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玄幻 > [历史]再不女装大汉就要亡了! > [历史]再不女装大汉就要亡了!_328

  曹操自己治下还好一些,他久居兖州,在整个州都没有人来率领的时候成为这里的“定海神针”,功绩与民心都是巨大的,这里的土匪基本都被他肃清了,青州那边的刘备就有些惨了,民风彪悍的青州,那几乎是每一座山头都有一伙人占山为王,刘备不仅要费心费力治理青州,还需要招安土匪们。

  豫州这边,早就被袁术霍霍得差不多了,曾经氏族林立的豫州境内,因曹操的战略性北撤,让出了近乎三郡的“荒芜”,那些逃难去的氏族能走的都往南边逃了。

  在拥有了刘协这块活字招牌以后,曹操开始下达招纳贤才的政令,网罗大量新人来充斥人员空虚的许昌朝廷是迫在眉梢的事情。

  时隔十几年,站在这样的高处,曹操俯瞰那一颗颗水灵灵的小白菜们,感觉自己就像是菜农,将可以种出成果的菜种播种下土地,期盼着他们在泥土中茁壮成长,丰富自己的“菜园子”。

  曹操感慨道:“我似乎有些明白当初刘宏一心要培养太学中的学子,因此而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了。”

  学子们就是大汉未来的栋梁,是帝之粥辅,知识则是国之根基。

  正与曹操说起内政的现任尚书令荀彧微微侧目,视线停留在他书案前丝毫没有减少的竹简上:“主公,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向您举荐人,您总不能一一过目。”

  因帝王在此而吸引来人潮,这是好事,要从一大批人之中识别出真正的能人,却需要费一些功夫。

  曹操道:“不如将之前的考核之法用上,兖州之前是靠什么来挑选人的,有先例,就照着这样做更为完善于现在朝堂的制度。”

  在此之前,大部分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通过察举的方式,需要这位人才拥有一定的名声,得到地位高的人赏识,或是由同乡地方官推举。有的人为了经营自己孝顺的名声,三年服丧不吃荤,有的人为了经营自己清廉的名声,让妻儿与他一起挨饿受冻,甚至有人花钱买名声,靠资助贫穷的学子而获得美名,因此而跻身官场,再通过搜刮民脂民膏赚回来。

  察举制度的背后,人们所在乎的“德行”与“才华”,都是可以吹嘘出来的,真正有才学的人也可能被察举到,可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关系网,曹操就不乐意继续用这种方式,既然之前在兖州能够实行考核制,那么将兖州当地的考核制运用到许昌朝廷中也一样能奏效。

  荀彧权衡利弊,只能劝曹操道:“主公,您现在所需要的人,远远比前来投靠的人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告诉那些士人说要进行考核才能得到任用,恐怕会令部分人退缩。”

  人家兴致勃勃托关系来投靠你为你做事,现在你告诉他们不信他们有多能耐,要先考试,这让自诩名声响亮,在天下文人间有号召力的名士们心里怎么想?

  曹操仍有些不甘心,他想要一碗水端平,更想让天下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来出仕,名声好不意味着这个人就真的有才学,有品德了,身为官宦子弟出身,他还不懂这里面的潜规则吗?

  荀彧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式来劝曹操:“考核制,可用以底层官吏及低微官职之人身上,那些职位多而杂,需要的人也多,而真正身居高位的空缺,恐怕还是需要依靠举荐来的天下名士们才行,主公不妨先采取分级提拔的方式,如此既能安抚天下名士的心,也能让更多有基本能力的庶人们得到任用。”

  曹操还有些不情愿,荀彧无奈叹息:“主公,您看看面前推成山的竹简,再想一想吧!”

