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灵异 >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 第二百三三章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二百三三章

作者:大团团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3-12-29 14:12:31 来源:免费小说

  帝王比划了一下胤礽的个子, 欣慰道:“也高了。”

  那慈祥的眼神,就像是辛勤耕耘的老农, 看到了自家养的小菜苗一点一点抽长发芽, 多少辛苦汗水,过程中有多么艰辛,也唯有老农自己能体会了。

  小苗苗长大了, 老农欣慰啊, 成就感充斥在心口,那满腔父爱关怀, 一直持续到了回到宫中。

  待众大臣退下, 几位儿子皆围绕在身边, 帝王坐在御案上, 将那一叠厚厚的弹劾参奏往上头一拍!

  “你自己看看究竟有多少人不满, 他们又是有何种理由来说服朕来阻止你, 惩罚你。”

  帝王神色冷凝,语气微重,不悦的目光一一扫过胤礽、胤祉与胤禛。

  这三位儿子, 是在他眼皮子底下拧在一起的, 他准许老三与老四跟着太子学, 还不知这两儿子学出了什么花样呢!

  胤礽对会有人弹劾自己并不感到意外, 甚至还和弟弟们交换了一下小眼神:看吧, 之前说的弹劾, 他们来了。

  他抓起了汗阿玛丢在书案前的奏折, 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了起来。

  太子认真阅读期间,康熙将胤祉与胤禛叫到跟前。

  “朕知你们跟着太子,现在已接触了外学与科学, 你们要学新知识, 朕不阻止,可若是因小失大,为了新鲜学识而忘记了基本的学业,可就别怪朕将你们都丢回上书房去从头学过!”

  帝王沉声说话颇具威严,他低头审视着两位儿子。

  太子诚然优秀,自小便善于学习,有过目不忘之能,那么另外两位阿哥呢?

  准许他们跟着太子学,他们可有学会太子好的一面,又会不会学坏,跟太子一样调皮捣蛋?

  康熙只要一想到万一以后儿子们都与太子一样惹他生气,就感到一阵窒息。

  要哄一个保成,就已经够他操心的了,若是老三老四也跟着那么学,那他定要下狠手去好好治一治他们。

  胤祉有一点点心慌,小眼神怯怯地不敢看帝王:汗阿玛突然就发怒了,害怕。

  之前还笑眯眯的,一回来就虎着脸,汗阿玛的心情如同六月天,一会儿晴天一会儿打雷。

  胤禛看出了汗阿玛是绷着脸在镇他们,并未真正生气,心里却也不慌,悄悄去握住了胤祉的小手:怕什么?爷陪着你呢!

  到底胤禛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在外人看来,三阿哥与四阿哥是一起的,都是太子亲自教的弟弟。

  胤禛别扭地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爷才不是看老三害怕想安慰他。

  两个儿子挨得近,个儿还比御案都矮,胳膊有衣袖挡着,康熙没看到他们之间的小动作。

  胤祉眨眨眼,回握住他:呜呜呜,四弟弟真好,万一他以后长不高,等他成年我就送他高跟鞋当生辰礼!

  太阳王路易十四同款高跟鞋,在法兰西畅销的,都传到大清来了呢!

  胤礽忍不住抬头说了句:“汗阿玛您别吓唬弟弟们,弟弟们还小,儿臣看了心疼。”

  康熙瞪了他一眼:“看你的奏折去!还心疼,都是朕的儿子轮得到你心疼?”

  帝王低下头,开始考校起儿子们的课业。

  从诗书礼仪,到儒学经义,《周易》、《尚书》、《大学》、《中庸》……

  凡是帝王提问,无论是引经据典的背诵,还是释义解答,甚至个人见解,二子皆回答自如。

  康熙皱起的眉头渐渐松开,眉间似有喜色,心情也随着两位儿子的优秀表现变得好了起来。

  帝王满意颔首:“倒是不曾荒废了学业,比朕想象中要好得多。”

  太子的声音也从边上传来:“当然了,上书房的考试可不轻松,三弟弟与四弟弟都是经历考试的人,儿臣接他们来与太傅们都商议好啦,如果他们有谁没能通过考试就要回去重学。”

  康熙可没经历过考试,他少年时勤恳好学,更因沉迷学习,而伤及身体,最终是在太医与太皇太后的劝说下才收敛了学习的劲儿,那时候他已经是皇帝了,心里没底气,肚中没有墨水,每日都如饥似渴地学着。

  相比起来,康熙觉得自己儿子们可幸福多了,他对比自己经历,觉得儿子们一个个可都是蜜罐子里长大的。

  康熙不禁自得地想:正是因为有朕在,他们才能有现在这样安逸的条件,有优秀的名师来教他们。

  他希望每一个儿子都能成才,不仅仅是对太子要求高,对其他阿哥们要求亦不低。

  帝王有些好奇上书房如今的考试情况,他不禁问道:“你们平日多久考试一次?考的是哪些知识,评分又是如何来评的?”

