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十国帝王 > 章一百四十四 立参谋处全军制 屯田有成再扩军 中

?一个机构既然组建,就该立即投入工作,若是没有实务,便形同虚实,长久难免就没了用。李从璟组建参谋处后,第一次召开参谋处军议,便是将他们召集在演武院。而李从璟交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李从璟跟杜千书说过的,研究敌情。

研究敌军,改善军队,非得腹有学识的军中宿将不可,而参谋处,恰好符合这个要求。演武院、参谋处的组建,本就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没有前者,后者如同无源之水,再如何折腾,也不能成为李从璟计划中的那个机构,只有学院和军队融合,才能达到李从璟心目中给他们划定的标准。

甚至可以说,李从璟组建军情处,也是在为组建演武院、参谋处作准备,而演武院、参谋处的组建,更是军情处的发展。没有军情处搜集敌我双方各种情报消息,演武院、参谋处研究敌军也就无从谈起,而演武院、参谋处研究敌军、改善己方军队,也是对军情处情报的另一种程度上最大限度的利用。

这条线,就是李从璟谋划的一条军事“产业链”,是会良性循环,最终不断向前发展,给他的军队带来蜕变的一条线。

也由此,加之军备改进、战术演变、文武相合,李从璟的军事思想,粗略成了一个体系。

当然,李从璟那颗脑袋中,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只不过另外一些思想体系的实践,却是得等到李从璟位置再度升高,掌握更多的权利后。

别的且先不言,仅说李从璟的这个军事思想,如果能够顺利成为现实,将会对这个时代,甚至是对历史,对天下军事史的发展,起到一个怎样的推动作用,那是现在无法估量的。

李从璟暂时也没想那么多,如果说他现在野望,那就是“护边击贼”,破契丹长久以来蓄积的国势,再往远些说,不过是争霸天下,征服诸侯,一统神州罢了。

组建参谋处之事,杜千书是知道的,李从璟从演武院抽调的十名学生,那是他费了很大心思,从数百学生中选拔出来的绝对精英。但是当他看到参谋处刚组建,便被李从璟带到演武院,一把丢在这里之后,还是大吃了一惊。如今的杜千书虽然有个“演武司别驾”的头衔,但他并不认为他的地位就很高了,演武院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大人物常驻,让杜千书在“受宠若惊”的同时,不免感到有些紧张、拘束、忐忑。

李从璟宽慰他道:“参谋处如今丢给你演武院,那就是你这位演武院实权院长麾下的士卒,你要带领他们,完成他们该在演武院完成的演武院职责。若是有人不服,或者是坏了本帅的大事,别说我不会不饶他们,也不会饶你。”

杜千书苦笑道:“千书领命就是。”

“你给参谋处腾两个院子,供其饭食,对其他事,有求必应即可,也不必多做什么。”李从璟接着道,“这研究敌军、改善我军的任务,辅以军情处之情报,有参谋处在,差几可以完成一半,就看成果了。不过今年幽州不会有战事,倒是有时间给他们折腾。另外,本帅再跟你说说工匠的事,工匠你都搜集得如何了?”

杜千书如实道:“领军帅之令,在作院召集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工匠,的确都是有些真本事的,而自从军帅张榜,重金求匠后,每日来演武院的工匠不计其数,只不过其中滥竽充数的极多,甄别起来倒是煞费苦心。好在如今演武院的工匠,已经初具规模,军帅安排的事,可以着手开始施行了。”

李从璟点点头,对杜千书的工作表示肯定,随即道:“工匠分作两部,一部让其改善现有战甲、兵刃、器械,另一部,只给他们一个任务,那就是改良火药。”对埋炸药包炸城门这件事,李从璟还是很有感觉的,所以他这一安排,就是用一半的工匠来做此事。

“千书省得了。”杜千书拱手道,随即嘴角动了动,似乎是有些尴尬、腼腆,最终还是道:“军帅,这演武院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张口,那经费……”

“给!”李从璟大手一挥,“要多少,给多少!不差这点钱!”

杜千书喜上眉梢,一揖到底,“谢军帅!”

李从璟摆摆手,示意一点小事,杜千书不必放在心上,又道:“派往辽东的两百学生,已经选拔好了没有?”

