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世子的崛起 > 第837章 微妙气氛+凯旋

世子的崛起 第837章 微妙气氛+凯旋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1-01 03:55:36 来源:书海阁

随着宫里放出确切的消息,加之北方来往商旅带来的各种小道消息,十月下旬,开元就已如滚烫开水,沸腾躁动。

身为离国家中枢最近,朝堂今日有点风吹草动,明日就能传遍大街小巷的地方,开元百姓对国家大事,政治风向的热衷程度,远非别处能比。

这种谈论谈论就能使得参与其中的人也获得治国平天下的快感,随即就会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而对于京都人来说更是如此。

加上开放的风气,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保证,人们充满热情的同时也毫无忌惮。可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只不过有些时候长处多,有些时候短处多。

像北宋朝,给人一种软弱的既视感,在北宋朝,大臣可以把皇帝拉上战场;皇帝做的不对大臣子敢追到后宫去骂;除了见年家里长辈和大朝不用三拜九叩;轿子会被斥责“以人为畜”不可取,除年长受不得颠簸的大臣不许用;百姓把丞相堵在家门口骂得不敢出门;艺术瑰宝更是数不胜数等。这些方面又显得非常开化文明。

不过其拉胯的人事制度则是另一回事。

所以“大道中庸”其实是可取的,但注意的是前面加了一个大道,既在战略层面去看,很多事情都不能极端,上升到国家层面更是如此。

对外过度强硬和过度软弱都会招致一个国家的毁灭,而过度的追求开放进取和过度保守自闭也是取死之道。水至清则无鱼,但水太混也能把鱼给闷死。

.......

外面关于北方大捷,金国称臣,皇太孙连下金国数十州,逼得金国国主签下城下之盟等等消息,已经传遍大街小巷,人们奔走相告,热议不绝。

时不时有文人墨客以诗词赞颂,口中高呼要投笔从戎,以效班超之志等等。

城内街道一片热烈,王府内气氛却有些微妙。

诗语怀孕到坐月子的时间,王府运行出现一些混乱,严昆毕竟老了,精力大不如前。

好在起芳闲居王府,帮了许多忙。

此后诗语和起芳针尖对麦芒的关系稍有改善,不过两人依旧见面没什么好话。

另一方面,应皇宫里的要求,诗语安排人把耶律雅里也接到王府里住下。

主要原因还是北方打仗时从最近的燕山府及其附近州县征发大量徭役保证大军后勤补给,百姓难免不满,当地的大户也有情绪。

而这些地区,几年前还在辽国治下,虽然大多是汉化严重的契丹人和汉人混居,但对辽国的认可还是有的,为安抚这些地区耶律雅里这个前辽国公主就算没过门也要强行过门,至少对外宣称如此。

王府这半年来可谓提心吊胆,外面为主人李星洲担心,兵事向来瞬息万变,胜负难料,再者之前景国出兵效果都不怎么好。

内部两个主母要生孩子,在这样的年代,生孩子等于去鬼门关小走一遭,出事的概率并不小,好在都母子平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关系北方,关光系自身,如果北方大仗失败,金国人趁机杀到大河边上,兵临开元城下也不无可能,所以不紧张是假的。

这断时间不只王府,开元城上下有笼罩在一种淡淡的揪心之中。

好在北方传回的是大捷,而且是景国立国百余年史无前例的大捷。

王府上下欢呼雀跃,得到确切消息的当天,严昆激动的拿出自己积蓄,给所有人发了钱。

而诗语和阿娇更是激动得除了给王府的人都发钱,还为王府工作的大量工人免费加工钱,家肉,还发红包。

还亲自去城外寺庙还愿。

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整个王府喜气洋洋。

偏偏这时,另一个消息也几乎同时传到开元,皇太孙在金国都城下,不顾两国关系彻底破裂的危险,强行夺走了金国皇后。

随后还有金国皇后蒲察伶,天下一人美人,美艳之名金国妇孺皆知,皇太孙拜倒在石榴裙下,不爱江山爱美人.......

等等各种添油加醋的传说也随着北方来的商旅过客陆续进城,然后从各种途径飘到王府。

或是早上采买油盐酱醋的下人听到回来在厨房传开,或是在王府工业区干活的工人带到工地随后传入王府,王府管事的一些亲戚听说之后传入王府......