  胤祉见汗阿玛心情不错,大着胆子回答道:“儿臣每个月都有月考,有科目考,有综合考,先生喜爱出题,原先一题两题不足以考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于是时常出卷考试,最多时一天要考四场。考试评分按百分评,文科若是低于八十分、理科若是低于六十分则重考重修,写文章则按照甲乙丙等,由四位先生分别批阅,取平均分……”

  康熙意外道:“考试竟这样频繁?”

  胤礽帮腔道:“上书房的课业可一点都不轻松,阿哥们的学习强度是很大的,每日至少有四个时辰在学习文课、武课,如今三弟弟与四弟弟能有半天跟着儿臣,儿臣既然与太傅们约好了不让他们影响上书房课业,先生们的考试只会更严格。”

  “汗阿玛,三弟与四弟还分别写了文章,有关于实践后的感想,您要看看吗?”

  话都给胤礽说完了,康熙考校儿子的兴致顿时就被别的事引走。

  “竟还写了文章,拿来让朕看看。”

  这回都不用胤礽帮忙说话,胤祉与胤禛自觉就去将写文章的册子带来。

  是的,册子,就跟胤礽的日记本似的,用线装订好,从二人跟着胤礽见世面开始,几乎每一天都有见解写下,从稚嫩到成熟,从幼稚的思想转变为更加贴近现实的思想。

  胤祉喜爱提出质疑,胤禛喜欢刨根问底,同样是一件事,胤祉会问“为什么不那么做,要这么做?”,胤禛会问“为什么这么做,意义在哪里,原理在哪里……”

  这二位在康熙担心会跟着太子学淘气的儿子们比帝王想象中更要优秀,而太子也将他们教的很好。

  帝王放下两本写了有近半的册子,转问胤礽:“你哪儿来的精力,又是教弟弟们,又能搞出那么多事来?”

  胤礽瞪圆眼眸,气得鼻孔喷气。

  什么叫搞出那么多事?!

  “《道德经》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儿臣教会弟弟们的是如何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交给他们学习科目本身,弟弟们会优秀如斯,虽有方法所致,却也是勤恳努力,一点一滴自己积累出来的,他们肚中墨水会有多少,在于他们自己,儿臣可控住不了,所以儿臣也没在这上面花多少时间。”

  胤礽哼哼唧唧,嘀嘀咕咕:“哪里有搞什么事情了,儿臣矜矜业业干活,还不是为了您与大清。”

  帝王冷冷道:“看完了吗?”

  胤礽:“……”

  “既然看完了,说说你的想法,别事事都指望朕给你兜着,你看看如今弹劾你之人,遍布朝堂之中,从一品大员到五品小官,皆有不满于你的声音,朕之太子,不过短短时日,在朝中已是千夫所指,当真是厉害的很。”

  康熙气狠了:“朕此前就与你说过,莫要急于求成,外学之兴,已有威胁本国学风之势,莫不是真以为朕不会下手去阻止外学发展?”

  胤礽无辜道:“若如此做,陈大人恐怕会启奏汗阿玛收回成命。”

  国库正在赚大钱,大量的外洋交易,巨额关税利润,通商以后虽会有海盗、商品竞争等隐忧,却利大于弊,隐忧可下手去解决,到手的好处可是大家明晃晃都看见的。

  帝王拍案横眉怒斥道:“朕要说的不是这个!”

  胤祉打了个激灵,眼看汗阿玛开始吼太子,急切地左顾右看。

  胤禛按了按他的手,示意他稍安勿躁,二人悄悄退后了些,坐在距离稍远的位置,竖起耳朵听太子与汗阿玛的谈话。

  “儿臣知道汗阿玛想说的是若是外学发展过盛,传统儒学、汉学可怎么办,”胤礽温声道,安抚般地摆摆手:“您别激动,儿臣当然是有主意的。”

  “大人们想要弘扬儒学,想要祖制,汉学兴盛当然可以啊,那是咱们治国之本,怎么能忘记了,外学要推广,儒学与汉学更要加大推广力度呢!”

