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我在古代搞科研 > 第305章

我在古代搞科研 第305章

作者:晴空之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8 09:48:30 来源:免费小说

  所以当来自边城的《定安报》第一次出现在南北货铺的时候,许多岐江人根本没太在意,毕竟这东西是被做杂活售卖的,哪有人在杂货铺淘锦绣文章,这不是闲的逗趣么!

  虽然看不上,但世间从不缺乏好奇之人。最初一批读者是冲着“纸”购买的,他们发现这些刊载着文字的载体,又轻薄又细软,偏偏质地还很坚韧,携带起来阅读十分方便。

  “这是何物?”

  一名小世家出身的郎君扯了扯手中的报纸。

  “虽说文字印的粗鄙,全是大白话,毫无文采可言,但总算整齐还是有的。”

  他身旁的友人嗤笑一声。

  “这是边城传来的东西,能有甚文采,字不写错就可以了。”

  “你看看这布帛,也不知道是什么织造,过于单薄,看不出经纬,颜色看上去便透着穷酸。”

  “这东西,”有人嫌弃地撇了撇嘴,也只有穷酸才会用得了。

  听他这样说,那世家郎君就不吭声了。

  实际上,他也算得上友人说的“穷酸”。他虽然出身小世家,但家道在祖父一代早就破落了,现在是靠着卖画、提诗、与人做西席勉强过活。

  虽说寒门庶民不能读书,但整个南郡因为文风鼎盛,许多家境殷实的庶民或是本地富户,也会想方设法延请一些破落世家出来的郎君教习子孙。这事说出去是坏了世家规矩,但饭都吃不起的破落户们哪顾得了许多,大家也都睁一支眼闭一眼了。

  只是教人子孙是要有书籍的,他家中的书籍已经被学生看了大半,再这样下去,若无本可读,这份教习的差事怕是要换人了。

  但他又没有银钱再去购置新的书简。

  毕竟书在业朝是不流通的物件,想要获得新本,要么去传抄友人或是名士的文章,要么去别人家中借阅摘录,而这两者都要有社交圈做倚仗。

  对于世家来说,书就是资源,是身份的象征,想进别人家的藏书库,普通的交情可是不行。

  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定安报》就送上了门。十个大钱一张,免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低廉的售价还是吸引了很多人购买。

  这其中,有的是像他一样的破落世家子,有些则是勉强能认得一些字的富户,还有些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买来纯粹是为了给子孙积攒传家宝的。

  在这个时代,书籍是再昂贵不过的东西,谁家若是能藏上几箱子书简,那绝对称得上是传家宝,周围的街坊都得高看一眼。

  只是竹简好找,文章难得。印着字的布帛,管他上面写了什么,10个大钱也不过就是一刀肉,省下口腹之欲也能留给子孙一丝翻身的希望。

  大家都这样想,《定安报》买的飞快,还有人打探掌柜何时还有新货上。

  掌柜抓了抓头,他也没想到这叫报纸的玩意竟然卖的这样好,暗自懊恼价格定低了。

  他自己不识字,全是冲着这纸的新鲜才采买了一些。这玩意在边城一个大钱一张,纸张又轻薄易携带,只要路上注意防水,一板车就能拉回来几千张,转手十倍简直暴利!

  “这宝贝数量有限,我也是走了关系才搞到这样多。郎君要是喜欢,下次我再和那个老关系疏通一下,多进一些。”

  “对对,多进,一定要采买啊!”

  几个没抢到的,扯着掌柜的袖子反复叮嘱。

  “到货可一定知会我,我们家住东水巷子,左手第一家王姓就是我了。有消息你就让伙计去东水巷子喊一声,银钱不是问题啊!”

  他身后站着的便是那位小世家出身的教习,他前日买的报纸已经读完,今天想再来碰碰运气,看看老板有没有新货。

  别说,这报纸上写的文字虽然浅白,但却意外的有趣。不大的纸张上划分了几个版面,除了首页定安快讯之外,后面还有许多科普常识、边城风貌,看了之后让人啧啧称奇。

  尤其是最后一版刊载的那个《东山群雄传》,看了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心中痒痒得睡不着!

