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 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第122节

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第122节

作者:绿豆红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30 08:30:50 来源:免费小说

  后厨开始剁馅儿准备包馄饨,屋里屋外都是刀剁在木头上的咚咚声,食馆外来了客,杨柳洗干净手出去招待客人。

  “哪个是双黄的鸭蛋?老板你给我挑几个,我孙子爱吃蛋黄多的咸鸭蛋。”杨柳还没走出去先听到了阿婆的说话声。

  “我也分不清哪个鸭蛋有两个蛋黄,你选个头大的拿吧。”程石在筐里挑挑拣拣,不住询问:“这个行吗?这个呢?这都是人家选过几轮的,老人家你要是想买双黄蛋,下次就早些过来,我们辰时初开门摆摊。”

  杨柳揣着手走到程石旁边看着,咸鸭蛋上糊的有黄泥,她不想沾手,探着脖子指角落里的两颗蛋说:“拿这两个,这两个蛋两头长,估计是双黄蛋。”

  程石转手拿起放草兜里,见老阿婆犹豫,他道:“这是我媳妇,这事你信她,她眼光准。”

  老阿婆闻言不再多说,解开荷包数铜板递过去,临要走了,她朝鱼馆里瞅,“你们食馆可还招伙计?”

  程石摆手,“人够用了。”这些天不少人上门问还招不招人,其中有个满脸肥肉的厨子,他模糊记得好似是八方酒楼的,以前送鸡鸭过去时打过一个照面。

  “东家,东家太太,我姑母让我来问你们要不要吃馄饨,要是吃她就多煮两碗。”食馆里跑出来个小丫头。

  “我不吃。”杨柳看向程石,“你饿不饿?”

  “我也不吃。”

  “那我去给她说。”小丫头又颠颠跑进去。

  “哎,回来。”杨柳忙喊住她,把筐里剩的咸鸭蛋连筐一起递给她,“洗干净煮熟,待会儿给我婆婆带上,她们路上饿了吃。”

  于是姜霸王吃饱出来手上就多了个提篮,二十多个咸鸭蛋满当当堆在里面,她骑上马把提篮抱怀里,垂眼说:“我们走了啊,你们在家忙归忙,要注意身体,田里地里的活儿忙不过来就雇人帮忙。”

  “好,你们路上慢着点。”程石走出檐下送了送。

  筐里的鲜蛋和卤蛋卖完,他跟杨柳也收拾东西准备回去,天色阴沉沉的看着要落雨,程石回去还要把地里晒的花生往回拉。

  田野上空蜻蜓低飞,细蚊一团又一团,回去的路上程石在路中间看到一条踏扁的死蛇,筷子粗细,血还没干,估计就是过路时丧生在马蹄下。程石喊杨柳指给她看,“应该就是娘她们去镇上时骑马踏上去的。”

  路两边是麦地,割了麦后少有人来,可能就是哪个草窝里的蛇蛋孵化了,小蛇跑出来了。杨柳看了一眼就收回视线,看了眼天色说:“赶紧回去,这场雨估计要在傍晚落下来。”

  村里已经忙活开了,家里有牛有驴的都用上了,晒干的花生往木架子车上堆。没牛没驴的就是人拉车,男人在前面拉,女人跟在后面推。小孩们拎着篮子在地里捡落花生,不然一场雨落下来,这些花生发了芽就糟蹋了。

  坤叔在程石回来之前就喊了山上的老伙计下山帮忙,家里的木架子车都推到了地里,程石到家后把车里的筐桶拿下去也赶马去地里。

  “你等等我,我也去,我进屋拿块儿头巾。”杨柳喊。

  “你不用去,你留家里陪孩子。”