总之消息传开之后,王府内的气氛有些微妙。

按理来说,皇太孙可以入主东宫,但李星洲坚持继续住在潇王府邸,皇上也同意了,但比起在宫内的东宫,宫外王府各种消息都来的更快,也外界接触也更多,这点是他没想到的。

这是时间节点不紧不慢,两位妃子刚生产完没多久,前辽国公主耶律雅里刚住进府里,大家都不是没心没肺的人,已经能感受到不同寻常了。

在那之后两天,大家默契的高兴归高兴,不在主母面前说什么高谈阔论北方大捷的事情了。

以往这个时候,多在主人面前吹嘘殿下在外面的赫赫战功,可能会有赏,这次几乎没人不开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唯一一个不开眼的小丫头才进王府没多久,有此在服侍两位主母时候提了此事,还美言几句殿下在北方威风凛凛。

当时主母也跟了一句“确实威风凛凛”,只不过说得有些阴阳怪气,第二天小丫头就委屈巴巴的去厨房帮忙了。

唉.......

这时机也太微妙了,王府上下现在只盼着殿下能早点回来,倒不是回来就能打破这种气氛,而是殿下回来女主人们肯定就转移火力了,他们这些做下人的也轻松了。

........

江州城外,众多官员和百姓出城送别李星洲。

城外二十多里处的小亭里,李星洲喝了他们送行的酒,然后对站在王珂身边的谢临江道:“我想了好几天,有重任想交给你,你敢不敢担。”

在众人注视中,谢临江上前一步,“殿下请说,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星洲点点头,他已经下定决心,谢临江是个人才,但太书生意气,太天真,不打磨不敢放心用。

之前担心把他派到辽东去又怕他他太过天真而害了自身,不过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了,玉不琢不成器。

如今辽东辽西情况复杂,新占领的地区百姓不服肯定是有的。

辽西还好,辽国治理时的文化政治中心区域,汉化很严重,各族习俗节日,甚至语言文字,大体与汉人无异,加上金国治理得并不好,百姓对中原之国,传承孔孟文化的景国更有归属感。

但辽东不同,特别是辽阳附近地区,这些地区之前被蒲察家管理得很好,前主人越好,百姓对新接手的政权敌对情绪肯定越高。

加上金国还在,基层治理必然困南。

而金国情况也很复杂,如今几乎可以算“东西金”了,东面以完颜宗弼和长公主完颜盈歌为首,手里是打剩的金国精锐,背后是传统的女真大族,当初从辽东雪原起家的那匹人。

西面背靠阴山的是完颜离,刘旭,蒲察翼等一派,手里有新组建的禁卫军,背后是辽国的积蓄,是新兴的势力。

如何处理东、西两个金国势力的关系也十分考验地方官员。

地方情况复杂,外部敌人情况复杂,所以辽东必然是难治理的。

李星洲想把谢临江派过去,让他好好磨练,见见什么叫现实,不然在江州这样和平安宁的环境,加上王珂罩着,他一辈子天真浪漫。

“辽东初平,但我国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并不稳定,急需有地方官员替国家安治地方,平抚百姓,这于国于民都是重任,我想让你去,你愿意么。”李星洲道。

谢临江一听安治地方,平抚百姓,瞬间眼睛就亮了:“臣定为国分忧,尽心尽力!”

李星洲听他激动高兴的语气心里叹息,他还把辽东那样的苦寒战乱之地当江州呢......

但愿他到了辽东能好好回来吧,李星洲心想。

江州这样安稳太平的地方,普通百姓不满了顶多骂几句,顶撞几句他这个上官已经是极限。

可在辽东,要是急眼了,敢跟他拼命的也不在少数,而谢临江这样太平世道养出来的官员显然不懂,所以他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够狠,太理想。

“那好,你做好准备,过年回家陪陪家人,多见见长辈,来年调令到了,希望不要让我失望。”李星洲认真的说。

谢临江点头,又对他作揖。

周围人目光复杂,有羡慕的,有摇头叹息的。

羡慕大概是羡慕皇太孙的器重,叹息大概是叹息调他去战后的辽东。

不过谢临江本人浑然不觉,他只觉得这份差事能让他不再受王珂掣肘,能大展拳脚。

......

