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六百零三章 天下太平《全书完》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六百零三章 天下太平《全书完》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1 04:37:54 来源:88小说

笔趣阁顶点.biqudd,最快更新我的姐夫是太子!

当朱棣说出这番话的时候。

但凡聪明的藩王们,其实已知道陛下的意思了。

大公无私四字在古时,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因为对古人而言,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于家而言,家中有嫡庶之分,有长幼之别。于国而言,国有远近亲疏;于天下而言,天下人分百种,种种不同,想要让人服气,而没有惹来怨声载道,那么大公无私就十分紧要了。

天下的事,绝不只是靠所谓的贤明二字就能够概括的。

因为你的能力再高,即便能够压得住所有的人,哪怕你文韬武略,有楚霸王的能耐,有诸葛孔明的智慧。

可再高明的手段和智慧,终究也只是暂时压制住大家的抱怨而言。

久而久之,这些抱怨不会消失,只是沉淀起来,直到最终爆发出来。

因此,以德治人,以德治国,以德治天下,这一些话,若是放在后世,似乎早已被人弃之如敝屣。

可实际上,之所以古人做出如此的选择,绝不只是他们愚蠢这样简单。

因为无论是大公无私,亦或者是其他的道德,其本质,就是让天下人对你产生信赖!

若是连基础的信任都做不到,那么一切的手段和智谋其实都是空谈。

就如朱棣对张安世大公无私的这一番话,本质就是,若是大家都信赖张安世!那么,张安世将来若是再进行藩地的分割,大家也愿意承认!又或者是藩王们产生了争端和矛盾,有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出来斡旋,大家也能彼此愿意各退一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人绝不会偏私自己的对手。

反过来的话,倘若取得不了这样的信任,彼此之间都不肯服气,那么争端就永远不会停止,那么无休无止的内耗则会一直持续下去。

说穿了,古人的生产力较为低下,承受不了巨大的内耗成本,而所谓的以德治人,本身就是用最低限度的资源,去解决问题而已。

可此时此刻,众藩王们的心里却开始犯嘀咕起来。

其实他们虽在藩地,有些事,也颇有一些耳闻,可别小看这些藩王,他们虽在海外,却也有自己的亲信驻扎在京城,每日打探着各种京城里流传的消息。

陛下早有约束藩王的心思,以往的宗法,已经难以约束宗亲了。毕竟现在的宗亲们,都远在天边,且随着宗亲的日益增多,朝廷已经越发的鞭长莫及。

因此,垂涎这里头好处的人可不少。

对朱棣的兄弟们而言,他们辈分较高,这种事,自己当然当仁不让。

而对汉王、赵王这样的藩王而言,自己可是陛下的亲儿子,做不得太子,却还不能管理宗亲事务吗?

谁晓得,现在杀出来的,却是张安世。

于是许多人心里头,不禁空落落的。

可细细思量,既是无奈,却也不得不承认,这好事落在谁的头上,大家的心里只怕都不舒服。

反是张安世这么一个‘外人’,居然勉强还能让人接受!

何况,张安世掌握着不少的军械和火药的订单,做买卖也是好手,不少往返四海的海商,几乎和他穿一条裤子,在这方面,大家还是对张安世有所求的。

更不必说,此次分割藩地,张安世确实没的说,最好的一块藩地,竟不是给自己亲外甥,而是先给了郑王!

当然…………这郑王脑子不开窍,愚不可及,居然拒之门外,这就不是张安世的问题了。

想到此,大家下意识的瞥了一眼朱瞻埃。

这目光里的嘲讽之意还是很明白的。

朱瞻竣:“…….”

可虽这样想,只是大家却依旧默不作声,毕竟这些心高气傲的藩王们,教他们勉强承认是一回事,可教他们欢天喜地地去附议和赞同又是另一回事。

溜的。

便连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的心里,此时也都酸溜

这两个家伙,乃是心高气傲之人,当初可是企图大位的,只不过…………都被吊打了而已。

可争不过大位,如今连宗亲府的位置都捞不着,这就有点尴尬了。

朱棣见众人默然无言,似乎早已洞察了他们的心事,却只淡淡一笑,温和地对朱瞻竣道:“瞻埃,你说是不是?”

朱瞻埃此时早已羞愧难当,且刚刚被人戳破,自己阿舅如何关照自己,且自己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现在皇爷爷问到自己的头上,自己是断然不能再胡言乱语的,否则就属于是不识相了。

似乎正因为朱棣早已摸透了他的处境,所以让他开口说这句话,属实是被拿捏了。

当下,朱瞻埃道:“皇爷爷所言不差,宗亲事务,至关紧要……”

朱棣一唱一和道:“何止是至关紧要,自诸王分封海外,这宗亲的事务,几乎荒废了。”

朱棣语气顿了顿,接着道:“山高皇帝远嘛,大家伙儿都在海外热闹,朝廷这边,鞭长莫及,能怎么办呢?现如今,大家都是近亲,总还留有一些情面,所以少有龌龊。可时日一久,再过两代、三代,出了五服之后,诸藩王难道不会有争执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宗令府…………要加强不可,宗亲的法令,以及诸王之间的调解,都得有。今时不同往日了,以前的规矩,现在不管用,那就得用新的。就如这新政一般,天下的事都改了改,这事关宗亲的事务,也不能落下。”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诸王谁还敢有什么异议?