  等杨柳包了头发跑出来,门口哪还有人,她跺了下脚,也匆匆忙忙往地里跑。大白天的,青莺不执着非要爹娘抱,奶娘和保母能哄好她。

  地里的花生一车车拉回家堆在墙根,这时候就是抢收,吃饭反倒成了不紧要的事。春婶跟刘婶随车回来,手脚麻利地焖一大锅干饭,切了猪肉混着萝卜青菜炖两盆,大家囫囵填饱肚子继续去地里忙活。

  天色越发暗沉,田间地头寻食的鸟雀也都归了林,赶在落雨前,地里晒的花生都拉了回来。但这还不算完,程石搬了木梯爬上花生垛,由坤叔他们在下面用木叉叉了陈年稻草递上去,他把稻草盖在花生垛上,这样淋了雨也多是被稻草吸收了,等天放晴把稻草掀下来,下面的花生还是干的。

  “今年再忙活最后一年,折腾死人了。”程石连声叫苦,想想之后还要摘花生,他浑身都没劲。

  “怎么?明年不种地了?”坤叔大惊。

  春婶、雷婶和刘婶也皱眉看向他,种地累归累,但住乡下不种地还有什么意思?就像这些天拔花生,大家伙一起出力,坐地里拔着花生说着话,多热闹。

  “不是不种地,是不种花生了。”程石给他们掰算,“入冬剥花生,开春犁地刨坑丢种,夏天苗深了要锄草,入秋了要拔花生摘花生,一年到头这鬼玩意儿都离不了手,麻烦死个人。”

  这是不缺银子的人的想法,花生能榨油能炒菜下酒,花生秧能喂牛喂驴子,花生壳还能当柴烧,价比稻子麦子的价还高,农人多是情愿多种花生的。

  不是不种地就好,坤叔和春婶他们松了口气,绕着三垛花生转了一圈,见盖严实了才回屋烧水洗澡。

  “刘婶,晚上别做饭了,我们待会儿坐马车去镇上吃。”杨柳开口,“今儿也让你们忙累的不得了,去吃顿好的补补。”

  “好。”坤叔第一个响应,吃多吃少无所谓,人老了就爱这种热闹。

  “老刘头他们没下地拔花生就不带他们,让他们先饿着,我们吃完了再打包几个菜给他们带回来。”春婶拉住刘婶,“你可不能为给他们做饭不过去,晚个半个时辰不会把你老头饿出毛病。”

  刘婶笑着点头,“行,我去,你松开我,我回去换身衣裳。”

  杨柳在他们给花生垛盖稻草时已经洗好了澡,她抱着青莺往村头走,打算喊上娘家人一起去镇上吃饭。

  “都要下雨了,我们不去,就在家里吃。”杨母看了眼天。

  “就是下雨才清闲,有马拉车又不让你们走路。”杨柳不跟她娘啰嗦,转过身说:“你们赶紧换身干净衣裳,我这就去借木篷车,待会儿马车套好了就来接你们。”她家目前就三辆带顶的木篷车,回来时还要捎上鱼馆里做活儿的人,还要再借两辆。

  割草喂马,提水饮牛,打扫木篷车,人都到齐了把狗赶进屋锁上门,交代邻居帮忙留着心,一家老少坐上马车动身了。

  还不到做晚饭的点,天色乌压压的几乎看不清人,妇人站在门前大声咕咕唤鸡,男人拎桶挑水,赶在下雨前把家里的水缸倒满,见一行五辆马车要出村,他们驻足询问:“天都快黑了,马上要落雨,你们这是要去哪儿?”

