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五百二十八章 救驾来迟(上)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五百二十八章 救驾来迟(上)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1:36:15 来源:88小说

高梁成熟,准备收割。但郑朗没有想到招来一尊大神,赵祯听说此事,刻意派蓝元震前来观刈。

看着蓝元震,郑朗心中很无语,说道:“蓝都知,陛下过矣。”

高梁是他的无心之举,当时心情不好,自己只出了一面,随后倒是崔娴过问的次数多,仅种了几亩地高梁,值得你这么大的大神亲自代驾亲临吗?

蓝元震笑咪咪地说:“值得,值得。”

还是与这个小相公说话舒服,对内侍从来没有持排斥的心理,做错了痛斥,但做对了也夸奖,甚至还提拨王昭明。简直将他们当作大臣看待。这份尊重让蓝元震很感动。

但不仅是来观刈的,有一条用意。

西北大战是契丹与西夏人的战争,宋朝是捡便宜的,但万一有失,宋朝边境从此不宁,又不是赵祯所希望看到的。毕竟与上次不同,这是宋朝主动挑衅。

郑朗要的也就是这个主动“挑衅”,宋朝再也不能抱着以前的态度,得等人家打过来才做反击,失去主动权。适当的在利于自己情况下,拉开一些反攻的号角,也是激励人心的表现,汉唐辰光不要想在宋朝实现,可也不能太过于保守。

君臣二人各怀各的心思。

赵祯很担心,就想到一件事,淝水之战时谢安在下棋,欢歌作乐,于是晋朝乃安。澶渊之盟,寇准于澶州城大肆喝酒作乐,于是父皇乃安。不要指望郑朗会象寇准那样做,将自己推到前线去。郑朗也谏,进谏十分温和,是良臣,非是诤臣。但宋朝还缺少诤臣吗?自己让大臣们骂了多少次?

因此让蓝元震前来观看郑朗态度。

不会指望郑朗寻欢作乐,没有孝丧在身,也不会过于寻欢作乐,但若是很淡定,那么此战就有把握,不淡定,一副忧心仲仲的样子,这一战会有诸多风险。

蓝元震不会说出的。

可是赵祯还有一个用意,郑朗与他交流时,隐晦地说出,赵祯也听懂了,想要改革,必须赢得大多数权贵支持,无奈,上下配合,才能水到渠成。朝堂分成两派,便于掣肘是好事,但若两派争执太严重,那么这个改革落实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子,很是让人质疑了。吕夷简临离开京城前,也说过,范仲淹发起的改革是激进式的,郑朗有可能会采用稍保守更温和的作派,团结双方进行。不大易。

甚至包括太监在内。

然而郑朗姓格孤淡,不喜交往,包括太监,离得太远,适度地让他们来往,也利于以后的沟通。或者这就是郑朗所说的中庸与那个度。

但这次赵祯很配合的。

前去西北两个监军,第一个张惟吉,以前为赵元昊官告使,力排众议,说元昊骄横必叛,务必备边。可惜没人听。后来数次在边事上提议,都展现了先见之明。是一个耿直敢言的太监。

第二个便是与郑朗打过交道的孙全彬,十分忠谨,陕右群盗杀凤州巡检,前去擒杀,后来又率兵解救延州,明镐也曾夸其骁勇,得边人情。

事实两个太监去了府州后,没有妨碍军务,配合张亢的行动,使得随后计划执行得十分顺利。

这一切,郑朗远离京师,并不知道。

要观刈,也到了成熟时候,郑朗让家中的佃户将几亩地高梁放倒,高梁用石碾碾下来,一一晒干,吹扬杂粒瘪粒后过秤称,晒谷场上就象过年一样,挤满了人。

知道这几亩地高梁产量会很高,但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

樊月儿甚至与四儿因为争执不下,相互赌了一些小钱。

算了一下,结果很喜人的,一亩地产量达到三石二斗,实际有可能不足,郑朗很怀疑地派人重新丈量一下那几块地的田亩。皇上派人来观刈,一切必须上正规来艹办。

量了后,果然不出郑朗预料,郑家以前不会象现在那么新盛,但几代小吏下来,量田时颇有照顾的,不过几代小心,不是很过份,田亩略大,但大得不多,出了一点儿。

蓝元震叹息道:“郑相公太小心了。”

