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被休,但成为女帝 > 被休,但成为女帝 第80节

被休,但成为女帝 被休,但成为女帝 第80节

作者:杲杲出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14 17:26:37 来源:免费小说

  “我的好将军, 你这是在干什么啊?”阿照一边埋怨, 一边接过衣服,按着郗途坐到书案旁, “那衣服有什么要紧的,非得现在去拧?您不知道自己受伤了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军医快些过来:“黄伯,麻烦你快给将军看看,可千万别落下什么病根。”

  看到阿照和黄池的瞬间,郗途眼中的疲态便一扫而尽。

  他深知主帅的状态对于军心士气的重要性,所以从不允许自己表露出任何消极表现。

  军医黄池见惯了这般逞能的伤患,一句都不想多说,只沉默着打开药箱,冷冷吐出一句“转过来”。

  郗途侧过身体,让伤处对着黄池,嘴上却分毫不让,一句句反驳着阿照方才的话:“我心里有数,这伤口不在要害处,不打紧的。还有那衣服,我看全都已经越洗越薄了,必是因为你们犯懒,总要攒一堆衣服才洗的缘故。女郎从前说过,汗液长期浸着衣服,会损伤布料里的什么纤维——”

  军医拿出镊子,开始夹取伤处残留的细小布料。

  军中都是粗人,以至于黄池只讲效率,从不注意什么轻重。

  镊子深入伤口的瞬间,郗途猝然痛得倒吸一口凉气,觉得比挨刀的那会还要更痛些。

  他握紧拳头,咬牙说道:“我看就是之前没及时洗衣服,将士们的衣衫才会坏得这么快。”

  “行行行,我这就去洗,行了吧。”阿照撇了撇嘴,略带埋怨地说道,“女郎从前跟东府大郎君说着玩的话,您倒是当真了。再说了,您真要听女郎的话,怎么不知道让她少操点心?回头受伤的消息传到京口,还不是惹得女郎担心?”

  郗途咧嘴笑道:“那你可是说错了,她才不会担心呢,只会觉得我身先士卒,堪为表率,得好好给我记上一功才对。且看着吧,说不定这旬校场的学习材料里,就有我受伤的事呢。”

  “您就贫吧。”阿照撇他一眼,“等下次女郎来信,看她会不会骂你学艺不精,以至于身为主帅,竟会在三吴这种战场上受伤?”

  “三吴怎么了?”黄池开始消毒,郗途整张脸都皱了起来,“咱们今天对战的可不是寻常叛军,而是与孙志勾结的会稽山匪。这些人在此地称王称霸十多年,可比那些拿着农具的叛军厉害得多。哎呀黄伯你轻点,你这是治伤呢,还是给我上刑呢?那土匪拿刀砍过来的时候,都没现在这么疼。”

  “现在知道疼了?打仗的时候怎么不知道注意?活该!”黄池嘴上虽然毫不留情,动作却还是轻了几分,“这些土匪占山为王,不知道杀过多少人,刀口也不干净,我已经吩咐所有军医,今日治伤之时,务必注意消毒,以防伤口感染。”

  “没错没错!”郗途还未说话,阿照便忙不迭地点头,“黄伯,你多放些酒精,一定要好好消毒,千万不要感染了!”

  黄池“哼”了一声,瞥了阿照一眼,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心中有数,不用你教。酒精可都是用粮食造的,女郎为了这些酒精,不知要费多少心思。多放点?你说得倒轻巧。”

  阿照作势打了下自己的嘴巴,嬉笑着说道:“是是是,酒精是金贵的好东西,您治好了将军,我们也好接着打仗,一鼓作气地将这些叛军和匪徒消灭干净。如此一来,等明年三吴的粮食收上来,军中就再也不缺酒精了。”

  “快去忙你的吧,我心里有数。”黄池不耐烦地摆了摆手,继续清理伤口。

  一个校尉进帐,回禀此战的伤亡情况。

  郗途单手拉来旁边的纸笔,一边听着,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气得黄池不得不停下消毒的动作,胡子瞪眼地骂他不爱惜身体。

