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十国帝王 > 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战需得有力为 上

?兵器装备和兵器装备下的兵种配合,一直以来都是引领军队变革的重要力量,前者的变化无疑也会带来军队战力的变化。李从璟在演武院召集大量能工巧匠来研究改善军备,并非是放养,而是对其有着严格的指导纲领,在这个日益被称为“军备研究处”的地方,李从璟不仅让徐半仙等人紧锣密鼓研究改进火药这类“奇怪的军备”,而因为火药的改进不知何时能见效果,相比较而言,对寻常装备的研究,李从璟显得更加上心。

“目下卢龙的敌人是契丹,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精锐骑兵,在弓马娴熟这方面,单个拧出来比拼个人技艺,自便在马背上长大的草原战士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是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军队战胜草原民族,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为战法战阵,比如战国李牧,汉武卫霍,刘宋刘寄奴,甚至是前隋,都是以征战方法与排兵布阵的优势,将草原骑兵击败;二者,即是利用中原王朝一直以来在技艺方面的优势,建造强大的武器装备,在军备上碾压对手,或者针对性克制对手。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只一例,大秦军队,以闻名于世的流水线作业,生产出大量工艺精绝的强弩,一战即将匈奴远逐,只可惜秦亡之后,流水线工艺也随之消亡,竟是至今不曾复现于世。”莫离陪同李从璟去往演武院的路上,起“军备研究处”的情况,李从璟感慨万千,“其实无论是卫霍,还是隋初唐初,我中原军队之所以能屡胜草原骑兵,甚至包括之前陛下每每北上亲征,都有中原军备领先草原骑兵的缘故。草原缺铁,也缺工艺,在甲胄、刀兵、箭矢等物上,向来是落后中原军队的。”

莫离之前随李从璟到过西楼,见过耶律倍所率西征之精锐军,也在辽东与契丹鏖战多时,对契丹军队的兵器装备,可以了如指掌,他头道:“契丹军备,除却那些精锐,大部分的确稍弱于中原,很多部落的马军没有铁甲,都是皮甲,甚至没有甲胄。现今契丹军中的甲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自与中原军队交战所得。但自打耶律阿保机在建立契丹国,大兴城池以来,对铁愈发重视,这也是现今那些契丹精锐骑兵,都能装备精良的原因。耶律阿保机攻打渤海,之所以自认为胜券在握,一方面固然是契丹军久经沙场,已成精兵,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契丹为此事准备良久,累积了大量重铁兵器装备,包括攻城器械,渤海国不乏坚城,扶州更是军事重镇,契丹要正面攻下扶州,没有强大的军备,不会轻易动手。”

言谈间,两人已到了“军备研究处”,徐半仙依旧在折腾火药,披头散发不,一张脸都成了黑炭,李从璟对他安慰勉励一番。

不同于徐半仙的仙风道骨,主持寻常军备研究改进工作的,也是一个老者,人称刘老实。在被李从璟发掘来演武院之前,刘老实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工匠,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工匠,因其时常一人对着一件物什摆弄,嘴中絮絮叨叨,作院的东西一年下来,不知要被他弄坏多少,虽然也有些成果,单多是不被承认的东西,大家都认为他神志不清。

只有李从璟知道,这是很多科学家共同的“潜质”,在对其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李从璟为刘老实娴熟的技艺和出奇的想法所震惊,遂让刘老实来主持军备改进工作。

见到李从璟,刘老实第一句话便是瓮声瓮气道:“新弩射程已延长到三百步,请军帅过目。”

正面阵战,对付草原骑兵,弓弩无疑是最有利的杀器,没有之一。前隋杨素,尝与突厥战,其率步军数万,突厥骑兵亦数万,临阵时,突厥骑兵冲阵,杨素以步军弓箭手,用弓箭攒射之,数矢后,突厥死伤惨重,遂溃退,杨素乃掩杀之,大胜。在此战中,杨素之所以能胜,依仗的就是弓箭之利,弓箭之威如何,就此可见一斑。问题在于,能否将其威力有效发挥出来。

“弓弩大阵,要在骑兵接阵前,给与其巨大杀伤,重在三者。其一,箭矢锋利程度,只有箭矢足够锋利,才能穿透皮甲甚至是一般薄铁甲,遇马杀马遇人杀人;其二,弓弩力度。弓弩足够有力,不仅能增加穿透甲胄的可能性,给予骑兵重创,重要的是,他能延长射程。其三,数量。即弓箭手多寡,箭阵大。第三者姑且不言,只前两者,寻常弓箭,临阵三矢已是极限,但军中也不乏臂张弩等射程能达到三百步的强弩,只不过这些弩太大了些,制造、使用起来也不方便,难以大规模量产,若是能增加强弩射程,又不必太增大本身架构,则有显着效果。姑且不言强如韩国强弩,能摄六百步,能达到三百步,就足以将临阵三矢大大提高,由此带来的杀伤增加,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在它初临战场的时候,可想而知会给敌军带来怎样的恐慌。”李从璟道,“中原军队,马军少,在机动性上远不如草原军队,每每与草原名族征战,其骑射战法,让中原军队苦不堪言。他日我等与契丹交战,草原乃是主战场,草原地势广阔而平坦,十分有利于草原骑兵发挥机动性。骑兵不与步军接阵,百步外以弓箭攒射,来回奔走,足够让步军大阵溃败。当此时,以我军之利箭,以射程优势,将其阻击在外,就能占得便宜。再辅助于盾牌等防御物,在军阵外围防御,步军便不再畏惧契丹骑兵,甚至能重演李陵故事。”

