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06节

  当一个楚兵被秦兵的武器刺穿时,那个楚兵死死抱住刺穿自己身体的武器,不让秦兵将武器拔出来,以此扰乱秦兵的进攻。

  虽然很快兵阵中其他秦兵手中的兵器就刺穿了他的身体,但用生命制造出的一瞬间的空隙,还是被他的战友抓住了。

  有更多的楚兵扑向了这个战阵,利用这一瞬间的空隙将战阵中的秦兵扯了出来,剁成了肉泥。

  这个兵阵中秦兵心中终于生出了恐惧,阵型变得有些乱了。

  于是更多的楚兵自发地扑向这个旗帜东倒西歪的兵阵,终于将这一块兵阵咬了下来。

  见到这样做有效果,其他楚兵也效仿战友,试图给秦兵的兵阵撕开一条一条的小口子。

  有些秦军兵阵撑住了,有些秦军兵阵被攻破了。

  楚军中不乏骁勇不怕死之人。他们与李牧攻城时面对的楚兵不一样,李牧只是入城开仓放粮,放完粮就跑。王翦是在攻打他们的国家,他们身后就是楚国的边境。

  楚兵心中可能没什么家国情怀,只是单纯对秦军诸多暴虐传言很恐惧。为了守住背后的家乡,为了乡亲父老不被秦军屠戮,他们便在没有将领和旗帜指挥的情况下,与整齐划一的秦军殊死搏斗。

  还有些楚军老兵不是为了什么家乡家人,他们只是知道秦军以斩首记功,自己大概是逃不了的,不如死在战场上,能砍死一个秦兵就算是回本。

  所以即便楚军乱了,楚将跑了,秦军也不会很容易地取胜。

  一个又一个的秦兵方阵被看似乱作一团的楚兵艰难的撕碎,至少几百几千条秦兵的性命肯定会留在这个战场上,留在守卫楚国边境的楚兵手中。

  王翦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方阵消失,只是让旗手挥舞旗帜,命令其他方阵的人补上阵型的空缺,表情和心情都毫无起伏。

  秦军仍旧有条不紊地杀戮,一两个零部件的毁坏,不会影响秦军这一台杀戮机器的收割。

  楚兵如螳臂当车。但他们仍旧勇敢地举起了双臂,阻挡在秦军这辆战车面前。

  兵器折断就用牙齿撕咬,人死了也紧紧抱着秦兵的武器或身体,以给同袍创造破阵的机会。

  当倒下的时候,楚国兵卒的眼睛狠狠地瞪着天空,就像是还怒视着他的敌人。

  ……

  “春秋无义战,这句话是正确的,不过我对这句话的解释,并不是孟子所言,因为战令必出自天子,诸侯国彼此地位相当,所以战无大义,所以无义战。”

  朱襄既然回到了咸阳,去咸阳学宫讲学是躲不过的。

  在荀子的拐杖威逼下,朱襄暂代了荀子祭酒一职,每日都得去学宫打卡上班,备课讲学。

  他恍惚间回到了前世,站在大学三尺讲台上的时候。

  只是现在,他从一个农学教授,变成了文学教授、哲学教授,有点术业不对口。

  学生们心中有对朱襄此话的不认可,但他们都没有反驳。

  人的名树的影。到了荀子那身份地位,可以直言辱骂孟子是祸国殃民的贱儒贼子。长平君朱襄公只是委婉地说有些许不认可之处,已经温和太多。

  “我认为的春秋无义战,是从民众出发。”

  “在座者多是士人。但即便是士人,肯定也吃过战乱的苦。你们都知晓,我是庶人,父母皆是无名无姓,从泥土里刨食的农人。耕战、耕战,战争和我这种庶人关系最为密切。”

  “打仗时征的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救命粮;打仗时征的兵,是我们的亲朋好友,是我们自己的命。”

  “仗打赢了是国君的丰功伟业,打仗时家破人亡的代价却是由我们一个个无名无姓的庶人承担。”

  “到了百年之后,功过评说成王败寇,也只会说君王如何如何,我们不过是王座下的枯骨。就算有人提起,也不过会被君王后世的崇拜者说一声‘理应的代价’。”

  “从我的角度出发,从庶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春秋无义战。”

  有学子尖锐地问道:“诸国中以秦国发动战争最为频繁,既然朱襄子认为无义战,为何要帮助秦国?因为你是秦太子之舅父,所以权势比本心更重要吗!”