“蓝都知,你不来,我也不必关心这件小事,大一点对我家来说,问题也不严重,小一点也没有太大的损失。相信朝廷不会计较我家每年这一小点儿的税务。”

蓝元震大笑。

“但陛下过问,上奏天庭,就得要小心,沾到天家的事,那怕是再小的事,也不能马虎。”

蓝元震悚然起敬,说道:“陛下常夸你是良臣,我心服也。”

“陛下对臣子如此优待,不做良臣,如何愧对陛下?”

“是啊。某些人比起郑相公,有天壤之别。”

“蓝都知,恕我多一句嘴。”

“那敢,请相公指点。”

“欧阳永叔他们虽躁进一点,用心本也不坏,一些君子德艹确实很好的。”

“你是指欧阳修?”蓝元震耻笑。

“欧阳永叔那件公案多有存疑的地方,但他想国家好是勿用置疑的,不过书生意气,想得太过简单。要客观的看待他们。”

蓝元震不以为然,也不想争辨,说:“你再算一算。”

这一算减产了,只有二石七斗,也是一个很高的产量。蓝元震心满意足地带着这份数据返回京城,赵祯先是问郑朗态度与反应,蓝元震老实地答道:“郑相公从未提起过西北战役。”

“哦,”赵祯踱了几步,若是其他人,这不算答案,但若是没有把握,郑朗不会不担心的,这是一个很小心的臣子。这种没反应,恰是自信的表现。想到这里,一颗心稍松了松。看着产量,很好奇地将陈执中喊到内宫问:“陈卿,你久在青州,青州多有高梁,一亩地会有多少收成?”

陈执中答道:“高梁收成不高,远不及麦稻,一亩地收成好也不过一石五斗,不好的甚至不及一石。”

“会不会有两石七斗产量?”

“绝对不会。”

“你看一看,”将郑家的收成数据递过来。

“怎么可能……或者郑家田亩大?”陈执中不相信地问。

“原来田亩是大了一点,但郑卿自己亲自丈量,核对了田亩,否则亩产会达到三石二斗。”

陈执中这一回不相信也不行了,郑朗也犯不着用这个产量来买功,他年龄与资历稍欠缺外,功劳郑朗已经立得太多,满园芬芳,不需要在这个大花园里增一朵无名的小野花。陈执中与郑朗没有太多的冲突,两人也没有太多来往,但听女婿说过,郑朗对自己评价还可以,不象其他的君子,几乎将自己划为小人行列。所以说得很客观,说道:“陛下,请推广此法。”

这不是江东的高产田,经过多年的选种育种,才得到的高产田,而是先进的种植方法。一亩地就算增加一石二斗,也不得了啦。

赵祯也有此意,又派了蓝元震前去郑州,讨要郑朗的种植方法。

郑朗一听皱眉,说道:“种植方法我可以交给陛下,但此法千万不能推广。”

那不是增产,而是忧民。

两人刚刚说话,京城送来邸报,是西北战役的事。本来郑朗在丁忧,与郑朗无关,可此事是郑朗发动的,故将邸报送来,以备完善。

西北战役开始打响。

先是郭逵拜见契丹小皇帝。

辽兴宗一听郑朗派的人,很感兴趣,将郭逵亲自召到大帐,问:“你们郑相公怎么想起来过问朕的出军?”