  “接鱼馆里的人回来,顺便过去吃顿饭,也不用开火了。”程石答。

  到了村头接上杨家人,出村了碰到个小丫头背着背篓,程石喊住她:“谁家的丫头?天都黑了你跑出来干嘛?赶紧回去。”

  “我去给兔子割篓草,我养的兔子下崽子了。”

  “割草你去村前的地头割,别出村。”杨柳探出车窗,这丫头看着也迷迷瞪瞪的,天都黑了还敢一个人往外跑,她继续说:“兔子也吃花生秧红薯藤,你随便去谁家地里割几条红薯藤就够了,下雨了就喂兔子吃花生秧。”

  “我家菜园就有红薯藤。”小丫头立马蹦蹦跳跳往村里跑。

  “这丫头也是长了个虎胆子,她家里人也是心大,马上要下雨了也不拘着孩子。”下雨天蛇好出洞,咬到了可不得了。春婶往外瞅一眼,杨家庄靠山,木盛草茂,要是有那存了坏心的,逢着刮风下雨天把丫头拉进山,就是叫破喉咙也没人听见。

  马车里挂着一盏灯笼,随着马车的颠簸,昏黄的光晕在车壁上晃悠,青莺躺在她娘的腿上,眼不眨地盯着灯笼,光晕晃到她脸上时,她乐得咯咯笑。

  走到半途,车顶上响起雨点的噼啪声,程石把腿缩进蓑衣里,盯着前方的路说:“下雨了。”

  “下雨了,等天晴了就能割稻子了。”杨老汉的声音从车尾传过来,“今年麦子不成器,秋稻还成,每逢干了就落点雨。”

  “老哥你家今年种了几亩水稻?”坤叔大声问。

  “八亩多。”

  “那是挺不少。”

  雨点越来越密,雨水打湿了马鬃毛,它们欢快地摇头甩尾,这段时间忙着开食馆忙着收花生收豆子,好久没给它们洗澡刷毛了,在雨中疾跑的感觉看着就是痛快。

  马车从野外闯进镇,像是跨出深山走进了闹市,路两边的房屋灯火通明,人影落在窗纸上,说笑声逸出墙院。木窗吱呀一声,临街的人开窗往外看,马车已经拐了弯看不到影。

  下雨天食馆的生意也没受影响,程石先下车撑伞给杨柳和孩子遮雨,他们一行人走进门,大堂里吃饭的人一静,认出人了笑出声:“这下雨的晚上你们怎么还过来了?我还当是进山匪了。”

  “跟你们一样,不想在家开火,就来镇上吃饭了。”杨柳玩笑,她轻拍着左右四顾的小丫头往后院走。

  鱼馆里一步一个灯笼,亮堂如白昼,程石把人安顿好了又赶马车去悦来食馆,不一会儿提了四个食盒回来。有鱼有肉,上午没吃到嘴的鱼羊肉馄饨也进了肚,末了喝上一碗温热的鸡汤,身上的筋骨都松懈了下来。

  最后一桌食客离开,屋外的雨势也小了,春婶她们帮忙收盘子擦桌子扫地,合力把大堂和包间打扫干净,后厨也收拾干净了。

  “走喽,回家。”坤叔站在门前喊。

  一盏盏灯笼暗下来,到了最后只剩门口的两盏,杨柳坐上车从保母那里接过孩子,见这丫头还睁着大眼好奇地到处瞅,她扭头问她嫂子:“豆姐儿可睡了?”

  “睡了,吃饭那会儿就睡了。”

  “我家这是养了个夜猫子。”杨柳点了点青莺的额头。

  马车出镇,人声一瞬间退了去,雨丝细了,敲在车顶上的声音极轻,马蹄踏在稀泥里的咕噜声都清晰可闻。车里没人再说话,慢慢的,有人在蛙鸣和马蹄声里闭上眼打瞌睡,头一点一点,磕在车壁上瞬间清醒。

  马车里传出一声轻笑。

  “笑什么?”程石问,大半夜的突然来一声还挺瘆人。

  “没什么。”杨柳换了个胳膊抱孩子,这才发现小丫头也睡着了,她轻声问:“停雨了?”

