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72节

  朱襄听后,感慨现在儒家学说已经渐渐融入了其他门派的学说了。

  儒家认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也是良好风俗的一部分,他们也接受了管仲先要温饱才能知礼仪的思想,所以对农桑之事十分重视。

  楚国因为地理原因,大部分庶民自己的田都不怎么精耕细作。

  在澹台灭明入南楚的时候,南楚更是一片蛮荒之地,有些部落制小国甚至以渔猎为生。

  所以跟随澹台灭明的儒家弟子游历各地时所做的事并非空谈讲学,更多的是劝导农人垦荒耕织,定居成村落。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传播自己的思想。

  思想向来与经济不分割。

  北方的儒家弟子虽然身处战乱,但也算是“文明社会”,与需要“垦荒”的南楚儒家弟子不同。所以南楚儒家弟子行事更加洒脱勇猛。

  有了这群对当地土著十分了解的南楚儒门弟子帮忙,朱襄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他也终于有机会写小说了。

  他不想自己建立一个神话体系。

  神话要根植于世代,所以比起自己这个脑子里有太多玄幻小说的后世人,还是这个时代的人才能对他们祭拜的神灵进行评级和分类。

  朱襄猜想,荀子可能会帮忙。

  儒家最重祭祀,荀子见自己乱来,应该会为自己收拾这个烂摊子吧?

  朱襄想到这个时,忍不住缩了缩脖子。

  他已经预料,回到咸阳时会怎么挨揍了。

  荀子的戒尺,是真的疼啊。

  祭祀的事,朱襄丢给秦王之后自己就不打算管了。他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比如编写玄幻小说。

  他经受过那么多玄幻小说的洗礼,要写出一篇凡人斩杀恶神的传说,轻而易举。

  每当朱襄挑灯写小说的时候,嬴小政就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双手托着下巴,小脚一晃一晃,等着朱襄写完一小节后给他讲故事。

  舅父总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有趣的故事又都能让他窥见治国治民的道理。

  不过舅父自己大概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想写个人定胜天的故事而已。

  朱襄的故事写了一小本后,楚地的小说家们主动找上门来。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发力,咸阳学宫和南楚儒家弟子就已经把各自从典籍里扩写的故事拿了出来。

  要说凡人斩神的故事,典籍里太多了。首先,比如逐鹿之战,这不就是神灵之战?

  哪怕是崇拜鬼神的楚国本地神话中,也有一些鬼神太过分,被楚国勇士斩杀的故事。

  楚国人:你以为我不斩神吗?

  七国人都一样,谁也别笑话谁。谁没斩杀个神灵呢?

  因为李牧现在只在清扫鄂邑以南的还未归顺秦国的原南楚之地,这片地方在楚王和贵族们放弃鄂邑的时候也就放弃了,所以楚王和楚国的大贵族们现在很悠闲。

  楚王多了一个收集小说的兴趣。特别是署名为朱襄公所写的小说,他最为喜欢。

  春申君也多了一个每日陪楚王讨论小说的工作,两人凑在一起议论纷纷,简直就像是后世那些连夜追读小说的中学生似的。

  楚王又读完一个故事,对春申君道:“本王也该敕封神灵!”

  春申君拱手:“大王所言极是!”

  楚王召集大贵族们赴宴,提起要敕封神灵的事。

  这次大贵族们都赴宴了,并且同意了楚王的提议。

  他们也看了朱襄公的小说。先人都能斩神,他们后世人敕封个神灵有什么关系?何况他们只是规定一下祭祀等级,算不上僭越。

  听说秦王要给天下神灵敕封,他们没这么猖狂,敕封本国神灵难道不行吗?

  别说楚王,其他五国国君也这么想。

  经过多重打击的赵王都垂死病中惊坐起,问已经垂垂老矣的平原君敕封神灵的事。

  中原神灵大多都在三晋之地,祭祀神灵之事他们赵国应该最为上心,不能让秦国抢了先。

  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和打仗。平原君虽然也已经病了,也从病床上爬起来准备此事。

  他一边做事,一边发现难以找到同僚帮他一起做。

  以前平原君只需要向赵王推举人才,自有人才帮忙做事。现在他茫然四顾,发现只能靠自己和少数还不糊涂的宗室了。

  赵国什么时候人才凋零如此了?

  平原君抹了两下眼泪,咬着牙撑着病躯继续处理文书。

  赵国发力,其他中原国家也不甘示弱。他们纷纷召集群臣,制定官祭的策略。

  虽然他们所用的不都是“敕封神灵”的说法,但做法大同小异。朱襄向秦王的上书不知道何时从咸阳学宫被带到了六国各地,被人争相传抄。

  朱襄在云梦泽所做的讨伐神灵的事也随之传开。各国国君纷纷效仿,以伐山破庙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国君之位是上天认可。

  后世封建王朝延续此传统,之后甚至还有灭佛灭道灭外教的行动兴起。

  有人说朱襄是为了破除封建迷信,有人说朱襄是违背了信仰自由。各说各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

