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灵异 >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 第二百三五章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二百三五章

作者:大团团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3-12-29 14:12:31 来源:免费小说

  陈廷敬:我早该知道的, 我早该猜到的!

  太子哪里会真好心给国库送钱,送来的钱压根就不能捂热。

  做财政账本的时候, 他只看到各个项目如同无底洞一样需要去填, 国库之中的库银虚得很,一点都没有安全感。

  打仗要钱,养军队军需要钱, 开辟道路要钱, 造船也要钱。

  除此以外,还有发扬医学之财, 研究所之财, 建学校之财, 朝臣们的俸禄, 还有各地频发的自然灾难, 每一回赈灾都需要庞大的钱粮去抵。

  “太子殿下, 您所提之事,并非是有钱就能解决的,派遣使臣前往外洋, 大清国没有使臣了解外洋规矩, ”陈廷敬忍不住道。

  “所以孤才提出要成立外交部。”太子回答道:“无人了解, 那便派人去了解, 一直都关在一个地方, 那岂不是井底之蛙, 只能看见方寸天空?”

  陈廷敬不再反驳, 甚至于他觉得太子殿下说的很在理。

  花钱如流水,让他一个看管国库的人感到心痛,这与太子殿下无关, 是陈廷敬自己的责任心在作祟。

  胤礽:陈大人看待国库, 就像是看护孩子的奶娘,看到孩子越来越瘦,就算不是自己的孩子,奶娘也会止不住得心疼。这样一想,孤就觉得陈大人与徐嬷嬷有些像,也就能理解他对孤的警惕了。

  【……】

  外交部尚书内定为纳兰性德,是因为他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内阁一致通过,只差汗阿玛下达圣旨,给他一个名分了。

  在胤礽的意料之中,外交部成立是朝中阻力最小的大事了。

  有两位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与索额图共同赞成的提议,其下党羽自是无人提出反对。而朝中但凡有人提出反对,亦有其党羽站出阐明外交部成立的必要性,纳兰性德走马上任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外交部之中收纳新开恩科选拔上来的吏官。

  张士甄原为刑部尚书,遇上今年礼部尚书沙澄乞休,听皇上的意思,似乎有要将他调任去礼部的意思。

  作为崇尚读书,底蕴深厚的文臣,张士甄高声反对新开恩科的举行。

  “臣知太子殿下讲究实务,一句于礼不和不足以说服您放弃新开外学恩科的打算,但微臣站出来,身后是数以万计的学子,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等候科举,于千万人之中拼搏出一线可能,而今殿下一句‘外学将兴,不如开恩科为外交部招人’,此举是否太过轻率?亦有失公允!”

  太子回望张士甄,很赞同地说道:“张大人说的对。”

  张士甄还准备慷慨激昂继续说,骤然听见太子附和自己,顿时就卡了壳。

  群臣:???

  既然说的对,那你还干?!

  帝王轻咳一声,待群臣安静下来,等候他继续说话,谁知他竟不再说话,而是将表现的机会留给了太子。

  胤礽道:“科举时间还未到,现在开外学恩科招来人做官,对其他参加科举的文人不公平,对太学监生也不公平。”

  张士甄点了点头,问道:“太子殿下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就像是上回对纳兰性德承认错误一样,他们的储君虽然总是搞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下臣们忙活,在勇于承认自己错误上,一直态度良好。

  至少在汉臣们之间,太子还是得人心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为君者应善于采纳谏言,太子显然具有明君之风。

  “并非如此,”胤礽摇了摇头:“孤所提及的召开外学新恩科,与科举实则并无关系。”

  “外交部初成立,需要大量懂得外洋文化、外洋语言的臣子注入,他们最好是能立即就上岗位干活的。通过这种方式上来的臣子,也并不需要去翰林院,或许这样的途径,会让您斥上一句于礼不和,枉顾先制,失了公允。”

  “可实际情况却是,大清需要在近些年派人乘船出去,此次外交部收上来的新官吏们,极有可能不会留在京城太久,会作为使者去出使各国,尤其是在贸易中为大清来带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西方各国更值得我们去探索。”

  “往年在朝廷急需用人的时候,汗阿玛也会命大人们举荐贤能,这些贤能有些也并非科举出身,但确有其能力,足以担当重任。”

  “被汗阿玛称呼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就是科举失意,屡次不中,中年以后才通过被举‘卓异’渐渐高升,可他却成为了为汗阿玛治河的能臣。”

  “大人们担心此举会令一部分心术不正之人投机取巧,不再潜心寒窗苦读诗书,转而想要通过外学升官发财,”太子温声道:“您且想想,大清派遣去外头的使臣,那可是代表着国家颜面啊!能是收一些歪瓜裂枣来吗?”

