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灵异 >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 第二百八七章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二百八七章

作者:大团团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3-12-29 14:12:31 来源:免费小说

  胤礽不在的几天, 朝政之中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原本站立在部院大臣位置上的陈大人已经挪到了大学士的位置上, 也有许多原本熟悉的面容消失了, 似是被汗阿玛降职调离,或是直接革职。

  想来在他不在的这几天,汗阿玛也没有闲着, 将朝中自勒德洪革职后引起的波澜皆理顺了。

  曾经与郭琇一块唱双簧的席大人不见了, 倒是去往地方上的郭大人又一次回归了朝廷,如今正待在农业部侍郎的位置上。从言官到实权官的转变, 可见郭大人去往地方上政绩斐然。

  属于弟弟们的位置上又多了一个小八胤禩, 兄弟们的队伍又壮大了, 胤礽很是欣慰。

  今天/朝会谈论的话题, 除去老生常谈的哪些, 又有了新的政务烦恼。

  大清国内外的战事已然稳定, 可以遇见接下去该进入发展时期了。

  内阁大学士王熙启奏:“西域境内在战时,因作为主战场使得民生凋敝,如何才能恢复当地情况, 稳住西域当为迫在眉睫之疑难。”

  农业部建议:“唯有从最根本的开垦田地入手, 组建当地百姓开垦荒田, 屯军田、民田、商田等, 聚集粮食, 方能令当地安定下来, 解决最初温饱问题。”

  工部官员道:“农田之开垦, 离不开修建水库。西域水库毫无基础,田地灌溉无从保障,开垦荒地, 若要田地能够收获粮食, 恐怕需要懂得水利之人前去。且当地地形复杂,有平原、山地等,恐怕需要差遣官员前去因地制宜进行改建。”

  “另需疏通河道,建运输之路,方能使得西域与大清连通更为密切。”

  胤禔出声道:“西域那边有大片荒地无人问津,荒原百里内鲜少能够找到人家,既是有部落在那儿游荡,也是以族群、部族游牧为主。”

  于是,又牵扯到了要迁徙附近百姓,鼓励人口前去西域。

  对此,农业部有较多疑惑询问胤禔。

  “不知西域当地农作物种类几何?耕地面积约有多少亩?”

  共同打仗前去西域的文官亦有不少,李天馥上前一步回答道:“西域农作物稀少,耕地不足关内十之一二,噶尔丹为了与大清打仗,曾下令开垦荒地屯田种植,但其种植规模小,又碍于噶尔丹不善经营,以至于大片荒地仍荒废。”

  “作物种类亦不多。大部分是以小麦、豌豆、稻等,如玉米等作物尤其适合在当地干旱之处种植,若能将玉米等各类种植引入西域,可解当地百姓温饱之忧。除此以外,还有芝麻、菜籽、胡麻种植之推广,皆适合在当地推广(1)。”李天馥辅佐康熙处理政务多时,畅畅而谈。

  财政部道:“若要西域恢复民生,离不开通商之策。”

  唯有促使更多人前往西域建设,鼓励内地商贩前往西边行商才能使得西域经济恢复。经济上的交流,是促使西域当地人融入大清的最好、最温和的方式。

  又有文官崇尚儒学,提出希望皇上在西域开展儒学教化,儒学乃是正统学说,四书五经当然也要传过去。汉之文化的传入,有利于教化落后地区学会仁义礼教。

  如文化、经济这些,并非是严肃之话题,更令朝臣郑重的是西域之政务与宗教之管理,理藩院在此事中起到了莫大作用。

  大伙儿热火朝天探讨对西域的建设,这样的盛况也就只有在战后才会有了。

  户部又禀告:“国内安稳后,大清百姓总数增多,近年来新登记户籍年年增长。”

  其实人口增长,是平定三藩之乱后就开始的。无论是北面边境与罗刹之战,还是西域战事打在西边,并未影响南面的发展,中原地区各地稳定后呈现蓬勃发展的情况,百姓们安稳了,生娃就多了,人口增长的趋势就越来越高。

