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军事 > 笏剑曲 > 第一零二回3

笏剑曲 第一零二回3

作者:王惟福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29 07:45:56 来源:书海阁

5

周遇吉狼狈不堪地来到宁武城下时,身边仅剩两百多残兵拜将。军士呼叫开门,声言周总兵来了,哪知宁武早被刘宗敏率军攻下。城门打开后,柳甲、林源、叶阳、秋光带领五百军士出城,周遇吉以为是来迎接自己的,忙落马前行,忽然发现来将穿着大顺军盔甲,且并不相识,心中大惊,抽剑指着叶阳问道:“你是何人?为何穿着逆贼服饰?”叶阳也不答话,纵马飞来,周遇吉大惊,正要逃窜,却被林源带人阻住去路。

柳甲将一人头丢于地上,高喊道:“周遇吉,宁武已属大顺,你们现在山穷水尽,降者免死,抗拒者斩。”

周遇吉一看那人头,正是外甥夏权的首级,又见自己的人马已被围了,深知只有拼死一搏方有生机。周遇吉估摸柳甲是为首之人,遂扬刀直取柳甲,却被柳甲身后的数十义军军士拦住。叶阳一心要捉周遇吉,舞刀砍来,周遇吉正与军士厮杀,见叶阳来了,又回头迎战叶阳。

此时,林源、秋光率众与官兵杀成一片,义军人多,且以逸待劳,斗志高昂,官军人数处于劣势,又加一路奔来疲敝不堪,士气低落,根本敌不过义军,斗了不到一刻功夫,就被杀得丢盔弃甲,死伤一百多人,另有一百余人负伤被擒人。

周遇吉力敌柳甲和叶阳,却越战越勇。秋光忙着指挥军士绑缚被擒官兵,林源来到周遇吉身边厉声喝道:“周遇吉,你已成无卒之将无兵之帅,还呈什么能耐,何不早降免死?”周遇吉回头一看,自己的人马或被杀或被擒,不禁勃然大怒道:“我受国家厚恩,岂可投降贼寇!”林源怒道:“既如此,成全你,”也轮刀来战。

周遇吉再勇,也敌不过三人,被打得步步后退,身上挨了几刀,被柳甲一脚踢翻,林源趁机将刀架在周遇吉脖子上,喝问道:“还打不?”周遇吉长叹道:“我周遇吉与清军大战三天三夜不败,想不到今日死在三个毛贼手中,天也乎,命也乎!”

周遇吉宁死不屈,柳甲见他英勇,不忍杀之,拦住挥刀要杀的叶阳道:“此人忠勇,可缚了去见刘将军。”林源也道:“说的是,看刘将军如何定夺。”叶阳见柳甲和林源都不让杀,也只好作罢。

此时的宁武城外血流漂杵,众人绑缚着周遇吉和百余官兵进城,刚入城门,就见刘宗敏领着数百义军赶来。刘宗敏大笑道:“大王常夸唐将军手下诸将艺高胆大,我还不信,此番攻陷宁武,生擒周遇吉,让俺刘宗敏大开眼界。”

柳甲道:“刘将军,如何处置周遇吉。”叶阳道:“这厮不降,还口出狂言。”刘宗敏拍了拍周遇吉的脸道:“不降?信不信我将你万箭穿心?”周遇吉哈哈大笑道:“爷爷正盼着透心凉呢。”刘宗敏大怒:“来人,挂在城门上,让兄弟们练靶子。”众军士领命,捆住周遇吉的双手,将人吊挂在城门上,然后一个个张弓搭箭一阵狂射,眨眼间就将一代名将射成了箭人。

回到府衙,刘宗敏摆宴庆贺,喝得大醉时,刘宗敏对柳甲道:“兄弟,好好建功立业,等咱夺了北京,抢了金銮宝殿,那儿遍地是黄金,到处是宫女,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呀!哈哈……”

刘宗敏说完,手下几十号战将亦狂笑起来,唯有林源、柳甲、鲁奇三人不喜。柳甲道:“将军,宁武已下,周遇吉已死,我兄弟四个该回去复命了。”

刘宗敏道:“柳甲兄弟勿急,你家将军已随大王围攻大同去了,大王令你四人随本将军征伐,等到了北京城,你十八兄弟自然相聚。”

