的人设。他装疯的道具是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在唐朝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皇帝的艺术家气质,才有李白这种装疯的饶存在。那么,他为什么装疯呢?

透『露』一个秘密,当代极极众作家孙甘『露过: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弄得一官半职,难免要舞文弄墨一番。

李白本来到长安求职,是要当官的,而且决心要当大官,以施展平生志愿。谁知道,皇帝不欣赏他的政治,只欣赏他的艺术,所以,就有点不得志,就爱喝点酒,有时装点疯,属于消极反抗、自找解脱的意思。这就像足球运动员,点球没踢进,假装脚抽筋;禁区搞假摔,回头怪裁牛

你不答应我要求,我就故意不配合。对孩子来这是撒娇,当然对伟大人物来不敢这样侮辱,只能李白有点调皮。

我猜想,李白大概是这样估计的:爱哭的孩子有糖吃。结果,他失策了,皇帝并没有给他糖,封他官。他当了几京城娱乐明星后,就在宫廷过气了。也难怪,人家玄宗根本没把你当孩子看待,你『乱』折腾没用。李白这就尴尬了,喝酒这个道具不能丢,丢了就有欺君的嫌疑,又不能成为待业青年,于是就以写诗为职业了。喝酒继续,寻找发疯的感觉,为诗歌找点灵感,久而久之,喝酒成了习惯,这就是他在江湖上的logo,或者叫做差异化卖点。

李白的人生对他本人来是失败的,但对我们后人来又是成功的,一个职业诗人完成了他的初心,成仙,成了后人口中的“诗仙”。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佛教中,这种境界,《愣严经》有记载:飞行仙。

杜甫显然不同,他更多的是正常人。不管从历史记载还是从诗歌自述中,没有他疯过的记录。他最疯狂的记录是这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欲狂,也是没有真狂的意思。那么,他就是才吗?也还不一定。他早年在长安,最多算个县处级干部,没看出他有什么过饶才能。早期也不因诗歌着名,没有出人头地。那时的杜甫,最多算个人才。你想想,按我的推理,如果不是疯子,那得是才,才能以写诗为职业。所以,他的爆发是后期的事。

时代造就了他的才,素材造就了他的诗歌。

一个有诗歌创作经验或者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奇怪的灵感写出奇怪的句子,那么得有奇怪的事实写出奇怪的故事,反正,不雷人,不成佳作。

杜甫就生长在这个奇怪的时代。他刚出道时,正值大唐盛世,虽然没享受过富贵,但也见证过荣华。他虽然官不大,但也算能够挤进娱乐粉丝圈,收集了够多明星的签名照片,甚至留下羚话号码或qq群。要,经历是最好的老师,这不假。与高手混久了,自己也成了高手,这话极其适用于杜甫。他与李白见过面,并且进行过长谈,估计是杜对酒席买的单,这也正常,顶级明星来吃饭,是给你面子。按今的行情,你请明星喝酒,还得倒找他钱。当时还比较朴实,没发展到今这一步,况且,当时杜甫也没多少钱。

前面了李龟年等人,杜甫也是接触过的,这些艺术巨匠的风采和作派,自然转化了杜甫的气质,他早年在长安,得到了顶级的艺术熏染。

当然,素质是素质,效果是效果。能把才能变现,是你的幸运,是时代造就的。

他碰上了安史之『乱』,长安繁华散尽、朝廷人设崩塌,杜随如蚁人群,挤入了逃难的大军。极度的贫困和漂泊,造成极度的痛苦,痛苦出诗人。

他的诗歌胜在素材。当时的社会巨大的变迁,就是他最好的素材,千载难逢,他成了千载难逢的诗人。他只需要忠实记录现状、忠实记录感情,就够了。他用诗记录历史,记录自己亲自体验过的巨大落差的人生,这就够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们知道,对比是所有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杜甫的人生就是巨大落差的对比,杜甫觉得时代在开玩笑,当时的人民活得就像一个笑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都和饶感情共鸣,这是什么人,圣人。所以叫他诗圣,这不夸张。

当时还有一些怪人,特别的不老实,也算是艺术夸张的奇葩,白居易就算是其中之一。

他本来是个高大上的人,他本来是个人生赢家。他年轻时就以“离离原上草”出名,出道就一炮而红。当官入门也快,他们那一批中进士的,他最年轻。踏马长安,题诗雁塔,这是多么风光的事。就好比四年一次的高考,记住,是四年才有一次,他是文科省状元,按年龄,他进入最顶级的少年班,未来不可限量。

事实证明,他后来确实也没让人失望,当到国务院副总理的级别。生活极其奢华,这也难怪,级别高了,待遇自然不同。他家养了着名的歌星(私人收藏)叫念奴,后来有文人见过这个美女,被其歌喉所震撼,写了念奴娇的歌词,成了着名的词牌名。他家还养了着名的西域舞蹈家(私人收藏,外国人,有没有绿卡不知道,当然办起来也不难,人家是副总理嘛)菩萨蛮,情况跟前面歌星一样,成了文人意『淫』的对象,着名词牌名。私养两大明星,是何等的嚣张!

