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第389节

  大儒们则把两者拉一起骂。

  其中一位出身琅琊王氏的大儒王云战斗力最为彪悍,居然说佛教和道教都只是麻痹百姓,让百姓忍耐痛苦的工具,全都不是好东西,连朝臣都忍不住和他对骂起来。

  特别是曾经当过道士的御史大夫魏徵,居然冲过去要揍王大儒,被太上皇以御前失仪勒令闭门反省。

  萧瑀身为前南梁的皇子,受梁朝风气影响,礼佛比谁都虔诚,他都只是咒骂王云“地狱就是为你这样的人准备”,谁想到魏徵居然直接捏着拳头上了。萧瑀大为震撼。

  反佛斗士傅弈若有所思,低头看着自己的拳头,思考自己能揍几个秃驴。

  玄奘看到辩论会的混乱,大为震撼。

  他双手合十。还好贫道是出家人,没有入朝为官。这大唐的朝堂风气也太彪悍了?这样的辩论方式贫道真的接受不了,大家和平一点,只打嘴仗行不行?

  柔弱的小和尚玄奘连连叹气。

  辩论持续了整整一月,长安城内的百姓看足了热闹。“官府公报”,简称“官报”也被商人带到了全国各地,连远在江南的李靖都看到了官报。

  薛道衡因为略感暑热病倒,李靖正守着他,不让他劳累。

  听李靖念完了官报,闭目小憩的薛道衡睁开眼:“陛下和晋王居然没有将官报直接差人夹在公务里送来,这不符合常理。他们肯定有更大的事要做。”

  李靖不语。

  薛道衡看向李靖:“你已经猜到他们要做什么?”

  李靖仍旧不语。

  薛道衡嗤笑:“真是谨慎。”

  他再次闭目小憩。李二郎和李三郎,究竟还要做什么?

  宇文弼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两个孩子都长大了,连我都看不透了。”他叹息道。

  草原上,长孙晟倒是得到了李玄霸特意差人送去的官报。

  李玄霸就像是挑衅似的,问长孙晟能否猜到他接下来要做什么。

  长孙晟笑得咳了几声。

  “接下来要做什么?还需要接下来吗?官报本身就是你的目的。只是大德啊,天下聪明人那么多,迟早会猜出你的手段。这手段你能用,其他人也能用。你想用官报操控民意,其他人也能。你不担心反噬吗?”

  “还是说,你根本不在乎你死后会发生什么事?”

  “纵然你不在乎,二郎应当不是这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同意?”

  “哈哈哈哈,居然我也有想不透的事。有趣,真有趣。”

  高颎还未到达伊吾城,就在歇息的驿站看到了官报。

  他当即想回京,但在给马套马鞍的时候,叹了口气,停了下来。

  “二郎,你为何不阻止呢?”

  李世民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后来他得出结论,大概是因为他已经听到了李唐在他死后状况的缘故。

  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他已经听弟弟嘲笑了很多遍,他当然是不喜的。

  而他儿子的事,阿玄居然语焉不详,只是说守成还行,具体如何却不可能说。

  阿玄都能对自己肆意谈论五代十国,却不肯细谈自己儿子的事,难道儿子执政期间能发生比唐朝灭亡更让自己气愤的事?

  按照李世民对李玄霸的了解,他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总之,自己死后大唐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他很不喜欢。

  按部就班也就是个贞观之治,儿子孙儿曾孙都不尽如人意大唐也有三百年,李世民认为在自己控制得住的前提下,就算做些标新立异的事问题应该也不大。

  而且,李世民其实很厌恶自己的未来在别人已经规定好了的道路上行走。

  李玄霸已经预见的路,李世民就不想走。

  就算大致上朝着一个方向,李世民也想另辟蹊径。

  “阿玄就是知道这一点才会乱来。他知道,我很讨厌’命运‘。”

  李世民想通之后,失笑。

  “如果大唐还强盛,谁都不敢,也不能和大唐抢这把利剑。如果这把利剑落在了别人的手中,就是大唐已经快灭亡的时候。所以二哥,你何必担心?”

  “民意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用官报将其约束,将其化为己用,这不正好缓解你对民意的恐惧吗?”

  “握住这把剑,我们也才能脱离这个时代的桎梏,走出和我预言中不同的路。”

  佛道中人都知道,当朝堂决定掀起这场辩论时,就已经决定好了要抑制宗教。他们的辩论,只是在接下来的“浩劫”中,抢夺对方的生存空间。

  果不其然,朝廷很快就颁布了诏令,将修建寺庙和出家审核的事归于官府官吏,民间不可再私建寺庙。

  隋朝对寺庙的厚待政策被收回,普通僧人也要纳税服役,只有被官府授予管理职位的“寺庙管理者”拥有等同官吏的免徭役名额。

  滥建的寺庙被毁掉,考核不过的僧道被强制还俗。以后家中有父母需要赡养和幼子需要抚养的人不准出家,私自出家者流放。

  房乔拿出了和杜如晦商议了半年的政策,交由朝堂诸公讨论。

  在反复吵架中,朝堂诸公一条一条地艰难把这些政策敲定。

  李玄霸将“利剑”展现给李世民观赏后,却辞去了相位,没有参加接下来的政策制定。

  他看过房乔和杜如晦的献策草稿,不过是将唐朝中晚期对寺庙的抑制政策提前到了贞观朝,比李渊在武德九年颁布的律令还宽松一些。

  按照他的性格,父亲当初颁布的律令才更合适。但干活的是朝堂诸公,二哥也不是父亲,他们自己决定就好。自己已经开了这个头,就可以丢开不管了。

  两京附近的寺庙道观最先被清理,仓储充裕了不少,能服徭役的百姓也增加了许多。

  李玄霸在农闲时节,第一次动用了大型徭役。

  他要加固在战乱中损毁的黄河堤坝,疏通淤堵的黄河支流。

  “告诉三姊,找个机会挑起草原部落争斗,给我多送点奴隶过来。”