  不过关于朱襄一些行为正确与否的辩论已经成了一门单独的学问,华夏人为此辩了两千年的经都没辩明白,就不差这一点了。

  多了许多帮手,又有李牧和蒙武不断送战俘来垦荒和灭钉螺,朱襄忙碌了半年,终于可以将后续的事交给了其他人,带着嬴小政去鄂邑休息。

  李冰已经回到了蜀郡,张若也重新卸下盔甲当回了郡守,蒙武继续镇守云梦泽。

  李牧在鄂邑准备了很大的宅院,还用石头沙子过滤了的活水给嬴小政做了条小河,说要教嬴小政水战。

  闲暇时候,朱襄就游走大街小巷冒充说书先生,而李牧则抱着嬴小政在台下给他当起哄打赏的托。

  就这么又到了一年秋收。

  第98章 肉片浇锅巴

  朱襄在蜀郡种植的再生水稻亩数并不多,但他规范了水稻种植流程,兴修了许多灌溉水里,解决了几次病虫害,再加上水稻比粟更高产,蜀郡今年也没有遇上洪水,所以这次蜀郡获得了往年三倍的粮食丰收。

  蜀郡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但朱襄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只扶额苦笑。

  嬴小政贴在苦笑的舅父手臂上,老气横秋地拍了拍舅父,无声地安慰舅父。

  嬴小政已经发现,自家舅父在一些事上莫名要求很高。

  蜀郡光是田税增加都有三倍,粮食增产至少增加至三倍,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但舅父显然不但不满意,还觉得有些难过。

  这好像是舅父见过更好的光景,认为他应该做到更多的事,所以对现在的情况很不满。

  舅父常常会露出这一副无力的表情。

  明明舅父已经引发了很多奇迹了,但舅父仍旧认为他什么都没做到。

  嬴小政曾经想劝慰舅父,但他发现舅父就会自我调节,恢复成乐观的模样,然后攥紧拳头微笑着说“已经尽力了”“有进步就好”。

  所以舅父是知道他已经尽力了,也做出了成就,没有认知错误,不需要别人去劝慰他。

  这时候,自己只要静静地陪着舅父,等舅父自我调节就好。

  朱襄确实又如嬴小政所了解的那样,短暂陷入了无力感中。

  他已经很努力了。

  身为农学教授,他就算是放眼众多穿越者,也算是比较有能耐的一位。

  他有系统,能拿出良种;他有始皇崽这个外甥,有子楚这个至交好友,受到秦王的看重和信任,能做到的事很多;蜀郡郡守李冰也是他的好友,甚至将郡守关于农耕的事全权交给他,他的措施能畅通无阻地在蜀郡施行。

  农人非常勤奋,今年还是风调雨顺。

  无论是他自身,还是外部环境,他都已经做到了极致。但他带着两千年后的知识,以及连普通穿越者都无法复刻的优越条件,也不过是让两千年前的土地增产三倍而已。

  仅仅如此。

  这三倍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奇迹,但对于“历史长河”,恐怕并不会有多大影响。这就是他现在的极限。

  朱襄也很快如嬴小政所想的那样很快自我调节回来,恢复乐观的模样。

  虽然目前的粮食增加至三倍,拉长到整个历史长河是个微不足道的事,但对于现在的人,可能就免于了一次饥荒。

  他虽然身为一个有金手指的穿越者,对自己努力到极致也只能获得这么点成就,而感到无力和挫败,但他确确实实帮到了许多人。

  他眼前有许多人免于饥饿,这就够了。

  朱襄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有金手指的穿越者、拯救者的位置上,他只要将自己定位成这个时代一个普通人,那么他现在所做的事就足以让他骄傲自豪。

  等他所带来的良种能培育出更多的种子,再结合现在的种子培育出适合现在、不会太过劣化的种子,粮食产量还会提高。

  四倍?五倍?只要能提升到没有化肥农药前,比如明清时期,如今民众的生活就会好过许多。

  再之后,就只能指望后人了。

  虽然可能下一次粮食产量提升仍旧需要两千年,但若把这两千年的时光都定格在封建时代能做到的极致,受益的人一定不少。

  朱襄深吸一口气,笑着揉了揉嬴小政的脑袋:“丰收了,真好。等你李冰伯父的分水堤坝修好,成都平原还会有更大的丰收。”

  嬴小政点头,道:“今天不吃面,要吃米。”

  朱襄挽起衣袖:“好,舅父给你做稻米宴。”

  嬴小政从椅子上跳下来:“要吃甜的!”

  朱襄道:“少吃甜食,你快换牙了。唉,你怎么还不换牙?”

  嬴小政立刻抿起嘴,不悦地瞪视舅父。

  我不想换牙!

  朱襄被嬴小政幽怨的小表情逗得捧腹大笑,被他家终于把肉肉养回来的胖外甥在小腿上踹了一脚。

  嬴小政的表情和动作都很恶狠狠,不愧他未来暴君之名。不过他踢的力度总是很轻,越长大就越收着力气。

  小时候他还会真的一个蛮牛冲撞把朱襄腰子撞疼,长大后就再也没有打疼过朱襄。

  李冰虽然人没过来,但运了许多新谷子来给朱襄和嬴小政解馋,其中大部分是朱襄带去的水稻收获的谷子。

  显然,朱襄所种下的新水稻不仅产量更好,口感也更好。

  要推广水稻,改良脱壳工具至关重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