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朝:我真的没想带朱棣造反 > 第152章 出兵征讨,未讨先败

陁都?

陁都虽然叫都,但实际上是北元的一个集镇,又名陁镇,

此地原本是一座城池,元朝统一中原之后,经济重心和军事重心逐渐南移,陁都也逐渐没落,最后变成了一个集镇。

值得注意的是,陁都虽然是个集镇,但古城墙坚固,尤其是雨雪浸湿了土城墙之后,温度一低导致城墙结冰,即便是洪武大炮也拿它没有办法。

朱元璋的大军虽然统一的中原和南方大部,但由于军队不擅长戈壁作战,北元很大一片地方都没有拿下。

作为三军的统帅,对北元乃儿不花和丞相咬住的位置朱棣也没有准确的猜测,相反,李翰林这么一说,他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长期在南方生活,被打回北元之后的北元残部在漠北之地苟延残喘,祖上虽然是漠北之人,但这些后辈在大都生活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中原的风土,若不是汉人造反,被逼无奈,他们又如何愿意回到北方。

牛羊群马的生活又怎么会有大都舒服。

“好!我们就往陁都附近走!”

朱棣拍案,当即决定。

“不,殿下!

你不可直接往陁都行军!”

朱棣刚下决定李翰林便立马否定,差点让他一口气上不来。

主意不是你出的嘛,为何现在自己反悔了。

“为何?”

朱棣不解。

“第一,傅将军若是知道进军此地是我的主意,定然不会同意,要知道,此刻他还把我当元军的内奸。

第二,如果元军真的在陁都而我军直接翻山越岭前往陁都,这些险峻之地敌人肯定会设下埋伏,这样一来,想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乃儿不花便不可能了。

乃儿不花不敢与我们正面决战并不代表他不识战机,一旦他有机会让我们全军覆没,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李翰林仔细分析道。

“那我们怎么办?”

“舍近求远,绕过这些高山峻岭,尤其是峡谷等地,我算了一下,多半月路程。”

“万一他们不在陁都咋办?”

李翰林这个建议虽然稳妥,但如果敌人不在那,那岂不是无功而返。

“呵呵,如果他们不在陁都那我们就占领陁都,将我大明领土北移八百里!

陁都易守难攻又是古城,元军想拿下陁都至少需要十万军!”

李翰林指着地图道。

进退都得利,果真是好计策,这一回朱棣彻底下定决心,按照李翰林的建议行事,只是接下来他要做的便是那些老臣们的工作,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多带粮食。

.......

五更,天还没有亮,旌旗飘扬,大军浩浩荡荡出发,第一站便是巴尔隔壁。

隔壁和草原是有区别的,草原好歹长了草而隔壁都是碎石块组成,寸草不生,隔壁这种地方几乎得不到任何补给。

两位藩王出征漠北到达何处、遇见了什么事每天都会往直接呈送给朱元璋,虽然没有亲自参与,但朱元璋对战局还是有大体的把握。

这也是传说中的千里加急,换马不换人,万千关卡见到背黄旗的谁都不敢挡,这也是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之下驿站的作用。

朱元璋接连收到了几天的战报,但他对晋王却多几分信心,不然也不会对他特殊照顾,四子身上虽然自己的影子,但他多少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他还年轻,没见过大世面,像这样的大战可以说是朱棣人生中的第一次。

出发半月,按照约定,晋王和燕王两路大军在塔尔这个地方会兵,燕王大军刚到塔尔便下起了大暴雪,在暴雪的洗礼之下,军士们的盔甲和棉衣早就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衣服和盔甲硬邦邦的行军速度肯定慢了下来,但这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其实还是严寒让士兵们的身子吃不消。

而这时,李翰林当初的建议便奏效了。

大军出发之前李翰林便叫众将士多带一身棉服,然而以傅友德为首的老将们一个个不愿意,认为太麻烦。

他们南征北战无数,多年来,因饥肠饿而死的情况有之,但被冻死还是头一次听说。

可他们也没深入漠北大战过,朱元璋打到古长城附近就放缓了北征也就是这个原因,他想下一盘稳棋,而漠北恰好是最大的变数。

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根基不稳,一旦将所有军队调到漠北参战,万一打了败仗,这些年来的努力不就白费了。

已经占领了这么多领土建设了一个如此大的国家,让他用大局去赌漠北这些的不毛之地,对当时而言弊多利少。

要知道,沙漠戈壁上打仗,明军不擅长而元军擅长,明军行军漠北草根树皮和水源都找不到,而元军牛羊肉都弄到,这样的局势之下,优势和劣势一眼便能看出来。

朱元璋当时没这个想法,底下的众位将士也没这个想法,此事就这么拖了下来。

大明建国之后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大,朱元璋的北征之心才逐渐冒出,虽打过几场小仗小试牛刀,但大面积征讨这还是第一次。

虽说是小试牛刀,但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大明不出军打北元,北元残部时不时来骚扰大明边界,这事便变得让人恼火。

终于,朱元璋忍不住了,他娘的给老子打,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拖出来,干他娘的,妈嘞个巴子的......

朱棣大军到达塔尔已经五日,但晋王的部队却迟迟没到,百里路程给了他们十天时间,平均每天才十里的路程,即便是爬也早就爬到。

如若再等下去,朱棣的东路军也会被这狗日的晋王耗死在此,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军粮。

如果等人不要吃军粮倒也没关系,十万张嘴每天可是十万斤粮食,这样的粮食消耗速度谁受得了。

事实上,除了军官之外,将士们三天前便已经喝粥了,只是朱棣不知道罢了。

这些情况李翰林其实是知道的,他之所以不说也是想保住傅友德和粮草官一命,事实上他们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又能怎么办。

喜欢明朝:我真的没想带朱棣造反请大家收藏:(wuxia.one)明朝:我真的没想带朱棣造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