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第397节

  李玄霸起身理了理衣袖和衣摆,对卢赤松做了一个请的姿势,朝着湖畔竹林小道走去。

  卢赤松落后李玄霸半步随行。

  暑气渐重,竹林里却十分凉爽。李玄霸进入竹林前,还披了一层薄衣。

  宽大的衣衫拢在肩上,空荡荡的袖口轻轻飘荡,衬得李玄霸整个人更加瘦弱。

  即使已经当了晋王,李玄霸的骨架上也没有挂上多少肉,还是一如既往的瘦削。

  直挺挺地打量别人是很失礼的行为,卢赤松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位让朝堂诸公都颇为头疼的晋王殿下,曾经大隋秦王李世民的谋主,号称“算无遗策”的太原郡王李玄霸。

  卢赤松道:“齐国公离开京城前,下官为齐国公饯行。齐国公曾叹息晋王殿下太过瘦弱,不知道他再次与晋王殿下相见时,晋王殿下会不会长得稍壮一些。”

  卢赤松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提起此事,但突然想到了,就提起了。

  朝中所有公卿都不傻,即使日日盼着李世民与李玄霸反目,但“双生子”这个存在本身就充满着神异感,让他们本能地知道李世民和李玄霸的感情恐怕是很难离间的。

  何况李唐的天下几乎是李世民一手打下,百姓都信服李世民,李世民的声望极高,不需要忌惮他人。李玄霸又是个病秧子,怎么想都是帝王最不会忌惮的那种类型。

  卢赤松也明白。

  他知道高颎是李世民和李玄霸最敬重的老师,所以高颎离京前,他前去向高颎讨教李玄霸的性格。

  皇帝的性格他是不敢问的,但问了晋王的性格,就相当于问了陛下。

  高颎却只叹气,对卢赤松的询问闭口不言,而是叹息李玄霸太多病。

  卢赤松一直想着高颎可能暗示着什么,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李玄霸脚步一顿,披在肩上的宽大绢衣轻轻一晃,然后他再次迈步。

  “高老师一直很担心我的身体,我知道。”李玄霸道,“恐怕我要令高老师失望了。比起锻炼身体,我更乐意多睡一会儿。若高老师还在京中,恐怕会责备我太过惫懒。”

  卢赤松道:“高公以前责备过晋王殿下?”

  李玄霸道:“责备过我哥。”

  卢赤松微愣,继而差点笑出声来。

  同为老者,卢赤松一下就猜到了高颎的心思。舍不得骂小的,就拎着当兄长的骂。

  闲扯几句之后,李玄霸与卢赤松之间僵硬的气氛轻松了一些。两人也能打开话匣子,交谈真正关心的问题。

  李玄霸问起范阳卢氏捐赠的藏书,卢赤松坦白自己想要进入弘文馆的“交换条件”。

  他们又讨论起现在房杜二人正商议的新的科举条例,卢赤松说范阳卢氏会鼎力支援。

  李玄霸差点翻白眼。

  是啊,比起其他山东士族虽然会参与科举,但对科举不屑一顾,中唐时陇西李氏和荥阳郑氏出身的宰相还想废除科举,范阳卢氏自始至终都热衷科举,还为自家没有出过主考官而计较过。

  李玄霸道:“你们其实不适合山东世家,重视人才高于重视血脉的江左世家才更适合你们。”

