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种麦子喽
天福十二年(辽大同元年,公元947年)5月,后汉高祖刘知远自太原高歌猛进,剑指汴梁时,辽世宗耶律兀欲正心急火燎率辽军主力回师上京临潢府要去争夺皇位,根本没心思管中原的事情。
耶律拔里得是辽世宗的堂叔,贪鄙狡猾又残忍无比。为了压制此起彼伏的汉人反辽浪潮,他不时捕捉无辜的百姓,诬称他们图谋叛乱,当众施以断手、毁容、挖眼等酷刑,然后再放火烧死。
他随身携带各种刑具,居所也悬挂着人的内脏四肢,坐卧饮食都以杀人为乐。
他日常穿着赭黄袍服、乘坐天子车仗,得意地宣称:“汉人是绝对不敢做的,但咱们契丹百无禁忌!”京城内的珍宝财物美女,几乎被他和属下掠夺一空。京城中的美女被劫掠全部分配给契丹人,供契丹人享受。
20万汉军却敢怒不敢言,只因当初杜重威限领20万大军投降的时候,武器铠甲军械数百万件,战马4万多匹,全部上交给契丹人了。现在这20万汉军手无寸铁。
因主力都随兀欲回国争夺帝位,城内辽军实际不满三千,而中原投降的晋军足有20万。拔里得为掩人耳目,严令军需补给要按照一万四千人的份额供应。多余部分,全都进入他个人囊中。
他对城中汉军处处设防,不仅禁止携带武器,还屡次无缘无故地裁汰士卒,并克扣汉军粮饷转发给辽军。为防汉人离城逃走,他甚至吩咐守门辽军:“但凡汉人靠近或窥视城门,格杀勿论,以儆效尤!”
20万汉军被逼的没办法了,把木头削成长矛,被逼围攻契丹人。
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有“盛世”“中兴”这样一些时期。宋朝在历史上则没有这样的称呼,是宋朝比较贫困吗?恰恰相反,宋朝算得上是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
那么,既然是最富有的朝代,为什么却没有“盛世”“中兴”呢?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宋朝整整三百年,都算是“盛世”,都算是“中兴”。
没有哪一个时期在整个朝代中特别突出,因此反而就没有被历史学家特别提出来,命名为“盛世”或者“中兴”。
\u0000那么,为什么说整个宋朝都是“盛世”“中兴”,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u0000第一,宋朝的政治最开明最稳定,没有出现其他朝代那样的乱政。宋朝的政治在中国古代是最开明最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宋朝的皇帝权力都不大。
宋朝的皇帝并非都是英明神武的,甚至还出现过神经不正常的疯皇帝,生命不健康的病皇帝。但是因为他们的权力都不大,因此,他们的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并不影响朝政大局。
二是宋朝的大臣们都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宋朝和其他朝代一样,大臣们也有朋党之争,也有相互倾轧。但是,因为皇帝的权力不大,皇帝也不杀大臣,因此大臣们不需要看皇帝的脸色行事,不需要以皇帝的意志为风向标。
这和唐朝、明朝是截然不同的,唐朝、明朝的朋党之争,都以“争宠”为目标,宋朝则不会。正因为宋朝大臣们的人格都比较健全独立,因此,乱政的时候不多。
\u0000以上两点,让宋朝的政治处在一种开明稳定的状态。而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稳定对国家再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稳定,政策不朝令夕改,因此老百姓可以有大量的时间,专专心心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国家才会很富裕。
\u0000第二,宋朝在外交上以和为贵,发动战争少因而对百姓的劳役也很少。说宋朝发动战争少,很多人可能觉得是乱说,其实不是。北宋在“澶渊之盟”签订以后,一百多年来,就再也没有和辽国发动过战争。和西夏偶尔打一下,并不多。
和金国的战争也是在北宋末年。当时宋军之所以不堪一击,根本原因就是“百年不知兵”。南宋时候,除了初年和金国的战争外,后来和金国又打了三次,一次宋孝宗北伐,一次韩侂胄北伐,还有一次是金国被蒙古狠揍后,主动打南宋,最后就是和蒙古的战争。
相对来说,南宋的战争多一点。但是与汉朝、唐朝比较,其实算是少的。因为战争少,老百姓劳役就少,也可以留大把的时间来搞生产。因此大部分时间,老百姓的生活都比较富裕。
\u0000第三,宋朝的国土面积不大,相对比较好管理,国内动荡不多。宋朝的国土面积虽然少,但是都主要集中在富裕的地区。北宋时候有中原、巴蜀和江南,都是肥沃之地。
南宋有巴蜀和江南,也是肥沃之地。因为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因此,宋朝国内很少有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是没有,而是规模都比较小,很容易就打下去了,没能形成全国性的灾难。
\u0000由于有以上三个原因,因此整个宋朝一直都是“盛世”,我们只需要看看《东京梦华录》,看看《清明上河图》,再看看南宋临安的盛世美景,就很清楚了。
《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结束语:1000多年前,宋朝就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家出现了。宋初的皇帝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简而言之,这些都是开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为显着的特征)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的转型。
这些具有革新精神的统治者严重依赖于精英的士大夫阶层,这个阶层通过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而形成。因其所受的教育及自身所具有的经验……
清朝被人津津乐道出“明君”,但是一个只出明君,少有贤臣能臣的朝代其实也挺悲哀的。多的就不说了,懂的自然懂。
\u0000宋朝真正闪光的地方在于贤臣能臣不绝,比如被梁启超誉为“完人”的王安石