  如今北面边境签订了《乌丁斯克条约》,西边又平定了准噶尔。若不出意外,大清之后将会迎来一段和平时间,盛世近在眼前之伸手可及,摆在朝臣们眼前的,是发展的大好时机。

  朝臣们就民间新兴产业,新兴起的大规模作坊等进行激烈讨论。

  郭琇上奏道:“于底层百姓而言,寻求更富足的生活是本能,大部分的百姓勤劳且刻苦,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绞尽脑汁。民间农事发展,使得百姓家中能有挪出多余的人手去做别的事,若是一个人能够坚持下来将田地照料好,他们不会留另一个人一块照料田地,百姓勤劳朴实,大部分百姓日子过得有了希望,他们会克服懒惰。更多的人去往城镇之中谋求新的出路,这也便是民间城镇中做工之人越来越多的根源所在。”

  如今各地城镇之中兴起了教大规模的作坊,从禽肉养殖,到纺织,再到各类工厂土窑,这些新兴小商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头,朝臣们正在商议,在朝廷调控的同时,日后的政策究竟是打压为主,还是扶持其发展为主。

  郭琇上书之意为:这种新兴小民商的出现有利于在民间生产更多产物,且其根源为大清技术发展之故,此为自然趋势。

  做过了地方官到底不一样,对民间兴盛产业的领悟与朝中高官也截然不同。

  “皇上,商若发展,则南北流动,百姓走动,则安于耕地者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势必会引起民间动荡,粮食欠收!”

  “大人错了,耕地者并未减少,如今多出来前往城中做工的,是多余出来的一双手,即使是抑住,也该是选择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商压制,而非小商小户。小商小户的出现,利于大清之发展。”

  民间小商小户及各种作坊规模出现过多,出现乡村人口前往城镇做工现象严重,此事已成为迫在眉睫待朝廷解决表态的大问题。

  胤礽若有所思:有关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小美曾经教过孤。

  农业经济、商贸经济,与本国各地之间交流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治理偏远地区、西域、喀尔喀等地上有重要作用。大清本身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国家对于各地经济交流的掌控力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政府扶持,推广对于荒地的开垦种植,比如西域那儿,就需要朝廷调派人手过去。

  生产力发展后促使了人员结构工厂化,商品经济的出现也是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规模化的生产又有利于增加社会产出。原始农村城镇化,也是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地处交通枢纽的城镇,南来北往人口多,发展则更快。

  至于如何应对如何管理,宋朝时候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或许可以借鉴?

  众人见太子不发一言,纷纷询问其意见。

  胤礽道:“郭大人说的不错,此为发展之趋势,其根源,难道不是在科学研究所诞生的各项发明利于民生所致?若真如此,那可就走了倒退之路,恐怕得先关掉科学研究所,不允利于民生之发明诞生,将百姓都锁在田地里,方能解其根源。这一切都尚且处于发展阶段,掐灭其诞生并不可取,需要的是管理与引导。就好比一只小猪才刚诞生,就因担心其胖得膘肥体壮不易宰杀而饿着,饿死了小猪,岂不血本无归?”

  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改善,是进步,哪有倒退的可能?能使工具一个人做完的活儿又为什么要两个人做?科学研究所诞生了那么多好东西,未来定能有更多利于国利于民的成就,不可能关掉科学研究所!

  朝臣们思索胤礽所言,不少人一一站出来附议。

  帝王就商部对民间小商的管理进行了新的调整,指派朝臣负责管理引导。

  胤礽心中有些遗憾:实在是朝臣皆是读书人,没有人真正懂得经商学问,其实孤眼馋法兰西财政大臣许久了,只要能诞生经济学家,大清的经济定能更上一层楼。

  他环顾一圈,发现从大哥到八弟,没有一个小毛驴有经商才能,不由暗暗遗憾。

  另一边,大量倾斜入应对战事的资源得以获得解放,原先束手手脚不能开展的各种事宜都可以提上日程啦!

  “汗阿玛,儿臣有话要说,”太子憋不住,站了出来!

  朝臣已然习以为常,更是因前几日太子殿下缺席朝会,令他们感到万分不适应,总觉得身边缺了一些什么。

  如今太子回归,朝会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康熙点头应允,帝王显然还记得此前究竟许诺了多少“等平定了准噶尔再说”,如今准噶尔已定,有些事确实可以下手去做了。

  胤礽解释道:“大清八旗军制自建立之初至今已有五十余年,早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情况了,旗民之编制,始于祖先,脱胎于草原,而今后人已安于中原,此适用于草原游牧之制,也需要与时俱进一回。”

  战事稍定,太子就想要改动军队?!

