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 > 第119章

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 第119章

作者:青云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14:20:09 来源:免费小说

  唐氏立刻大喜,对郑颂贤道,“三弟,三弟你听到了没,是解元,解元!”

  郑颂贤笑,“大嫂,我听到了。”

  唐氏喜得直转圈,“太好了,这可真是太好了,这下子让那些人自己打脸去吧!三弟,你总算苦尽甘来了。”

  唐氏说着说着,自己都忍不住流眼泪了。小叔子这一个多月过的什么日子啊,人不人鬼不鬼的,她看了都心疼。这么大点的孩子,背着那么大的罪名,谁能受得了。

  她万万没想到,小叔子第二次下考场,名次居然比第一次还要好!

  郑颂贤又看向唐氏,“大嫂,您别哭,等会子说不定又会有报喜的过来,还请大嫂帮着操持。”

  唐氏立刻眼泪一抹,“看我,高兴成这样了。”

  说完,她立刻吩咐家里人,“把大爷叫回来,赏钱准备好。先去大门口放两挂鞭炮,只管大声嚷嚷,我们三爷,这回中了头名!”

  下人们立刻忙开了,唐氏又吩咐郑颂贤,“三弟,你去换身衣裳。”

  没过多久,郑颂仁赶了回来,拉着弟弟的手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三弟,好样的!”

  话音刚落,大门口忽然热闹了起来,衙门里报喜的果然来了,唐氏让人在大门外撒了许多铜钱,又放了几挂鞭炮。

  郑颂仁和衙门里的差役们聊天,唐氏和旁边的左邻右舍们寒暄着,郑颂贤微笑着和众人打招呼。

  衙役们满口吉祥话,街坊们见郑家撒铜钱了,大人小孩都去抢,图个热闹。等鞭炮放完了,铜钱抢完了,街坊们也过来说了许多的吉祥话。

  衙役和郑颂仁拱手,“郑大爷,我们还要去别家报喜,先走了。”

  郑颂仁把他们送出去好远,然后折回来了。

  回来后,他看向郑颂贤,“三弟,你好生歇两日,等巡抚大人开过鹿鸣宴后,咱们去李家走一趟,然后回青州!”

  郑颂贤笑道,“好,我听大哥的安排。”

  过了两日,柳巡抚代为开鹿鸣宴。

  宴会上,奏乐声一响,郑颂贤带领新科举子们一起唱鹿鸣诗。十七岁的少年郎站在一群人前面,异常放光彩。虽然年纪小,眼神却不像那些小孩子一样怯弱。

  柳巡抚十分满意,取名次时,诸位主副考官们一致将他的试卷排在了前三,等拆封一看,是长乐郡马,柳巡抚亲自定了他的解元之名,几位副考官也没什么意见。

  大家都心知肚明,光看文章,前三名的区别都不大。此次舞弊案,长乐郡马无辜受累,被一群落地生员围追堵截,伤了皇家脸面。有这个解元名头,也能替陛下长长脸,顺带告诉那些读书人,不是说你能闹事,就可以颠倒黑白冤枉好人!

  况且,长乐郡马才十七岁,第二名第三名都三十多岁了。十七岁的解元郎,以后要是春闱能得个好名次,也是河间省的好名声。

  为防止继续有人闹事,柳巡抚让人把前十名的试卷都张贴了出去。有那不服气的,把前三名的试卷看完,顿时都闭嘴了。第二名和第三名原来觉得被一个十七岁的小子压了一头,等看过他的试卷,二人都不敢说自己答得就一定比郑解元要好,再看人家风流少年郎一个,自己都过了三十岁了。科考场上的规矩,同样的水平,取贫寒子弟不取富贵子弟,取年少者不取年老者。那等七老八十的人,就算再有才,一般也不会录。

  算了算了,争不过。

  郑颂贤这个解元,得的艰辛,也得的名正言顺。原来那些说风凉话的人,也都变了嘴脸。郑颂贤一概不当回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鹿鸣宴一过,兄弟二人去李家拜访。李三爷接待了郑家兄弟,李大奶奶接待了唐氏。唐氏把弟妹和诚亲王夫妇送的礼物转呈给李家人,李家人也恭贺郑颂贤得中解元。

  忙完了省城里的应酬,一大家子立刻又坐车回青州府。

  青州那边早就得到了郑颂贤中了解元的消息,郑太太激动的哭了好久。等见到儿子的面,她一把抱住了郑颂贤,“我的儿,你受委屈了。”

  郑颂贤拍了拍郑太太的后背,“娘,都过去了,儿子考上了解元,娘高兴不高兴?”

