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三十九章 最强弓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三十九章 最强弓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1:36:15 来源:88小说

郑朗揣着平戎策,与诸位大臣来到都堂。改制后,若说出现最大的变化,无非就是分工更加明确,政令也变得流畅,效率无形中提高,不必要的浮费逐一节省,但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都堂会议次数增加,更多大臣进入了决策圈,许多国家大事就是在都堂里草议出来的。

这个变化给郑朗增加了改革难度,但对未来,会起到巨大的良姓作用,只要这一制度能长久存在,并且真正成为制度,若再出现蔡京之流,想要专权不大可能了。

郑朗等大家坐下,对赵顼说道:“陛下,臣有两奏。”

“请奏。”

“臣一奏,为改善民生,臣进谏,以后计户等时,不得计百姓所养的任何家禽家畜,包括牛、马、羊、驼、驴、骡、豕、鱼、虾、鹿、獐、兔、鸡、鸭、鹅等等。”

王珪不解地问:“兔子也能养?”

“能养,牛马羊这些禽畜无一不是野生的,最后经人类训化饲养,渐渐训成家禽家畜。兔毛能做最好的皮领,能做毛笔,其实老百姓很早以前就开始养兔子,只是王学生不知道罢了。”

王珪真的不知道。

这个不重要,他又迟疑地说道:“那样,户等必进一步地下降。”

“不错,王学士,有没有看到百姓大牲畜的变化?”郑朗淡淡地问。以前税吏征税时,往往将所有家禽家畜作为百姓财产,然后编排户等级,有的小吏苛酷,导致一些百姓宁愿雇牛也不愿意养牛。雇牛耕地成本很高的,可税务更高。因此全国大牲畜一直紧缺。

郑朗南方大开发,一度使一匹上等牛价涨到十缗钱。

主要原因还是大牲畜太少。

还好,韩琦与欧阳修没有将这一制度破坏,大约这就是韩琦与欧阳修,同蔡京之间的区别,虽败坏了国家,但不忍心向老百姓下手。不过若是治平发展五年十年下来,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两人会怎么做呢?又不大好说。

政策保护得当,从西夏与契丹买来大批大牲口,指望能买来多少良马,是不大可能,但这些牲口用来拉车子,用来耕地,倒也没有多大问题。还是北方,现在北方大牲畜曰益增加,满足不了所有拉货物与耕地的需要,但最少满足了四分之三,欠缺已经不多。其次是南方,到仁宗末年起,牛价逐渐下跌,如今一头牛价格再度恢复到郑朗下江南时的牛价,特好的牛一头仅需四五缗钱,普通的仅需三缗钱,还缺,但最少能满足一半以上的需求,甚至能接近三分之二。

这是指牲畜的数量,带来的好处马上也可以看到。随着政令畅通,虽今年仍出现灾害,京城的米价一度跌破一斗六十文钱。江南谷价一度跌破一石三百文钱。一旦大量百姓从繁重的差役解脱出来,从事农业生产,粮价还会下降。

粮价便宜,百姓有的吃,国家就会平稳,兼并土地利润不多,兼并势头也会下降。

王珪额首,他也是一个保守派,多少对郑朗变法带来的搔动,有些反感,但不得不承认,郑朗乃是一等一的良吏。

郑朗又看着欧阳修说:“欧阳永叔,还记得我们为新商税的辨论?”

实际是争执。

郑朗为了有更多的人参与监督,提出一个条款,就是那条鼓励举报的奖罚制度。欧阳修写奏折,弹劾郑朗学习武则天,鼓励家奴诬蔑主人,导致天下纷纷。

朝会上郑朗没有与欧阳修争执,弄不好就成了廷辨,如今火拼欧阳修不值得,不是舍不得地位,还有一大摊事务没有解决呢。然后在都堂与欧阳修争论。

郑朗先说唐朝,唐朝重武轻文,由是一度疆域蔓延到高丽半岛大部分地区,东北最北的所在乃是鬼夷(堪察加半岛部族,曾派使者随唐高宗去泰山封禅,表示臣服,当然这个真不能当真),北到小海以北(贝加尔湖),西到河中大部,波斯(最远曾到伊拉克东部),南边包括大理,交趾全部。但宋朝能不能学习呢?

欧阳修说多数地区羁縻而己,不得利而伤民力财力。

郑朗又说也对,要那么大疆域做什么,不能完全统治,虚名虽佳,却未得实利,反而伤中原民力财力。但就是如此,葱岭以西唐朝大多数时候能控制吧,交趾全部控制住了吧,辽东沿海地区到汉水以北能控制住了吧?至少不是一个小小的党项人,就能威胁的。

这也是事实,比武功,宋朝能与唐朝相比吗?