6

此后一月之间,义军攻陷大同,杀了代王朱传?全家一百余口。遵大顺王之命,唐海拨出一万人马给威武将军张天琳、张黑脸镇守大同,接着又陆续调拨了数万军队,分别协助威武将军刘金镇守阳原,协助果毅将军姬洪镇守阳高,协助明朝降将汤纲镇守怀安。而后,义军下宣府,夺居庸关,占昌平,直逼京师。沿途百姓夹道相迎,守城明军纷纷归附。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三月十七日,大顺王李自成率三十万大军兵临北京城郊,明廷驻扎在京城外的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一触即溃,四处潜逃,义军迅速围城,大明朝廷已成瓮中之鳖。

北京城外百姓见大顺军来了,知道大顺军不杀人,免徭赋,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大顺王坐镇京北沙河,命刘宗敏任攻城总指挥,调度诸将,唐海率部三万屯守彰义门、宣武门外。

紫禁城内一片慌乱,崇祯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退敌之策,可稀稀拉拉赶来的仅七八人而已,且个个毫无主张,人人惊慌失措。帝大怒,骂道:“你等误国佞臣,不能替朕分忧,朕养你们何用?”

王承恩轻声提醒道:“皇上,以往上朝,少说也有一百余人,今日贼寇攻城甚急, 真正的佞臣都在家忙着收拾金银珠宝准备逃窜呢。”

帝醒悟,喃喃自语道:“今个儿能来这里的,个个忠臣呐!”突然,又发疯般地抓住王承恩问:“朕的锦衣卫呢?朕的东厂呢?朕的神机营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王承恩知道锦衣卫、东厂、神机营早已没了踪影,但又不敢直说,倒是殿中大臣吴履道:“皇上,锦衣卫、东厂、神机营平日里欺压百姓尚可,遇到李闯贼军,早就吓破了胆。”

帝回头一看是吴履,像忽然见到救星似的,迫不及待地问:“吴爱卿可有解围之策?”

吴履道:“皇上,总督京营戎政李国桢可调配的军队有腾骧四卫营、勇士营、内操宦官、侍卫上直军、皇城守卫军、京城巡捕营,大约十万,但这十万仅是奏章上的虚数,内含不少冒名顶替吃空饷的,实有人数仅五万稍余,且多为老弱,不足一战。臣苦思数日,以为形势危急,别无他法,唯二策可用。”

帝急切问道:“那二策?”

吴履道:“第一策:皇上乘龙辇,起御驾,亲往王公大臣府上一走,将各家各室十三岁以上男子集中起来,稍作操练,令上城杀敌。再释放囚徒,令其守城,立功赎罪。复下旨京城各府衙大小官员、衙役停止办公,俱持械上阵,卫戌京师。据臣粗算,如此一来,可得四五万人,虽不能长久守城,但若能坚持十天半月,各路勤王援军必定分沓而至,那时贼寇必退,京城之急可解。”

崇祯帝正在沉吟,王承恩怒道:“吴大人荒谬,皇上乃万金之躯,岂能到王公大臣府上去乞兵?再说,大牢里的罪囚一旦释放,他们岂不趁机捣乱,怎么可能上城杀敌?”

帝止住王承恩,复问吴履道:“第二策呢?”

吴履道:“臣闻去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曾致书李自成,相邀伐我大明,共分天下,李贼狂妄自大,欲独吞神器,故严词拒绝之。臣猜,多尔衮与李自成必然有隙。臣又得报,多尔衮为争天下,已兵出沈阳,西渡辽河,欲从蒙古攻取大同,进而扫荡中原,窥视皇权,而大同已为李贼占据,因此,李贼与多尔衮之间必有一战。朝廷可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往说李贼,晓之以利害,警告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臣以为,朝廷可封李贼为西北王,赏银百万,令其替我大明守护西北,抵御满清,李贼若是明智,必然审时度势,班师回巢。”

帝复沉吟,王承恩又忍不住了,呵斥道:“封李贼为西北王?吴履,你反了?”

吴履见阉人无礼,怒道:“君臣商议国家大事,内臣何故多舌?”

王承恩哑口无言,崇祯帝朝二人摆摆手,二人不敢再言。帝知内阁首辅魏藻德颇有才能,问道:“吴大人这退敌二策,魏大人以为如何?”