  郑太太一边擦眼来一边笑,“高兴,高兴,我儿有本事,才十七岁就中了解元。”

  郑颂仁在一边道,“娘,咱们进屋说吧。”

  郑太太立刻又去看小孙子,“这是旺哥儿吗?我的乖乖,都长这么大了,祖母才见到你的面。”

  旺哥儿没见过祖父母,认生,不让祖母抱。郑太太也不介意,一边走一边把鹏哥儿搂进怀□□哥儿乖,想不想祖母?”

  鹏哥儿大声道,“想!”

  郑太太高兴地抱起了他,在大孙子脸上啪啪亲两口。

  一家子一起到了郑太太的正院,何氏抱着卉姐儿过来了。

  唐氏先给何氏行礼,“二弟妹,你辛苦了。我和你大哥不在家,你和二弟在家里陪着爹娘受罪。”

  何氏赶紧还礼,“大嫂客气了,我什么忙也帮不上。”

  郑太太笑,“老大媳妇,都是一家子,不要说那些客气话,你们都是好孩子。”

  郑颂贤看向郑晗珺,把妹妹拉到自己身边,“妹妹瘦了。”

  郑晗珺笑,“三哥,瘦了不好看吗?”

  郑颂贤笑,“好看,你三嫂给你捎的东西,里头有太后娘娘赐的料子和首饰,妹妹喜欢不喜欢?”

  郑晗珺十分高兴,“我沾了三嫂的光,也能穿戴皇家的东西了。”

  郑太太立刻问儿子,“郡主的身子如何了?”

  郑颂贤道,“儿子临走前,郡主还好的很。岳父岳母让我代问爹娘好,还让我带回来许多礼,不知道爹娘收到没有?”

  郑太太笑着夸赞,“你大嫂打发人送回来时,我就带着你二嫂和你妹妹一起把东西分了,都是好东西,你岳父岳母和你媳妇真是有心了。”

  一家子热热闹闹说着话,郑老爷听说儿子回来了,赶紧和知府告假回家。

  父子相见,郑老爷看着三儿子,明显感觉儿子和过去有些不一样了。以前,郑老爷只觉得自己这个儿子身上有灵气,这灵气使得他读书一通百通。现在,郑老爷觉得儿子不光有灵气,还多了一丝通透。郑老爷十分满意,看来,这一年中,儿子长大了不少。

  郑家兄弟一起给父亲见礼,郑老爷一手拉起一个,“都坐下说话,你们总算回来了,你娘整日担心你们兄弟两个。”

  郑太太嗔怪他,“老爷真是的,难道你不担心?”

  郑老爷哈哈笑,“担心,担心。”

  郑太太让家里下人把两个儿子安顿好,一家子一起吃了顿和美的团圆饭。

  夫妻两个十分高兴,三儿子中了解元,三儿媳有了身孕,家里的危机总算都过去了。

  郑老爷在饭桌上叮嘱小儿子,“老三,你能回来看我和你娘,爹很高兴。等看过了,你把这里的亲戚该走的走一遍,然后继续去京城读书。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郑颂贤道,“爹,儿子想在爹娘身边多住一阵子。”

  郑老爷亲自给儿子夹菜,“我和你娘还硬朗,你去京城好生读书,打磨几年后参加春闱,要是能中个进士,咱们家就算彻底改换门庭了,再也不会有人说你是靠老婆吃饭的了。”

  郑颂贤笑,“爹,儿子本来就是靠老婆吃饭。靠老婆吃饭又不丢人,儿子住着郡主府,外头人都叫儿子郡马爷,儿子高兴的很。”

  一席话说得家里人都笑了起来。

  郑太太笑道,“你们小夫妻情分好,也不能一直让郡主养着你。听说你们的宅子值两万两,郡主掏了钱,却记在你名下。明儿我把缺口的钱补给你,再多给你一些。”

  郑颂贤摇头,“家里已经为我花了不少钱呢,不能再偏着我一个人了。”

  何氏开玩笑,“三弟,什么偏不偏的。如今咱们家谁不沾郡主的光,既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不能分的太清了。况且,咱们家还没分家,自然是听爹娘的。”

  郑颂仁也回道,“是这个理,咱们家沾了叔叔和郡主的光,不能还要人家养着。爹娘给的,三弟只管接着。”

  郑颂贤连忙道,“那我就谢过爹娘和哥哥嫂子们了。”

  郑老爷摆手,“不说这个了,吃饭吃饭。”

  郑颂仁忽然道,“爹,儿子不想当差了。”

  郑老爷看着他,“你有什么想法?”

