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青云不坠(古言 1V1) > 积善之家

青云不坠(古言 1V1) 积善之家

作者:二十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8 10:18:29 来源:免费小说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四愁诗》

  *

  事实证明,未卜先知并不能避免一切祸事。叁日后,崔织晚日夜忧思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彼时,她正同父亲和刘夫人一起用午膳,外间突然传来一阵喧嚷,还没等崔一石出声问话,却见邓管事疾步奔了进来,急切道:“老爷,出事了。”

  后宅内室是不许闲杂人等踏足的,刘夫人蹙着眉,当即拿起团扇遮脸。崔织晚却愣愣地望向叩首在地的邓管家,根本忘了避嫌。

  “姑娘……”

  直到周氏小声提醒了一句,她才恍然回过神来,可心底却发寒。这种时候,这般急切,恐怕除了沉船再无旁事了。

  崔织晚偏过头,却见爹爹并未立刻起身,也没有当面追问,而是深深吐了一口气,朝她笑了笑:“十六娘,好好用膳。”说罢,崔一石便领着邓管事大步出了房门。

  刘夫人还有点摸不清状况,直到帘落她才记起夫君似乎没穿大氅,赶忙催促下人道:“快,快把衣服拿去给老爷!”闻言,两个小丫鬟立刻忙不迭地追了出去。

  崔一石走了,屋子里突然寂静无声,刘夫人不免有些心慌。她瞧崔织晚面色苍白,难得没说风凉话,像个慈母般劝慰道:“别担心,有什么事等你爹回来就知道了。齐嬷嬷,姑娘的粥都凉了,给她重新温一碗。”

  然而,刘夫人也没想到,自家夫君这一去就是叁天。等崔一石终于回府,家里的气氛已经可以用凝滞来形容了。

  刘夫人虽已知晓发生了何事,可她并不具才干,未出阁时也是个娇娇女,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一见到崔一石就忍不住掉眼泪。崔一石越看越心烦,他耐着性子哄了几句,便转而对崔织晚道:“十六娘,你来。”

  崔织晚跟着爹爹进了书房,房内没有旁人,崔一石十分疲惫地靠在圈椅上,看着亭亭而立的女儿,苦笑道:“唉,真是不信不行啊。十六娘,还真叫你说中了。”

  崔织晚担忧道:“爹爹,那几艘商船……现下如何了?”

  见女儿虽然担忧,却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崔一石不由得赞赏地点点头。

  “叁艘船,沉了两艘,约莫没了五六十口人。”

  “幸好,邓勇运送的那艘船无事,那艘上面的货品也是最要紧的。他收信后特意在码头招了不少凫水的好手,出事后救起了不少人。而且,其中有位船夫十分老道,竟让船安稳靠了岸。”

  短短几句话,却让崔织晚的心中五味杂陈。原来,她的补救并非全无作用。既然运往京城的货品安然无恙,那就说明这场祸事的影响起码消减了大半。

  “十六娘,依你看,这件事情应当如何解决?”崔一石冷不丁问道。

  崔织晚没想到爹爹会突然拿这件事考校她,不过,这也并非什么难题。

  她思索片刻,轻声道:“女儿愚见,此事应当分而治之。其一,尽快清点损失的货品,登记入册;其二,妥善安置受伤遇难的船员和其亲眷;其叁,咱们家向来以诚信仁义经商,对于那些遭受损失的商户和客人,必须依约赔偿,女儿觉得,便是登门致歉也不为过。”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查明事因。”

  崔一石静静听着,原先严肃的脸上,越听笑意越浓。他望着女儿那幅酷似亡妻的容貌,心中不由得一叹。

  旁人都唤崔织晚“十六娘”,却甚少有人知晓此名的由来。

  当年,崔织晚的母亲早产,生下一个女儿便气若游丝,命不久矣。崔一石至今依旧清楚地记得,那时他的荣娘躺在榻上,面色惨白,却仍紧紧攥着他的手,对他笑。

  “妾身原想织够二十匹流云锦,日后留给女儿当嫁妆,如今只织到第十六匹……妾身恐怕看不到她长大了,崔郎,你千万要善待她……”

  “同辈里,她排行十六,咱们的女儿,就叫十六娘……”

  按规矩,族中女子是不能同男子放在一起排行的,崔织晚是崔家正房嫡出的长女,应该叫崔大姑娘或者元娘才对。可崔一石却明白夫人的苦心,她是对这个女儿给予了厚望,希望她将来不输男子,能够活得洒脱自在。

  “前几件事我已吩咐人去做了,这最后一点,也已经颇有进展。”

  女儿年纪尚小,崔一石并不打算让她知晓太多内情,他负着手,转而道:“你之前懒怠,不肯静下心来学东西,日后可由不得你了,开春定要好好跟着先生学账目。”

  “啊?”