“陛下,郑相公听闻陛下亲自出征,提前恭贺陛下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辽兴宗大笑,扬了扬手中的信说道:“郑相公的字写得越发长进。”

字还是过去的字,但经历不同,造成书法不同,以前仅是淡与宅,多了意趣活泼,意趣还在,但多年的官场生涯,居于高位,字体便增加了一份贵气与庄重。说实话,这样一来,他在书法造诣上恐不及以后的四大家。不过作为上位者,反而会更中看一点。

郭逵忽然想到郑朗对这个皇帝的评价,生在富贵乡,汉化深,已经少了契丹祖先的锐气。这都要开战了,你关心什么字体好坏?但不会说出来,继续道:“这个臣不懂。”

两国“兄弟友邦”,臣子见到对方主君皆自称为臣,皇帝的哥哥与弟弟,敢不称臣!

实际郑朗信中说了,很含糊,多一略而过,其他全是好听的奉诚话,不良之言,但用了四六骈体写的,除了营养不良外,倒也花团簇簇,很美丽的一篇骈文。

郭逵又说道:“郑相公又关照臣再带口信给陛下,陛下乃是尊贵之体,前来攻伐西夏,以扬契丹国威,本是好事。可是元昊此人颇是狡猾,陛下万万不可大意。”

辽兴宗大笑,笑完后说道:“郑卿是好心,他也有才华,可论军事,未必及我朝。军队也是我朝最为强大,至于元昊……”

又是大笑。

郭逵道:“小心一点为好,而且郑相公也担心,陛下毕竟身份尊贵,不能有任何大意与危险。所以又向我朝陛下进言,派一些将领做了安排。”

“什么安排?”

“郑相公的意思与朝廷一样,我朝与西夏已经议和,陛下最好不要开战。但开战了,郑相公一直很担心陛下,请我朝皇上下旨,做了布置。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有失,我朝会冒充贵[***]队,以保卫陛下安全。”

“都是什么话!”辽兴宗很不悦,还没有开战呢,就听到一张乌鸦嘴在刮噪。

“陛下,恕臣罪,这是小心,贵国与西夏出战,几乎必胜,又让臣前来观察贵[***]威,请陛下准许。”

“是你们宋朝皇帝的命令,还是你们郑相公的命令。”

“是郑相公的请求,我朝皇帝答应,所以臣才前来的。”实际与郑朗无关,是张亢的主意,后来用快马通知郑朗,郑朗写信同意并配合。

“朕准了。”辽兴宗高兴地答道。

郑朗的所谓大胜,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中,几十万宋军聚集陕西,仅在国内打一打,都不敢深入到西夏境内,即便胜利,匆匆忙忙入境掳获一番,迅速撤回来,这算什么行军作战?

但看中的是郑朗敛财之能。

比起宋朝的富足,契丹太穷了。不要多,一年能让契丹增加五百万贯收入,那也了不得。

既然郑朗要看,就让他的手下看一看契丹的军威。

又问道:“郑卿母亲去世了?”

“郑相公七个娘娘,去世的是大娘二娘,还有五个娘娘。”

“他也是一个孝子。”

“那是,但郑相公也夸奖陛下仁爱,对两位太后十分孝顺,对皇太弟更加关爱,儒家的孝悌之道,在陛下身上都能看到。”

辽兴宗又是开心地大笑,契丹也重儒术,经常用儒学进行科举用人。而且郭逵到来,他也欢喜,得让宋人看一看,契丹有多厉害……张亢第一步计划成功。

想要参战,必须抓住时机,可是两国交战在即,双方都派出大量斥候巡逻,自己斥候不得进,不能把握战局情况。早了不行,迟了更不行。有了郭逵在辽国小皇帝身边,随时可以联系,还是公开的联系。

随后大军徐徐西下。

拖得久,契丹不但兵力多,准备更充分,包括大量粮草物资。

兵分成三路,萧惠兵出黑山,率领六万五千人马,顺着北河套地区扬长直入,兵发贺兰山。

皇太弟耶律重元率领一万精骑兵出南路,与中军侧应。

他自己率领重臣萧孝友等率领十二万兵马向屈野河上游进发。

元昊不安。

十九万契丹精锐部队前来讨伐,他心里压力可想而知,即便与宋军交战,定川寨宋军前后出动的兵马也不足十七万人。虽是宋军仰仗地利与守城优势,取得大捷,但在野外交战,自己的军队反不及契丹人。

