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新主 > 第59章 位卑岂敢忘国忧(四千大章)

大新主 第59章 位卑岂敢忘国忧(四千大章)

作者:拾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1 04:31:28 来源:书海阁

大汉写诗的人很少,绝大多数都是汉乐府民歌,比如以汉高祖刘邦所着《大风歌》等为代表性的楚歌,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懂诗。

只要能识得汉字,这就是联系的纽带。

当王匡的四句诗念出后,同行的七位农监纷纷驻足,摇头晃脑,似在回味。

良久后,纷纷抚掌叫绝。

“君子大才!”边长云当先称赞道。

王匡微微摇了摇头,这首诗共有八句,他只说出了其中四句,另有四句,非是不说,而是不必。

一个完全不懂得体会农人疾苦的人,又如何能得知盘中粮食的不易,另有就是,他在大汉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汉的人,无论权贵,还是百姓,都很珍惜粮食,吃饭的时候,连一粒米都不会放过。

毕竟,只有真正经历过饥荒的人,才会知道粮食饿得重要性。

王匡算了算,从元始二年的大旱,到如今的元始四年,超过两年的时间,全国范围的粮食产量居低不上,到了全年下半年,旱灾有所缓解,但冬日那反常的冰冻,却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和作物的生命。

“这边种的都是粟子吗?”王匡半蹲着,望向眼前的农田,右手从地上握起了一把黄土。

黄土有些松散,虽春季到来,土地解冻,但里面的肥料几乎没有,期望它能长出高产的作物,完全是痴人说梦。

“不瞒君子,按照上官要求,在我长安等地,大部分种植的均为粟子,我长陵亦不意外。”

“那亩产几何?”

“根据过去几年的统计,栗子每年的亩产基本在二至三石,南边的水稻产量约在两石半左右。但,这两年的天灾,君子当知,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

王匡站了起来,让手里的黄土随风吹散落地。

《汉书·食货志》有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之收者不过百石。”

一石约有三十公斤,而另一方面,大汉的一亩地,相当于后世的零点七亩左右,根据边长云的描述,一亩地差不多能有六十三公斤就算好的了。

和汉书中的记载一一对照,倒也相差不多。

再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描述,西汉末的时候,经过户籍普查,大汉的人口大约有五千余万,农业人口就足足占了五分之四,有四千余万,粗略的算下来,一个农人的年产量大约在一千三百斤左右,平均下来,每位大汉人能分配到的粮食就更少。

王匡和几位农监边走边说着话,这也是他第一次除了看到除了庄子外的农业发展,若是全国各地都按照王家庄子的模式发展,能多产出不少粮食,也能改善不少农人的生存现状,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粟在雨雪的融化滋养下,已经渐渐冒出了头。

“我记得元十二年,朝廷曾统计过大汉全国的耕地面积,已增至八亿二千七百余万亩。而在武帝后期,全国也不过是一亿多亩左右,难道说所有的土地,都如同眼下这般贫瘠?又怎能长出高产作物?”

付君及其他人眼中的异色一闪而过,说实话,他们这些农监,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大汉的农业现状,土地耕种面积更是不知,而这位农监长能够随随便便的说出口,肯定是下过了功夫。

他们自是不知,这位“博学”的农监长,也仅仅是前日让仆人拿了上林宛的农耕地图,还看了些农业记录,才赶鸭子上架的。

几人的脚步不知不觉慢了下来,垂首认真聆听,说实话,对于农业耕种他们也是有点兴趣的,也仅仅是有点,毕竟这些农业模式,自先秦,乃至大汉立国以来,便一直存在着,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存在什么改变不改变的。

此时正值初春,除了一些农人在补耕栗子外,也有些在开垦荒地,王匡甚至有两户人家已经用上了他十几天进献的曲辕犁。

但普及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想,一是铸造材料之昂贵,虽有朝廷补助,但也并非所有农户能购买的,另一方面是制造工艺的复杂,这是由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的,让曲辕犁普及全国,任重而道远。