“已经选拔好,只待军帅一声令下,随时可以出发!”杜千书道。

李从璟点点头,“给他们一日时间准备,后日随军情处出发,开往辽东!”

杜千书应诺,随即好奇的问:“此番演武院学生赴辽东,谁人为将?”

“孟平。”李从璟道。

在一千年后,有一支革命军队,以军校学生为骨干,一路北伐,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李从璟不奢望如今的演武院学生有那么大能量,毕竟两者还没有可比性,但对演武院学生,在孟平带领下,开赴辽东,汇合莫离、桃夭夭后,能改变辽东战场局势多少,他却是很期待的。

其实李从璟要求的不多,能够止住渤海**队的颓败之势,让他们不被赶出辽东就行。

离开演武院,李从璟回到节度使府邸。现在幽州的主要工作,在政事改进已经步入正轨,其工作逐渐变成却日常性质的军、农、工、商等事务后,李从璟要处理的事情已经不多。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稳坐后方,在一步步将他的思想变为现实的同时,韬光养晦,进一步蓄积实力,以待明念契丹发动对渤海国的灭国之战时,能够破除契丹之势。

蓄积实力,这里面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两点,还是在于军队和钱粮。

军队,在府库充实的情况下,扩军、练兵便是第一要义。

钱粮,说到底还是粮食、军械、医药等军事物资的囤积。

夏日过去,秋日来临。

今年天时还不错,加之水利设施兴修到位,卢龙四大屯田之所的庄稼,绝大部分都获得了丰收。源源不断的粮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幽州,充入粮仓中。原本的粮仓已不能容下这么多粮食,为了储存这些命脉之物,李从璟不得不赶在秋收之前,在幽州新挖了两个大粮仓。

今秋仅四大屯田之所产出的粮食,就超过了往年整个卢龙的粮食产量,况且这些粮食因为是屯田所产,所以除却留下百姓的口粮外,其余尽数到了李从璟手中,没有被各级地主、官僚剥削,这中间不知道省了多少量。除却四大屯田之所,在卢龙九州,还有其他数不清的零星小屯田,又加之此前,李从璟在卢龙大面积修整农田,将废弃的农田重新耕种,又开垦荒地,所以粮食产量着实可惜。

到最后,粮食总量统计出来后,饶是以李从璟的沉稳心性,也是笑开了花。

今年新入粮仓的粮食,是去年的四倍还多。这也就意味着,李从璟不仅可以不用朝廷支持,自己就能养活新驻扎到幽州的百战军,还可以扩军两万。

粮食到位之后,李从璟接下来的确就开始扩军,于是幽州新一轮的募兵热潮,再一次被掀了起来。这回,李从璟募兵一万。之所以不直接募兵两万,却是要留有余地。另外,李从璟不能募兵太多的原因,是因有朝廷的限制。如今他麾下,卢龙百战军加在一起,机动部队就超过三万,再加上九州边境守军,手握五六万大军之权,足够让人忌惮了。

这一万新招募的军士,李从璟没有让他们充入百战军或者是卢龙军,毕竟百战、卢龙军在经过一轮裁汰老弱,补充新卒后,战力还有待磨合。况且,李从璟之所以实行精兵裁弱之事,就是了提高军队战力,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会去稀释百战、卢龙军的战力。相反,只会去提高他们的战力。

因是,在其完成新卒训练后,李从璟只是从百战军、卢龙军中调拨了各级将官,来对其加以统领。而总领这一万新卒的大将,就是彭祖山。彭祖山有练兵之能,让他带统带很适合。另外,在名义上,李从璟给彭祖山添了一位副将,让吴钩协助他统带这一万新卒。

一轮屯田、募兵之事结束后,理所当然就要进入下一个轮回。趁着秋收后的空档,李从璟在卢龙又新建了三大屯田之所,使得卢龙的军屯之地达到了七个,同时,继续深化一般耕地的改善、垦荒。

而这回统领新增三大屯田地之事的,就是耶律敏。

在幽州喜获丰收,新卒入营的时候,李从璟得到辽东传回的消息,渤海**队于都里镇,经过与契丹数月鏖战,各损失将士过万,在都里镇数次易帜的情况下,终于遏制住了契丹大军前进的步伐,保得都里镇没有被契丹重新夺回去。