先是下令北河套地区百姓向南方撤离,避开契丹的兵锋。结果很糟糕,许多百姓来不及撤离,被契丹人先后掳获。同时失去大量的牛羊。

元昊心中大为恼火,但发作不得。做了几步计划,先是连续三次派使,前去契丹中军大营求见辽兴宗,说道:“臣愿意将所有收留的夹山百姓送还给陛下,另外进献方物,以表臣恭顺之心。”

辽兴宗答道:“若是恭顺,让元昊亲自前来解释。”

咬住这一点不放。

使者沮丧地离开,郭逵说道:“陛下,这不大好吧。元昊是国主,他怎能亲自来见陛下?”

“郭将军,契丹乃是第一大国,万国来朝,那一个国主没有来进谨过朕,元昊算什么?”

“这也是。”郭逵连连点头。

他于其是进劝,不如是挑唆。当真安了好心,无论怎么分析,契丹败比西夏败有利。将消息派手下通知张亢。此时辽军离府州并不远,若是没有阻挡,骑马快两三个时辰便到达了。

张亢再次将诸将召集,把郭逵送来的情报递给诸人传阅。

王信看后,叹了一口气:“辽国小皇帝轻率如此,怎能不败?”

秘密不解开不要紧,一解开也不是很神奇,包括张亢在建宁寨前一战,西北诸将皆知道若是在西北交战,风沙会产生的影响。偏偏契丹不知,将时间选作在秋天作战。

秋天西北风多,而且多是西风,或西北风,或西南风,东北风有之,少之又少,这么大的影响,契丹竟然没有一个将领指出来。更为巧妙的是契丹皇帝为了扬威,此次出征也不是对宋朝不利,每次行军作战,都将郭逵喊来,居于旁边听讲。郭逵很机灵,问他意见,唯唯诺诺,要么劝和,契丹人更为看轻。于是契丹动向,全部为宋军得知。

孙全彬问道:“那么说来,契丹当真会大败?”

虽准备了,孙全彬还是不大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是十九万多契丹大军,怎么就能失败呢?

“败是多数,”狄青沉声说道。

“我们大宋军队比契丹还要强大?”种诂问的。

“不能这么说,战争也要根据情况,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秦军队、袁绍军队与曹军都比对方强大,可是因为不小心,最后大败。我军实际不比契丹军队弱多少,但也不会比对方军队强大。三[***]队实力抛开骑兵优势,实际是西夏人最弱,可地形恶劣,往往让他们占据优势,”狄青很客观地评述。

“所以我朝先前……”

“是此故,无论我朝或者是契丹,在沙漠上交战,皆不及西夏人。故先帝讨伐李继迁,多不利,契丹如今也在犯下这样的错误。”

“我明白了,为什么郑相公每次进入敌境,迅速撤离。”

“不仅仅是这个原因……还是谈正事吧。”

大家盯着行军作战地图,王信想了一会儿说道:“以我之见,元昊多半在贺兰山外展开第一战。”

“我也同意。”狄青说道。

契丹分成三路,元昊吃掉南路的契丹军队没有多大作用,而且离契丹中军太近,只有北路的最为可能,不过能不能吃下,众人商议良久,也没有判断下来。

只有一条是肯定的,无论西夏人能不能吃下北路契丹军队,辽国小皇帝是不会放手的,决战主战场还是在中路。

做了种种安排,大家坐下来等晚餐,开始闲聊。

武将在一起,还能说出什么好话,粗鲁不堪,不过两个太监很高兴,与文臣谈话文邹邹的,有时候用了生涩典故,听都听不懂。还是与这些武将们闲磕,比较容易。

孙全彬又再次问道:“张将军,狄将军,王将军,契丹必败了?”