  郑颂仁道,“爹,儿子当差,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银子。叔叔临走前,说让我再去读几年书,看看能不能考个举人。一个秀才,难道做一辈子小吏不成?儿子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得上,但总要去试一试。”

  郑老爷放下了酒杯,“你自己想好,要是愿意去读书,就去省城读书,等下一科秋闱下场。”

  两个弟弟听见他这样说,都没反对。

  郑颂仁举杯向郑颂德,“二弟,我不在家,辛苦你一个人孝敬爹娘了。”

  郑颂德笑,“大哥,就算你在家,难道我就不孝敬爹娘了不成。”

  他总是有本事让大家都笑,“大哥莫说那些话,我不喜欢读书,就跟着爹娘。以后卉姐儿大了,还请大哥和三弟多照看照看。”

  郑颂贤和父母分开一年,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事情,家人都经受了许多磨难,熬了这么久,终于云开见月了。

  回来后第二天,郑颂贤先去刘家原来的宅子里看了看。郑老爷已经找人把烧毁的正院修复了,花园子里重新整理好了,还找了两个人看宅子。

  看了刘家的宅子,郑颂贤先去魏家拜访。

  魏老太太见到外孙女婿,拉着他哭了一场。女儿当日被反贼关起来,魏老太太急的差点上吊。后来刘文谦南下,魏氏悄悄上了京城,魏老太太以为女儿和外孙死了,哭的眼睛都差点瞎了。等郑老爷把女儿封王妃的消息送来,魏老太太又痛哭了一场。几次大喜大悲,魏老太太的身体差了许多。

  郑颂贤拉着老太太的手,说了许多岳父岳母在京城的事情。魏老太太哭过了之后,又听得眯起眼睛笑,问了女儿女婿和一对双胞胎的安全,然后拉着外孙女婿,要留他吃饭。

  郑颂贤从魏家回来时,家里人告诉他,“三爷,庞大爷来了。”

  郑颂贤一听,立刻面带喜色,加快脚步去了外院书房。

  他才进屋子,庞世渊就起身行礼,“学生见过郡马爷。”

  郑颂贤对着他的肩膀头子擂了一拳,“师兄怎么作怪起来了。”

  庞世渊哈哈笑,“应该的应该的。”

  郑颂贤笑,“师兄坐,我前两日才回来,因父王母妃嘱咐,我先去拜访了魏家舅父。原准备过两日去师兄家里,没想到师兄先过来了。”

  庞世渊也不谦虚,“我原想摆师兄的架子,在家里等着师弟上门。可我爹给我屁股一脚,指着我的鼻子骂,你是个什么狗东西,还等着郡马爷来拜访你。”

  郑颂贤又忍不住笑,“伯父说话真是有意思,咱们师兄弟之间,何必讲那些虚礼。我离开青州一年,师兄这一年怎么样?”

  庞世渊喝了口茶,“不瞒师弟,刚回来时,我觉得自己中了个举人,了不得了。等青州兵祸一过,什么知府同知都如同猪狗一样被反贼驱使,何况我这样的穷酸举人了。师弟两次遇到难处,我只能跟着干着急,一丁点力气也使不上。”

  郑颂贤起身,给庞世渊续茶水,“我听说上个月秋闱时,师兄也在青州为我奔走。师兄的心意,我都收到了。”

  庞世渊叹了口气,“惭愧,我也只能在青州替师弟摇旗呐喊。”

  郑颂贤摇头,“师兄,若不是你在青州替我奔走,省城那些同窗们也未必肯出动。科举舞弊,别说郡马了,就算是驸马爷也吃不住这个罪名。满青州人读书人都唾弃我,只有师兄替我声张。”

  庞世渊凝视着这个师弟,一年未见,师弟变化良多。他身份贵重了,见过了世面,身上多了一丝贵气,气质中多了一丝儒雅和一些通透,眼神仍旧如以前那么亮,却看起来更加让人难以猜测。

  但庞世渊知道,师弟有些地方变了,有些地方还是原来那个师弟。

  庞世渊开门见山,“师弟,我此次来,是有事相求。”

  郑颂贤给他续过了茶水,又坐到了一边,“师兄请说,只要我能办的,必定不会推脱。”

  庞世渊道,“师弟,我想和你一起去京城。”

  郑颂贤有些诧异,然后问道,“师兄家里同意吗?”

  庞世渊轻轻点头,“我爹娘同意了,说只要郡马爷愿意,让我带着妻儿一起,去投奔郡马爷。若是师弟不嫌弃,以后我愿意给师弟做马前卒。”

  郑颂贤连忙道,“师兄言重了,师兄要是这样说,我就不能带师兄一起去了。”

  庞世渊又笑了,“师弟真是的,这不过是客气话。”

  郑颂贤把茶盏放下,“师兄,我并不是开玩笑。师兄想去京城,我知道师兄的意思。京城人才济济,好先生也多。师兄家里也不是养不起,以前是去了也无人投奔。如今我得天幸,跟着郡主登堂入室。但我们一大家子在京城,如今也是小心翼翼,只因我们是外来的。说句杀头的话,除了太后娘娘和陛下,父王还敢相信谁呢。师兄,咱们自幼就在一起,若是你去了,我们也能添份助力。我们是同门,互相守望是应该的,千万莫要再说什么马前卒的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