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新主 > 第314章 榜样的力量

大新主 第314章 榜样的力量

作者:拾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1 04:31:28 来源:书海阁

始建国二年,农历庚午年二月初二,即公元十年。

一场席卷天下的新币制改革正式实行,去除贝币,龟甲共计二十多种货币,统一使用由中央钱行督建的大新通宝,民间称之为“新币”。

上述货币,只要是朝廷官寺铸造流通于民间者,均可在一年内前往各地分行,按照律令上的比例加以兑换。

同时,钱币铸造正式收归中央,归中央钱行管理,且中央钱行直属于皇帝领导,与内府、朝堂皆是分开。严禁私造货币,发现者,有连坐之罪。

有了前面三处试验区的模板,此番政令颇受百姓欢迎。

据各地传回消息,各郡分行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天,便被蜂拥的人群所笼罩,存钱与借万钱者更是不计其数。

新币一时间成为交易的最佳选择,无论大新内,还是与外邦之交易,皆愿意选此用之。散落于大新各地,共计十二处币货督造工坊更是日夜不停的赶工铸造。

此后的短短数月内,第一批铸造的新币,甚至流传到了更远的安息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币更是与黄金直接挂钩,成为中东西三大陆的硬币货。

很少有人知晓,将大新从前汉就流传下来的币货之乱,完成治理,且统一那繁杂的币货,实行更利于民众,更利于实业发展的新币制,离不开一些人的上书劝解和努力。

如最先提出新币制的兴武王王匡,还有后期付出努力的时任律吏董宣,书记吏张邯,张辣之辈。

直到几十年后,才有史官详加记录,将为此付出的人一一罗列,并成为一门叫做“民生经济”科目的事例。

庚午年的新币制度,史官又称之为“武王令币”。

若说新币制的正式实行在举国激起了狂风大雨,解决了当前最紧迫的货币乱象,如同甘霖,让无数人收益。

那么,二月中旬由未央宫向外公布的一条恩赏之令,就是一道可见的浪花,同样让许多人,尤其是普通的黔首议论不止。

“陈林者,常安人士,黔首之子,因自大秦极西带回土豆,辣椒等作物,又开辟海路。功在大新社稷,受封为陈男,食邑五百,为天下知。

于此,朝廷每年将从百姓中抽取一位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者,皆以此封爵。”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摘自《礼记·王制篇》中的这一句话,详细说明男爵作为五爵之一,已是贵族。

换句话说,这位叫陈林的少年,凭借着农事之作物,还有出海之事,进而完成了从黔首到贵族的转变。

公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种也!

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还有朝廷的许诺,民众有了答案,皆为之一振。

蓝田县的县寺处,就聚拢了不少人。

这两年来,因距离常安较近,很多政令都率先在蓝田实行,法令的传达亦是迅速。

“此之赏赐,可是意味着,只要我等黔首辛勤劳作,在某一方面为国朝出力,即有可能受封爵位。”一老叟拿着锄头,站在官寺的告示处,听儒生读完后,扬言道。

“可不是嘛,俺家的瓜怂昨日还说种地无用,一心想着去工坊打工赚钱。现在谁还敢说种地无用?

等俺把地种好了,说不得某日如那陈男一样受封爵位。到时啊!可就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另一位问询停留的农夫凑到跟前,与老叟唠叨着。

“不说了,地里的辣椒苗都出头了,那瓜怂整日忙着去工坊做工,只留下俺们家里两个老头子。

要说陛下真的好,像俺们无地的佃农,这两年有了地,家里吃穿都不愁了。”农夫感慨不已。

黔首凭民生之事,以封爵。

如蓝田一样,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么一个变化。

有了礼以后,门第之见,本就根深蒂固,现在有了这么一个麻雀便凤凰的机会,所有人都想着要抓住。

这种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概率很低,低到数千万人每年争抢那一个名额。

但人都有侥幸心里,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愈加努力,于举国而言,这是大好事!

身处杜邮亭的中央钱行,忙着与张邯董宣等人分析近几日各地奏报的王匡,得此消息时,亦是颇为兴奋。

陈林封子男,且开了黔首者可凭贡献封爵的先河,这只不过是借了皇帝惩治豪强权贵,像将权利尽收归于他的东风。

从太子于数日前在宣室殿遭受训斥,时任授业者的大儒宇文礼等人免职,就能看出端倪。

大举提拔贫寒之士,至于说会不会因为皇帝逼得太紧,天下豪强联合起来,奋起反抗,且比历史更加提前的将大新推翻。

王匡并不担心。

始建国元年以来,天下各郡府无大的自然灾害,各地亦是恢复休养生息,何况有玉米,土豆这样高产的作物,所有人比前汉元始年间的生活要好了不止一个档次。

加上王田令和限奴令,以及最近下令的“岁一封爵”,普通民众对于皇帝是发自真心的爱戴。

反叛大新,反对来之不易的生活,百姓不会答应,那些蓄势不发、利益受到重创的权贵,也不会蠢得像一头猪一样。

“时代变了,未来也变了!”

刚踏进办公之所,手里拿着名册的董宣忽然听到王匡说出这么一段莫名其妙的话。

“大王所言何事?”董宣拍了拍头,他发现王匡此时的表情有些怪。

带有忧愁的同时,还有些释然。

“无他事,但是看了昨日的奏报,有些感触罢了。少平可是将各地押运使的名册整理好了?”王匡看向董宣手中的书册。

董宣很聪明没有继续追问,显然好友没有打算说出个中内情,而他也不是那种好奇心颇重的人。

“除地方外,我们中央钱行的押运使皆从三辅之地选取,按照条令择优录之,扩充后的人员已是到了五百多人。

所有人,籍贯等‘档案’皆已整理为册,可保证金币押运无祸事。乡邑之分行人选,监督将由大春试后,挑选的士子前往……”

在董宣向王匡上报名册,为中央钱行向乡邑之地,更精细化的拓展做准备时。

远在北边的安定国府,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喜欢大新主请大家收藏:(wuxia.one)大新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