魏藻德口若悬河,辩才超卓,深得崇祯帝喜爱。可此人除了那张嘴之外,并无他长,因此对于吴履之二策,魏藻德不敢妄议,只得府拜于地,一言不发。帝猜知他惧怕担责,鼓励道:“爱卿但说无妨,爱卿今日之言,朕无有不纳。”魏藻德想起往年为崇祯帝出谋划策的许多大臣,一旦谋虑不周而失败,必遭斩首,因暗思:皇帝反复无常,今日之决策对了也罢,万一以后出了半点儿纰漏,自己定然死无葬身之地。因此,魏藻德诚惶诚恐,始终不敢吭声。

帝大怒,一脚踹翻魏藻德骂道:“误国庸臣,误国庸臣,滚,都给我滚。”

魏藻德与众臣汗流浃背,战战兢兢地退出了殿外。

帝恍恍惚惚地回到龙椅上坐下,良久才道:“吴爱卿之退敌二策甚好,只是,王承恩说得也对,大牢的罪囚本是贼寇,朕岂能依靠贼寇来杀贼寇?朕意,下一道圣旨,令全城百姓上城杀敌,王公大臣个个娇弱,就让他们出银两吧,凡守城将士、百姓杀贼一人,赏银百两。至于封李自成为西北王之事,容朕细虑。”

吴履跪地力谏:“皇上,早在两个月前,城内就有谣言,说什么‘开门迎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全城百姓早就盼着贼寇进城了,岂能指望他们去守城?大牢内虽不乏为非作歹之徒,可更多的都是些忠贞爱国之士,他们全是被锦衣卫、东厂诬陷下狱的,皇上若开天恩,赦免他们罪行,他们岂有不舍身报国之理?别的不说,就说曹印,他力主行法,忠心一片,虽在牢中,却时时心系大明安危,放他出来杀敌,有何不可?”

一听到曹印,王承恩不禁打了个寒颤,当年就是王承恩帮李邦华等人出谋划策,又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才将曹印下狱的,如今吴履提出要释放曹印,怎不让王承恩心虚?

“当年若令曹印行法,全力整顿朝纲,事必不至于此,”崇祯一脸茫然,喃喃自语。

王承恩见皇上对当初不用曹印似有悔意,担心他下令释放这个法痴,赶紧岔开话题道:“皇上,既然百姓靠不住,那就下旨,令各部衙门官差和王公大臣家丁一律集中,列队上城杀敌吧,不遵旨者,斩,上城杀敌者,赏,杀敌有功者,晋升官职,如此一来,贼寇一时也攻不进来。”

吴履道:“王公大臣各怀私心,府衙官差贪生怕死,皇上如不亲往督促,仅凭一道圣旨,臣担心……臣担心无人奉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们敢?”王承恩大怒:“皇上现在还是天下之主,谁敢抗旨,灭九族。”

帝听了王承恩和吴履二人争论,满脸痴呆,道:“你们不要说了,王爱卿说得对,朕万乘之躯,岂能自取其辱前往臣子家中乞兵?吴爱卿也没错,王公大臣各怀私心,府衙官差贪生怕死,谁人奉旨?君非亡国君,臣皆亡国臣,也罢,也罢,也罢,圣旨也不下了,朕就在此等候逆贼,与贼拼个你死我活。”

王承恩跪抱崇祯帝双脚,痛哭道:“贼寇入城,必羞我主,皇上,下旨吧,圣旨一下,亦可集齐几万人,尚能坚持十天半月,大明江山可保矣!”吴履亦跪奏道:“皇上既不愿亲往督军,又不愿下旨,请颁下口谕,臣有了口谕,愿亲往各衙各府募兵守城。”

崇祯帝思索良久道:“好,就依吴爱卿之意,令京城各衙门文武官差、衙差、兵马司捕快、王公大臣家丁、家眷,以及皇宫内大小太监全部上城杀敌,斩杀贼寇一人,赏银百两,杀十人者封侯。”

崇祯交代完毕,低垂着头,有气无力,瘫坐在龙椅上。

吴履磕头拜道:“臣领旨!”即匆忙出宫。

崇祯帝喃喃自语:“百姓都欢迎贼寇入城?不,不可能,朕是真龙天子,百姓是朕子民……”复又抓住王承恩道:“王承恩,朕任你为京城九门提督,你给我动员全城百姓杀敌,朕不怕,朕还有数十万京城百姓,他们都是朕的子民。”