郑朗又说,这是我朝之短,但我朝之长,乃是重内治,百姓富弼安宁,这个百姓非是士大夫,而是指天下所有百姓。因为重视百姓,所以取消部曲制,取消人口贩卖制度,在唐朝能讲以奴告主,在我朝,什么人能称为奴隶,难道陈执中家小婢死了,是应当打死的?为何官员纷纷弹劾陈执中?中庸之道,非是仅是平衡调控之道,还是包容之道,宽容之道。若是我有心,为何不从源头以张、件、个、支为单位计算,出售时必须持两处以张、件、个、支为单位的税单一道给客户,那么谁敢再逃税?

对普通商品那是不行的,比如粮食,难道真的一斤去称,或一粒粒去数,但对奢侈品却可以做到,就象茶叶,非是后世的炒茶,现在有炒茶,与后世炒茶相差不大了,但人不喜欢吃,皆是茶饼,茶饼就可以用张为单位,具体到每一单位,再标准货物的色泽、形状、大小,对客人出售,必须持具体的税单一道出售,想逃税更难。虽官吏会感到烦琐,商税却可能因此会增加一半以上,这肯定是值得的。

赵顼很奇怪地问了一句,为何?

郑朗答道,就是那样,还会有人逃税,真正有权有势的客人未必敢举报,举报了未必官员会审理,就是有监察司都不行。相反的,无权无势,却容易让一些宵小诬陷。所谓的奖励举报制度,仍是能警告为主,惩罚为辅,宽容为主,罚查为辅,刻意留下的空间,减少豪强大户的怨气,让他们稍稍配合。用了稍稍二字。制度也是如此,再严密的制度,执行它的还是人,只要是人,就有漏洞可钻。越烦琐,漏洞越多,未成福民之举,往往还成了苛民之举,往往越改百姓越苦。因此改革务必求简求易,那怕它有漏洞,也不能往烦琐上牵引。也能说它是妥协之举,同样也能说它是宽容包容之道。

这场争辨很有名气,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些郑朗信徒甚至将它视为郑朗的儒家改革,与商鞅的法家改革之间重要区别所在。

欧阳修不答。

郑朗又说道:“其实此乃宽容之道。虽免役法给百姓带来许多实利方便,可执行不力,往往多少有许多忧民现象。自实行至今,仍然有争论之声,正是如此。对于一等户,虽略多征,然征得实际并不多,真正征收免役钱的主体力量是二三等户,包括大部分四等户。若去掉所有家禽家畜不计,会出现什么局面?”

赵顼立即说道:“郑公是指以后征只能征四等上户?”

“陛下英明,正是此意,”郑朗道。以前算财产,主要是房屋、作坊、店铺、田地,这是大头,还有家中的牲畜家禽,树木,器具等一起计算在内的。有的百姓在苛薄之下,于是将树木一起砍伐,不养家禽,不养牛马,用来“降低”自己的财产。禽畜对于一二等户来说无所谓,但对于四等户来说却十分重要,就差那么几只鸡,就成了四等户征免役钱户,少了那几只鸡,就成了免征免役钱的五等户。现在一起不计入进去,那么只能是四等以上户,才能有能力交纳免役钱。

地方还有一些官吏会胡来,不过整个免役钱乃是平衡的,国家从未指望过得到免役钱,大不了富州匀一点给贫困州府,苛征意义不大。这一点很重要,成了与王安石变法最大的本质取别。

一旦不计所有家禽家畜,那么四等户,特别是四等农民户,财产会严重“缩水”,也就逃过了这个免役钱。当然,好处有很多的,那么养殖业会更发达,不可能指望现在出现什么养猪场,养鸡场,技术制约了,大规模的养殖业,最大的难题鸡瘟猪瘟首先就无法解决,尽管用石灰消毒方法自郑朗去太平州后就一直在推广。但许多人家会养几头猪,几十只小鸡,补助家用,养的人多了,价格也便宜下来,能食用的百姓会更多。不管怎么说,这还是在宋朝,百姓很少能食肉,以致许多百姓得了青芒眼,也就是到晚上看不到东西的那种疾病。

郑朗继续说道:“臣之所以提出此议,乃是各地陆续裁去大量差役,包括厢兵,各种弓箭手、义勇、壮丁,将他们释放出来,让他们再度从事农业生产。本来我是想再度增加一些免役州府,向边境向那些最贫困州府扩大,使免役法让更多的州府百姓受益。仍因诸位臣工反对,裁减数量减少,此计划不能执行了。因此,臣索姓提议,将所有家禽不计入财产,以免让百姓进一步的休生养息。好的朝政,乃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对赵佶估计是多半讲不通,但对赵顼能讲得通,赵顼思索一会说道:“是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才能稳定,郑公,准奏。”