大汉普通农人一日两餐,直到临近中午,才开始做早饭。

行走在农田间隙,能看见田野里,有炊烟升起,这次争议的农户家终于是到了,此处田地被整理的很是整齐,只是未曾种下粟子。

除了边长云和另一人外,其他几个农监都等着看这位付君的笑话。

因为此农户和付家的族老关系密切,付君未曾步步紧逼,但今日农监长亲自前来,甚至各乡的农监亦在场,这事无论如何也要定下。

“付年,上次所言种植之事……”

“我说过了多少次,我家要种豆子,不种粟子!”不等付君说完,一个妇女拿着菜刀冲了过来。

吓得几人连连后退。

原来这户当家作主的是家里的女人,这倒好办,王匡对于他们为何选择种植黄豆的目的,猜到了几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问题说到底,还是出在他身上。

到是王匡面无惧色,在庄子跟随;老李头学过擒拿格斗,对付一个妇女,他还是那样站着,似笑非笑着:“汝且听我一言,这黄豆之选,非上上策,甚至于汝等倾家荡产,想必那天下人中有此想法的大有人在,到是这价钱居低不下……”

将道理讲了一番,在王匡的劝说下,农妇还真的信了。

这么简单!

王匡三言两语便把农妇说通,眼见那粟子落,眼见那耕地种,几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对于这位农监又看重了几分!

他们平时只顾用身份压人,却未曾多用过道理说服人。

离开了这户人家,王匡回程选择了另一条路。

却见走了不过一两里地,忽闻哭声。

原是一农人晕倒,他身旁趴着一个少女,脸上尽是灰尘,看不清容貌。

让王匡气氛的是,晕倒的农人旁边,恰好站着户主,嘴里骂骂咧咧,说的话及其难听不说,还准备扬起鞭子抽打,旁边几个耕种的农人,敢怒不敢言,何况上前阻止?

“汝做何事焉?”

眼见一鞭即将抽下,王匡看不下去,在身后几人惊讶的眼神中,三步并作两步,将户主手中的鞭子夺过。

户主见此人气势旺盛,吓得不敢说话,再望向少年身后的叔父,顿时恶人先告状。

“叔父,汝可要管管,他吃我付家粮食,却不好好干活!”

“胡说,你付老六,不顾我阿翁生病让其种田不说,还克扣我家粮食,如今一日一餐也算勉强,又如何劳作?”地上的少女反击道。

“退下!还不快救人!”跟在王匡身后的付君踌躇上前,脸上阴晴不定,轻呵道。

见晕倒的男子被旁边的农人扶了下去,王匡将手里的竹鞭仍在地上,道:“种粮食一件事,吃饭是另一件事。农人吃不到饭,又怎会有力气种粮?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想不是不知道吧!”

“汝正在草菅人命,汝可知罪?”

王匡掷地有声,见叔父唯唯诺诺,户主岂能不知这是大官,吓得跪下,低着头。

不知不觉间,王匡身上已经有官威,身上霸气外露。

那位付君有些尴尬,他没想到这位户主这么狠,居然给底下的农人一日一餐,甚至连尚且年幼的孩童也不放过。

更可恶的是,居然在农监长视察的时候,恰好被撞见了,还有比这更狗血的吗?

而且,若是一日耕种任务不达标,还不发粮,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口粮问题了,正如农监长所言,这是真正的草菅人命!

付姓农监恨铁不成钢道:“老六,汝自去祠堂领罚吧!拖欠粮食是一,顶撞上官是二。自即日起,逐出我付氏家门!”

付君的心里同样在滴血,这付家老六恰是他哥哥的儿子,也是他的侄子,虽每年见面极少,但该有的贡献还是有的。

在长陵,付家只是一个不能入流的小家族,他心里明白,和安汉公王氏这种庞然大物相比较,那自己等人就是一只蚂蚁。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付君自是懂得。

“叔父,请救小六一命,儿事后定有重谢!”老六嚎啕大哭,甚至口无遮掩的差点说出了他和叔父的那点勾当。

见此,付君两手一样,一左一右两个大嘴巴。

怒而言之:“愚蠢!还不快去那些粮食,要最好的,小心我将你打死!”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只有当人失去了才会,才会懂得珍惜。