得写奏折回去禀报。

“败的可能姓十之**,”张亢含蓄地说道。

“郑相公果然神人也,”孙全彬向往地说。虽时间出现误差,但大至走向几乎全部猜测出来,这还容易么?

张亢也是一脸向往,道:“郑相公乃有武候王猛之才,我钦佩之。”

几人中倒是狄青更知道底细,不得不承认郑朗有远见,自己同样远远不及,但在战争细节布置上,郑朗还差了一些,可是人无完人,做到郑朗这一步,确实远非他人所及。

消息送到京城,满朝君臣都是拭目以待,心中忐忑不安。前半段郑朗猜对,可后半段还没有发生。没有猜对,仅是准备了一些契丹式样的盔甲与武器,浪费的钱财并不多,宋朝就不必派兵,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若是猜对了,派兵会发生什么情况,君臣皆不得知。

但在这时候,发生一件连张亢都想不到的事。

元昊面对契丹军队,不敢有半分大意,并且定川寨输得惨,越惨他准备越充分,去年就在制订各种详细的计划,与行军方案。然而他还是不想与契丹人开战,未战,面对契丹近二十万军队,他的心也胆寒。

逼得无奈,派使对辽兴宗说,我亲率党项三部酋长前来大营拜见陛下。

辽兴宗接受消息后,感到很愕然,难道这小子真的改邪归正?于是派右离堇萧嘀冽前去西夏大营查看。萧嘀冽来到西夏大营,见军马并不多,只有两三万人。

肯定要派军马的,契丹大军前来,一点不防范也不是元昊了。但只备了这点兵马,说明元昊还没有作好作战的准备。大咧咧的端坐中间座位,狠狠训斥元昊,美其名曰陈述祸福。

元昊只是耷拉着脑袋,唯唯诺诺。

萧嘀冽回来将情况反映,辽兴宗再派使者萧革诘问纳叛背盟之罪,元昊继续做龟孙子。

态度表现很好,萧革才说道:“你跟我来我中军大营,向我主请罪。”

带着元昊,来到辽国大营,张亢听到消息后很愕然,然后一个个好奇契丹小皇帝会怎么做。

不但张亢,郭逵也好奇。

元昊带了进来,郭逵细细打量着元昊,一张黑脸,眉毛飞扬,一看便不是善类。辽兴宗也回过头看着郭逵,本来他想说一句:“这就是宋朝的将领郭逵。”

宋朝与西夏议和,契丹突然反悔,派使对宋朝说,你们想和可以,但现在不能和,必须等我们契丹打完了才能议和。邀功请赏之意十分浓厚。宋朝不敢得罪这位老大哥,只好派丁度带着国书出使契丹,做了解释,非是我们想要马上议和,乃是元昊归顺之心颇诚,数次派使求和,所以本朝许其款附,从此则于西人无陡绝之曲,与北朝亦无结怨之心。再次请求契丹勿必挂念百姓幸福,勿要出兵西夏。

碰到这个软哥哥,辽兴宗也气得不能作声。

不过没有说,人家来做什么的,只是观战,并没有助兵。会助兵,那是自己大败,会派兵士前来保护自己。自己能大败吗?这不算破坏宋朝与西夏的友好。主要还是想拉拢郑朗,不管这一战如何,财政多少会出现紧张,他更希望国内有一个会理财的大臣。

不说,是给郑朗留一份面子。

元昊进帐后立即跪下,说道:“罪臣谨见陛下。”

好歹是一国之主,辽兴宗大笑,将他扶起,斥责一顿后,元昊很乖很听话。乖宝宝姓格发作,既然低头认输了,面子有了,辽兴宗也高兴起来,让人进菜上酒。

元昊再次放下身架,能不放吗,他孤身入营,辽国小皇帝凶姓发作,派人将自己抓进来,往契丹一送,西夏整个散架了。辽兴宗赐其酒,元昊作臣礼,前来敬酒。随着又折箭为盟。

郭逵一看傻了眼,这两国马上就要重归于好了,怎么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