  朱襄看向那位对自己有怨愤之词的学子。

  那学子的言语中带着楚音,他是楚人。

  或许他的家乡曾经还是已经变成了南秦的南楚。

  “春秋无义战,先辈们想了许多办法来结束这些不义之战。比如游说国君不要再打仗。”朱襄问道,“你说,这些游说有用吗?还有,我要更正一点,自周王室东迁之后,发动战争最频繁的不是秦国而是楚国。你可以翻一翻《春秋》。”

  那学子脸色立刻涨红。

  就算他记不得《春秋》中所写的各国发动战争的次数,但朱襄公既然如此肯定地说出来,他也知道朱襄公说的肯定是对的。

  “不用紧张,这不重要。”朱襄安抚道,“你的家乡正在战乱中,我明白你的心情。既然你来到咸阳学宫求学,我想你心中也一定渴望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让国君结束不义之战?”

  朱襄没有继续讲课,让学子们自行议论。

  待一刻钟后,他敲了一下讲台上的铜钟,让学子们安静下来,请学子们举手发言。

  能千里迢迢来到咸阳学宫求学的人,他们都有胆量,有追求,也有自己的底气。

  这样的人,才华见识都不会差。

  所以朱襄抛出问题之后,他们的回答都很中肯,也都很绝望。

  国君是绝不可能停下战争的。

  坐在国君的位置上,荣华富贵已经到了那个国家的顶点。只要他们有雄心,就一定会追求更大的功绩,攻城略地掠夺人口在所难免。

  如果是以前,一个贤明的周天子可能会压制住诸侯的野心。但自周王室东迁之后,贤明的周天子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无论哪一家学派的先辈们,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朱襄道,“要结束不义之战,唯有统一,让这片天地只剩下一个国家,一个国君。”

  他背着手,长叹一声:“若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为目的而出兵,这应该是符合大义的。如果统一天下的国君懂得休养生息,勤政爱民,是一个贤明仁爱的君王,那么这样的战争从结果来看,就肯定是符合大义的。”

  “只是倒在统一战争兵锋下的人,他们就一定是不义的吗?”

  “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的生命,难道就是可以被轻视的吗?”

  “那些为了君王、为了国家而殚精竭虑抵抗秦国的贤人们,难道他们就是愚蠢的吗?”

  朱襄斩钉截铁道:“我认为,不是!”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位置,位置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是义战,对他们来说就是不义之战。所以你们不需要为此事困惑。将来你们与我为敌的时候,也不用心怀歉意。因为你们也是正确的,我也是正确的,我们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

  “我为统一天下而辅佐秦王征伐天下。”

  “你们为保卫家国而与秦国兵锋敌对。”

  “我们都没错。”

  ……

  “楚军真是硬茬子。”副将单手包扎好手臂,在地上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此战我军战亡两千一百人,重骑兵折损十一,都是精锐啊!”

  副将心疼极了。

  两军对战时动辄斩首十万数十万,其实真实数字至少折半,而其中精锐还得再折一折。

  一般而言,说四十万大军就只有十万作战人员,而这十万作战人员中大约只有三四万的精锐。

  即便到了后世大一统王朝,能常态保持十万精锐部队,就已经是百姓能供养的极限。精锐要脱产训练才能磨砺得到,大部分兵卒闲时都在耕种,算不得精锐。

  王翦此战一开始就冲垮了楚军的军阵,按理说楚军应该会成为溃兵,杀起来很容易。

  可他们连主将都逃了,居然还在混乱中硬生生让王翦刚组建的军队折算了两千余名精锐,其中还有近百重骑兵。

  虽然此战说出去,怎么也是传奇性的大捷。但对比前期的顺利,副将仍旧心在滴血。

  “毕竟是楚国。”王翦淡淡道,“赢了就行。”

  “俘虏中伤势轻微、年富力强者,捆缚送往南秦,交由三郡郡守、代郡守;伤势较重,或年老体衰者,斩首。”

  “唯!”