  太子一回来,竟有一人炒热朝中氛围之效果,朝臣顿时炸开了锅。

  “八旗之旗民困于旗籍,不得以其他途径谋生,旗民之子仍是旗民,如此将旗民困于枷锁之内,生来便只能依靠军饷俸禄而活,这样的管理方式太过粗糙、简陋,也并不符合宽仁待民之思想。八旗将兵民合一,却也将民从田地之中剥离,此使用过去,并不适用未来。”

  所以胤礽提出了“与时俱进”之说,从各方面阐述八旗之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如今大清的发展,若是长期不改动更会影响未来发展,将八旗旗民养得丧失战力。

  如今之计,唯有剔除无法适应时代的八旗旧残余,培养吸纳新鲜血液。将原本的八旗制度彻底改掉,释放被困在旗民身份中的人寻求别的谋生途径,再训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增加军队抗灾、救援、建设等能力等。

  大清发展之计划,三年规划,五年规划要搞起来啦!

  不知太子脾性之人,只见太子对军队指手画脚,唯有知道他脾性之人,深受其“害”的受害人如陈廷敬,条件反射去瞧直郡王的神色。

  直郡王面容严肃认真地听着,暂时看不清喜怒。

  大阿哥执掌军权本是好事,但太子殿下嘴一张,军政事务就落在大阿哥头上了。

  改革之事若要忙起来,耗时费力,太子显然不会伸手去触碰军权,他所说的道理人们都懂,胤禔也懂。就是因为太懂了,才感觉到太子在给胤禔挖坑,等着他埋头苦干去。

  胤禔接盘吗?

  还真有意接,战事令他功成名就,可当大将军可不仅仅是功成名就呢,还有治理军队,作为年轻气盛的新秀,胤禔显然很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在军中付诸实践。

  有关八旗军队的改革,最初定在下五旗展开,在太子的牵引下拉开了序幕,因勒德洪等宗室被革职,提出反对之声极少。

  太子拥有赫舍里氏支持,又有其岳父从正白旗相助,上三旗之首镶黄旗又是皇上亲自统领。由太子起头,大阿哥下手,那叫一个强强联合,其重编下五旗行动,所受阻力并不剧烈。

  反应剧烈的是对上三旗之改动!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是身份地位象征,其利益团体,是开国功勋之后,是高门贵族之家,更是大清之阶级顶峰,事关所有贵族共同利益的上三旗,岂能说动就动?

  有趣的是,爱新觉罗氏为正黄旗,三旗地位之中,却是镶黄旗为尊。而镶黄旗大姓有:瓜尔佳氏、叶赫那拉氏、钮钴禄氏等……

  一时间群臣激烈反对,反对之声尤其剧烈的是满洲大臣。

  朝会一时难以继续下去,满臣们义愤填膺地喷击太子“不敬先辈”、“倾覆祖制”之举。

  胤礽道:“自古以来,从来都是爵位多少,官位多少,显示出来身份上的尊贵,再尊贵还能尊贵过皇家去?就因为出身镶黄旗,就高人一等了?祖制?别忘了在祖先时,上三旗本是皇上的亲兵,从来都没有上三旗非富即贵的说法!”

  眼瞅着锐意进取的太子锋芒毕露,颇有与朝臣对上的趋势,康熙叹息一声,摆了摆手,暂时将此事押后在议。

  朝会后,其他阿哥们便看到帝王将太子拎到身边带走,横眉冷目,颇有要训斥太子之意。

  胤禔摇了摇头:“怎么都成家了,还这般沉不住气?”

  胤祉犹豫了片刻,扭头瞧见太子二哥屁颠屁颠跟上汗阿玛的背影,欲言又止。

  “汗阿玛又要私底下训太子二哥了吗?”年纪稍小一些的胤祚忧心问道。

  胤禩好奇问道:“又?”