  “特殊时期采用特殊办法,也许你们会以为,今年招来的外学人才皆是幸运儿,但他们可是要出洋的,并非留在国内任职。”

  张士甄拧眉深思:科举出身的文臣恐怕还真不愿意出使外洋。毕竟无人知晓那大海之上会有怎样的危机,又是否会一去不回。即使回归,也未必能够升至高位,最多也就混成白晋、张诚这般官职。

  群臣窃窃私语,如今在外学之中学习的学子都是些什么人?

  一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家中有余财,父亲在朝为官,且家中有兄弟继承家业。

  这些人本身具有文学底蕴,从小饱读诗书,进入外学以后,又学习了科学与外洋语言,跟着外洋来的师傅,听他们讲述他国的文化。

  太子将该想到的都已经想到了,张士甄自无话可说。

  胤礽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做一盘番茄炒蛋,将番茄、鸡蛋都准备好,油放入锅中加热,然后将铲子塞到朝臣手中,等他们下手去炒。

  胤礽:如果这样他们还抗拒着说不要不要,孤也无可奈何,只能靠正在看戏的汗阿玛了。

  他看了一眼正在审视局面的康熙,无奈叹息:看样子汗阿玛真不准备帮孤了。

  张士甄百折不挠,越战越勇,继续提及:“殿下兴办外学,致使太学之中兴起学习外学科学之风,学子们不再潜心学习儒文经义,如此长久以往,岂不乱套?”

  胤礽精神一振,又夸张士甄:“张大人说得对!”

  张士甄:“……”

  又是并非如此来反驳?

  “孤也认为应当加强对儒文经义的教育,仁义礼智信岂能丢弃?那是刻入咱们血液中,灵魂之中的崇高道德!《礼记·大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孤欲做明德于天下者。儒之学者,具有仁爱之心,有正义凌然之气,修心修身兼济天下,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与精神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向往之的美好品德。弘扬儒之教育,利于治国,仅仅是让读书人学习,让太学监生及各地学堂教授怎么够?”

  “若有外洋人,崇拜我大清儒学,欲诚恳求学,大人可愿意不吝赐教?”

  张士甄想了想,沉吟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化憧憬儒学之蛮夷,臣不会吝啬。”

  “若有百姓,询问大人儒学,大人可愿不吝赐教?”

  “若有女子,询问您,您又如何看待?”

  太子连连追问,张士甄闭上了嘴,唯恐落入陷阱之中,不敢再言。

  “推广儒学教育,有利于国民道德修养的提高,孔子重教化,还道是‘有教无类’。儒者之襟怀广博,不应有偏见、歧视。唤醒人们向善之心,教化更多人产生修德修身之意,皆有利于国之发展。《横渠语录》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孤之敬仰崇拜,恨不能令全天下皆知儒之伟大,而今孤欲宣传儒学,令圣人之言传遍大清每一个角落,弘扬我国民精神,众位大人可答应?”

  就连如何宣传,胤礽都已经想好啦!

  就像之前雪灾那样立的“丁思孔”典型,他们还能立更多的清廉好官。

  在场的,身居高位者如王熙、吴正治,操劳一生为国为民。

  他最崇拜的杜太师傅更是桃李满天下,虽然太师傅回家乡养老带孙子去了,胤礽至今还记得太师傅对自己的谆谆教诲。

  朝中多少文臣深入贯彻儒之精神?

  从他的太傅们李光地、熊赐履、张英、汤斌,到各部院大臣陈廷敬、郭琇、张士甄等,都是政绩斐然,颇有民心。

  哪一个扯出来没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日后大街小巷之中,皆有小儿念叨子曰,寻常百姓也能说出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美好的精神品德与道德修养能够唤醒人们心目中对善的渴望与憧憬,他们有传承至今千年的儒学基础,是下至士大夫,上至帝王都深入贯彻的精神文明呢!

  太子对儒学的狂热崇拜,吓了朝臣一跳。

  西方传教士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传一下他们的主,到了太子这儿,那是要将儒之美妙传遍全国,传到外国去啊!

  说完这些,胤礽疑惑地问起来:“之前是谁在负责宣传呢?要不连宣传部也给正个名。”

  最好是个儒学大家,精通诗书礼仪,自己就在大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纳兰性德站了出来,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胤礽,沉声道:“因为臣此前负责书籍印刷管理一块,又有作品集流传京城,礼部宣传之事,亦是微臣在管。”

  胤礽给他黝黑黝黑的眼眸看得冷汗哗哗地冒出来,顿时打了个激灵。

  哦豁!怎么又是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