离开江州,城外还在等候的大军只剩下十个营五千人,而且这五千人都是新军黑衣骑兵。

当初刘季就是带着这些人在上京城外数次击溃金国禁卫军,在上京城下横行无忌的,所以人人脸上都带着杀气。

其余大部队已经在杨洪昭、魏雨白、严申带领下先一步回上京城外的新军大营。蒲察伶的马车也在他们护送下先走一步。

皇上要率百官出城相迎,皇上要巡视大军,这事礼部官员早就跑到江州来告知了,但受巡视大军不可能把全部军队都带上。

那新军加禁军,这次回来的有八万多,八万多军队能把开元城南门堵个水泄不通,从城门前过都要走上半天,皇帝坐马车巡视八万人的队列也要泡上小半时辰,那还得了。

后世七十周年国庆阅兵的全部军人也只有1.5万人左右。

皇帝年纪那么大,不可能让他遭这样的罪。

所以皇上要巡视大军可以,不过是象征性的,不可能真让他真巡视八万大军,李星洲思前想后,十营人马五千左右正好,不多不少,既有声势,又能让皇上短时间巡视完。

所以到十月末,李星洲率领大军,带着十营人马,开始走陆路回京城。

路上李星洲和手下的人交代了一下皇上要出城迎接,巡视大军的消息,主要是杨文广、折惟忠、固立川、狄至、参林、刘季、辛赞等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他们也瞬间重视起来,毕竟皇上率百官相迎,那可是莫大荣耀,光宗耀祖的。

到城外五十里的驿站,先带人回京的杨洪昭、魏雨白、严申等一些新军中高层将领也会加入进来。

李星洲停留半天,重新整队,按照礼部官员给出的时间安排,带领队伍向城中进发。

整个队伍李星洲作为大军主帅打头,身后跟着一名亲兵,打出黄底龙旗。

随后是三路大军实际领兵人物位于第二列,中军实际统军的魏雨白、杨洪昭;西路军实际统兵的杨文广、折惟忠;东路军实际统兵的狄至、参林。

他们位于第二梯队,以中军为首,随后东路军,西路军的次序,每人都要跟一名亲兵,打出自己的旗帜。

比如魏雨白就是红底黑边“魏”字旗,属于名旗,表明身份,而折惟忠的骑着则是棕色底黑边。

总之这种名旗只有一军之统帅才能打,三路大军,六位统兵,打出了六面旗帜。

随后就是高级将领,刘季、严申、固立川等都在此列,还有一些有功之臣,比如负责后勤补给的魏朝仁等。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金国的使臣,他们跟随大军南下一来为保证没被赎回的人质暂时安全,二来是代替金国国主受封的。

再后方就是新军十营骑兵压阵,黑衣红边,带马刀和手枪。

正前带队的士兵打出新军旗,营旗等十几面旗帜。

后方每一连都会打出自己的连旗,每营打出三面连旗,十营就是三十面。

所以大军过处旌旗招展一点也不假。

.......

城南门外二十几里人头攒动已经挤满人,开元府派出许多衙役维持秩序,后方大片空地上,甚至有人摆起茶摊,卖起点心来。

城外市集一头,熙熙攘攘聚集数万百姓。

开元不是一般意义的大城,城外繁荣的集市城镇区也延绵十几里,这个时代整个地球没有能与之比拟的。

在其它国家数一数二的繁荣城市,基本连开元城墙外延伸出去的城镇聚落都比不上,这一点不夸张,毕竟这是一座人口百万级别的城市。

而大军从开元城外二十多里开始,就已经受到周围百姓的夹道欢迎。

起初人群稀疏,但一直在蔓延,大军阵列走了十里左右,周围还都是百姓欢呼鼓掌,人群越来越密集,还时不时有文人墨客出来念歌功颂德的文章诗词,引来周围人一阵叫好。

人山人海,说的就是今日盛况,维持秩序的衙役人手不够,到后面已经变成武德司的士兵。

大军在人海中前进十几里后,终于见到远处皇帝和百官身影,周边百姓也被拦得更开。

李星洲打马上前,后方将领纷纷跟上,随后下马扣见皇上。

皇上亲自给他赐酒,身后众将也有朝中重臣分别赐酒。

赐酒饮毕,皇上说了一些场面话,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应该是翰林院事先写好的,大抵就是称赞他们立下的不世之功,夸耀此战取得的胜果,最后再宣示景国国威。

赢得百官和将领们,以及周围百姓的叫好。

随后李星洲献上金国称臣文书,献上两国签下的协议,包括金国之后的种种朝贡事宜,以及确认景国所有的几十州土地。

皇上接过文书后,在随行金国使臣面前当众册封金国完颜离国主为金王,更是将气氛推向**。

许多老臣满面红光,激动得发抖......

喜欢世子的崛起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世子的崛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