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我在古代搞科研 > 第151章

我在古代搞科研 第151章

作者:晴空之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8 09:48:30 来源:免费小说

  “呜呜呜!”

  “嘶——哈!”

  但舍不得吐出。

  亮晶晶软糯糯,肥而不腻,香甜松软,入口即化。

  鲜香微甜的汤汁充盈在舌尖,渗透在口腔中的每一个角落,无法言说的满足感充盈全身,愉悦的让人想要跳着转圈。

  好吃!真的好吃!比生平吃过的任何一种食物都要美味!简直就是神仙菜肴!

  盘子里搭配的土豆也好吃,炖的软糯香嫩,充分吸收了浓郁的肉质,口味平和顺滑。

  这一道菜,不像辣椒那样带有攻击性,令人不得不折服在起尖锐的棱角下。红烧肉更加温和宽容,仿佛一个拥有绝对实力的老者,自信可以以柔克刚,征服全场。

  服了!是真的服了!墨宗大婶的手艺太绝了!

  餐单是军屯们现在最关心的东西,每一天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恨不能再长两个肚子出来,吃得肚皮滚圆,眼见着迅速长肉。

  现在,墨宗众人经常能看到来上课的军屯沿着坞堡跑步。几个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十分引人眼球,已经成了织布坊日常八卦的话题。

  当然,并不是单纯为了身材和相貌,最主要的,这几个小伙子的成绩经常吊车尾,大名总是写在考试成绩榜的最后几位。

  如今柳老头的农科班已经正式开班了,每天上午讲理论,下午去田里实践,晚上是学渣补课实践,每一天安排的都很充实。

  封恺这批送来的两极分化,年长的都是有经验的老军屯,年轻人经验较少,但也都下过田地。

  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怕老军屯固步自封,接收新鲜事物比较难,换成小伙子学东西更容易些。

  但是这一次,封大公子是失算了。

  都不会写字,老军屯就用画图记录重点。柳老头讲的每一个知识点,老军屯们都会反复确认,再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以理解的东西。

  比如基肥和种肥,老军屯马上联想到金汁和粪肥,在观摩了墨宗几种作物施肥的效果后,老军屯们对柳老头心服口服,每天下课都不走,围着老头要求补课。

  几个年轻人其实也很努力,无奈实践经验缺乏,又无法脑补和转化,几次考试都被老军屯们彻底甩在了身后。

  于是几个小伙子便体会到柳老头变脸的恐怖。

  晚上回宿舍都写不完的作业,每天都要进行的考试,学房外墙上写的成绩榜实时都在更新,名字还会被写的大大的。

  这次来的军屯,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字,但自己的名字还是认识的。压力是小,丢脸为大。

  尤其那些年轻小娘子,下工还特地绕到学房,嬉笑着对他们几个指指点点。

  开始还以为是自己操练的模样吸引了美娇娘,几个小伙子立刻挺胸抬头,务必把自己最强壮最爷们的一面展现出来。

  结果真听到几个小娘子的议论的话,傻小子们瞬间石化。

  “呀,长那么大个子,咋不长脑子哩,次次最后一个。”

  “可不是呀,种肥那节课有啥难的,当初我可是得了满分的!”

  “还好意思出去跑着玩,傻狍子么!?我要是他都没脸出门了!”

  “又笨不知道上进,啧啧啧,这爷们可不能嫁!”

  第143章

  春耕是大事。

  纵然雍西关的军屯田已经完成了播种, 但后续的追肥和间种还是可以弥补的。

  第一期农科班的课程中心主要围绕着肥料和间套种,还针对军屯田种植的作物特别设计了施肥方案,学习任务不可谓不重。

  好在军屯们都无比珍稀这次进学堂的机会。不管脑子灵不灵巧, 上课都一等一的认真。有学得慢的不甘落后,连着几个晚上熬夜复习, 有时间就找同伴讲解知识点, 第二天还要早起去学房堵教员答疑,模仿着别人下田时候的动作, 竟然也快就跟上了进度。

  一个月之后, 第一批农科班学员全员通过了结业考试。

  作为毕业几年, 他们被邀请去参观还在建设中的九凌城,顺带春游。

  消息传到农科班,军屯们的反应都不太热烈。

  这段时间他们在墨宗坞堡见识了太多的新鲜玩意, 神经被冲击的一天比一天粗壮,已经不是刚进坞堡时的“土包子”了。

  原本以为最后一天还会有惊喜,结果一听是去九凌湖玩, 大家心里其实多少都有些失望的。

  都快要离开啦,真不考虑再做顿红烧肉给他们送行吗?

  “九凌湖?那不就是个大水泡么!我老家以前离着不远, 小时候还去摸过鱼呢!”