  郗途笑着回了两句,继续向那校尉吩咐打扫战场、举办葬礼等种种收尾之事,责令军中务必妥善处理尸体,以免酷暑之下发生疫病。

  那校尉领命而去,黄池终于将伤口彻底清理干净,准备上药包扎。

  不想他刚打开药瓶,便有护卫大声禀告,害得他险些将小半瓶药粉都倒在郗途身上。

  那护卫说,有人拿着女郎的拜帖,自吴兴前来求见,说是一位姓宋的郎君。

  “宋和?他怎么来了?”郗途纳闷地问道。

  去年夏天,郗归提出以灌钢为货物,与桓氏交换蜀地的建昌马。

  那时谢瑾担心其余世家针对徐州,所以便让豫州主理此事,同时找郗归要了个与桓氏相熟的中人。

  郗归当时荐了宋和过去,考虑的是他与郗氏、桓氏都相熟,为人也聪颖圆滑,可以在豫州和荆江之间起到一个润滑的作用,助推市马之事尽快落地。

  宋和当日领命之后,立刻便兴致勃勃地去了豫州。

  他本以为这会是个大展身手的好时机,能让他凭借着市得建昌良马的功劳,提升自己的政治资本。

  可谁都没有想到,桓元竟会趁着荆、江二州大饥的机会,对着殷、杨二部发难,在上游一带掀起战事。

  宋和本不在意上游是战是和,只想快快完成任务,可桓元却以这场小范围的内战为借口,长期拖着豫州市马之议,以至于此事既未完全谈崩,又始终没有进展,直到前段时间桓元与郗归会面之后,才算是真正画上了句号。

  前些日子,宋和随着那一千匹建昌马,一道在江州登船,回了京口。

  见面之后,郗归问他今后有何打算,是想继续待在北府军中,还是在徐州郡县历练一二。

  宋和向来心思缜密,他本身底层,起点比旁人要低上许多,所以更不允许自己打无准备之仗。

  因此,在进入府衙之前,他早已细细打听了徐州和北府军这一年以来的变化,发现了一系列极其令他震惊的事实:三长制已经覆盖徐州辖下所有郡县,减税等新政也顺利施行,州府颁布了非常明确的制度,规定了各类违反政策制度的情形与处罚措施,同时还使三长加强宣教化,引导民众将这些制度奉为圭臬。有什二的田税在前,百姓们得到了实打实的利益,并不抵触新规,一切都井然有序地推进着。

  至于北府军中,宋和从前熟悉的那些面孔,大多不是在江北战场,便是在三吴平叛,抑或是,早已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就连仅剩的那些熟人,与从前相比,也是脱胎换骨,面貌一新。

  宋和甚至觉得,自己若是再与他们多谈几句,恐怕会因为对郗氏不够“效忠”,而被一状告到郗归面前。

  他实在很难想象,短短一年的时间,郗归是如何将这些眼高于顶、惟实力论的粗人凝聚起来,让他们如此真切地效忠于她的。

  他想到了郗归从前跟他讲过的种种理论,不由有些疑惑,仅仅靠着那所谓的军史教育、纪律规矩,还有荣誉表彰、抚恤保障等制度,便能获得一支如此忠心耿耿的军队吗?

  这一年来,他不是没有听说过北府军在江北连战连捷的喜报,可他一直以为,那是因为北府旧部后人骁勇善战,是因为灌钢所制的兵器锋利无比。

  直到此刻,在看到这些将士焕然一新的面貌后,他才忍不住怀疑,难道北府军在江北的战绩,靠的竟然真的是郗归从前屡屡强调的那些东西?

  宋和不能理解,但却深深地明白,以北府军如今的忠心,他是不可能在其中做出什么成绩的。

  北府军已经不需要他了,而对他本人而言,仕途也远比战场有吸引力得多。

  寺庙中的生活是那样的清苦,宋和之所以能于日复一日的繁重琐事之外,坚持挑灯夜战,苦读经书,靠的便是对功名利禄的深切渴盼。

  他从来都只想做一个高官,而并非将军。

  既然徐州与北府军都已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宋和思量一番后,便将目光移向了三吴。

  那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其中结出的累累稻米,养活了江左上上下下不计其数的生民百姓。

  几十年来,尽管京口的战略地位固然重要有目共睹,可徐州却还是不得不倚仗三吴的粮米。

  但凭这一点,便足以令人窥见这片土地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孙志的叛乱摧毁了那片土地原本的秩序,如今的三吴,是一片肥美但荒凉的沃土,一块值得精心雕琢的璞玉,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带着一种野蛮而原始的勃勃生机,蕴含着无限的潜能,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

  那温述在建康居官多年,都只能做个寂寂无名的侍郎,可一到了吴郡,便凭着分田入籍的功劳,在当地获取了极高的名望。

  台城对此很是不满,可宋和心里却很清楚,分田入籍是一件足以令人青史留名的大功劳,温述有了这样的首倡之功,便再也不必担心往后的前途和家族的未来。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时至今日,宋和对于郗归的期望,早已不仅仅是凭借着她与谢瑾的旧情而跻身朝堂那么简单。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作为郗归最早的部下之一,见证她日渐崛起、最终推翻司马氏皇权的全部过程。

  他要在功成受赏的那一日,扬眉吐气地站在百官前列,让那群傲慢无礼的世家,只能看得到自己的背影。

  他再也不要回到年少时那种受人欺辱、翻身无望的境地,再也不要经历如郗岑死后那般、重新重重跌回底层的那种痛苦。

  为此,他必须做出一份只属于自己的、无可替代的功劳。

  第124章 庆阳

  宋和想:“既然温述和顾信已经在吴郡先行开始了分田入籍的工作, 而会稽又有郗途亲自坐镇,那么,我便避其锋芒,去吴兴做出一番成绩。”