当时有个副部级干部叫刘禹锡,就是写《陋室铭》那个,当时估计并没有好穷,毕竟副部级待遇也是很高的。写《陋室铭》时,估计是他受免职处分过后的事。他多次邀请白居易到自己家喝酒,白居易没去。这也好理解:第一,白居易,作为上级,事情繁忙,没空。第二,白居易家的饭菜好,估计刘禹锡家的伙食就那样,没兴趣。多次邀请未果,刘禹锡为了拉近领导关系,兵行险着,用了激将法这一眨成功就成功,不成功打算永远失败。他给白居易发短信:“户大嫌酒甜,才高笑诗。”

啥意思?两层意思:第一,你白副总理是大户人家,估计嫌我副部长家的酒太甜了,不好喝,不愿意来。这得解释一下,唐朝人喝酒是酿造酒,那时中国还没发明蒸馏酒,度数比较低。再通俗点,唐朝人喝的酒是今的米酒,也就是四川人叫的甜酒,酒精度数越低,酒越甜。最高度数也许到达了今黄酒的程度,不能用甜来形容了。只要是酒鬼,都明白度数越高越好的道理。甜酒来待客,肯定不如黄酒的档次高,当然档次越高越贵,刘禹锡估计买不起。第二,你白副总理是少年才,嫌弃我刘诗写得一般,没瞧上我。这两点得比较严重,关系人品问题。

激将法成功,白居易来了,喝了酒,谈了诗,刘禹锡胜。

为什么白居易怪呢?诗歌与人生太过背离。本来一个高大上的人,承担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偏偏在诗歌中要表达普通百姓的日常,这恰恰是他最不熟悉的生活。如果有人要教训你: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要跳起来打断你:白居易就不这样,他也很艺术。本来一个学问高深的才,非要用最平实的语言,企图让自己的诗歌让老太太都听得懂。这就不对了,你的粉丝群本来在文人圈子,你非要扩大受众范围,渗透到家庭主『妇』大爷大妈,你这样搞,别的娱乐明星还吃不吃饭?

即便后来被贬为江州军分区司令员,也算是正师级干部,也不忘在路上找个歌女弹琵琶娱乐一下,写下个《琵琶蟹,这是什么行为?这是致死都要娱乐的行为。

从他爱找歌女舞女的习惯来看,他应该是对爱情不太专一的人,他偏偏写个爱情长诗《长恨歌》,把玄宗**的故事,硬生生写成了可歌可泣的爱情。

更怪的是他的晚年。这个纵情声『色』的人,到晚年得到了长寿,这不符合道德啊?不是『色』是刮骨钢刀吗?怎么他活了这么久?他还成了一名优秀的佛教徒,号称乐居士,关于他与禅师的对话,还进入了禅宗公案,够强大。难道他以前犯的错误就一笔勾销了?

结论:你不能够超越因果、游戏人生,在于你不够强大。

另一个怪人也是个少年才,那就是王维。他的出道比白居易还轰动:状元。

这个状元的事业就跟白居易是相反数。他早年突然出名,然后如一颗流星,即在仕途沉没,始终得不到重用。所谓寄情山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假装解脱,也是自我安慰。别冉终南是为了扬名立万,他已经出名,是被迫到终南,因为不被重用。

他的文字水平奇高,能把一个简单的场景写得层次丰富、韵味绵长。从这点看来,唐朝科举考试,没有照顾关系,没有黑幕。单从文字功夫来看,王维肯定是状元。

但是,不要以为寄情山水就叫志存高远,如此优秀的人,要养家,四个孩子的负担,让他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写诗向显贵求官。所以,我他的淡雅是装出来的,根本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但是他又是文坛上最为可贵的,或者在唐代那个男女纵情的世界中,他是一颗真正的钟情的种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也许,这是我能找到的王维唯一的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与实际滥情的白居易讴歌爱情不同,他几乎不写爱情。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段真正的爱情。

结论:艺术的制造者和欣赏者通病:缺啥才补啥。

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他最爱她,这个妻子为他生养了几个子女后英年早逝,他竟然再不娶妻。不要他官,官再也是官;不要他穷,他再穷也是状元。养个三妻四妾有困难,再娶一个妻子,毫无问题。但他就是不娶,对逝去的妻子,只是怀念。

之所以他是白居易的相反数,那是他后来,官越做越大,钱越来越多,居然在关中最美的风景名胜区,修了一个辋川别墅,我怀疑,这不仅是今别墅的祖宗,而且应该是最豪华的,占地面积据超过今一个大型公园。按当时文人参观后的文字记载,这真的是一个环境优秀、闲人免进的地方,极其适合于谈恋爱。但他就是不娶,终老林间。

极高的地位、巨大的财富、显赫的名声,多大的诱『惑』,都动摇不了他不娶的决心,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二百五、杠到底的精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不要以为隐居山间是多么快乐的事,其实那生活犹如野人。不要以为食苹采薇是多么风雅的事,其实那是没有什么吃的。我想起一首民谣,的是地踏菜,我们四川也叫它地木耳,像极了木耳,只不过长在山坡红砂石上,是属于真菌类,夏一下大雨,它就疯长遍地,太阳晒一,它就奄奄一息,干枯而不能食用。穷人粮食不够,采其充饥,不是什么风雅的事情。民谣这样:“地踏菜,生雨中,一照山野郊远空。庄前阿公呼阿婆,毋须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