郑朗又说道:“臣二奏,请求司马光率一些官员下去清查八州隐田。”

“不妥,如今军队再度改制,天下汹汹,不可再生事,”欧阳修反驳道。

“永叔,稍等,请看完我的奏折后,我再向你解释。”郑朗说完,将手中奏折呈给赵顼,赵顼看完后,递给曾公亮。

一个个传递下去。

不但有司马光,还有五百多名官员,不过看着这些官员的名单,大家皆感到狐疑,只有少数聪明至极的大臣才猜出郑朗用心。因为五百多名官员不是差官,皆是职官,有的是以前所犯错误不大,大半年来下放到各个书院或者在各处担任差吏表现良好的,或者一些表现良好的候阙职官。

郑朗说道:“各地陆续出现一些空缺,从京城到地方,到各监,有的已经填补上,有的没有填补,如今大约有四百多个空缺。我前天回家,听家人议论,说我刻意让空缺增加,以便进一步的将官员裁减。我倒想有这个想法,为了减少争议,并没有打算这样做,以前臣在中书刻意将这些差缺留下来,没有交给吏部内流铨与三院审核,正是为了此次清查,其中大部分官员裁减下来,怨气很重,他们反对改革声音最大。此次我从中择出一些重大体,表现好的,以及少数优秀候阙官下去清查,清查为辅,主要是将这四百多名空缺一起填补上去,以安所有铨选下来的官员之心。”

陆续的增官不想效果,只有象这样一次姓增加几百名官员,才有轰动效果。

富弼却担心地说:“此意倒也不错,可用清查隐田为考核政绩之一,还会有争议。”

“争议是有的,但全国隐田现象仍然很严重,我估计最少有三百多万顷各种耕地隐去,此乃为去年的清查隐田进一步地巩固,到了明年,清查数量会进一步的下降,今年仍不能掉以轻心。不过彦国,为什么我提议让司马光率领他们前去与各路监察司清查?”

“为何?”

“君实稳重,略有些保守,甚至比范纯仁更保守,由他率领,便注定此次清查声势大,动作却不会激烈。彦国,如六月奇怪的天气,只打响雷,却不见天空落雨也。若连几个响雷都不敢打,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国政败坏矣?”

“中庸之道?”

“能算是中庸之道,还是那种软弱的,墨家式的中庸之道。”郑朗伸了一个懒腰,又道:“彦国,此次改革,我太累了,就是寿命也会因此次改革会短上十年八年。但没有办法,我身为大宋的臣子,不愿意看到一个锦锈国家就此沉沦下去。希望诸君看在我劳碌辛苦的份上,有时候站在国家与所有百姓的立场,谅解则个。”

打打悲情牌吧。

但换一句话来说,是郑朗身体素质真的很好,这一年半来,就象一个铁人一样,换作他人,十有**,累也活活累倒了。

略反对的不说话,他们不说话,赞成的便随着附和。

赵顼乘热打铁,立即让两制官员草诏。

郑朗说道:“陛下,这有三篇策子,请陛下过目。”

将王韶的平戎策呈上。

其大意是:国家欲平西贼,莫若先以威令制服河湟;欲服河湟,莫若先以恩信招抚沿边诸族。盖招抚沿边诸族,所以威服角氏(唃厮啰诸子)也;威服角氏,所以胁制河西也。陛下诚能择通材明敏之士、周知其情者,令往来出入于其间,推忠信以抚之,使其倾心向慕,欢然有归附之意,但能得大族首领五七人,则其馀小种,皆可驱迫而用之。诸种既失,角氏敢不归?角氏归,即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急之可以荡覆其巢穴,缓之可以胁制其心腹,是所以见形于彼而收功在此矣。今玛尔戬诸族,数款塞而愿为中国用者久矣,此其意欲假中国爵命以威其部内耳。而边臣以栋戬故,莫能为国家通恩意以抚之,弃近援而结远交,贪虚降而忘实附,使栋戬得市利而邀功于我,非制胜之利也。玛尔戬诸族皆角氏子孙,各自屯结,其文法所及,远者不过四五百里,近者二三百里,正可以并合而兼抚之。臣愚以为宜遣人往河州与玛尔戬计议,令入居武胜军或渭源城,与汉界相近,辅以汉法。因选官一员有文武材略者,令与玛尔戬同居,渐以恩信招抚沿边诸羌,有不从者,令玛尔戬挟汉家法令以威之。其瞎征、欺巴温之徒,既有分地,亦宜稍以爵命柔服其心,使习用汉法,渐同汉俗,在我实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不得与诸羌结连,此制贼之上策也。

不是强行攻打吐蕃各部,打一部分,拉拢一部分,使其向宋朝臣服,再宣扬汉化,使之汉化,然后派一有文武材的官员与蕃官一起处理吐蕃事务。这个办法似谁?改土归流!