\u0000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u0000王安石变法如果能成功,中国早1000年进入资本主义,后面也不会有“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了”
日月重开大宋天,其实是指元末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重新建立了一个宋朝。
\u0000当然,这个韩宋和之前的赵宋并没有什么传承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叫重开大宋天,表示重建宋朝,传统华夏文明。
\u0000因为韩林儿是小明王,所以用日和月来表示,并非指后来篡宋的朱明王朝。
\u0000小明王建立的宋朝政权时间延续很短,但却代表了元末汉族人民的对故国的思念。
\u0000后朱八八谋杀宋帝,篡夺权位。韩宋政权夭折。
\u0000从某种程度上讲,韩宋政权的存在,是当时中原人民反抗蒙元暴政的一面旗帜,为驱逐蒙元恢复汉家江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u0000而作为韩宋政权下属的朱八八,是采用谋权篡位的手段建立明朝,得国不正。
\u0000可笑的是,一些明粉连最基本的历史都不了解,还要嘲笑赵大的黄袍加身。
\u0000可是最起码赵大还是一个忠厚之人,对柴氏一族极尽优待。而朱八八的明朝,完全建立在韩宋的血腥之上。宋帝韩林儿被无情的谋杀。
蒙古族,还有蒙古国。但是蒙古族倔起,很晚,蒙古族在唐朝,汉朝以前,还没有蒙古族,直到宋朝才崛起。。所以蒙古族是如何成功的,这都是唐朝灭亡的结果,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大乱斗,少数民族趁机崛起,负担留给了宋朝,所以最好,蒙古族,坐山观虎斗,看金宋互相残杀,蒙古人做最后一击,彻底灭亡汉族江山,彻底将汉族,打入黑暗之渊。
《元史》的祭祀志里有明确的记载: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
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
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
均未提及人殉之事,甚至于叶子奇还以古代的人殉与厚葬之俗作为反例,感慨元代的薄葬乃“旷古所无之典”,符合葬以安遗体的意义。
宋军,算的上保家卫国的军队?
\u0000如果是,那么后人为什么会辱骂这支保家卫**队,还起来了些侮辱性绰号,死了那么多宋军将士在某些后人眼里就是一排数字,崖山战役那么惨烈,却被某些后人认为活该(这些人脑子有病吧)。
\u0000如果不是,那他们到底算什么……
“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破残,十室九空。询其所以,皆缘金人未到而溃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袭逐之师继至,官兵、盗贼劫掠一同”
“时军卒多掳掠妇女,人有三四,每随军而行,谓之老小。方韩、刘自建康、镇江更戍,既而刘移屯池州,韩复分军江宁;王燮往湖南;岳飞自江外来行在,即至九江;郭仲荀赴明州。老小之行,已数十万人也”
“金人复取河南之后,张七郡王军至南京各属县,往往虏掠良人妻妾,夺取财物,其酷无异金贼,百姓之心皆失所望”
“王师所至,城邑一空,破蔡州则杀蔡州之民,入海州则杀海州之民,夺宿州则杀宿州之民,京西、陕右往往皆然,非所谓拯民于水火之中也”
癸亥,监察御史韩璜言:“臣误蒙使令,将命湖外,民间疾苦,法当奏闻。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
询其所以,皆缘金人未到而溃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袭逐之师继至。官兵盗贼,劫掠一同,城市乡村,搜索殆遍。
盗贼既退,疮痍未苏,官吏不务安集而更加刻剥;兵将所过纵暴而唯事诛求,嗷嗷之声,比比皆是,民心散畔你脑子是不是有病?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然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
或单骑出游,从者奔走道路,不知所之。左、右牙指挥使张颢、徐温泣谏,渥怒曰:“汝谓我不才,何不杀我自为之!”二人惧。渥选壮士,号“东院马军”,广署亲信为将吏;所署者恃势骄横,陵蔑勋旧。颢、温潜谋作乱。渥父行密渥迁出于外,以其地为射场,颢、温由是无所惮。
渥选壮士,号“东院马军”,广署亲信为将吏;所署者恃势骄横,陵蔑勋旧。颢、温潜谋作乱。
杨渥言语怼人后的行为也完全说得通了,威望不行过于年轻,所以他只能从徐温二人手中夺权,结果被这俩人反杀。真要说黑点的话就是他年轻没经验,真的不是五代史评价的“猜忌”。手下都磨刀霍霍了,他不动手就是任人宰割。因为那个时代就是一个下克上成风的时代,就算是强如柴荣和李存勖,都面临下克上,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
五代史演义:
吴王杨隆演病危,徐温自升州(南京)入朝与朝中廷臣商议储君继任事宜,廷臣皆道:“昔日蜀先主(刘备)曾对武侯(诸葛亮)说道,若子孙无德才,君可取而代之……”未等说完,徐温怒道:“你们这是什么意思,我若想窃此尊位,早在我诛杀张颢(同为杨行密临终托孤之臣)的同时即可做得,又何必等到今日?杨氏至今已传三主,即便杨氏无男有女,我亦会拥立。再有妄言者,立斩不赦!”
这么无耻的人,挺好奇杨行密是怎么选的托孤大臣,19岁的杨渥被徐温架空,侮辱,谋杀真不奇。。。
因为杨渥平时行为不检点,杨行密托孤的张颢、徐温上书哭着劝阻,哪门子的哭?人家爱玩你作为重臣应该高兴才是吧?除非是诸葛亮,董允这样的忠臣才会这个表现吧?而且就因为爱玩就能起了杀心?
杨渥的反应:杨渥怒曰:“汝谓我不才,何不杀我自为之。“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个油盐不进的二代,但是仔细一想,以杨渥的脑子临死前都能差点成功策反要杀他的士兵了,会说这种话大概率不是空穴来风,南吴的那些将军们趁着老吴王去世欺负少主,比如观察使王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