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96节

  “你再贫嘴,我就把你刚才的话告诉荀卿。”秦王柱威胁。

  朱襄立刻焦急道:“君上,你是国君,一言九鼎,怎么能食言!”

  秦王柱哈哈大笑,心情彻底畅快。

  秦王柱笑道:“朱襄,你看别人都说你已经是实际上的相国,干脆直接给寡人当相国,如何?”

  朱襄连忙摇头:“不去不去,我去当相国了,谁照顾田地,谁照顾你们的生活?朝堂上能当相国的人多的是,能代替我去种田和照顾你们的人可没有。”

  嬴小政抱着朱襄的手臂道:“对,舅父不当相国!舅父只给政儿当相国!”

  “行行行,只给你当相国。”秦王柱无奈。

  既然朱襄不愿意,他就不再劝了。

  现在咸阳城的谣言太多,秦王柱也忧心。他准备等君父安葬,还是让朱襄继续去外地种田吧。

  虽然君父让朱襄留在咸阳辅佐自己,但秦王柱更在意朱襄和嬴小政的生活好坏。他自己可以处理好政务,趁着有自己护着,朱襄和政儿可以再在外面逍遥几年。

  他总不能让朱襄和政儿过得比君父在位时还憋屈。

  秦王柱在别庄睡了一晚上,第二日吃过朱襄准备的奶油馒头才离开。

  朱襄本来准备烘焙奶油面包,但他掌握不好土窑烤炉的温度,面包烤好之后,只能用来砸核桃,所以只能蒸奶油馒头给秦王吃了。

  秦王柱离开的时候,朱襄嘟嘟囔囔。吃素真是反人类,秦王、夏同和政儿都是急需补充营养的时候,居然连蛋都不能吃。

  朱襄摸着下巴,心里冒着坏主意。

  有什么富含蛋白质又可以绕过守孝吃素的食物?海鲜可以吗?

  荀子正在注视着你.jpg。

  朱襄抖了抖,把心中的坏主意按下。

  ……

  秦王柱回到咸阳宫时,华阳夫人立刻前来请罪。

  她哭得梨花带雨,请求秦王柱一定要让阳泉君闭门思过,别让他上朝了。

  华阳夫人知道阳泉君被撺掇着抨击朱襄,吓得魂都掉了。

  她是秦王柱的枕边人,是秦王柱身边最得宠的女人,所以她对秦王柱十分了解。

  随着秦王柱被秦昭襄王逐渐放权,他的脾性就越来越向老秦王靠拢,逐渐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秦王。她的枕边人可一点都不软弱可欺,且对朱襄公十分信任,认为朱襄公是他的心腹重臣。

  你究竟被什么糊了心,才去秦王面前说朱襄的不是?你还想比过朱襄,不照照镜子看你配不配!

  秦王柱见华阳夫人很懂事,笑容和煦地安抚了华阳夫人,按照华阳夫人的话,让阳泉君闭门反省,说此事暂且揭过不提,希望华阳夫人好好管教阳泉君。

  阳泉君倒是很听华阳夫人的话,何况他清醒之后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乖乖闭门躲风头。