  那个傻小子在山中得了隐居大贤的青眼,学到了本领,却被心胸狭窄的师兄嫉妒陷害,被撵出师门,师兄还联合恶人守在山口伏击……

  然后呢?然后怎么了啊?!他到底有没有逃脱生天?

  为什么断在这里就没了!?

  连着两天郎君都睡不好,一闭眼就是在山口遭伏击的场景,反复推敲那可怜的少年能否脱身,越想越精神,恨不能自己拿起笔给写个结局,偏偏又不知从何下手。

  他今天来货铺,一是想要再补一张报纸收藏,另外也是想看看老板还有没有新货。没有新的有之前几期也好啊,那文中提了许多前情,看不到真的很让人抓心!

  有了第一批读者的传播,《东山群雄传》这个故事很快在岐江城中流传了起来。

  《东山群雄传》在书写的时候本就着意大量使用口语,文字浅显易懂,比业朝目前流传书面语简单明了许多。再加上内容曲折有趣味,许多识字的小少年朗朗上口,不需要先生再给释义讲解,很快便野火一样席卷南郡。

  如今不但是城中百姓喜欢,某些世家郎君嘴上骂着粗鄙,私底下暗搓搓也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期期追更不落下。

  只是大家都没见过这种一个故事分段写的模式,每次好容易盼到新篇,结果不到一刻钟就看完了全文,末尾还咬了作者埋下的暗钩,被引得抓心挠肝,坐立不安,只恨不能抓人关入柴房,不写完不给饭吃。

  混账!便不能一次写完么!一段一段的挤有甚意思!

  哎,再等又要几日,便只能把之前积攒的几期拿出来,再重温一遍了……

  这样想的不只一人,等到《东山群雄传》单行本刊印的时候,发给《定安报》的订单已经积累到一个恐怖的数字!

  如今墨宗上了明面,也不需要打着“西海人”的旗号遮遮掩掩,朱雀大街那个“宁村作坊”的店铺依旧存在,只是全定安城都知道,那铺子是墨宗开的,里面的新鲜玩意都是来自墨宗和九凌城。

  《定安报》的外销工作也交给了梅大娘。胡人胖大娘稳坐钓鱼台,把长袖舞得飞起,很快就给《定安报》打开了销路。

  这也是宁锯子的意思。

  他搞这个报纸,不只是为了给边城人民普及知识,顺带着也有宣传和夹带私货理念的意思。

  边军好,雍西关妙,定安城人民的生活水平大提高,有油有肉有衣穿,报纸上还告诉你怎么吃猪肉味美,怎么穿毛衣好看。对比现在的生活,谁能不心动?

  在当前这个资讯不发达的时代,报纸便是最好的宣传媒介,可以直达受众,抢占舆论制高点,顺带宣扬自己的理念,比在什么山上开学宫有效率得多了。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在一片荒漠中骤然出现一个水潭,这绝对是划时代爆炸性的存在,必然遭到饥渴之人的哄抢。

  几个年轻的边军站在印刷所里,两眼冒星,掰着手指一根一根数印量,越数越是心凉。

  这……这光是定安城内的量就够他们干几日了,边城的量要排到月底才能完工,这一个月光是《东山群雄传》就要满载了!

  如今,梅大娘那边又送来了外销订单。

  虽然外销的利润高得吓人,可印量还要翻上十番……

  活……活不了了啊!

  第275章

  身为《东山群雄传》的忠实读者, 崔安到底没能等到自家采买回来那本他心心念念的单行册,就急匆匆踏上了前往定安城的旅途。

  不过也没什么遗憾的,毕竟《定安报》就是从定安城流出来的, 若真有单行册发售,那在定安城的人肯定能拿到第一手, 说不定比行商入货的速度还要快上许多。

  有了这样的认知, 崔安的这趟旅程就变得格外有期待了。

  他一直是游离于家族之外的“闲人”,又因为崔映雪的事, 对于长辈和姻亲陆家多有不满, 向来不参与宗族政事, 反倒是与城中的匠人们从往过密。

  他长兄怒其不争,但也拿他毫无办法。

  毕竟当年,家族给崔安娶回来的柳氏性情暴躁, 举止放荡,两人八字不合,见面就打, 崔安一怒之下,索性搬出了崔家祖宅。

  他的婚事是崔柳两家的盟约, 中间还牵扯陆家, 在践约前不能斩断。

  可让他天天对着柳氏那张趾高气昂的马脸,那也是不可能的。都是世家出身的嫡支嫡脉, 谁也不比谁卑贱,何必受她那份鸟气?!