  崔织晚不明白爹爹怎么突然想到这茬,只听崔一石悠悠继续道:“此外,还有一事,为父打算交给你去做。”

  崔一石交给她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短短叁月时间,你抽的签竟应了两桩。为父左思右想,特意去了一趟栖岩寺,寻到寺中住持,问他可有破解之法。”

  “元德大师说,咱们家敛财太过,有损福德,长此以往难免灾祸临头。从前年关时节,咱们只搭半月粥棚,今年干脆连搭叁月,积福为上。”

  “此事就交给你来办罢,往年都有参照,你只需督着他们做事便可。”

  “等年后,为父打算建一座善堂,收留那些孤苦无依之人。哦,对了,还有书院!光崔氏族学不够,咱们得行善事啊,不如就为了穷苦学子们办间书院,不收束脩。”

  “还有庙里的香火钱,灯油钱……”

  崔织晚面带微笑,听着自家老爹越说越起劲,心里隐隐觉得,自己似乎玩大了。

  就因为她随口诌出的一句谎,淌走的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她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只知道钱是怎么没的。

  还有那个什么元德大师,为了自己寺里的香火钱,他可真能扯啊。

  其实,不光她肉疼,她爹也疼。可一想到全家人的平安,崔一石还是觉得这银子得不遗余力地花。

  总之没几天,崔家要连搭叁月粥棚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吴州城。

  按照惯例,城中富户在年关前后都会施粥,短则几日,长则半月。一来能博个好名头,二来也是为了新年的福德财运。

  崔家不缺银子,所以年年都没短过这项。只是,崔老爷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从不过分出头冒尖。

  作为吴州首富,崔家的粥棚通常会从腊八摆到上元节,刚好半月有余。至于此番从腊月摆至二月的阔气之举,还是城中数十年来首次。

  她爹说得不错,这件事并不需要她一个小丫头操太多心,崔织晚要做的其实就是对账。

  一共叁项,米钱,面钱,还有布钱。各类单价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是数目有些微出入,必须要在腊月前校对完。

  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来说,看帐确实难度不小,而这也正是崔一石的用意所在。

  好好学几年账目,他就能放心交些铺子给女儿,让她学着打理了。

  可惜,崔老爹再精明,也猜不到自家女儿早已换了个芯子。仔细算来,真正的崔织晚其实都不止叁十岁了,这些简单的加减乘除对她来说简直是再枯燥乏味不过。

  每日在账房先生的监督下,崔织晚都得老老实实打一个时辰算盘,再装模作样地故意错些数字。尽管如此,先生还是忍不住赞她天资颇高,崔织晚常常为此心虚脸红。

  真是千好万好,不如老本啃得好啊。

  她推了许多宴会请帖,在家里潜心钻研账目。很快,日子就到了腊月初一,崔家粥棚正式张罗起来。

  第一日,稀饭馒头有余。

  第二日,稀饭馒头管够。

  第叁日,稀饭馒头被哄抢而空。

  第四日,大半人都饿着肚子离开。

  ……

  崔织晚倚在软榻上,听着明夏打探来的消息,一口茶差点喷了出来。周氏看见,忙上前替她顺气:“姑娘慢些,千万别伤了肺腑。”

  猛咳了几声,她好不容易缓过气来,一脸怪异地望向明夏,忍不住问道:“邓管事不是说米粮的数目参照往年吗,怎会这般供不应求?”

  闻言,明夏叹了口气,替她重新斟了盏茶:“姑娘还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往年也是差不多的状况。眼下年景不好,多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一听咱们府施粥叁月,连吴州城外的都往城内来。再过几天,恐怕连临近的冀州沧州都要来人了。”

  “啊,这……”崔织晚尬住,突然发现自己确实是少见多怪。

  上辈子,就算她受人欺辱,也从未缺衣短食过。平民百姓们的苦日子,她没亲眼见过,更没法想象。号称“鱼米之乡”的吴州城尚且这样,其他地方又是怎样一幅惨状?

  “听说开春后,朝廷还要推行什么‘改稻为桑’。眼瞅着织锦是多了,农家却连点口粮都不够。”周氏也颇有同感,插话道:“姑娘就是见得太少了,等明年回冀州,您问一问老太太就知道了。”

  众人都见怪不怪,唯有崔织晚摇了摇头,坚定道:“虽说施粥救济只是杯水车薪,但若真安排妥当也不至于如此啊。”

  “姑娘这话倒是极明白。”明夏轻轻一笑,解释道:“不过咱们府只做善事,并不管旁的。至于一人领了多份,抑或是故意装穷卖惨,这些琐碎都不值得计较。”

  “怎么不值得呢?”崔织晚小脸一板,放下茶盏正色道:“一人领两份,就意味着多出一人饿肚子。还有,明明能够温饱,却还来卖惨,这算什么道理?我崔家的银钱也不是大水淌来的,若由着这些腌臢之人胡来,家里的米粮还不如丢出去喂狗!”

  她一着急,这些话便脱口而出,完全忘了自己还是个不到八岁的丫头片子。周氏听了她的“高谈阔论”,登时睁大眼睛,难以置信道:“姑娘!这些话你又是从哪学来的!”

  这一病之后,怪事太多。好好一个闺阁女儿,怎么学会骂人了呢?

  崔织晚讪讪一笑。上辈子在冯家,因为冯辙那个王八蛋,她别的没学会,骂人还是数一数二的。

  “阿酥,你去告诉邓管事,从明日开始按人头给粥,不许任何人帮领替领。倘若实在身体有疾,病重难行,便找管事的登记在册,发牌子。”

  “若有那等无赖蛮横之人,不必客气,让护卫直接打出去。”

  她力所能及虽然有限,多帮一个算一个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凄惨地在荒地里死过一回,她才知道这世间疾苦,人皆不易。而因果轮回一事,玄之又玄,不由得她不信。

  阿酥应了,立刻出院去寻管事。崔织晚看着她离去的身影,垂睫低头,若有所思。

  “姑娘真和从前不同了。”明夏又叹了一声,具体哪里不同她也说不好,只是觉得,这事若搁在从前,自家主子定然会不闻不问。

  崔织晚起身,走近窗边,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小雪。

  “《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人需得多存善念,方得始终。”

  “唉,您为此费心,那些刁民还不知要如何呢。”明夏担忧道:“有人管着他们,说不定反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