  卢赤松沉默不语。

  李玄霸看了卢赤松一眼,没有再提这件事。

  卢赤松继续向李玄霸询问科举的事。李玄霸一边解答,一边在心里慢慢明白,范阳卢氏真正的用意。

  后世所谓“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其实一开始就不存在。

  山东五姓七望中,荥阳郑氏只能勉强说自己曾经是魏晋重臣之后,现在声望最高的清河、博陵崔氏虽在魏晋出仕,但真算不上高门世家。

  至于陇西、赵郡李氏,都是南北朝时武将发家,攀附李广和李牧之后。别看他们现在姿态摆得高,笑话李唐皇室攀附他们,他们族谱也被后世扒烂了。

  其实看陇西、赵郡李氏攀附的先祖是先秦武将,也能看出他们与其他世家格格不入。

  唯独范阳卢氏不同。

  因卢植是汉末许多名将的老师,深受各个势力的尊重。曹操也十分敬仰卢植,卢植后人在魏国待遇极高。

  晋朝建立后,晋武帝也对卢植后人关怀备至,还曾想将公主嫁给卢谌,可惜公主早夭,未能成婚。

  所以范阳卢氏勉强算得上是“魏晋旧高门”。

  但衣冠南渡时,范阳卢氏却在北方颠沛流离,转仕北朝十六国。嫡系卢谌先父兄皆亡,自己在六十七岁被杀,二子一人仕慕容,一人南下东晋。

  仕慕容的范阳卢氏嫡系在国史案中差点被北魏灭门,仕东晋的范阳卢氏起兵失败差点被灭满门。

  虽然总有范阳卢氏子弟冒出来继承家业,但真说不上是铁打的,倒像是因为生殖力过强所以打不死的小强。

  江左世家中大部分是衣冠南渡的魏晋高门,范阳卢氏原本属于他们。但范阳卢氏先不一起南渡,有一支族人在混不下去后南渡后,又起兵反叛想自己当皇帝未遂。

  所以范阳卢氏才没当成“江左世家”。

  经历了这么多挫折,范阳卢氏凭借与崔氏等北方大族的姻亲关系连成了一张坚固的网,让北朝皇帝想要笼络汉族士人的时候,哪怕灭了他们的门,也要抓出躲藏的范阳卢氏族人再入朝堂,立标杆招揽汉族士人。山东五姓七望才发展到如此地步。

  五姓七望中其他的世家可能还被家族的辉煌蒙蔽了双眼,范阳卢氏作为被灭族三次的魏晋旧门阀,已经看出了世家在自己打下天下的李唐皇帝面前有多无力,不想重蹈覆辙,在寻找一条能让“世家”延续的新路。

  或许这条路让范阳卢氏不再像以前那样清贵高傲,但秦汉哪个门阀敢在皇帝面前说声清贵高傲?

  皇权旁落,世家才会兴盛;皇朝鼎盛,世家子弟就与普通士子无异。

  卢赤松曾与其他世家的官吏一同上书重编《氏族志》,甚至自降身份说这是为了把李唐的姓氏排在最前面,消除北魏《氏族志》的影响。

  李世民却笑着拒绝了群臣的“好意”。

  “《氏族志》是北魏的事,那都是多少年以前了。前隋懒得编这个,朕也不信这个。如果百姓现在还相信北魏的《氏族志》,只说明朕还做得不够好,还没有让他们认可自己大唐人的身份。朕该更加勤政。”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发现,但卢赤松惊出了一身冷汗。

  很多皇帝都不知道,世家门阀根本不怕故意针对他们的政策。无论是新的《氏族志》还是其他什么,只要皇帝颁布单独针对他们的政策,这就是帮他们打响名气。

  皇帝越针对他们,他们的地位就越高,在民间的名气就越响亮。

  可如果皇帝无视他们,无视《氏族志》,无视世家排名,世人就会慢慢淡忘他们的特殊,就像是淡忘曾经辉煌的“王、谢”一样。

  卢赤松已经窥见了范阳卢氏的危机,但族人大多还躺在范阳卢氏曾经的辉煌上不肯醒来。

  直到房乔向荥阳郑氏发难。

  死亡的恐惧唤醒了他们对祖先遭遇灭门的恐惧。

  五姓七望子弟遍布全天下,杀了这一家还有其他子弟继承家人,世家门阀仍旧存在。

  但自己和家人的命只有一条。自己死了,范阳卢氏再辉煌又有什么意义?

  范阳卢氏既然早早投靠了李唐,那么转化成李唐的勋贵也不无不可。

  所以卢赤松才来询问李玄霸,李唐寿数几何。

  如果李唐寿数超过百年,那么范阳卢氏抛弃世家的身份去当李唐的勋贵积攒的威望,完全可以让范阳卢氏在下一个时代继续成为世家。这转型就是值得的。

  卢赤松还看出,大唐想要推广科举取代门荫,削弱世家在“学问”上的权威。

  他立刻就把“科举”定为了家族在李唐王朝长盛不衰的新路。

  天下一统,李唐皇室声望很高,已经不需要捧着哪家世家去笼络天下士子,所以旧路已经走不通。

  但范阳卢氏子弟学问肯定比庶族士子强,转化成科举世家后,不照样身份贵重吗?