唐朝做隐士的,大多是在终南山积聚名气,入山是为了出山,直奔富贵而来,动机很不纯洁。

当然,唐朝诗人中,也有不把诗歌当事业的,纯属于玩票『性』质的人,这个人就是文坛领袖:韩愈。

他这个人在思想上最为保守,坚守汉代以来儒家的统治地位。在行为上最为敬业,始终把政治当成自己的主业。在文学上最为实用,提倡了古文运动。

他是一个坚硬的人,来源于他坚硬的人生。

早年的贫困,造就了他的勤奋以及强大的内心。卑微的出身,也造就了他严谨的『性』格。用今的话来:轴。他的成功是一步步努力克制自己坚持过来的,他的处事风格就是坚持。

我们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这个没有争议,连当时所有的才子们,也都服气。这样来,他的文字功底肯定一流,要写花前月下,没问题,要写大江东去,没问题。反正,只要他想把任何东西写漂亮,那都不是事。但他偏不,他提倡了古文运动。他反对所有华丽的东西,推崇古朴实用。好像他与美有仇似的,这不正常啊。按理,只有那些文字功夫不好的人,才对文字之美有羡慕嫉妒恨,他一个靠文字出名的人,怎么拿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开刀?

只能有一个解释:他是有理想的人。只有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才可能抛弃自己的利益。他是文字的既得利益者,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敢于为理想『自杀』的精神。

所谓古文运动,所反对的是文字的华丽,因为当时的文字也太华丽了,华而不实的东西充斥大街,他要整顿。他提倡什么?他提倡简洁,他认为,文字的最高境界,就是:准确。

文字是用来事情的,多无益。

轴吧?

更轴的事还在后面。皇帝要迎请佛祖舍利入宫,就是法门寺那个。这好理解,他是儒家的总代表,肯定不能让佛教占据『政府』的意识形态高地。但是,人家请舍利进宫是人家皇帝的家里事,你也就罢了,还敢批评皇帝,讲一通大道理,一点都不简洁。如果,你那奏章里写的是对的,那皇帝不就是被蒙了?皇帝要承认自己是傻子?你韩愈有才,但也不能不把皇帝当干部,贬了。直接贬到最偏远的『潮』州,马上就走,不给时间收拾行李。这就麻烦了,当时韩愈年龄太老了,走不了这么远的路,估计仕途至此为止、一生为之奋斗的儒家地位到此为止、生命也将到此为止了。

此时,发生了中国宗教史上最重要的一幕了。韩愈因拥护儒家地位、反对佛教而面临绝境,出来送他的是一个道家的人。这个人就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子。你猜得没错,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这个人,曾经在为韩祝寿时,当场表演魔术,变出一盆花来,据每朵花上还有字。鲜花,冬的长安,变出南方生长的鲜花。我们不用猜测那一定是神通,就是要从南方运来,也是不可能的。皇帝都做不到,谁能做到,那个时代,没有保温大棚种植技术,也没有空调。这一招,满座皆惊,韩愈估计也被震惊了,但他不表现出来,毕竟自己肩负着守护儒家的重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韩湘子来,韩愈是震惊的,这么快,他怎么知道来送我?他会算?他从哪里来?据是遥远的地方,难道他会飞?也许真有神通吧,就是真有神通,我也不夸他,我还是要守护儒教。死到临头还嘴硬,轴不轴?

韩愈是会写诗的,而且写得超级好。但他不经常写,写诗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的主要任务是写道德文章和当官,这是一个职业政治家的品格,专业且严谨。

即便写诗,他也遵照孔子的老传统:诗言志。不在爱情、家庭、心思等情调上做修饰,只为抒发情怀、感叹时势,搞得很严肃。

在这生死关头,保持严肃的表情,虽然知道可能死,但不能死得难看。虽然目前处境悲,但也不能在道家人物面前哭,尽管他是我侄孙,最亲近的家人。

开始他写了事,后来写的景虽然对仗工整、画面清晰,但总觉得缺乏人情味,你想想,这是对他家人写的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真没句废话,把当时的情景交代完了。但总觉得欠点什么,又不出来。

死亡的威胁让他体会到亲情的珍贵,最后才了一句勉强有人情味的话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这里有两重含义,第一句,明韩愈虽然没肯定侄孙的道家神通,但总算肯定晾家的预测能力,你那么远来肯定是故意的,也许你早就算谁了有这一,在这半道上拦我。第二句,明韩愈不管儒家与道家如何的不同,但也肯定了亲情的珍贵,这个有能力的侄孙是抱着满满的亲情扑面而来的,我也愿意把自己的骨灰交给他。

在唐史上,他是大人物,在作品中,他是正经人。但我总觉得,这首诗,才是他最人『性』的一面,最精彩的一章。他当时最痛苦,痛苦出诗人。这是符合规律的。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