  “是啊,太子二哥从小被汗阿玛训斥到达,明明已经很努力要做好了,汗阿玛对他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胤祉遗憾地说道:“这一回总也免不了被念叨几句的。还好汗阿玛对咱们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他的话成功吓到了底下的弟弟们,他们可不想太子被磨砺得那么久,又独得汗阿玛宠爱,想想一下汗阿玛严肃着训斥他们的模样,他们就窒息地不敢啃声了。

  胤祉听年幼弟弟们窃窃私语,嘴角微弯:啊,弟弟们真好骗。

  另一边,康熙果真训了一顿胤礽,嘴里不满地念叨他“急功近利”,恨铁不成钢道:“朕原以为你成家后长大了,能更成熟稳重一些,现在看来还是与以前一个样子。”

  胤礽笑嘻嘻道:“哪有人一夜之间会大变样的,有汗阿玛看着儿臣,儿臣就不怕,万一闹过了,您惩罚儿臣一顿不就过去了。”

  他自己站在风口浪尖上去,这样汗阿玛就能在幕后掌舵,若是太子栽了,则只是失去尊荣地位,而康熙什么事都没有,甚至还能以帝王爱子之心照顾胤礽。

  可若是帝王亲自下令动改革的刀子,那就像罗刹国的彼得那样,在刀子上跳舞,惊险刺激,稍有不慎就会有被推翻的危险。到时候再下罪己诏,那就丢人了。

  康熙虎着脸,怒斥他一句:“胡闹!”

  “您私心里也是知道改革军制能够祛除八旗弊病,只是有需要顾及的难言之隐,”胤礽眨眨眼:“不然为何您要设立内阁、设置南书房,不断消除八旗会议之影响?如今朝中的朝政,哪儿还有询问八旗会议之实?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已经名存实亡。”

  宗亲、贵族、大臣利益纠葛,满臣与汉臣之分,还有将军饷当做“铁杆庄稼”,唯一生计来源的旗人,他们已经吃了五十余年的公家饭,朝廷突然不养着他们了,让他们去自谋生计,等于要他们的命!

  只动下五旗而不动上三旗,那这次变革是不成功,不成熟的,它必然会有倒退的可能,甚至引起更多的阶级矛盾。

  胤礽从两点来劝说康熙:其一,您都已经动摇了八旗会议以加强帝权,再动八旗之军制也是有基础的,令八旗再无大家族,大贵族,从此只听帝王之命,是您手中权势加强的表现。

  其二,八旗之制早晚得要废除,它的弊端在此时就已经显露,未来只会愈演愈烈,甚至成为拖垮国库的巨大开支,汗阿玛又能否确定子孙后代像您一样英明神武?您如今大权在握,又是明君,您不将这有弊端的制度改了,日后儿孙们再做,可就要费更多的力气了。其三,废除八旗之制,可融满汉之见!(2)

  康熙若有所思,却有因胤礽所说之理由动容,但仍反问胤礽:“你说要废除八旗军制之前,不如去问问索额图之感受?”

  胤礽道:“儿臣也不知道,索相毕竟也是八旗旧人,外人又要说儿臣是在自断臂膀了。可儿臣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军制重编,该做官的还是做官,该为将军的还是为将军,其实并无根源上的不同,儿臣并不认为改革八旗会影响这一些。能够完善军制,儿臣就忍不住想要拨乱反正,还好有汗阿玛在,儿臣才敢放心大胆地提出来。”

  “汗阿玛,大姓之地位高过爱新觉罗,您不动吗?”

  胤礽举例子、讲道理:废八旗,日后再也没有大姓这个说法,屹立不倒的唯有帝王。人家彼得改革新军,把旧贵族旧势力都给拔了啊!要不跟着沙皇混,要不就等着被干掉,罗刹惊天动地的改革可是大手大脚,彼得成功了吗?彼得现在手握新军,改革底气更足了!

  康熙止不住的叹息一声。

  昨日才失落太子长大,今天太子就抱住了他的大腿。

  “朕给你收拾残局,又能给你收拾几年?”康熙感到头疼:“成了亲还这般跳脱,做事都不周全,难不成要等到你做阿玛了,你才能长大?”

  胤礽无奈道:“儿臣才十八,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又如何能做阿玛?”