李陵以五千军,在草原面对数万匈奴骑兵围攻,结阵自固,以弓箭相射,打得有声有色,还能边战边走,这其中的奥妙,一部分就在当时汉军的弓箭,较之匈奴要锐利得多。而这样的故事,只有李陵有,之后就几乎不曾出现过,究其原因,便在于草原骑兵兵器工艺提升,箭镞都成了铁箭头,再没有骨质、青铜箭镞,中原军队的弓弩,对其失去了压倒性的优势。

李从璟等跟着刘老实来到铸造台旁,从台上拿起一柄刘老实口中的改良强弩,强弩一般用黄木为曲,牛筋为弦,要追求极致的射程,除却需要在制造工艺上下功夫,原材料的选用也很关键。上好的黄木,经过风干、淬炼再加工,形成如今的弩身,牛筋的制作同样需要诸多纷繁复杂的步骤,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也是为何演武院成立多时,军备研究处成立许久,而方出现第一个成果的原因。不过如今强弩能够有所改良,李从璟打心里感到高兴。

他拿着弩箭,问刘老实:“三百步已确无问题,对弩手有何要求?”

刘老实木讷道:“三百步确无问题,弩手需要臂力卓越者,此弩要开,需得两石之力。”

“两石。”李从璟沉吟片刻,了一个字,“可。”

两石连射,固非一般军士能够胜任之,然若拣选精锐,不难做到。换句话,以两石之力,开三百步之弩,已是很优的力量转换了,有很高的“性价比”。

“李哥儿何不一试?”莫离笑着道。

李从璟开两石弓自然没有问题,他也想试一试这新弩的威力,便和众人走出铸造房,来到外间院中,试了试新弩的威力。

新弩的铁箭同样是四棱铁箭,只不过型号上大了一些,相应的重量和杀伤力都有所增加,李从璟先是掂量了一下分量,随即引弓搭箭,对准院中树立起来的临时箭靶,一箭放了出去。

一声嗡响,四棱铁箭穿透箭靶而过,尾巴犹在颤抖不停,仅是这一下,确有三百步之威力,只不过,便是以李从璟的箭术,箭头竟然没有钉在靶心上,而是偏离了不少,射在靶外环。

李从璟怔了怔。他的箭术如何,他自己再清楚不过,三百步的距离固然很远,但还没有远到让他失去准星的地步。他和莫离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刘老实,很显然都是在质疑新弩的准确度。

刘老实面上没什么额外的表情,“新弩力度虽然已能达到三百步,但在准确性上确有不足,这也是为何下吏没有将新弩提交给军帅审核之故,只不过今日军帅来了,这才拿出来让军帅看看成果。”

“原来如此。”李从璟掂了掂手中的新弩,的确感到弩身还有些粗糙,没有细细打磨,将新弩交还给随行工匠,“虽战阵之箭,重覆盖而不重准确度,但新弩之用,不可能尽在战阵,因是准确性不达到标准,却也不能冒然拿上战场。”完,又对刘老实道:“新弩工艺之改良,已有所成,此本帅所欣慰者,但本帅之所望,是在新弩能在此战中派上用场。刘老,务必赶在大战之前,将新弩改进完毕,付诸量产,以装备我大军。”

与契丹大战,这是卢龙当下的大局,虽然卢龙与契丹还未大规模交战,但实际上各方面的较量早已在进行当中。如今李从璟与耶律阿保机的对弈,是“运筹帷幄”的博弈,比拼的是智谋与布局,而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棋局的深入,棋盘上的棋子越下越多,矛盾激化,两人的对阵也必定会转移到战场上,最终在真刀战枪中拼出胜负。而兵器军备,作为李从璟决胜于沙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意义如何,毋庸多言。刘老实的担子有多重,亦不需要多言。

刘老实不善言辞,闻言神色肃然几分,拱手领命,“军帅有令,必当效命,不敢贻误军帅大局!”

李从璟放心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准备接下来的大战,李从璟已令彭祖山为粮草转运使,全权督运粮草、军械、药材等后勤物资于檀州、蓟州、平州等地,数万人的辎重运输,根本无法隐蔽动作,李从璟也没想这件事能瞒过耶律阿阿保机。李从璟要支援渤海国,与契丹交战,这在李从璟和耶律阿保机之间,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无需为此遮掩。不仅如此,无论是耶律阿保机,还是李从璟,都在这件事做准备,两人皆都布下了局,前期较量都是早已经开始。最终决定胜负的方式,已经无异于正面交手。

无论是火药、还是新弩,包括后续兵员的补充机制,这都是李从璟的后手,是李从璟为取得接下来大战胜利而准备的后劲,有正有奇,除此之外,便是棋盘上的棋局的进展。

这一日,李从璟正在与莫离、王朴等人商议眼前事,马怀远的军报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