  现在哪里是他们挑剔人的时候啊!有人来干活就是好事了,成立新的朝堂,什么地方都要从头来过,没有人,也就什么都做不了。

  曹操算是被荀彧说服了,他现在发出政令的时候,大事情上会先与自己的那些核心谋士们开个小会,待确定了大致方针,又将事情放到朝会明面上与朝中臣子们商谈,最终下达帝王诏令,通报全国。

  面对曹操礼贤下士的招揽贤才,懂得治国的高端人才们也逐渐靠拢了过来,如下属们举荐的司马朗,原是司马防长子,曾因才华横溢又与董卓亡子年龄相近而受到董卓关爱,司马朗看洛阳情况不对,辞官回乡再没出来过,没想到曹操一个诏令,倒是将他给招了来。

  另有一人与曹操攻下豫州的颍川集团有关,其名为赵俨,他不仅自己来投靠曹操,还带了宗族在内的数百子弟!

  荀彧又相继举荐了杜袭、荀攸、孔融等人,让曹操属下的谋士与许昌朝廷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孔融本是青州的北海相,此番应招而来,算是给了曹操极大的面子,他孔子后人的名声太过响亮,以至于他一来,带来了士人们争相涌来许昌的连锁反应。

  一下来了那么多人,曹操当然高兴了,所谓先来后到,这后来的人想要跻身他身边核心谋士的位置,可就有些难了。

  荀攸本为汉帝身边教导他的黄门侍郎,官职任务是为帝王与朝臣传达诏令,算是陛下身边的近臣,在现在这个时候,黄门侍郎相当于曹操安排在帝王身边的眼线,若是让曹操安排上了人,刘协可就彻底生活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了。

  为了留下身边仅剩下不多的人,刘协弱弱发声,请曹操将此前陪伴他到许昌来的近臣们都留在原来的职位上,包括荀攸、贾诩等人,就都还是他的人。

  帝王近臣,是最没有权利的职位了,几乎形同虚设,留下那几个人并不碍着什么,曹操自然没有反对。

  可曹操不反对,荀攸自己却不想待在现在这位置上,他善于排兵布阵,自少年起就精读兵法谋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做军中谋士,去平定天下叛乱,攻灭异族。作为头脑还算清醒的人呢,荀攸自然知道跟在刘协身边没有什么晋升空间,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才华。

  因荀彧的关系,曹操对荀氏族人还算照顾,加上曾经去过颍川书院,对荀攸的能力是不会怀疑的。

  现在他需要的,是一个让曹操将他调离帝王身边的理由,或是引起曹操的注意。以荀攸现在小透明的处境,他得先向曹操投诚,证明自己。

  至于如何证明,就需要一道“投诚令”。

  荀攸想了想,敲定了要坑的人选——贾诩。

  他先是由荀彧引荐着,找到与曹操单独相处的机会,而后向曹操分析了现在这几乎成为他一言堂的朝堂,缺少的究竟是什么。

  荀攸道:“陛下与臣子们,受到‘高人’指点,现在正在藏掩自身。假以时日,朝堂成了规模,因陛下名号前来投靠您的人将会聚集在此,如此就能通过利益将那些人收为己用,等陛下长大,曹司空就危险了。”

  荀攸向曹操列举了有多少人能够通过与帝王联合,来挑战他的利益,首当其冲的就是此前与曹操合作关系的董承,毕竟,董承已经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刘协后宫。

  曹操眼神漂移了一瞬:刘协不过十几岁,董承女儿才十三岁吧,两个小屁孩能干些什么,过家家罢了,送到后宫里还不是我派人来多养一张吃饭的嘴?

  “董承盛名在外,待他的人脉成了规模,就成了能够与您争斗的‘外戚’。”

  曹操点了点头,示意荀攸接着说。

  荀攸又道:“陛下年幼,容易受到其他人的鼓动,并非所有人都向司空这样一心为了大汉未来着想,更多的则是各大家族,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聚集在陛下身边,除了董家以外,还有以太尉杨彪为首的杨家,您将杨彪贬官逼走的事,已经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他们只是按耐不动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