  第165章 直辕战意义

  王翦的捷报通过水路传递,先到李牧手中。

  李牧看到捷报时,眼皮子跳了跳,狠狠拍了一下桌面,朗声大笑:“朱襄识人极准,今日之后,又添一笔佳谈!”

  李牧这次行军归来,正好和蒙武会合。

  蒙武看完捷报,脸皮子直抽搐:“强攻直辕三隘?你不是说王翦很谨慎吗?这叫谨慎?!”

  直辕三隘,在南北朝后有个新名字,叫义阳三关,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是江淮平原到江汉平原陆地必经之路。吴楚交锋时,孙武、伍子胥二人在此贡献出载入战争史册的“柏举之战”。

  江汉平原和江淮平原被大别山、桐柏山隔断,大军若想通过,只能从两山中间这一条狭长隘道前行。直辕三隘狭窄崎岖,“车不弓轴,马不并行”,此兵家必争之地,向来争夺时进攻方都会付出极大代价。

  但这只是陆地上的“必经之处”。

  条条大路通中原,秦国舟师强悍,大可以从南边长江或者东边大海登陆进攻。

  即便是在陆地上,秦国又不是只在江汉平原与楚国接壤。历史中王翦进攻楚国,是在淮河以北顺着淮河一路往东打,不仅有水路运输粮食辎重,道路也平淡许多。

  什么直辕三隘义阳三关,绕过就成。

  现在整条长江都在秦军的控制下,王翦这“谨慎”的将领,吃饱了撑着去打什么直辕三隘,有必要吗?

  “一场战役,不到三千战损,便可以拿下直辕三隘,给楚国士气以极大的打击,这还不叫谨慎?”李牧笑道,“谨慎不是畏手畏脚,而是有足够的把握成功。”

  见蒙武还满脸不赞同,李牧道:“王翦定是先在地方散播谣言,让楚将看清他。他第一次当主帅,之前声名平平,也不是将门之后,很容易令人轻视。待他慢悠悠行军至直辕三隘前,楚军早早得到消息……蒙武,若是你守关,来者主帅不仅名声不显,还早就被你探得行军意图,你会如何做?”

  蒙武不假思索道:“这要看双方兵力。若我兵力不输于他,我定会摆好阵势,引他入围,全歼此敌。”

  李牧道:“楚将也是如此想的。楚国内乱时,王翦早就三隘以西安营扎寨。担忧秦国趁虚而入,平叛和叛乱的双方都默认在直辕三隘留下重兵把守。王翦所领兵力与驻守楚兵相当。按照常理,楚兵占得先机,先摆好阵势,架好弓弩,以逸待劳,应该是能把王翦全歼的。”

  李牧又忍不住笑了几声,道:“示敌以弱,诱敌出击,这便是王翦的计谋了。”

  蒙武深呼吸了几下,扶着额头道:“诱敌出击,然后正面对抗一波推平?这就是王翦的计谋?这计谋也……”

  李牧感慨道:“既简单,又无解。”

  王翦让给楚军的优势是真的。楚军占据了这么大的优势,怎么可能不出兵?若连这样大的优势都不敢抓住,还退缩在关隘之中等敌人围着自己攻打,这才是自寻死路。

  从来守关与守城一样,死守就等于守死,若没援军便是死路一条,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击退敌军。

  攻城的围城打援,守城的也要出城歼灭攻城的有生力量,寻求胜利的机会。

  楚军在直辕三隘布下重兵防守,还有一层意思便是,这三隘的守将大概率是得不到支援了。所以楚将必须寻求主动迎击的机会。

  楚将难道没看出秦军是故意示弱吗?看出了也没关系。因为对峙的阵地是楚军选的,阵势是楚军先摆好的,楚军还以逸待劳。种种优势叠加,秦军能耍什么手段?

  王翦也没有耍任何手段。

  他只是诱敌出击成功后,在敌人全面占据主动的前提下,堂堂正正击败对方而已。

  “蒙武,你知道已故将领中,谁的计谋最难破?”李牧问道。

  蒙武本来想说“武安君白起”,张嘴时想到李牧说“已故”,便改口道:“已故名将如云,我说不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