这也就意味着,整个辽东战场,现在仍旧有半壁江山,牢牢抓在渤海**队手中。

莫离在给李从璟的信中言道,大明安在经历先前之败,被迫退守泊汋城后,痛定思痛,一改因战事顺利养成的骄狂之态,重新请莫离为渤海**队谋划战术布局。而其本人,更是亲披重甲,冲上战场,与渤海国将士同进同退,为此,大明安数次负伤,一次更是差些被冷箭射中咽喉,即便如此,发狠的大明安仍旧没有下战场。

也正是因此,渤海**队才能重拾战心,与契丹血战不溃,最终取得都里镇保卫战的胜利。若非如此,纵然莫离再有锦囊妙计,也无法拯救辽东局势。

莫离在信中还提到,被李从璟派往辽东的演武院两百学生,在这次大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们不仅深入敌境,探知敌军虚实,甚至还曾伪装成契丹人,混进契丹大营中,并且险些被他们烧掉了契丹大营的粮草;他们更是通过对各个局部战场的深入探查,看到了许多战机,帮助渤海**队取得了一次次小规模的胜利,终于积小胜成大胜,奠定了胜局。

以至于最后莫离不得不感叹,演武院学生,的确是李从璟麾下军队,未来希望之所在。

对此,李从璟也是颇为自豪的。

毕竟他投入的精力、财力都很巨大,为演武院教学之事,他这些时日来,可是没少茶饭不思,就是为了在演武院立学之初,为演武院树立起一个应该有的面貌。

虽然现在还远谈不上开花结果,但李从璟至少已经看到了结果的希望。

不过最后莫离也在信中提到,渤海**队虽然保住了都里镇,但接下来会面对契丹军队的反扑,而渤海**队,并不具备完全战胜契丹的军力,无论是从将士素质、甲兵配置,还是资源支持来说,要攻占整个辽东都很难。辽东战事很可能会陷入僵局,辽东也将成为渤海国与契丹长久厮杀的沙场,要打破现下这种微妙的平衡,很难。

简而言之,辽东战事,不会很轻易就结束了,战事会旷日持久。

对此,李从璟没有太多看法,渤海国能够打下辽东,连通营州自然最好,但在营州还在契丹军队控制的前提下,渤海国只能控制半个辽东,也无太大紧要。毕竟这场战争,最大的目的,原本就不在于土地之争。

对于大明安来说,他要通过这场战争,掌控渤海国更多权力,尤其是军权。在军权到手之后,他才能掌控渤海国朝政,在未来契丹攻打渤海国时,能成为主事者,带领渤海国挡住契丹兵锋。对于李从璟而言,辽东能够磨砺渤海**队战力,让他们能在未来挡住契丹马蹄,不至于在耶律阿保机逝世之前亡国,那就够了。

而这两个目的,就眼下看来,已经达成的差不多。

莫离在信的结尾告诉李从璟,李从璟要他们在辽东南岸注意北上船队的事,他们并未发现徐知诰。

这件事李从璟自身也有命令军情处在平州,甚至是营州探查,但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徐知诰要北上联络契丹,只能走海路,这是毋庸置疑的,陆路定然是走不通。但话说回来,徐知诰若是有备而来,李从璟要在半路上截住他,也的确是太难了些。

不过此事李从璟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能为之则为之,不能为之也没有太大损失,所以也不是太在意。

秋日过后,大明安返回渤海国,莫离随行,在大明安已经掌握渤海国过半军队,尤其是精锐大军的前提下,帮助大明安在渤海国朝堂进一步稳定地位,甚至是再进一步,成为统领渤海**政大权的大臣,也会轻松许多。

而在初冬来临之际,李从璟得到木哥华的消息,消息称,木哥华已在草原联络上原本的黄头部族人,并且取得了他们的支持,目前正在联系其他部落,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对此,李从璟在回信时告诫木哥华,让他小心行事,绝对不能暴露行踪。因为木哥华谋划的事,只要暴露行踪一次,就绝对没有第二次的机会。

鞑靼部已经顺利在金山南麓栖息下来,现在他们的草场虽然不能跟之前相比,说不上太肥美,但总算能够保证鞑靼部不被饿死,能让他们有时间休养生息,以图来日再战。

这些事情之后,李从璟接到朝廷上传来的一个消息,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李从璟沉默了许久,他知道,他脑海中记忆的事情,终究还是要发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