  秦王柱没有处理谣言,只以过度悲伤为由,将更多的政务交给子楚,自己住在了灵堂旁的偏殿,为秦昭襄王守孝。

  秦王柱对外称,现在他心情十分悲痛,认为没有什么比君父的葬礼更重要的事。

  他又把朱襄和政儿召到灵堂一同守孝,说秦昭襄王生前最爱重这两个晚辈。本来子楚也应该来,但政务还需要人处理,太子子楚理应以国事为重。

  秦王柱连流言的事提都没提,流言便平息了。

  传流言的人从秦王柱的实际行动中看到,秦王柱不容易中离间计。如果再传下去,秦王柱恐怕能揪出流言背后的人,他们便无法隐藏了。

  当流言平息的时候,咸阳学宫关于秦王守孝的争论越来越烈,眼看着诸侯快到咸阳了都还没吵出结果。

  秦王柱心情还成,嬴小政的脸色越来越沉。

  这一幕,让他想起了那群儒生讨论他封禅泰山时的伎俩。

  此时此刻,恰如他梦中的情景。

  不过与他梦中不同的是,有一个能够力压群儒的荀子站在秦王柱这边。

  荀子见闹腾时间差不多了,直接呈上了自己定好的丧礼礼制。

  “国君乃庶民之君父,庶民为国君守孝理应如为亲父守孝。不守孝三年有违孝道,若三年禁酒肉嫁娶宴请又令庶民负担过重。”

  “臣请以日代月,秦国庶民为先王守孝三年!既彰显秦以孝治国,又不害民!”

  第107章 君子伪善心

  咸阳学宫的学者们以为,他们吵出一个结论来之后,荀子才会把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的文书呈递给秦王。

  荀子却在自己心里划了一条时间线,到了那个时间,无论有多少人反对,直接将文书当着满朝卿大夫的面,以丞相的身份呈交给秦王,一锤定音。

  咸阳学宫的学者们不知道心里是什么反应,看秦王柱的表情,他肯定是很愉快的。

  荀子没有说秦王柱怎么守孝,话里话外都是为了庶民。

  嬴小政和朱襄也在朝堂上。不过他们是在朝堂一旁的屏风后面坐着,群臣看不到他们。

  朱襄叹了口气,脸上都是看热闹的笑容。

  嬴小政嘴角微抽,想起了梦境中那个秦帝国的守孝之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希望能够兼容并包,接受东方六国的学问,也让东方六国的学者们接受他和秦帝国。

  但秦始皇无论怎么忍让,对方连个眼神都不给他,更别说真心给他献策了。

  那群东方学者张口闭口就是分封,秦始皇无论问什么策,他们都会将话题先拐到分封上,秦始皇不想提这件事,他们就反复地说。

  朱襄若在嬴小政梦境中那个秦始皇的朝堂,一定会感到一种令他怀念的熟悉感。

  他在网上和人吵架的时候经常碰到这样的复读机。

  总之对方已经带着立场和你谈话,无论谈什么都没用,他有明确的立场和目的,并不想真的和你好好说话。

  所以秦始皇的守孝政策,仍旧是原本属于法家的秦吏们规定,所以出现了两个极端。

  首先,秦民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守孝,“令曰:吏父母死,已葬一月;子、同产,旬五日;泰父母及父母同产死,已葬,五日之官”;然后,秦民要为皇帝守非常苛刻的三年重孝。

  梦境中的秦始皇颁布的这个律令与嬴小政本人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嬴小政便将此事改头换面,询问舅父的意见。

  朱襄当时告诉他,这是秦朝“亢上抑下”,是商鞅虐民的政策的延续。

  “只是民也是人,兔子被压狠了都会咬人,何况黎民?”当时朱襄的笑容十分无奈,“无论高高在上的君王是否接受这一点,待黎民的怒火一点点累积,终于焚尽了他巍峨的江山时,他没机会明白,他的后人也会明白。”

  嬴小政看着舅父的笑容,出现了不寒而栗的错觉。

  听到荀子的献策后,嬴小政抬头低声问道:“舅父,国民只为君王守孝三十六日,不会轻视君王吗?”

  朱襄微笑道:“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激君王。”

  嬴小政道:“我问的是,他们会不会轻视君王的权威。”

  朱襄揉了揉嬴小政的脑袋:“政儿,你要明白一点,活着且有权力的君王才有权威。”

  嬴小政咬了一下还没掉的后槽牙,露出愤愤不平的神色。

  朱襄道:“政儿,每个君王都希望自己的权威无论生死都永远存在,但现实不可能。你看无论暴君明君,哪怕被奉上了神坛的三皇五帝,现在有谁真心惧怕他们?权威即恐惧,只要这个人死了,就不会再有人惧怕他了。”