  胤礽笑眯眯地晃晃脑袋:“儒学提倡文人具备美好的品德,多好呀!忠君爱国,正义廉洁,最难得的便是知行合一,古时候有孔子、孟子,汉时有董仲舒,宋时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学百花齐放,各有所说却也薪火相传,一代一代继承、改变。文人们爱听,那就大力宣传着。儿臣也觉儒学很重要,正是因为它,才会有像太师傅,陈大人、丁思孔、于成龙等又有责任心,又仁德的好官。”

  “咱们要弘扬这种美德,但是他不是一成不变的,儒学也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在儿臣看来,儒学与新兴外学、科学并不冲突,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东西。”

  弘扬外学是为了接触世界,为了与世界各国交流。发展科学是为了改善百姓们的生活,让人们能够生产出更多粮食与衣裳,也是加强国力。

  “众位大人们与汗阿玛说的都没有错,儒学是大清思想之根,儿臣也赞同。”胤礽可一点没打算将儒学给抛开,他从小就学这些,将“仁德”二字印在脑海中,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心的好少年,又怎么会像大人们弹劾的那样“忘了本”呢?

  “仁、义、礼、智、信,多么重要啊!前朝继承自宋时儒学,我朝则对前朝旧制生搬硬套,如今新学已然萌芽,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何不建设新儒学,继承与发展大清自己的儒学呢?旧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变得开放一些,可以吸收融汇、兼容并包,这才是符合大清向世界张开手的现实。”虽然大清的这双手,是胤礽硬抱着汗阿玛去扯开的。

  胤礽将诸位大人群起攻击的点儿变着花样来夸赞:“大人们有危机感,儿臣能理解,儿臣觉得得做一些让大人们放心的事,不如明儿就开会让宣传部将我传统儒学大力发扬起来,儿臣相信,在外洋人深入了解大清的现在,儒学不仅仅能够影响到大清国内,更能将这种美好的品德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康熙给他吹得脑子嗡嗡响,满脑子都是“明儿就开会”,“让宣传部宣传”……

  “这就是你想出来的办法?”帝王深思起来:反其道而行之,文臣们担心太子弃儒学于不顾,反而兴盛外学科学,如今加强宣传,表露态度,既可安人心,又可稳局势。

  “儿臣最喜爱儒学了,儿臣从小就在它们的影响下长大呀,怎么会忘记了刻入灵魂血液之中的国之精神呢?”

  胤礽露出了心虚的神情,对了对手指,委屈道:“唯独有一点儿臣做不到,那就是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儿臣还是有人欲的,也许是儿臣修炼不到家,若是哪一天真的成圣人,恐怕就知道什么样的感情能灭了欲/望了。”

  康熙一口老血梗在喉咙口。

  “早先是平国库,成立大清银行,借着朕肃清吏治好歹将本金给要回来了,这回又将玉器之利送给国库,朕看你已经是个没人欲的大圣人了!”

  帝王可不是在称赞他,那没好气的语调,显然是在责怪呢!

  胤礽笑了笑,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写好的“未来五年花钱计划”上递给了康熙,狗腿道:“汗阿玛您看看这个。”

  康熙:“……”

  好家伙!

  他不仅将已经送去的九百万两怎么花写好了,甚至连之后的几个月,几年赚到的利润怎么花也一并都列了出来。

  每一项花销背后皆有其用意注释。

  此前还有些怒意的帝王皱起眉头,一目三行地将胤礽所写的计划看完。

  这些计划,有的可行,有的则需更改,康熙想了想,反而勾起了唇:“陈廷敬知道你的计划吗?”

  胤礽惊讶道:“儿臣有事当然是先与汗阿玛商议了,这种大事,需汗阿玛点头首肯,儿臣才会继续上奏去内阁。”

  康熙道:“嗯,既然不知道,朕明日朝会就将它送给陈廷敬看看去。”

  胤礽小声道:“就不能私底下送?”

  当朝就送,他几乎能预料到陈大人会用怎样不可置信的目光来瞪自己了。

  “不是你说要朝会上召人来商议宣传儒学之事?”

  帝王眯起了眼,心情已然转好,倒像是打算将太子送钱给国库一事轻拿轻放了。

  “朕看你鬼点子有不少,之后不如想想该如何让内务府有更多收入。”康熙淡淡道,瞥了一眼像小鹌鹑一样依偎在一起的三阿哥与四阿哥,朝着胤礽努努嘴:“未来你的弟弟们皆会长大,出宫建府,内务府可少不了钱。”

  胤礽僵了僵,不可置信:那是您的儿子,您不想着怎么养,还要儿子帮您养儿子?!

  胤禛与胤祉眼瞧着汗阿玛真的就息怒了。仿佛从一头发怒的狮子变成被顺了毛发的大猫,还眯起眼睛摇了摇尾巴……

  胤禛已经无话可说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太子真乃神人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