  他下定决心, 要比温述等人做得更好, 要在吴兴立下板上钉钉的功劳。

  他要借此名震江左, 青史留名,要让所有人都不能因为他出身卑微, 便一把抹去他的功绩。

  宋和打小便知道,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公平, 为此,他必须足够努力,才能够摸到那些世家子弟轻而易举便能获得的东西。

  但与此同时, 他也坚定地相信, 自己并非无法超越那些仅仅凭借着出身便高高凌驾于他之上的人。

  他坚信, 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够一步步缩减与世家子弟之间的差距。

  因此, 他必须去吴兴, 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于是, 当郗归听完关于市马之事的种种禀报,询问宋和接下来有何打算时,他只短暂地沉默了一小会儿,便斩钉截铁地说出了想去吴兴的请求。

  对于宋和的这一决定,郗归有些意外, 但并不感到太过诧异。

  关于宋和的野心与抱负, 她向来心知肚明。

  只是没有想到,他竟这样敏锐, 在离开建康和京口一年之后,仍旧能够慧眼如注地看出三吴的机会,并且愿意放弃徐州的安稳前途,去三吴搏上一搏。

  此时的三吴正是用人之际,吴郡的事务已然小有规模,郗归原本的打算是,将温述从吴郡调至吴兴,继续在当地开展入籍分田的工作。

  不过,宋和既然有这样的意愿,也并非没有相应的能力,那倒不如索性派他去吴兴,也好让温述能与顾信继续待在吴郡,好好巩固先前的成果。

  就这样,宋和才刚回京口,连行囊都未打开,便又领命去了吴兴。

  郗途向来自认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是以对于宋和这般富于心机的人很是不喜。

  好在平叛的主战场并非吴兴,郗途带着军队,打了几场不大不小的歼灭战,彻底消灭吴兴郡中的叛军主力后,便禀了郗归,让高权前往吴兴略阵,自己则继续回会稽,在这片孙志叛军最为猖狂的土地之上,接着开展平叛和剿匪的工作。

  宋和原系郗岑门生,对于郗氏兄弟间的不和,他向来心知肚明,是以识趣地不往郗途跟前凑,只着手处理吴兴的政务工作,凡与军务有关的,则统统由高权处置,从不插手半分,也便与郗途没有什么往来。

  可今日,他竟然罕见地拿着郗归的名帖,亲自到了郗途的大营之中。

  对此,郗途实在不能不感到奇怪——吴兴不会是出事了吧?不应该啊,若是出事,自有军中斥候传信,又怎会是宋和过来?

  他先让黄池抓紧上药,又命侍卫传令出去,速请宋和进来,接着问先前通报的那人:“那宋姓郎君神色如何?看着可慌张?”

  护卫摇了摇头:“卑职瞧着,宋郎君很是沉着,并无急色。”

  “这就怪了——”

  郗途还要再问,耳畔却传来了由远及近的脚步声,于是陡然间收了声音,身体也坐直了几分。

  黄池正要抱怨郗途不配合他上药,却见营帐被从外面掀开,护卫带着一名长身玉立的读书人走了进来。

  宋和天生一副好相貌,佛寺的生活为他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磨练出了他的君子气度,以至于此时一走进营帐,便以这样一种君子如玉的气质,将黄池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宋和同样看到了这位胡须斑白的老者,以及他手中的绷带和伤药。

  “将军,您受伤了?”宋和虽然这样问道,但却并无明显的关切焦急之色——既然大家都对彼此的关系心知肚明,那便不必平白伪装,假作关心,反倒惹人轻看了。

  不过,他的目光还是移到了郗途脸上,似乎是在分辨他的气色好坏,思量着这伤情会不会对自己接下来的计划产生影响。

  “无妨,不过小伤罢了。”

  郗途一边说着,一边抬起右臂,好教黄池的绷带绕过肋侧,稳当地固定在他的背部。

  宋和顺着郗途的动作看去,入目所及的,是他被晒得微黑的皮肤,他臂间胸前有力的肌肉,以及他身上色泽暗沉的累累伤痕。

  这是郗岑死后的一年多以来,宋和第一次看到郗途。

  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郗途竟与郗岑生得如此相像——是啊,既然郗归与郗岑是那样地相像,那与郗归一母同胞的郗途,又会与他们有多少差别呢?

  从前郗途长久地在建康做官,谨守着属于儒家子弟的那一套条条框框,清醒,克制,守礼,既不与那些放纵的世家子弟同流,也不愿与离经叛道的郗岑为伍。

  正是这气质的作用,使他与郗岑、郗归之间,隔出了一道深深的沟壑,宛如两家人似的,分立于沟壑的两侧。

  可如今的郗途,却踞坐于营帐之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