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十国帝王 > 章一百四十八 谋利有成志士归 去王称帝性未改 上

?依照李从璟的记忆,今日是年,也就是腊月二十四,年夜又称团圆,是离家游子归来,与家人团聚的时候。

幽州城最高大的建筑,无疑是城楼,高达五丈的城墙上,耸立的城楼又高出数丈。李从璟入主幽州之后,对节度使府邸,并未做大修,在贵为节度使后,现有的生活品质已经让他很是满意,他对个人生活的要求不高,因是也从未花钱为自己做过什么。但有一件事例外,他在节度使府邸内,建起了一座极其高大的阁楼,这座阁楼之高,几乎能与城楼比肩。

君子乐山,仁人好水。登高望远,志士喜为之,尤其是胸怀远大者,更是乐于此道。李从璟筑城此楼后,时常登上楼阁,或俯瞰幽州全城,或远眺苍茫北地,更将其命名为“致远阁”。

年这日夜,李从璟在设厅设宴,邀幽州文武官员相聚,布施恩德,以收买人心。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吏,都讲究恩威并济,李从璟手下的事,无论是军纪,还是官场规矩,都很严肃,然而在此之外,他并不吝啬表现自己的随和,而表现随和的方式,除却与人相交时言行举止平和,最重要的一,就是散利。这一年来,李从璟在幽州谋事有成,府库充盈,是以借今日之机,他大赏群臣。

一夜欢庆,子时过后,一众文武官吏才心满意足散去,李从璟也离开设厅,只不过饮酒颇多、走路都有些摇晃的他,却未回去后院歇息,而是一步三晃登上致远阁。李从璟虽然脚步不稳,但神志却清醒得很,登上致远阁层,扶栏远眺,整个灯火辉煌的幽州城都在脚下。

万家灯火,每一盏灯都会照亮一个团圆。

冷风扑面,李从璟精神为之一振,他默然伫立良久,不知在想哪些事,也不知在念哪些人。

良久,身后传来有人上楼的声响,听见脚步声,李从璟没有讶异,也没有回头。少顷,装饰贵气端庄的任婉如走到李从璟身后,轻柔为他披上一件虎皮大氅,脑袋靠在他的肩膀上,轻声问:“想什么呢?”

李从璟目光深邃而宁静,“催促莫离归来的消息已经发出去一个月,算算脚程,他们怎么都该已经入了平州,但连日来却没有半分消息传回,我深为之担忧。辽东战事胶着,数万契丹大军虎视眈眈,他们这一路归来,路可是不太好走。”

莫离与李从璟的交情如何,任婉如自然是知晓的,闻言她眼中也流露出担忧之色,“莫先生没有大军随行在侧,要穿行辽东,的确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从辽东至此,有东西两条路,也不知莫先生是经营州,还是走海路。”

李从璟言道:“这时节海路不稳,充满未知和不可控的风险,想来莫离他们不会走海路。”

任婉如离开李从璟的肩头,仰头看着他的侧脸,“既然知道莫先生走哪条道,或可遣大军前往相迎。”

“大军离营,动静太大,怕会引起连锁反应。”李从璟沉默了一会儿,“我还是亲自去一趟吧。”

“莫先生是栋梁之才,不容闪失,既然大军不能出营,你亲自去接,也是应当的,况且他与你自情深,为你之大业,在异国他乡,身处险恶之地,辛苦逾年,于情于理都应该去迎。既然要去,就趁早吧。”任婉如头,很支持李从璟的想法。

她虽然从不干涉、过问幽州军政,只作一个贤惠妻子,但这并不代表她对幽州诸事不了解,相反,她男人的功业,她了解得很清楚。因为爱一个人,不仅要爱对方的人,对方的位置,还要爱他脚下的那片土地。

在莫离不在李从璟身边这些时日,李从璟常常忙至深夜,处理文案,军政大事虽有卫道相助,但卫道父子、章子云、王不器等人,都各有要职,在谋一域,在谋全局上,却是无人能相助多少。任婉如重视莫离,不是重视他这个人,而是重视他的身份,换言之,她是重视莫离在李从璟大业中的作用。

李从璟转身拉起任婉如的手,将它们放在自己手心,歉疚的道:“如此一来,十之八-九会来不及回幽州过年,让你独居此处,委屈你了。”

任婉如温柔一笑,以毫不在意的口吻道:“今年过了,还有明年,人生往后更有数十年,夫君何愁不能陪伴臣妾?”

李从璟心中感动,轻轻将任婉如拥进怀里。

男人一生两件事,成家立业。成好家,才有更多精力去立好业,有贤妻如此,在外打拼的男人,哪还有半分后顾之忧呢?

