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历史同人] 被附身后得罪全三国 > 第187章

[历史同人] 被附身后得罪全三国 第187章

作者:鱿不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9 15:17:31 来源:免费小说

  李老头要走捧杀路线,那就让他捧,他捧得越高,摔不动的时候也越气急败坏。

  吕思彤看向诸葛亮,眨眨眼。

  边上刘备鬼魂帮忙翻译,说:“小吕是想让孔明附身书写?”也是,孔明比起曹刘孙,至少是有一幅完整的《远涉帖》字迹流传的。

  只不过,虽史学家认可那是孔明的笔迹,但传世的真迹是摹本,比较特殊的是,是王羲之摹的《远涉帖》。

  真正诸葛亮写下来的那一封,不知道是否还在哪个历史角落保存完好。

  诸葛亮应下附身,缓缓看向众人道:“好,还请借笔墨一用。”

  第092章 赴鸿门宴

  气质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个人,就低头又抬头的这么一个瞬间给人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

  同样是站着,比刚才更显得脊梁笔直,右手有一个微抬在腰间高度的习惯,左手背在后方,格外从容。

  外表看上去还是个年轻的学生,但那双眼睛里包含了太多东西,就连周围的气场都微妙变化。

  这个学生原本是有些怯的,宴会上太多陌生人,又都是年纪辈分比她大且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人,这样的落差存在,让她有一种天然的自卑感。

  但是现在,荡然无存了,从容淡定且自信,这样的场面似乎不算什么,甚至扫过他们的视线带着一种……一种高位者看平民的好奇和困惑。

  “吕姐……真没问题吗……”孙导演小声问询,拉扯了一下诸葛思彤,对方笑着点头,年轻的脸上表情莫名慈祥。

  说是个庆功宴,东西准备得倒是很齐全,不到一分钟就有穿着旗袍的服务员端来笔墨,另一个人则捧着一张叠起来的大幅宣纸。

  等到笔墨纸砚端上来后没多久,就有人认出了砚台也是一件古董,价值两百万,笔墨虽不是古董,但也都是最名贵的做工。

  李老头呵呵笑着,说:“我还当大家会惊讶这纸呢。”

  一边说着将纸取来展开,铺展在了还没上菜的桌子上,说:“这是红星宣,年份越久价格越高,这一张,两万。”

  纸张篇幅很大,倘若要写满实在太花时间,而《远涉帖》的字数不到30字,估计这纸张只是李老头拿出来显摆的。

  “呸!”袁术打工多日,深知钱难赚,两万一张的宣纸还特意说明,沽名钓誉之辈,看不起。

  诸葛思彤站在桌前,左手像是习惯捋住右手袖子一般托在手腕后,微微俯身手腕悬空,字体飘逸灵动十分随意,像是在写一封寻常不过的书信。

  字体是草书,从书法角度来说,和历史上那些草书大家是没法比的,比如王羲之。

  “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在书法界这是很出名的一幅作品,因此很快就有人认了出来。

  这是诸葛亮写给兄长诸葛瑾的家书,诸葛亮原本并无子嗣,诸葛瑾将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那一年北伐时诸葛乔被安排去了前线,诸葛瑾十分担忧来信询问,于是诸葛亮写了回信。

  后来诸葛亮有子诸葛瞻,而诸葛乔次年病逝。

  恍惚想起当年,心中难免感伤,倘若乔儿并未早亡,长兄如父也能很好的教育瞻儿,也能弥补瞻儿八岁便失去了父亲所欠缺的父爱与教诲。

  围观的诸位专家收藏家已经做出了判断,这书法和传世王羲之所临摹的《远涉帖》只有八成相似,比王羲之临摹的草书更容易辨认内容,多几分楷书隶书的端正。

  有人出言嘲笑,说:“临摹不到位啊,一眼就能看出不同。年轻人还是要多沉淀,不能有点本事就显摆。”

  诸葛思彤笑了笑,搁下笔墨并不反驳什么,谦虚道:“阁下所言有理,我与王羲之相隔多年,经历不同,是有些差距。”

  他在谦虚,而唐寅直接疯了。

  “是诸葛孔明?”唐寅刚才离着有一些距离,没听到他们说这个附身的鬼是谁,此时见了写出来的文字立刻就知晓。

  他直接扑到了那幅书法上去仔细看,随后看向诸葛思彤,深深作揖道:“今日得见……真乃大幸也!!”

  “阁下……?”

  唐寅捧起宣纸说:“凡书写者,少有字字相同的道理。尔等以为此是临摹《远涉帖》,误也!此为孔明真笔迹也!”

  撇开临摹时故意一模一样,放松状态正常书写,本就不可能每次都一样,他不是在临摹,是在书写。

  原本静静围观的专家们没有发表意见,听到唐寅说的这个点,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幅《远涉帖》,整体上看和王羲之版本相似度只有八成,但如果是单个字来看,笔画的习惯、用笔的顺序,按照存世《远涉帖》的字迹来说的话,确实很诸葛亮。

  诸葛亮真正的笔迹并无传世。

  传世的《远涉帖》是王羲之所临,是目前最认可诸葛亮笔迹的一幅。

  《玄莫帖》是蜀汉法贴,相传为诸葛亮所做,有石刻,但真假未考。

  传世的《出师表》书法最久远鉴定在唐朝,甚至不是临摹,是书法家自己的风格习惯。

  “等下,借我看看。”苏馆长走到前面,想起之前老高曾经给她看过一封仿曹操笔迹的感谢信,当时信上只有雪字是能参照的,但仔细看每个字都能有确实该如此的感觉。

  后来在南博的时候,小吕同志提供的修复“孙权与陆逊书”也是如此,虽没夸张到能和破碎文物完全重叠的地步,但大多数笔画的走势习惯都能对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