王承恩虽满脸的无奈,但圣意难违,只得跪道:“臣领旨。”伏地三拜,徐徐退出大殿。

崇祯帝痴痴呆呆,缓缓吟道:“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无难忱斯,不易维王……”

6

这日唐海召集枭龙、段七、山勇、洪世安、唐喜、章船、金子、王雨议事,唐海道:“两个月前,义军一千二百名探子已经混入城内,早将城内军情民情摸透,而且告诫百姓开门迎闯王,不纳钱不纳粮,百姓均喜,都盼义军早日入城,如今兵临城下,破城指日可待。大王预定明日攻城,一旦城破,但见门口挂有‘顺民’字样的民宅,表明此户人家情愿归顺,众将士不可擅闯,更不许杀害屋内百姓。另外,破城后,唐喜、王雨、金子领兵五千随我和军师直冲都察院大牢,务要救出曹大人。”

正说着,亲兵彭甬来报:“将军,刘将军信使求见。”唐海道:“速请。”彭甬带信使进账,行礼毕,唐海问道:“刘将军有何将令?”信使道:“刘将军言,据城内探子报,西直门、德胜门守敌皆是老弱,彰义门、宣武门守敌乃明廷勇士营精锐,特着唐将军在彰义门、宣武门外佯攻即可,命洪世安、章船、王雨三将军领一万精兵往德胜门协助李过将军,待破了德胜门、西直门,众军杀入城内,彰义门、宣武门守敌自然溃退。”

唐海笑道:“我这里既然是佯攻,那就不需要多少兵力了,山勇将军、枭龙将军乃是万夫不当之猛将,可同去协助李过将军,烦劳信使转告刘将军,唐海今夜即刻调度。”

信使大喜,领命退出。

山勇惊问道:“大哥,我们都走了,你怎么办?”

章船骂道:“刘宗敏这是何意?三番五次调我们的人马?”

段七笑道:“见我们壮大了,不放心呗。”

枭龙怒道:“我不听他调遣,不去。”

唐海目视段七:“军师以为有何不妥?”

段七微微笑道:“将军的决定就是最好的决定。”

唐海对枭龙、山勇、世安、章船、王雨道:“五位兄弟休要埋怨,大敌当前,上下一心最为重要,待功成名就,天下太平时,我十八兄弟自能相聚。”

五人见唐海决定了,也不好再说,个个垂头丧气,内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

当日夜晚,六将率一万义军趁黑移师德胜门助战。

次日一早,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三月十八日清晨,义军正式攻城,一时炮声震天,杀声动地,义军架飞梯,冒矢强攻。是日下午,彰义门守城官军不敌,只好开门投降,唐海大喜,令大军突入城内,趁机又破了宣武门,数万将士鱼贯而入。北京城其他各门守军乱做一团,许多官兵开门投降,义军蜂拥杀入,存续两百七十年六年的大明王朝在农民义军排山倒海般地攻势下,如残木之挡奔牛,炽薪之遇烈焰,朽垣之逢洪涛,臭蝇之遭狂风,顿时断为碎片,焚为残渣,化而为泥,溃不成形……

又一个曾经强大的王朝霎时间灰飞烟灭,留给后人无尽地嗟叹……

唐海立马远观,见官军纷纷弃械跪地,心中大喜,又见城门内外横尸遍野,血红成河,一时慈心起,感慨人道艰,驻马吟诗《天下归仁焉》,诗曰:

大明不明天地昏,痴儿效古学盘庚。

盘庚兴商行汤政,崇祯复明弃贤臣。

贤臣忧忧忧汨罗,黎庶忿忿忿不平。

殷纣欲观七窍心,自堆柴薪楼上焚。

江山向来多娇媚,古来君王不怜悯。

鼓角振耳烽烟起,苍生十有九命殒。

雪中燕雀盼早春,六月禾苗望甘霖。

英雄嗔目怒举剑,要救天下苦难人。

永昌三月一十八,壮士执剑荡天下。

狂风飚飚扫寰宇,春意盈盈满中华。

雄主登极万民安,黔黎仰天一片欢。

尧天舜日今又是,昊昊天下归仁焉。

喜欢笏剑曲请大家收藏:(wuxia.one)笏剑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