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57节

  不过屈原对渔夫隐士的话持以否定,并不赞同那“随波逐流”的态度。不知道政儿会如何。

  大概率也是否定吧。政儿是个很倔强的人。

  朱襄想了想,也想高歌一曲。

  他从行李中拿出琴,盘腿坐在船头,以李白的《上李邕》逗弄嬴小政。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朱襄此次带来了许多鲁儒南下,他们在其他船上,随着江水忐忑不安地向吴郡驶去。

  路上,他们有意与朱襄交流,但见朱襄忙于庶务,便不好打扰。

  到了南郡之后,他们远远见到来迎接朱襄的公子政,又想与这位颇具才名的年轻小公子交流,但身份也不允许他们上前。

  到朱襄和公子政拜访南郡郡守蒙武,他们就更不能去了,只是被安排在另一处别馆。

  现在见朱襄拿出琴,他们都整理衣冠,想要观摩这位天下大贤的气度究竟如何。

  琴是君子必修之艺。以琴修身养性言智,是所有儒家君子都会做的事。所以有的人言,听君一曲琴音,就能闻弦知雅意。

  朱襄公的琴音一定是世间极雅吧?

  待朱襄一展歌喉后,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朱襄的琴弹得不错,歌也没唱跑调,就是这诗,不合任何韵律,就像是民间渔夫在江上喊号子似的。

  朱襄公难道不学《诗》吗?

  不仅这诗完全没有韵律可言,其内容也引人发笑。就像是一少年郎被人嘲笑后赌气似的,居然还敢扯上孔子,真是让人连连摇头。

  可唱这首诗的是朱襄公,众人便只是遗憾地叹叹气,没有多想,只因为朱襄公随口唱了两句,说不准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不知道朱襄公什么时候才会展现出学识气度,让我等好好观摩学习。鲁儒们遗憾地想。

  李牧和嬴小政看着朱襄,眼睛却有些发亮。

  特别是嬴小政,一脚踹起的水花都大了许多。

  “朱襄,你这诗虽然不合韵律,内容倒是不错。”李牧道。

  不合韵律,内容倒是不错。

  哈哈哈哈哈!朱襄大笑不已。

  诗仙李白传世佳作,后世几乎所有中二少年的座右铭,在这个时代得到的最高评价,大概也就是这个了。

  不过友人和外甥还是能接受一二自己喜欢的诗歌,让朱襄不至于大笑之后,太过寂寞。

  “是啊,内容不错。”朱襄道,“政儿,如何?”

  嬴小政道:“送给我的?”

  朱襄道:“当然,我们这些人中,还有谁年少?”

  嬴小政道:“舅父和老师也不老。”

  他品了品,道:“大鹏飞上天空能直上云霄,落入海中会化为大鲲击碎海浪,这是说的庄子的《逍遥游》?”

  朱襄点头。

  嬴小政笑道:“若是被蔺伯父听到,定是会说舅父是他弟子了。”

  “他向来无耻。”朱襄道,“将政儿比作鲲鹏,如何?”

  “善!”嬴小政又踢了一脚水,仿佛在模仿大鲲击碎浪花似的,“不过舅父这诗中有一句说错了。”

  他得意洋洋:“我虽年少,无人可轻!”

  朱襄和李牧都不由大笑,异口同声道:“所言极是!”

  在几人的笑声中,他们回到了吴郡。

  ……

  鲁儒到了吴郡之后仍旧没有机会与朱襄切磋学问。

  夏收夏种是一年二熟制中最重要的环节,朱襄哪有空与他们切磋学问?

  朱襄看着这略高的气温,琢磨着今年能不能在晚稻后再种一季冬小麦。

  吴郡在后世只能一年两熟,如今东瓯所在的温州沿海平原倒是可以做到一年三熟。但现在气温偏高,吴郡说不定也能一年三熟。

  朱襄决定先在官田和自家田地上试试,若可行,就推广下去。

  只是刚熟悉一年耕种两次的吴郡农人,又要一年耕种收获三次了,不知道会不会抱怨。

  楚越人一向散漫,朱襄鞭策他们一年耕种收获两次他们都怨声载道,再多一次忙碌,冬季都不得闲,不知道会不会激起民怨。

  多收获一次粮食,让家中多一些余粮,居然还会激起民怨。如此离谱的事,现在真的可能发生。

  如果实在是难以推广,朱襄就决定狠心一点,上奏秦王“换地换人”,让南人北上,北人南下。

  现在人烟稀少,吴郡的人就算不勤劳耕种也难以饿肚子。但北边的人不一样,虽然现在的气候温和很多,他们的地产出也远远不如南方。再加上中原兵灾,饿死者不知道多少。

  只有濒临饿死的人,才知道只要勤劳就能收获更多的粮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劳作,种植的粮食还难以果腹。

  后世南方大规模开发,也是北方饥民南下之后的事。这不仅仅是人数更多了,也有饥饿的人会更勤劳的原因。

  只是如果做到这一步,朱襄大概就要在后世臭名昭著了。

  朱襄和嬴小政说了想法之后,嬴小政白了朱襄一眼:“舅父,你忘记吴郡郡守是我了吗?你现在无权做此事,且种你的田去。”

  朱襄捏住嬴小政的嘴唇,让嬴小政的嘴唇跟小鸭子似的:“对你舅父客气点。”

  嬴小政张牙舞爪挣脱朱襄罪恶的手。

  他揉揉嘴唇,然后越过朱襄冲出门外,往后院:“舅母!舅母!舅父又欺负我!”