的天子。

不过朱棣能有这番的忧患意识,果然不愧是历史上有为

他显然早已预料,将来的情况必然有变,现在大家还能其乐融融,其一是因为各藩国如今接壤的并不多,主要的精力,也在应付当地土人上头。其二便是眼下还属血亲。

可往后呢?往后可不好说了!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所以得定下规矩!若是闹了矛盾,怎么调解?若是犯了罪,应该如何处罚?

于是诸王纷纷道:“陛下所言甚是。”

朱棣满意极了,趁机道:“这宗亲的法令,张卿联络人拟定,你是文渊阁大学士,这是你的职责所在。”

张安世道:“臣遵旨。”

朱棣继续微笑着道:“除此之外,设宗令府左宗正,以宗王年长者居之,这左宗令府,就设在京城。此外,再设右宗令府,朕看哪,这右宗正,就教张卿来兼着吧,这右宗令府呢,就折在新洲。左宗正负责发布宗令的公文,核准宗亲的事务。右宗令府,则负责在海外督促诸宗亲,诸卿意下如何?”

众王听罢,鸦雀无声。

他们都是精明人,听了这个布置,大抵就明白,若说左宗令府负责核准和监督的话,那么就形同于大理寺。而右宗令府负责具体的执行,并且担负驾驭宗亲之责,其实就相当于是刑部。

一个是核准的,一个则是干活的。

至于这左宗正和右宗正,自然,名义上是左宗正的地位更显赫,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因为陛下说了,以宗亲之中年长者居之。

现如今,最年长的藩王,已经年届七十,这样的精力,更多只是一个花瓶!说穿了,是来镇着后辈宗亲的!

要指望他真干什么活,那是想都不敢想。

何况再过一些年,只怕年届八十,甚至若是有人长寿来个年届九十的也未必没有可能,毕竟年长者居之嘛!老朱家的后人,总会有基因突变的长寿之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凭着岁数,他就能把位置占了。

反是这右宗正,虽在宗令府地位次于左宗正,却因为远离中枢,这宗正府位于新洲,再加上左宗正年富力强,将来势必宗正大权,要操之右宗正之手。

这一双靴子,总算是落地了。

张安世连忙谢恩。

诸王亦纷纷附议。

朱棣倒是愉悦了起来,当日尽欢,随即众王带着微熏散去。

过了数日,旨意终于下来。

张安世接了旨意,只不过这一份旨意之后,却又有一份新的昭告,却教张安世始料不及。

大明永乐皇帝昭告天下,因皇帝老迈,不能视事,即行传位太子,归政退闲。于下月初三,举行内禅大礼,授玺,尊太上皇。

这个消息,`张安世是没有丝毫察觉的,也就是说,此事只有朱棣一人敲定,且没有事先透露给任何人。

这诏书之中,却还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内容:朕有此高寿,乃穹苍眷佑,天幸也。朕乃戎马出身,身强体壮,可年至六十时,已倍感精力已大不如从前,以至贻误军机,延误国政!是以,朕当以此为子孙表率,大明天子,年至六十,当尊上皇。

这诏书看的张安世眼睛都直了,可细细一想,张安世却明白了朱棣的意思!皇帝到了六十,精力就开始不济了。

要知道,这可是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岁的古代,古人因为药物和营养的缘故,实际上,许多人到了三四十岁,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情况。

而能活过六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即便是皇帝里头,也算是罕见的。

可天下的军政事务,显然比之以往,反而更加繁重了社会分工开始精细,朝廷开始甚至开始需要将触角延伸至乡村,海外的宗亲事务,也开始显现。

若是精力不足,即便有再多大学士、舍人、尚书、侍郎们辅佐,也是不够用的。

因此,年满六十退位,倒是合情合理。

当然,张安世隐隐觉得,朱棣这样做,显然目的不只于此,这分明,也是在为他最宝贝的孙儿朱瞻基做打算。

现如今,他家姐夫朱高炽的身体越发的强壮,再加上医学院愈发的完备,将来只怕寿命,未必会在朱棣之下。

朱棣心知肚明,自己的儿子朱高炽做了近三十年的太子,其中的焦灼,可想而知。

可若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现在已接近五十岁的朱高炽,或许再做二三十年的天子,也未必没有可能。

若是明发诏书,将此定为定制的话,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孙儿朱瞻基,不必再三二十年,和他的父亲一样,等到年纪老迈之后,方才克继大统了。

故而在朱棣看来,自己的儿子虽然还不错,却显然也只是过渡的工具人!