老六哭着离开,他似乎从没有想到这种剥削,最终会酿成家破人亡的事来。

恶人自需恶人磨。

现在也能看出,这付君也不是什么好人,连他也差点被对方忠厚老实的模样骗过。

王匡似乎没有看到叔侄二人的“互动”,他将眼睛放到晕倒的农人身上,对方瘦成了皮包骨,从年纪上看,却也不超过三十岁,只是两眼窝陷,面色发白,看来不光是饿了,还患的有病。

在旁边的几个农人的帮忙下,慢慢抬进了百米开外的茅草屋。

试着走进后,他发现这茅草屋根本挡不住风雨,里面和屋外的温度相差无几。

到是这家农人,除了一个大年男子和一个在田亩上忙碌的大女儿,还有个小女儿。

小女儿偷偷瞅了眼陌生人,便匆匆去了旁边几乎露天的厨房烧水。

而那大女见王匡等人没有离去,自己的阿翁也有人照顾着,索性从茅草屋出来,跪在王匡面前。

“请贵人收留俾子父女三人,俾子愿终身伺候您,求求您……”大女连连磕头,顾不得地上的石子,很快额头便见血。

整个人如同魔怔般没有停下来。

王匡的眼睛眯了眯,此女的想法他也能猜到一二,经此一事,他们父女在付家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他方才可看见付姓农监那阴郁的快要滴出水的表情,只怕是他一离去,便会展开疯狂的抱负。

毕竟在这些高高在上的人眼中,人贱如草。

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还是救一救,说到底,接受过后世的高等教育,王匡不可能那么无情。

“汝何名?”

“回贵人的话,俾子有姓无名,只是姓冯。”

“看你是个聪明人,自今日起,你便入我王家庄子罢了,等你父醒来,再雇辆牛车。”王匡从兜里掏出了几株铜钱,放到冯大女的手上。

接着他面无表情的看向落在身后的付姓农监,声音忽明忽暗:“想必付君,没有问题吧!”

这眼前的一切,有些出乎付姓男子预料,莫不是这农监长看上了这冯家大女的姿色,说实话,这冯家大女擦干净了脸,虽未长成,但放在这附近数十乡,也端的是好姿色。

见木已成舟,他只好顺水推舟:“鄙人无任何问题,但凭君子吩咐,届时回到长陵,自会将他们的契约还给他们。”

冯家大女顾不得额头伤口上的疼痛,连忙将正在烧火的小妹也叫了过来,齐齐跪在地上磕头。

她很是担心,此为南柯一梦!

“谢贵人,俾子终身不忘。”

先前经历的一切,王匡心里明白,那只是大汉的冰山一角,他能帮助一户,却不能帮助所有人。

只有制度的革新,让全民吃的饱饭,才是真正的大道理。

回去的时候,那昏倒的汉子已然醒来,得知有贵人收留后,眼角泪珠止不住留了下来,当真喜极而泣!

待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付家,他早晚一死,到是可怜了两个幼女,今又有了一丝希望,又怎能不高兴?

且看那少郎君,生的好模样,就算自家的两个女儿跟了对方,也不吃亏……

王匡心中不了解别人的想法,也没朝那个地方想,他现在更关心的是长陵乃至整个大汉的农业改革。

似乎,自己的父亲在这几年也是有这方面的考量,并进行了一些列的变革,他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呈上去,借一借这东风……

对于最后的实行,王匡还是有几分把握的。

没有等冯氏父女,几人回到了县衙,已至下午,每个人都怀揣着心思。

来到农监的办公地后,只听王匡接连道:

“诸君,长陵的农业现状也看见了,正如我中午所言那般,单纯的农业终不是可取之道,在种植之时,利用空闲之余,由家里的妇人进行家畜养殖,也可同时‘增收’,大汉的农业存在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另有就是,这等黄土,亦长不出好的粟稻,我等在种植之时,光知索取,而忽略了水土之保持,总会形成恶性循环。”

“汝等当记之,我等虽为农监,在大汉万万官吏中,乃是不入流的小官,但又怎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忘却这国之忧患?”

“民生乃举国大计,除了昨日所说的黄河改道之事外,我亦将向陛下上书,言农业之患!”

“弊政不除,国如何兴?民又如何富?”

喜欢大新主请大家收藏:(wuxia.one)大新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