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始皇帝 > 第237章 五德始终,天命在水

始皇帝 第237章 五德始终,天命在水

作者:迦太基的失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11:23:48 来源:88小说

第238章 五德始终,天命在水(求订阅)

看着地图,赵政沉默了。

十五年灭六国,这是蒙骜给他的时间表。

十年灭六国,这是卫缭给他的时间表。

事实上,蒙骜的时间表正确。

卫缭也是赞同这位,只是为了迎合某人,变为了十年。

“十五年呀,假设每年出兵三十万,战争时间维持在三个月,十五年要损耗损耗多少粮食?”

赵政大致计算着,最后不想要计算了。

因为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令人绝望的数字。

很多时刻,还是不知道为好。

很多时刻,还是迷迷糊糊为好,至少这样有一点信心,心态能变得良好起来。

十五年,这是最短的时间,也是没有出现意外的时间表,若是中间出现一些大的变故,比如秦军大败,折损二十万大军;或是他驾崩而去,秦国内部争夺王位等等,还会延迟一段时间。

灭六国之战很不好打。

在之前的战斗当中,秦军主要是内线作战为主,运输距离短,粮草运输损耗小,大军集结速度快,攻击速度快,持续战斗时间短。

可在灭六国的战斗,却是外线作战为主,运输距离长,还要走陆路,粮草运输损耗大,持续战斗时间长。

秦国太强了,六国会尽量避免与秦军野战,而是守城战为主。

六国守城为主,秦军攻城为主,一个城池一个城池拔,这就是灭六国的节奏。

而攻城战很难打的,还损耗秦军士兵多.

会死掉很多的秦军。

这十五年征战当中,秦军最少要阵亡五十万士卒,这是一个吓人的数字。

这还是最少的数字,事实上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很多。

“要不放弃灭六国……”

赵政犹豫了,几乎要放弃灭六国。

对于大秦而言,灭六国是亏本的买卖。

只是稍微犹豫一下,赵政就是拒绝了,灭六国的决策不能变,秦军好似滚滚的车轮,不断毁灭着六国,没有谁可以抵挡这一切,谁抵挡谁会化为粉末,他这个秦王阻挡也会被化为粉末。

秦国的战车只能前进,没有一丝退步,或是原地止步的可能。

“头疼了!”

赵政略微头疼,脚步在走动。

到了芈文的宫殿当中。

芈文感觉到了秦王政的烦躁,不由问道:“大王,可是心烦了!”

赵政点头道:“对,是有一些心烦!”

芈文好奇道:“大王,为何心烦?”

赵政说道:“有些事情不好说,来我们进去饮酒!”

很快的分宾主落座。

似乎觉得无聊,直接在芈文耳朵说了几句,芈文到了床榻上。

赵政直接躺下,头枕在美人的膝盖上,闭上眼睛在享受着,说着一些烦心事:“夫人呀,我遇到一件事情,准确来说是赔本的买卖。做这样的事情,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亏本的!”

芈文好奇道:“那是什么事情?”

赵政笑道:“过去的时刻,我还不觉得,觉得只要战争打胜了,就是赚了;战争打输了,就是亏本了。可直到现在才知道,即便秦军百战百胜,最后依旧是输!”

芈文笑道:“大王,那能不打仗吗?”

赵政笑道:“不能,因为大家都想打,即便我是秦王也无法阻止!”

芈文说道:“既然如此,大王为何不顺其自然!”

赵政叹息道:“只是寡人不甘心!”

芈文说道:“大王呀,不要多想,还是多听听歌舞吧!”

赵政说道:“好!”

很快的歌女上来了,一个身躯曼妙,然后开始尽情的舞蹈着。

赵政却是闭上眼睛,陷入沉思当中。

思维在不断扩散着,在想着破解困境之法。

穿越者的记忆,在不断回放着。

那个穿越者,有着华夏未来两千年的记忆,这些记忆极为宝贵的财富。

在不断回忆当中,寻找着一些答案。

可渐渐的锁定了一个存在感很低的王朝,东汉。

在历朝历代当中,很多朝代的军队都是很多,明朝有二百万军队,北宋有一百八十万军队,唐朝也有百万大军,清朝有一百二十万军队。

不管这些军队能打不能打,可至少军队数量很多。

可东汉是例外,东汉军队最多的时刻,也只是三十万而已,中央的禁军也只是五万而已。

毫无疑问,东汉的军队数量最少。

可东汉军队的数量少,并不代表战斗力差,反而在历史上顶级的。

窦宪大破匈奴,勒石燕然,可不比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差。

西域都护府只是几千人,却是压着西域十几万军队,服服帖帖。

7000汉军奔袭千里,只为救回26名孤军。

汉武帝打匈奴,打得国库空虚,民众怨声载道,造反不断。可东汉打北匈奴,打鲜卑,打羌族等,战斗打了不少,可国库损耗也不大。

东汉军事的成功,这是精兵的战略。

“哈哈!”