年月过完,在李从璟离开幽州的时候,幽州刺史费高章府上来了许多人拜访,作为幽州本地文官之手,又在刺史这个位置上做了许多年,无论是之前李存审,还是如今李从璟,对费高章都颇为倚重,费高章的位置在不可动摇的同时,他的威信也在与日俱增。每逢节庆,门庭若市,少不了文官前来拜访,甚至是卢龙一些武将,也会前来送上礼金。

有一辆装饰清新淡雅的马车,在到了刺史府外后,面对往来的人群,没有丝毫停留,熟门熟路从角门驶进府中,在进门之后,马车才停下来,一位不到而立之年的男子,着一身素袍,翩然走下马车,径直向府中走去。

迎面碰到的刺史府中的官吏、仆役,都会停下脚步,躬身行礼,规规矩矩叫一声“张先生”。久在刺史府的人都知道,这位风采出尘,气质淡雅到有些阴柔的年轻人,便是刺史费高章平生最得意的门生,张一楼。

张一楼来到东书房外,这才停下脚步,整了整衣襟,在躬身立于此地,随时听后费高章差遣仆役敬畏的眼神中,施然叩响房门。

“是一楼吧,进来。”屋中传来费高章威严而又柔和的声音。

张一楼推门而入,又返身将门关好,规矩行礼,“见过老师。”

书房中空间颇大,帷幄依依,书架层立,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燃烧的炉火散发着氤氲热气,若有若无的竹炭烟气袅袅升起,飘出窗户去。费高章放下手中毛笔,合上书册,从书案后走出来,示意窗前的矮榻,让张一楼入座。

师生俩相对而坐,费高章让仆役煮茶,年事已高、须发花白的费高章看起来额亮面润,精神奕奕,完全没有丝毫老态。

“今日前来,所为何事?”费高章问张一楼。

两人之间的亲近关系,让他们在座谈时已经无需客套寒暄,而两人行事都是干脆利落的风格,没有拖泥带水的习惯,面对费高章的提问,张一楼直言道:“经年将尽,诸事都在收尾,去陈以迎来年之新,而于此际,学生却有一惑,让学生不知来年该如何迎新,故前来候教老师座前。”

费高章捻须道:“是何困惑,你且来。”

张一楼道:“去年深秋,李从璟接替李存审老将军,节度幽州,统领卢龙九州军政大事,当时,就如何与李从璟相处,如何处理自身与李从璟的关系,老师送给学生一句话。是为‘接近他,了解他,取得他的信任,才能得到他的重用,才有机会以图将来’。如今时过境迁,学生虽未成为李从璟心腹,但自度日受重用,已身居机要,对幽州大事,已了然于胸,诸事都能闻而奏对。可以之前的构想,如今已经达成。是故学生今日前来,特请教老师,老师当日所言之‘以图将来’,这‘将来’二字,是怎样的‘将来’?”

出乎张一楼意料,他在完这番话后,费高章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微微颔首,陷入沉默中。就在张一楼深感疑惑,在反省自己是否有什么错漏之处时,费高章缓缓开口道:“一楼,为师且问你,在地方为官,根本之道是什么?”

张一楼没有沉吟,直接就道:“身为一地百姓,出任本地官吏,根本之道,上在造福本地,下在巩固自身。”

“不错。”费高章头道,“到底,本地人出任本地官吏,自然要维护本地利益,只有在维护好本地利益时,才能得到本地势力的支持。地方如水,地方官如鱼,鱼离水不活,水离鱼成死水,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对于我们这些人而言,只有为本地百姓谋福,获得本地势力支持,我们才能在官位上坐得长久,才能掌握更多权力。无论是从政绩上而言,而是从个人荣辱上而言,这都是根本之道。”

完,费高章直视张一楼,“但是领政之人则不同。放在当下而言,节度使则不同。若是在先前,节度使坐镇一方,与地方融为一体,成为诸侯,那自然与地方势力利益一致。但如今的大唐,因陛下威重,携皇权而集中大权,各地节度使,已不复前面数十年独成一国之面貌。就李从璟,他出任幽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这是为官一任,停驻一时,在其任满后,其必离此而去。”

“如此,矛盾就产生了。”费高章接着道,“领政者为官一方,和本地官吏为吏一生,因为身份不同,所追求的利益也就不同。前者逐眼前之利,只求稍有功绩,能获得朝廷政绩课考之优,便能有机会升官发财,届时其离开此地,此地往后情况如何,其所谓‘政绩’会否给当地带来长久不利,就不是他们会考虑的了。但是后者不同,后者长立此地,所求之利在长久,必不能接受领政者以一时之利,而害长久之利。这就是矛盾所在。”

张一楼面容肃穆,颔首间已有所悟,他接话道:“所以老师先前让我取得李从璟信任,力求入职机要,便是打入其内部,掌握其诸事情况。而一旦李从璟有因一时之利,而害长久之利之举动时,则学生便反戈一击,或者联合幽州本地官吏势力,掣肘、约束其行为,以保护幽州长久之利!”