  一个年轻军屯说道。

  九凌湖距离雍西关不算远, 就在牛背山的北麓。这群军屯都是出身边镇,对九凌湖这个地方并不陌生。

  “那地方除了水啥也没有呀!有个河汊子能通到乌知河, 没啥意思。”

  听他这样说,另外一个中年军屯叹了口气, 神情颇有些郁郁。

  “我老家以前就在乌知河边, 以前顺着河一直往北有个胡人部落,他们人都挺和气的,用稻米和盐巴能换好吃的羊肉, 咱们这里的小玩意他们也都很喜欢。”

  “后来因为胡蛮闹得凶,那个部落就迁走了。我老家也被打劫,半个村子的人都被杀光,那些胡蛮都是牲口啊!”

  “要不是那时候大都护带兵夺回了东路,我们都得被困死在山里。”

  听他说起旧事,大家的心情更低落了。

  最后还是老军屯敲了敲烟袋。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墨宗在那边开垦了新的田地,据说还要在乌知河上建水坝,你们去也能长不少见识。”

  “我之前去看过他们灌溉用的水龙车,可是个神奇的机关,脚踩着就能提水,一点都不费力气。”

  “那时候教员就说过,以后水坝要是建起来,用水推着水龙车能自己动,比现在还生理。”

  老军屯在农科班还是很有威望的,他都这样说了,余下众人也对九凌湖生出了几分期待。

  可真等人到了九凌湖……军屯门的眼睛都看直了。

  “哥……”

  年轻的军屯目瞪口呆,机械扯了扯身边的中年人。

  “哥你们村以前都这么……的吗?这这这这这也太……了啊!”

  他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形容,眼前的这块土地在他的认知中,已经不能以“村”来称呼,这分明是座城池了!

  不不不!

  年轻的军屯抓了抓头。

  也不能说还是城池,至少和见过的任何一座城镇都不一样!

  就拿定安城来说,那可是北疆最繁华的城镇了,有高高的城墙和大大小小的坊市,沿街的民房和店铺建成什么样的都有,一眼望去,高矮新旧各异。

  不仅是定安城,边塞其他的小城也是一样,只有大小和人口的差别。

  但九凌湖却完全不一样。

  这里的房子按照区域建造成不同的模样,但大体都是用灰色的水泥抹面,色彩风格十分统一。比如他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都建的是方方正正的两层小楼,沿墙都安装了楼梯和栏杆,每隔几米都有独立的门扉。

  只是窗子的部分还是空的,连窗框的都没有,黑洞洞的窗口看着十分古怪。

  “那是干什么的?为啥都没窗?”

  其中一个军屯好奇地问道。

  “那是我们九凌城未来的坊工宿舍。”

  哈斯勒笑着回答。

  他本来是木工班的弟子,无奈做木工没啥天分,爱笑爱说话的性子倒是和娘亲梅大娘一脉相承。

  如今梅大娘在定安城看店做掌柜,他这个当儿子的也被宁锯子慧眼发掘,成了墨宗坞堡对外联络的工作人员。

  不得不说,这活可真是太适合哈斯勒了!

  他这人天生就是个话痨,和谁又都是自来熟,要真卯起劲来那真是从不冷场,很快就和军屯混熟了。

  “宿舍?”

  军屯疑惑地抓了抓头。

  他们在坞堡住了一个月,对墨宗的某些“特殊叫法”也听得习惯,知道“宿舍”就是住人的房子。

  “那为啥不安窗啊?冬天不会冷吗?”

  听他这样问,哈斯勒神秘地一笑。

  “自然是要装窗的,但现在还不着急,要等以后一起装。”

  他也不欲再说,带着众人沿着湖边走。

  九凌湖边都是大片田地,之前种下的玉米已经出青,黑土映衬嫩绿色的小苗,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爽。

  “这便是用了你们之前学过的肥料。”

  哈斯勒笑着介绍道。

  “只不过在播种前,我们还给地上了底肥,等苗再长一长便可用到种肥,帮助夏收丰产。”

  “这苗看着眼生,种的可是你们说的土豆?”

  老军屯眯缝这眼问道。

  哈斯勒摇头。

  “不是土豆,土豆在那边,再过段日子就能收了。”

  他手指的方向正是乌知河支流。

  那里已开挖了一处新河道,并在河道上游的坡地处修筑了一座小型水坝,与通往九凌湖的水坝交相映衬,将乌知河支流分出两个流向。

  土豆田在旧河道南侧,如今已然一片郁郁葱葱,但众军屯的目光都被新河道边的工地吸引。在新河道的岸边,有墨宗弟子正热火朝天地捆绑长铁棍,这些铁棍密密麻麻,纵横交错,像一张巨大的网,牢牢扎入泥土中。

  “那是什么玩意?他们为啥要往地上插土棍子?”

  一个军屯好奇地问道。

  “噢,那是在建织布坊。”

  “水泥里有了钢铁做筋骨,比只用泥巴更耐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