  即使不能躺着当世家,范阳卢氏从未放松过子弟的教育,动弹一下也不是多难。

  卢赤松满意而归,唯独李玄霸那句“你们更适合当江左世家”让他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玄霸说这句话,好像洞悉了范阳卢氏所有的谋划,也洞悉了范阳卢氏清高背后所有的阴影;洞悉了范阳卢氏在两晋南北朝的颠沛流离和谄媚求生,也洞悉了范阳卢氏的野心和失败。

  “真是恶心。”李世民评价道。

  李玄霸回过神,对树上跳下来的二哥道:“你怎么爬上树了?竹林还遮不住你?”

  李世民道:“你和他站着聊那么久,我躲得难受,正好有棵树,不如爬上树坐着听你们聊。”

  他把李玄霸的手臂往外套袖子里塞:“你能不能好好穿衣服?外衣被你穿得像披风,这还能有保温的效果?”

  李玄霸懒得和二哥争辩这很帅,乖乖穿好了外套。

  李世民监督李玄霸穿好衣服,还把腰带也系紧后,才与弟弟一同往屋里走。

  “越了解他们,就越觉得世家能存续这么久,靠的该不会是足够圆滑吧?”

  “铁骨铮铮的人早就随着他们旧主抹脖子了,为了活下来圆滑一点不是错。”

  “确实不是错,但明明不是清高的人却宣扬清高的名声,这就恶心了。”

  “这倒是。”

  “不过看到他们如此圆滑软弱,我就放心了。看来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大唐的威胁。”

  “是啊,他们连权臣都当不了,只能依附皇权生存,还不如宦官胆子大。安史之乱后河朔三镇变成羁縻统治,只向大唐名义上称臣。范阳是河朔三镇之一,但拥有范阳郡望的范阳卢氏连范阳节度使都当不上。”

  “这个你就别说了,我暂时不想听。”

  李世民背着手走进屋,像个小老头。李玄霸单手掩嘴打哈欠,困得摇摇晃晃。

  宇文珠站在屋前提着灯等待。长孙康宁拎着一只烤羊腿向两人挥舞。

  李世民脚步加快,并拉了打哈欠的李玄霸一把,拉得李玄霸跌跌撞撞,差点摔倒。

  “观音婢!你怎么能偷吃!阿玄,快走!”

  “我能不能不吃饭,直接去睡觉?”

  “不能!”

  长孙康宁把烤羊腿递到李世民嘴边,让李世民啃了好大一口。

  宇文珠扶住差点摔倒的李玄霸,听着李玄霸超级大声地说兄公坏话,笑得停不下来。

  卢赤松回家之后食不知味辗转反侧,不断思索李玄霸提起范阳卢氏该是江左士族的用意。

  李玄霸和李世民两家人吃烤羊羔吃得撑,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连李世民都偷懒了一日。

  第三日,李世民上朝,迁卢赤松为弘文馆学士,并任卢赤松为礼部侍郎,与礼部尚书虞世南一同修订隋朝科举制度,明年重开科举。

  同时,李世民下诏,以后科举将成为“常例”,天下英才无论出身,皆可通过科举入朝为官。

  朝中此刻还未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

  在隋朝参与科举,必须由官员举荐,这和察举制的差距不大,都是要通过勋贵世家筛选一次,才能落到朝堂囊中。

  虞世南口风一直很紧。卢赤松这次口风也很紧,就算姻亲问起来,也只说是遵循隋朝旧例。

  李世民以为卢赤松看到大唐“激进”的科举政策会上书反对,卢赤松却只是默默地帮虞世南查询史书旧例,完善这项“激进”的科举制度。

  房乔还在朝堂上每日一次上书要灭荥阳郑氏满门,范阳卢氏已经悄悄融入李唐朝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