  崔安善书画, 名下又经营着一些店铺, 不靠公中补给也足够一世衣食无忧。

  现在除了逢年过节,他轻易不回祖宅,也懒得打听柳氏女又闹出什么荒唐事。

  崔家人觉得崔安不成器, 他却觉得整个家族都不清醒。

  如今崔家真是一年不如一年,成了被陆氏豢养的金丝雀,除了联姻好像也没有别的什么用处,几代族长包括他亲兄长都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性子,偏还敏感多疑,遇事习惯让陆家顶在前头。

  崔安一早便看出来,自家宗族颓势已现,族人却依旧沉溺于旧日荣光,以为“崔”字写在世家谱系第二页,他们便真是一家之下,万姓之上的第二世家。

  殊不知,离开了陆家的庇护,崔家人连二流都算不上!崔家有多少年没出个像样的人物了!?文不成武不就,都躺在家族的名声下吃祖荫。除了代代精心培养,嫁入陆家的小娘子们,崔家还有什么拿得出手?

  崔家,不过就是给陆家配种繁育的母鸡而已,还不如日日在外奋发谋生的匠人。

  他这样的认知,越是靠近定安城就越强烈。

  边城苦寒干冷,按说环境和气候都比不得中原养人,但这些生活在边城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混沌度日的,各个都精神抖擞,走路带风,生机勃勃。

  这样的场面,他在岐江城,在崔氏祖宅已经很少看得到了。

  崔安格外喜欢这种风貌。

  他觉得岐江城安逸的像滩死水,隐藏在繁荣下的都是僵化和死气,大家都是带着面具在生活,按部就班,没有希望也没有力量。

  而边城就不同了。

  这一路上大船路过几个码头,他看到一些女子在岸边清点货物,她们的手中都拿着与《定安报》一样材质的册子,不时还会在上面写写画画,记录着什么。

  女子竟然会术数?这可是件稀罕事啊!

  便是在南郡,也只有大世家的小娘子会学些粗浅的算数本事,只为将来为宗妇之后掌管中馈,一般小门户出来的可是没有这等机缘!

  还有村屯中传来的读书声,太阳落山若是靠岸补给,便能听到村中有讲《东山群雄传》,讲的那叫一个抑扬顿挫,生动精彩。

  再仔细看,却发现讲书的也不是什么名士贤达,不过就是个普通的农家汉子。崔安自己就是书迷,《定安报》上的《东山群雄传》也不知道回味了多少遍,只一耳朵便听得出,这汉子竟然是完全照搬了报纸上的原文!

  “你也是……诗书传家?”

  有一次,他实在耐不住好奇心,压低了声音试探对方。

  崔安是个贴心人,他觉得这汉子八成是没落世家子弟,为生活所迫才来到边城。若是直接问人家是世家中的哪一个姓氏,等于照着人家伤口猛戳,于是他便转换了一种委婉的问法。

  谁知对方抓了抓后脑勺,一脸茫然地回看向他,似乎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啥湿熟传家?我家祖辈都是收夜香,干的湿的都要,这玩意哪有熟的……”

  他顿了顿,蓦地想起了什么,一拍巴掌。

  “哦,你莫不是在说沤肥?!”

  “对对对,墨宗的先生说过,肥要沤了才能熟,熟肥上劲还不烧庄稼,湿熟,是湿熟没错!”

  崔安听得一头黑线,半天才闹明白他是村里专门制土肥的,哪里有什么出身。

  之所以能把《东山群雄传》讲出来,那是因为他九凌城学制肥的时候,天天晚上去听城中的讲书,顺带着也认了不少字,现在勉勉强强也能看明白一些简单的文章了。

  “九凌城?”

  崔安挑眉。

  “不是定安城么?这九凌城又是什么?”

  听他这样问,那庄稼汉一挺胸脯。

  “郎君你是从中原过来的吧?”

  “九凌城在咱们边城,那可是比定安城还神奇的地界,是墨宗自己建造的城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