  “再送封信给宇文老师,让他和高丽王商议,若高丽王不希望我携带天雷地火前往高丽,就送点刑徒过来帮大唐挖河道。”

  “李靖那里……冯盎不是在岭南和不服从大唐的酋帅谈殿争斗吗?让他帮冯盎一把。”

  李玄霸命人送出信件后,驱车前往魏州。

  五十年后,这里会诞生一位名为姜师度的水利专家。

  但此世厉害的学问基本都是家族传承,李玄霸相信,姜师度刚当官时就能展现出完整的科学治水思想,他一定有家族熏陶。

  姜师度能考明经科,他的家族在当地一定财力不浅。

  一个有财力、会治水的家族,肯定会优先回馈家乡,这也能利己。

  不出李玄霸所料,他刚到达魏州不久,就探得了魏州有治水本事的那位乡贤——姜承。

  姜师度在历史中记载很少,李玄霸不知道姜承与姜师度的关系,族人?近亲?都无所谓,他只要确信这个人会治水就行。

  魏州就是后世河北魏县,位于黄河以东,济水以西,自古水患多发。姜承祖传的治水本事,就是姜家人代代在与黄河济水搏斗中总结而出。

  “天下大乱时黄河堤坝多遭遇破坏,若遇大雨必定决堤。本王希望你能助大唐一臂之力,减轻百姓将来的痛苦。”

  姜承毫不畏惧地直视李玄霸道:“殿下,如今天下刚定,大兴徭役并非好事。”

  李玄霸笑道:“大唐会量力而行。至少有本王监督,朝廷拨发的所有钱粮都能进入役夫的口袋里。”

  姜承犹豫了一番,咬紧牙关:“好,草民愿意为晋王殿下效犬马之劳。草民……草民相信’德重恩弘‘李三郎,一定不会做害民虐民之事!”

  李玄霸眼睑微颤了一下。

  “德重恩弘”啊。

  于是在贞观元年冬季枯水季节,皇帝命晋王趁着枯水期整修黄河堤坝。

  群臣劝谏,此时不应大兴徭役。黄河堤坝确实很重要,但百姓休养生息更重要。

  李世民明白他们的言下之意。

  百姓是愚昧的。虽然整修黄河堤坝是为了他们好,但他们仍旧会因为徭役繁重而心生不满。

  但若是天灾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他们只会自认倒霉。到时朝廷只需要付出相比整修堤坝而言很少的钱粮,就能获得他们的感激。

  对于整个大唐而言,这样的休养生息其实更稳妥。

  于是帝赞赏群臣劝谏,但帝不听。

  第226章 一环后又扣一环

  房杜等人也没有阻拦,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和晋王这边。

  他们都是看过天灾年表的人。贞观年前动则水旱交替,这几年不趁着水旱灾害还没有来,赶紧修缮黄河堤坝, 疏通黄河支流, 难道等亡羊补牢吗?

  隋炀帝当政的时候其实赶上了一个好时节, 大型的水旱灾害没遇到几次。

  如果换一个不好大喜功的皇帝,就算是水旱灾害懒得赈灾,百姓自己都能熬过去。所以隋朝的旧臣已经被好时节惯坏了。他们难以想象水旱蝗灾瘟疫接踵而来是个什么场景。

  房杜等人本来也难以想象, 但李玄霸把表格“啪”的一声拍他们面前。

  房乔和杜如晦喝酒时,感慨在另一个世界中,毫无准备的贞观君臣究竟是怎么熬过这些自然灾害, 还造就了贞观之治。

  “若是你我不能做得更好,愧对后世’房谋杜断‘的盛赞。”

  “’房谋杜断‘对你不是盛赞, 对我这个早逝的人才是盛赞。我希望将来后世人再提起这个评价时, 我问心无愧。”

  懒惰的晋王殿下亲自巡视黄河,房乔和杜如晦若是守不好朝堂这一亩三分地,他们可太愧对把自己气出病的魏徵。

  房乔和杜如晦也猜出王云的身份。虽然震惊,但陛下和李三郎做出什么事都有可能,他们不会质疑。

  可怜魏徵, 一直被蒙在鼓里。

  据陛下透露,李三郎不是不信任魏徵,才不把王云的事告诉他, 只是想看到魏徵惊喜的表情而已。

  “惊”肯定有了, 至于“喜”……就算魏徵气病了, 可能也有吧。

  李玄霸辞去尚书省的职位后, 房杜的职位不变,裴世矩升任首相。

  裴世矩原本是民部尚书, 如今主动挑起大梁;民部尚书由苏威接任。

  这两位隋炀帝身边的奸佞“五贵”,因在隋炀帝末年劝谏被隋炀帝疏远,倒是保留了良好的名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