想着这些,赵政笑了起来。

芈文笑道:“大王,想到了什么?”

赵政笑道:“寡人有了答案,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寡人有了答案……”

芈文笑着,有些不理解。

可赵政挥挥手,舞女陆续的退下。

赵政站起来,穿上鞋子,笑着说道:“寡人已经有了答案!”

……

马车在响动着,四周的护卫守护在旁边,大约有三千人之多。

吕不韦端坐在马车之上,打开帘子看着窗外,此刻正是秋收的季节,民众正是忙碌的时刻。

他却是轻松下来。

他年纪越来越大,体力上越发的不如人,每天只是处理一些大事情,很多的小事情开始退让给昌平君、王绾、李斯等人,他也开始进入半退休当中。

从丞相的位置上,突然退下去不可能,可能会引发朝廷局势的不稳定。

为了朝廷的稳定,他只能是一步步的让出政务,一步步的让出一些权力,让给小辈们接替,而他需要的只是把关。

在出现问题的时刻,及时的提醒。

此刻,他要前往洛阳。

不久前的那次合纵,也是最后一次合纵,接下来敌人很难打到洛阳,洛阳会进入太平时期。

洛阳学宫,也要加快建设当中

在秦王政的命令当中,他要去洛阳做好三个事情。

第一,在洛阳建立洛阳学宫,招揽天下所有的英才。

秦国想要大一统,不能只是兵戈上征服敌人,还要在文化上,在辩驳上,让各国的士人心服口服。

第二,在洛阳汇聚百家之英才,编写《秦礼》。

昔日,周公旦编写了《周礼》,成为八百年周朝的行为准则,也形成了周礼。大秦快要建立,建立庞大的功绩,难道还继续沿用周朝的礼仪吗?根本不行,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新的礼仪。

这些新的礼仪,名为《秦礼》。

秦礼,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算是大秦未来的施展纲领,未来做事情的原则。

对于大秦极为重要。

同样,秦礼不能是大秦闭门写作,然后颁布出来,这样不好,很不好。

而应该向天下的士人寻求意见,邀请百家的名人汇聚在洛阳,汇聚百家的精华,百家的智慧,书写成秦礼。

至于书写的时刻,该如何选择,该如何汲取,这是秦王政和吕不韦要思考的事情。

不论如何书写,可至少要给一个舞台,让众人吵吵闹闹的舞台。

大家吵闹当中,未必能得出真知,却是给了宣泄的舞台,给了发泄情绪的机会。不论在谈论的时刻,言辞多么激烈,多么的偏激,多么的不合理,可发泄情绪后,心情也稳定了。

也不会反对大秦了!

正所谓,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骂人。

莫要看某些人吗骂骂咧咧,可其实问题不大。

可就怕某些人憋着不骂,反而憋着心里面,反而会闹腾出大事情。

第三,筹建洛阳图书馆。

在洛阳汇聚名流,不断将各家的书籍编修,整理,印刷等,存放在书库当中。

这些事情,只能在洛阳进行,而不能在咸阳。

咸阳是大秦的中心,就是耕战为主,不能操心其他事情,免得民众心思乱了。若是引导百家进入咸阳,彼此吵吵闹闹,会让秦国动乱起来,下面混乱不堪当中。可在洛阳,百家再为闹腾,也无法翻天。

说白了,洛阳就是试验区,就是经济特区,思想特区。

成功了最好,失败了也损失不大,还能汲取教训。

马车在前进着,离开咸阳,到了函谷关,到了洛阳城。

马车没有进入洛阳,而是到了学宫之地。

此学宫还未建设而成,还在施工当中,在施工当中没有用巨大的木材当组织,房梁,而是用着钢铁浇筑而成的柱子。

至于为何用钢铁柱子,而不是用巨木,主要是为了省钱。

很多大型的木材,需要到大山当中进行开采,有时还要借助河流,还要建造堤坝蓄水,建立方塘,逐级下放大木运至大河,不仅是路程漫长,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干脆直接用建筑成钢铁柱子,这样不仅是节省人力,还节省成本。

曾经有人建议,直接用洛阳的王宫,用来当学宫。

赵政拒绝了,要嘛不修建,修建就是修的大而威严,大的气派,抠抠搜搜算什么。

洛阳学宫在高度上,在庄严上,在肃穆上,在威严上,要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咸阳宫。

“拜见丞相!”