  “还在下,很小。”

  进了村,雨也停了,马车在村头停下,大黑子在门内汪汪叫,急着要出来。

  “别叫别叫,给你带骨头了。”杨老汉掏钥匙开门。

  “我们也从这儿下去,走几步路就到了。”伙计和打杂的几人跳下马车。

  “天不早了,回去了洗洗赶紧歇着,明早不管下不下雨都还要去镇上。”程石交代,“驾”了一声,马抬蹄往西走,后面的马不用人驱使也慢悠悠跟上。

  到了家门口,屋里的狗几乎要撞破门出来,野猫也闻着味喵喵叫着跳上马车,春婶抖破个油纸包,把打包回来的鱼头倒台阶上。

  “回来了?”一墙之隔的蒋家有人说话,“可真够晚的,我都睡一蒙子了。”

  门环“嗒”的一声响,狗冲了出来,蹦着往人身上扑,狗屁股都要扭脱节。

  程石匆忙朝隔壁应一声,把泡烂的馄饨和鸡骨头倒狗盆里,“红薯,过来吃饭。”狗嘴忙上了才消停。

  “孩子睡了,我先抱她回后院。”杨柳说。

  “我们也走了,那三个老家伙估计都还饿着肚子。”刘婶提着食盒,走了几步又转回来让人给她提盏灯笼。

  安顿好牛马,程石伸了个懒腰,进屋准备关门发现院子里少了两只狗,他扶着门懒洋洋地唤狗。

  “估计是出去拉屎了,你回屋吧,我待会儿去锁门。”坤叔在屋里说。

  “那你可别忘了,对了,今儿下雨你的腿还疼不?”

  “贴了膏药好多了。”

  雨打落了桂花,后院里的香味淡了许多,墙边的大碗菊的淡香显露了出来,清苦的味道,醒脑又安神。

  程石过去掐了两朵,连带着水珠一起带进屋。

  作者有话说:

  第一百四十二章

  雨后放晴, 天色湛湛,几片稀薄的白云几乎要被风吹散,日光绚烂地洒满大地, 猫狗惬意地躺在稻草上眯眼睡觉。程石扛着木梯手拎木叉出门,吆喝两声赶走花生垛边睡觉的猫狗, 大踏两步蹬上顶, 三两下把花生垛上湿漉漉的稻草掀下地,飞虫和腐烂的草屑飘飘洒洒,他不禁眯起眼。

  “地里的花生拔完了吗?”对面的人家搭话, 他也在掀花生垛上的湿稻草。

  “还剩三四亩没动,你家呢?”程石问。

  “我家地少, 都拔完了,也都拉回来了。”

  “产量如何?”

  “不怎么样, 全村估计就你老丈人家的花生没受影响。”

  程石跳下花生垛,扛着木梯去另一垛,闻言说:“为了给花生浇水,他跟我大舅哥只差没累掉半条命, 只盼着往后能风调雨顺, 大家都少受些累。”

  “咱们村已经算是好上许多了, 前两天我娘家兄弟来帮忙, 听他说镇南的高洼村今年都没能种上稻子,为了抢水灌溉还打死了两个人。”斜对门坐在门口择菜的细二嫂接话,她唏嘘一声,“麦子欠收,稻子还没种上, 今年就指靠陈粮糊弄嘴, 日子难熬啊。”

  程石不清楚情况, 疑惑道:“怎么就没种上稻子?秧苗干死了?村里没开堰放水?”

  “住在山包包上哪有堰,就坑坑洼洼的小河小沟多,你听那个村的名就知道,又高又洼,风调雨顺自然不缺水,一旦逢到旱年,自然绝收。”年轻的妇人往程家院子里瞅,“你媳妇呢?在屋里哄娃?”

  “我们村要不是有柳妹子,年成更受影响。”对门的邻居拾掇完他家的花生垛,扛着木叉过来给程石帮忙,把掀下来的湿稻草插着往熏房外面堆,晒干了方便拿进去捂火。

  “前两天下了场雨就没先前热了,你家这熏房也快开火了吧?”他问。

  “对,估计就是中秋节过后开火。”程石应声,刚想回小阿嫂的话,转脸看她已经进了他家门,不由出声:“她在后院哄孩子,你大声喊一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