他认为真正能光大大明,将大明代入进极盛之世的,应该是这个酷似自己的亲孙朱瞻基。

想明白这一层的张安世,只觉得哭笑不得。

大统了。

喜的是自己的姐夫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总算可以克继

悲的是,这皇帝之位,只怕也只有十一年的时间。

这到底算不算是喜事呢?

赦天下。

不管怎样,授玺大典,如期举行,朱高炽即皇帝位,大

而朱棣,却已早早地搬离了大内,而是到别宫居住了。

他似乎不太想管理事务。

而对于臣子们而言,天下好像变了,却好像又没有变。

这在张安世看来,感受是最深的。

毕竟太子监国已这么多年,其实许多的事务,本就是自己这个太子姐夫做主了。

直到了岁末,张安世被朱棣召至了别宫。

在这里,亦失哈笑吟吟地等候着张安世,他也早已老迈了,一头发丝银白,走路都由一个老宦官搀扶着,不过精神还算不错。

此时,他道:“宋王殿下,上皇在候着你呢。

张安世点头,徐步入殿。

朱棣正在端坐着,手上捧着一个茶盏。

张安世道:“臣见过…………”

朱棣摆摆手。

张安世又道:“近来京城.…….”

事了。”

朱棣又摇头道:“不必和朕说这些话,朕已不想听这些

张安世便道:“那上皇想聊一些什么?”

朱棣眼睛半阖,突然道:“栖霞商行,有游船吗?”

张安世一愣,下意识道:“倒是有的。”

朱棣道:“京城的事,朕不想管了。你啊,也该闲一闲了,朕老啦,行将就木,其他的已不关心,却想去这四海之地走一走,看一看。”

张安世忙道:“上皇,万万不可啊,上皇年纪大了…………”

朱棣笑了起来:“你是担心朕会像那秦始皇一样,驾崩于巡行的路途上吧。”

不等张安世回应。

朱棣却道:“朕啊,其实这一辈子,都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打小,奉太祖高皇帝之命,去凤阳,去了北平,出击过辽东和大漠。此后又经靖难之役,当了这么多年的天子。”

“朕有时细细回想,觉得朕实在不是做天子的料。如今天下已定,太子也已克继大统,朕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是该好好地呆在别宫里安享晚年了。

可是…………即便到了此时,朕还是不想安分守己,总觉得…………天下如此之大,该要去看一看。”

张安世沉默了。

老年旅行团…………懂得都懂。

朱棣又道:“始皇帝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帝,在于他乃皇帝之第一人,废天下之邦国,而置郡县,可谓万古卓绝。是以,秦祚固然短暂,却也称的上是盖世之功。”

“朕自然不敢与始皇帝相比,不过若是驾崩于海外,在某处岛屿,在某处海船上,这也未尝不可。张卿,古之君王,对汪洋大海视若无睹。可如今……我大明之财富尽取之于海,朕若临末了,能驾崩在这汪洋之上,想来也算是将这千秋功业,得了一个圆满吧。”

张安世叹息道:“陛下所言,倒不是没有道理。”

朱棣满意地道:“那么…………就走一走吧,不必铺张,不必靡费,有几艘船,即可。张卿伴驾,其余尚在的功勋之臣,但凡身体还算强壮的,也都随驾。这是朕这上皇的旨意,不可辩驳。”

张安世听罢,只好道:“那么,臣…………遵旨。”

朱棣道:“又要辛苦你了。”

“臣蒙陛下厚爱……”

朱棣一挥手:“好啦,好啦,少说狗屁倒灶的话。”

朱棣顿了顿,突然道:“张卿,你说,这万里江山,最终会是什么模样?”

张安世却不由得沉默了片刻,道:“臣答不上来。

朱棣道:“是吗,平日里,你不是聪明得很?这新政这样艰难,都能够大功告成….…”

张安世却道:“陛下,新政之所以成功,固然在臣的推动,也在于陛下的力排众议。可臣想,之所以能够成功..实则在于人心。”

“人心?”

“人心思定,可人心也思变。千千万万的军民百姓,都有一家老小能够果腹的愿望,天下的百姓,也都盼望着,来年比今岁要好,正因如此,所以只要有良政,自然而然,一切都可水到渠成。”

“即便有所阻碍,可再大的阻碍,及得上千千万万人的人心吗?所以,固然臣有推动之功,可最终,这新政成败,不在于臣。如今,新政在未来的成败,也不在于臣,而在天下人。”

朱棣沉眉,若有所思。

良久,朱棣叹口气道:“朕与卿家,已是尽力了,后世子孙的事,他们的人心如何,就由着去吧。”

张安世定定地看着朱棣半响,最终脸上露出了笑容。

朱棣也不禁为之微笑。

《全书完》、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