秦吏上前道。

吕不韦问道:“工程进度如何了?”

秦吏说道:“只是修建好地基,只是修好书库而已,很多地区还在营建当中……”

说着,开始介绍着工程进度。

吕不韦点头着,感觉进度有些慢了。

可这些事情,却是快不了。

稍后离开这里,回到府邸当中。

府邸外面看起来并不奢华,里面却是颇为巨大,诸多的门客也是随着他,进入府邸当中。

吩咐之下,门客纷纷离去,前往六国邀请着一些名人进入洛阳。

……

六国在合纵的时刻,齐国在修养生息。

此刻,稷下学宫当中,一群博士正在讲学

稷下学宫的兴起,源于齐国重商。

商业的繁荣形成了齐人‘宽缓阔达’、‘足智’、‘好议论’的特点,而田氏代姜后,如何论证田氏代姜的合法性,于是成为稷下学宫夫子讨论的问题,最后找到了五德始终说。

稷下学宫内,邹露正对着一群学生,讲述着自己的五行学说,讲述着一些似乎而非的东西。

“凡是圣王要兴起,上天必显示出征兆。黄帝时代,上天显现出大蚯蚓大蝼蛄。黄帝说:“这表现土气旺盛。”土气旺盛,所以黄帝时的服色崇尚黄色,做事情取法土的颜色。这是黄帝得到土德。

到了夏禹的时侯,上天显现出草木秋冬时节不凋零的景像。夏禹说:“这表明木气旺盛。”木气旺盛,所以夏朝的服色崇尚青色,做事情取法木的颜色。这是夏朝得到木德。

到了汤的时候,上天先显现水中出现刀剑的事。商汤说:“这表明金气旺盛。”金气旺盛,所以商朝的服色崇尚白色,做事情取法垒的颜色。这是殷商得到金德。

到周文王的时候,上天先显现由火幻化的红色乌鸦衔着丹书停在周的社庙上。周文王说:“这表明火气旺盛。”火气旺盛,所以周朝的服色崇尚红色,做事情取法火的颤色。这是周朝得到火德!”

“代替土的必然是木,代替木的必然是金,代替金的必然是火,代替火的必然是水!”

“新的圣王必然是承载水德,所以新的王朝的服色应该崇尚黑色,做事情应该取法水的颜色。如果水气到来,却不知气数变化,从而取法于水,那么,气数必将转移到土上去。”

一个学生问道:“敢问夫子,周人亡矣,代周而得天下者,秦乎?楚乎?齐乎,赵乎?秦人,于天下之西,西地属金,故秦人得金气,祭白帝,其色尚白。楚人,居天下之南,南属火,故楚人得火气,祭炎帝,其色尚白。赵国处天下之北,北地属水,祭颛顼,其色尚黑,得水气。”

“可赵国的天命吗?”

若是长平之战前,赵国还能说得水德,承载天命。

可现在傻子也知道,赵国没有天命!

邹露说道:“赵国本来有天命,在长平之战当破秦军,并天下,成就圣王伟业。可在邯郸,却是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承载水德之命。等到九岁的时刻,回到咸阳城,十三岁成为秦王,天命也是转移到秦国,此为秦王政!”

……

pS: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龙袍不仅仅只有黄色,黑色、白色、红色等龙袍也有很多,主要是受到五德始终说影响。

所以大家不要被电视剧误导了,认为龙袍理所当然就该是黄色。

概括而言,秦始皇穿这黑色龙袍,刘邦也是黑色龙袍,汉文帝黄色龙袍,王莽黄色龙袍,刘秀红色龙袍。

曹丕穿黄色龙袍,刘备红色龙袍,孙群青色龙袍。

隋文帝红色龙袍,李二黄色龙袍。

宋朝皇帝红色龙袍,明朝皇帝,清朝皇帝皆是黄色龙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