  朱襄在后面追着,笑骂道:“多大的人了,一点小事就告状。”

  正在为嬴小政做新衣服的雪姬,放下手中的绣活,一走出门就被嬴小政迎面撞上,吓了一跳。

  朱襄看见雪姬被吓倒了,不仅不安慰,还哈哈大笑。

  雪姬不由羞恼:“朱襄!”

  朱襄赶紧举起双手投降:“我笑政儿不长眼睛,走路居然会撞上人,不是笑你!”

  “啊呸!”嬴小政回头。

  朱襄道:“雪,你看政儿是不是该揍?这么不礼貌。”

  雪姬揽住嬴小政:“你活该!”

  嬴小政得意:“对!”

  朱襄对嬴小政威胁性地扬起拳头。

  不孝子!等你舅母去忙织坊的事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嬴小政丝毫不惧。

  舅父除了唠叨还能怎么收拾自己?还不如舅母呢,舅母至少会打自己手板心。

  ……

  鲁儒们继续盼啊盼,不仅没有盼到与朱襄公切磋学问的机会,还被朱襄派去了杭嘉湖平原,去教化越人战俘。

  朱襄曰,越人乃是大禹之后,怎么能成为蛮夷?孔子曰了,凡着我衣冠,尊我礼仪者都是我等同胞,所以身为儒家弟子,应行教化之责,将越人从蛮夷教化成礼仪之民。

  鲁儒们虽然在许多政见上都和朱襄的老师荀子不和,但教化一事,他们倒是与其他儒家传人没有区别。

  虽然他们一直都在鲁国埋头竹简木牍,教导的弟子也都是贵族士人,很少与平民接触。但孔子门客三千,先贤之中不乏庶人野人。他们在做官时歧视庶人野人,教导时却不会。

  这一点十分矛盾。但鲁儒们的行为就是如此矛盾。

  平时他们见到农人的时候都一脸嫌弃,但让他们教导蛮夷的时候,却连身上沾染了污泥都不在乎了。

  吴郡炎热,与咸阳和鲁国都完全不同。他们的衣冠在当地并不适宜。

  原本他们就算热晕也要维持原本的衣冠,说什么礼仪必须规整。为了好好教导蛮夷,他们居然主动改良了衣袍冠冕,以更适合长时间站立在太阳光中教导学生。

  没有纸笔竹简木牍,只用树枝在泥土上写字,他们也教得十分认真。

  而且他们教的还是秦王柱现在推行的秦国小篆。

  明明是鲁儒,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秦国小篆,以及秦国的律令。

  他们因材施教,没有直接把深奥的经史子集拿出来,而是混杂了经史子集中一些关于道德的话,以及庶人必须知道的浅显《秦律》,重新编写了一套朗朗上口的蒙学顺口溜。

  大致就像是《三字经》《千字文》那样。

  朱襄原本因为荀子和后世的评价,对鲁儒们有些偏见。

  在假装成农人观察了几次鲁儒教导越人战俘后,朱襄笑着叹了口气。

  “朱襄啊朱襄,你又犯穿越者的老毛病了。”

  谁说鲁儒就一定一无是处?谁说鲁儒就是沽名钓誉之徒?

  鲁儒是一个群体,不是某一个人。他们在学问上和政治上的理念即便与自己不同,也不代表他们就是“一无是处的反派”甚至“毫无用处的炮灰”。

  在这个时代中钻研学问的人,大抵都是有抱负,也有毅力的。

  嬴小政也在关心这群鲁儒。

  他在梦境中多次看到,就是这群鲁儒给了梦境中那个大嬴政最多的难堪。

  嬴小政心里很排斥这群鲁儒。他有荀子了,还要什么鲁儒?

  他也以为这群鲁儒除了瞎叨叨全面恢复周礼,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当他与朱襄一同观看鲁儒们放弃平日里死讲究的衣冠礼仪,一切为教化蛮夷让步时,他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若他不是对这群人有偏见,知道这群人可能永远不可能真心服从自己,服从秦国,他可能会对这群人有些敬佩吧?

  嬴小政进入梦境房间时,对大嬴政絮絮叨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