  “后人会尊敬你的功绩,会崇拜你,向往你,甚至神化你,但不会惧怕你。”朱襄说这句话的时候,视线好像透过宫墙看向了遥远的彼方。

  后世人对秦始皇就是这样,敬仰他,崇拜他,向往他,甚至恶趣味地叫他“政哥哥”,好像秦始皇变成了舞台上的小鲜肉爱豆一样。

  不说那些闭着眼睛对秦始皇真实的暴政视而不见的迷弟迷妹,就算是正视秦始皇是暴君的人,也不会因为秦始皇的暴虐事迹而惧怕他。

  因为秦始皇是一个已经作古几千年的死人,再暴虐,又能拿现在活着的人奈何?

  “政儿,畏惧会随着你的死亡而烟消云散,只有敬意会长存。”朱襄收回视线,“若你想后世人都永远记着你,就做出更多让他们永远尊敬你的事。”

  嬴小政冷漠脸:“哦。”

  朱襄失笑:“不过政儿就算不特意做什么,你也一定会让后世人永远尊敬你,这一点舅父很放心。”

  嬴小政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一些。

  秦王柱给朱襄和嬴小政使眼色。

  你们俩怎么还聊起来了?注意点!在上朝呢!

  秦王柱抓心挠肝,真想也凑过去和朱襄、嬴小政一起畅谈今日之事。他心里有很多话要分享。

  可惜,他还得熬到朝议结束。

  荀子拿出“国民为国君守孝以日代月”后,有人立刻反对,说这丧失了国君的威严。

  荀子不紧不慢地反驳:“我听闻先主有一年重病,敬爱他的国民纷纷为先主祈福,多地官吏奉上万民书和祥瑞。先主并不为国民自发的担忧而高兴,反而斥责了国民,并下诏以后还有这种事,要重惩。”

  荀子嘴角缓缓上翘:“老朽来秦国没几年,请问是否真有其事?”

  那人没回答,看热闹的秦王柱立刻道:“确有此事!”我知道!我就在旁边!被吓得够呛!

  嬴小政身体往前探,竖起耳朵。

  朱襄拍了拍嬴小政的肩膀,手在耳朵边做喇叭状。

  嬴小政会意,也立刻把手放在了耳朵边做喇叭状。

  秦王柱瞥到这两人的小动作,嘴角不由疯狂上翘。

  荀子道:“国民为贤王祈福,这明明是最能展现出国君威严的事,先王为何不仅不高兴,还要重罚呢?”

  他瞥了反驳他的卿大夫一眼,慢条斯理道:“老朽不明白,卿可否为老朽解惑?”

  那人脸色一沉,却不敢回答。

  即便秦昭襄王已经崩逝,但秦王柱做足了孝子的态度,他怎么敢在秦王柱面前说先王的坏话?

  蒙骜扫视了一眼众人,拱手道:“当年先主重病时,不仅国内正值荒年,边疆六国也虎视眈眈。此刻国民和官吏都应该全力耕种备战。先主认为,任何会阻挡秦国强盛的事都不应该发生,哪怕这件事是为国君祈福。”

  蒙骜又扫视了众人一眼,冷笑道:“先主留下遗诏,不可因为守孝而影响国政。荀丞相此举,不仅让国民为先主守重孝,以彰显国君威严,又按照了先主遗诏吩咐,不扰民,不影响国政。众卿还有何不满?”

  秦王柱带着金扳指的手重重敲了一下王座的扶手:“寡人也想听听,众卿有何不满?”

  朱襄放下手,满脸遗憾。

  这一位秦王和老秦王不一样,不喜欢绕弯子。若是老秦王,一定会让朝臣吵起来,然后抓住更多朝臣的把柄,以后慢慢收拾。

  秦王柱做事直奔结局,一旦拿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径直跑过去,不会节外生枝。

  比起老秦王,秦王柱这样做,可以说对臣子十分宽容,臣子不用像在老秦王朝堂上时议政那样,一不小心说错话,招致可怕的后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