“正是如此。”费高章道,“领政者要治理一地,无论是是否带了心腹亲信来,都必须要依仗本地官吏,分一部分权力给本地官吏,否则其政令,无法顺利下达施行。这便是我们的可趁之机,你也正是借此而入职枢要的。”

张一楼轻轻一叹,看着面前他的老师,“学生之困惑处,便在于此。”

费高章露出一个意味不明的笑意,这样的神色在他脸上很少见,他道:“你的确该有困惑。毕竟,李从璟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些。”

“的确如此。”张一楼感慨道,“他到幽州后所行之事,的确与常人不同。”

费高章眼中露出追忆之色,“初时李从璟重新算民,摆明了不信任我等之前算民之结果,让我等幽州官吏面上无光,其后又行精兵汰军之事,那些被他赶出军营的本地将校,可是多有不满,又因地方官员势力联合,利益纠葛在一处,他再次伤了卢龙本地势力之利益。经此两事,幽州本地官吏,对其已是大为不满,奈何他先克平州,又屡败契丹,携大胜之威,一时无人敢有所作为。”

“但一时虽没有作为,矛盾却没有消失,沉淀累积的久了,自然会爆发。”张一楼道。

“其后屯田,竟没有收缴大户之地,而是修缮荒废田地,甚至是垦荒来造耕地,即便是有占用大户之天,其补偿措施,也得过去。这件事,被没有为人所诟病。”费高章道,“其后李从璟又兴渔盐工矿,办商路,更是让本地势力参与其中,分利于民。我幽州本地管理、大户,由是从李从璟手中获利。”

张一楼接着道:“更让人难以言的是,李从璟屯田有成,渔盐、工矿之利颇多,入冬之后,他大散钱财,笼络人心。其中最为关键者,莫过于他提高军中将士之俸禄了,此举,让卢龙六万边军,一扫先前裁军之怨,尽皆归心。”

费高章喟然一叹,放下递到嘴边的茶碗,站起身,走到窗前,负手看向窗外,院中树木光秃,无叶剩枝,远天灰白,不辨其他颜色。奔向,费高章道:“李从璟会生财,更会散财。钱财之物,所用在何?昨日宴席上,李从璟言,钱财就是拿来用的。他的确是如此为之的,这句话,没人比他做得更好!幽州这桌菜,他吃得很多,但吃相不难看,所以众人都能接受。”

“当下幽州这张桌子上的菜,本就是李从璟做出来的,他要吃,谁还能他的不是?”张一楼苦笑道:“况且,他还分了羹给众人。老师,既然如此,那你之前让学生取得李从璟信任,以入职中枢,‘以图将来’,这个‘将来’,还要图否?”

费高章突然转身,坚定道:“图,当然要图!”

张一楼愕然。

费高章回到矮榻上坐下,理好衣袍,道:“只不过这个‘图谋’,却不是要限制、约束、掣肘李从璟,与李从璟作对。”

“老师的意思是,相助李从璟?”张一楼神色一振,问道。

费高章肃然头,忽而一叹,语重心长的道:“一楼,领政者品性如何,我等无法选择。与领政者相斗,那是因为利益驱使,迫不得已。到底,相斗不过是两伤之举。今既有如此领政者,不因一己一时之利,而损害幽州长远之利,难道不是很难得吗?屯田兴农事,开渔盐之利兴工、商,难道不是我等所谋之长远利益之举吗?既有如此领政者,愿真心为幽州之利而殚尽竭虑,作为本地官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相助?”

末了,费高章总结道:“今幽州官吏、势力依附,边军将士归心,便是从个人荣辱来将,相助李从璟,才是明智之举!”

张一楼凛然称是。

看着面前的得意门生,张一楼眼中的喜色没有瞒过费高章,他知道张一楼早也看透了其中利害,有了打算,今日来他府上,名义上是求其解惑,实际上,难道不是欲求他这个老师的首肯,让他能够心安理得投向李从璟?

费高章捻须笑道:“一楼,你是为师生平最得意的门生,继承了为师所有绝学,来日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要遇到明主,实在是轻而易举之事。你的天地,本就不局限于这幽州一隅之地,现在有机会走出去,不要有什么顾忌,只管去做吧!”

张一楼这才惊觉,他今日明求解惑、实求师命的意图,已经被费高章洞若观火,听了费高章这话,感受到费高章话中真切而浓郁的关切、期许之意,张一楼心头一热,伏地下拜,“多谢老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