  在心理、身体健康、精力还未做好准备时,胤礽才不要贸然要孩子。

  他暗暗嘀咕:怎么说也得等二十以后。

  “那不一定,子女缘分来了,自然而然就做阿玛了,”康熙意味深长地笑。

  胤礽:“……”

  看来,汗阿玛是知道他昨晚干什么了。

  一定是因为有人在他与福晋探讨生物生理实践知识时在外头偷听,不然汗阿玛怎么会知道?!

  心里有一种羞耻感升起,胤礽面不改色地将话题又扯回正事,半点不为汗阿玛隐晦的催生所动。

  他还没做好准备,还想要多做几年汗阿玛的小宝贝,又想与福晋多过一过二人世界,暂时不打算要孩子。

  胤礽才不会告诉汗阿玛,不孕不育研究中心与大清研究所共同研制出了“无菌小雨衣”可用于避孕。

  反正他与福晋约定好了,等二十岁以后身体稳定了再生,太早生孩子容易早夭,对女孩子身体损害也大。小美说了,最佳生育年纪在二十三岁以后。

  大清医学之中,对于备孕的说法较为粗浅,人们又固定思维,普遍有早婚早育的思想。胤礽将满脑子奇奇怪怪的知识教导给福晋,将福晋教得一愣一愣的。

  胤礽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从前没有开过荤,而今尝到了甜头,晚上与福晋进行生物学与生理学双重实践课程时更为热情。

  福晋显然有心想要为皇家开枝散叶,害,这些传统思想胤礽能理解,也与福晋详细沟通过了。若是不说清楚,引起误会可就是不好了。

  电视剧里就是,男主与女主总是因为一些奇奇怪怪的点产生误会,明明多说两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非得再三掩其口,结果产生更大误会。

  通情达理的福晋还主动询问避孕与备孕的知识呢!

  所谓的备孕及最佳生育年龄,是以优生优育为前提,二十岁以上流产几率比未满二十岁要低上许多。生孩子,还要保证孩子是的健康,母亲的恢复情况等。皇宫之中孩子夭折多少了?大哥排行第五,在大哥之前早夭了四个阿哥呢!

  因为悄悄用小雨衣备孕,胤礽面对汗阿玛有些心虚,他提醒康熙道:“大哥比儿臣早成婚了很久,至今还未有音讯,生孩子也有个先来后到不是?”您与其盯着我,不如盯一盯已经二十岁以上的大哥呀!

  康熙嘱咐胤礽道:“朕又何尝不希望改八旗之根,朕还不能脱离满臣而治国。八旗军制改动一事,你且去问索额图,究竟如何处理,看他给你什么样的答复。”

  康熙相信,事关己身,涉及赫舍里一族的命运,索额图总不会再纵容着太子了,最好他能够劝说太子。

  除非有满洲大姓支持,除非索额图愿意牺牲家族来支持,有赫舍里氏一族起头,无法独善其身的叶赫纳拉氏也不得不站出来,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破釜沉舟之势,力挺太子推行八旗军制改革。

  到时候康熙就有底气将太宗皇帝遗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彻底废除,令满洲旧宗亲势力再无依萍。

  于是,胤礽在康熙的授意下再次前去索相府中拜访索额图。

  昨天夜里,索额图做了个噩梦,梦到自己教唆太子谋朝篡位,取皇上之帝位而代之一事被皇上发现了。

  帝王大怒,直言索额图带坏太子,实乃大清第一罪人!遂命人前来捉拿他。

  索额图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皆被诛杀,赫舍里家家破人亡,手下党羽被皇上连根拔除,而他自己,则被囚禁于牢狱多日无米无水,竟活活被饿死。都死了,那梦还未结束,他梦到了太子殿下悲伤哽咽,扬言要为三姥爷报仇!

  索额图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吓醒过来,魂不守舍地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还是在家中。

  发妻问他发生了何事,索额图一时震愣,哑着嗓子道:“太子殿下呢?我要见太子!”

  他摇摇晃晃走了几步,只觉得头晕的厉害,嘴里絮絮叨叨地念叨着奇怪的话,仿佛入了魔怔。

  胤礽到赫舍里家时,是索额图正妻佟佳氏前来迎接,其妻满面焦急地告诉胤礽:索相情况不妙,好似中了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