得到吐蕃,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让诸羌不得协助西夏,断其一臂。当然,若能收拢得当,反过来却能成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臂膀。若得到所有吐蕃之地,西能切断西夏对河西走廊的统治,若总攻之时,能从兰会渭,以东方的府延环庆数路向西夏发起进攻。西夏必然手足无措。毕竟相比于宋朝,西夏军队不及宋朝军队之众,财富不及宋朝之多,武器不及宋朝犀利。西夏就可以垂手可得。

若唃厮啰在世,那是执行不了的,威望太高。关健他死了,几子分裂,如今吐蕃群龙无首,不然也不可能让西夏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古渭城一带。

赵顼看完,说道:“妙策也。”

又递了下去。

文彦博说道:“吐蕃是友非敌,何故用兵?”

郑朗一笑,问:“宽夫,你相信吐蕃是永远的朋友?当时是朋友,乃是因为西夏侵逼也。随后西夏向我朝用兵,吐蕃立即自保,坐山观虎斗。当然,西夏出兵龛谷时,我朝也是自保,坐山观虎斗。这就是所谓的朋友,若那样,宽夫,传出去后,恐怕很少有人再做你的朋友了。”

这句有些搞怪,有几名大臣一起低下头窃笑。

“其次,就是梁氏,汉家自古以来,分分裂裂次数太多,造成了许多阴谋家。有的人学习夫子大道,团结一心,忠于国家忠于百姓忠于这个民族,有的人却不同,学习纵横家,专以伤害自己国家民族为己任,例如张元吴昊之流,正是他们的蛊惑,元昊最终反叛我朝,向我朝用兵。闻听汉女梁氏当政,我得知朝堂中许多大臣意动。非也,此女更是一个张吴之辈,以后西夏策略,必以拉拢吐蕃,与我朝用兵为主,我朝于三国中最强大,当然契丹也强大,可他们边境与吐蕃并不接触,为了自保,若不给予压迫,吐蕃十之**会向西夏倒戈,此乃纵横道也。”

“可他们有世仇。”

“何为世仇?刘备惨死白帝城,诸葛亮是怎么做的,难道诸葛亮对刘备不忠吗?”

“然若取吐蕃,必更伤国家。”

“没有你想像那么严重。”

“行知,非是我掣肘,还望三思,西夏如此强大,然数败于吐蕃也。”

“是有此事,但那是在唃厮啰在世之时。其实我朝非是不强大,乃是用兵成本太高,若财帛充足,实际此时策略得当,就可以取河湟,得到河湟,不但可以得到大量英勇善战的羌兵蕃兵战马,还可以取得地利之势。不过宽夫你也放心,我呈上此策,仅是当成一个参考,财政危机未解决,怎么可能决议河湟呢?我非是穷兵黜武之臣。呈上此策,仅是看到此人似乎是一个可造之材。故请陛下破例,先让他担任麟州通判,再调往延州做通判,然后让他知保安军,勘磨两年,看其人究竟如何。至于此策嘛,暂时存档罢了。”

这个要求并不过份。

就是有了三院制度,郑朗仅是想培养一人,难道还要反对吗?

没有几人想到这个培养十分关健,王韶活动的范围多在环州以南,对北方仍不熟悉,此时若让他领军进攻河湟没有多大问题,但若是总掌大军,进攻西夏,郑朗心中仍没有底气。有了三州的再次勘磨,以王韶的军事天赋,必然会对西夏进一步的了解,未来对西夏总攻之时,又增加了一份胜机。

就象做菜一样,得有各种食材,炊具,还有大厨,缺一不可。

无论郭逵或者种谔,想领手,或者做为重要参谋,皆欠缺了一些。只有一个人,这个王韶。

甚至郑朗想到了王韶得疽病的原因,只要不让王韶得疽病,不但兵侥西夏有了重要的将才,连幽云十六州说不定都能梦想一番。

三奏,最后一奏乃是培养一个将才,前两奏是微调,不算是改革。

会散。

司马光下去,王韶去了麟州。

新年到来了,大家等着一样重要的消息,三司财务报表!

报表一出来,大家就能看到国家的财政状况。

郑朗继续在两府奔波,裁兵与重新对一些军队进行改制,事情可不少,纷争更多,今年是完成不了的,最少要到明年二月底。就在这时,军械监献上一把奇怪的弓,这时代最强的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