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家父宋徽宗:开局被迫登基 > 第169章 取暖神器蜂窝煤

家父宋徽宗:开局被迫登基 第169章 取暖神器蜂窝煤

作者:老猎人格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10 07:04:34 来源:88小说

第162章 取暖神器蜂窝煤

第二天,日上三竿。

由于昨夜忙到太晚,赵桓今早醒来的时候就已经九点了。

皇帝虽然也是众多官员中的一个,但是好在不用应卯,也没有哪个官员敢不长眼的拿着签到本让皇帝陛下签到。

早晨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穿衣洗漱,赵桓来到福宁殿前的广场上。

这个时间段,做早课已经有点名不副实了,课间操正合适。

于是,赵桓扯着嗓子喊道:“集合啦,接下来开始做第八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

赵桓的一句话,像是吹响了集结的号角。

顿时从福宁殿、下广场、待诏房涌出来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宫女太监,在赵桓的后方排列整齐。

赵桓很满意,大声道:“不错,以大总管为核心,呈体操队形散开。”

宫女太监一边向两边散开,一边张开双臂寻找着准确的位置。

赵桓站在前方,一边做一边大声说道:“原地踏步走,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立定。”

“第八套大宋宫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现在开始。第一节,伸展运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四二三四,五六七停。”

……

“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我看到了你们的活力,解散吧。”

“啪啪啪啪”

新的一天开始了。

上午是处理奏折的时间,赵桓的旨意昨天已经传达到,今天通政司送来的奏折果然少了许多。

熟能生巧,赵桓现在处理奏折已经摸到了一点小窍门,比如这一封奏折。

奏折是吏部尚书杨尔明上的,奏折的大致意思就是请求辞官归家。

本来呢,徽宗年间,杨尔明由于受不了徽宗皇帝的胡闹已经辞官回乡了,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

徽宗皇帝驾崩后,蔡京便写信邀请杨尔明出山。因为杨尔明是曾经的吏部尚书,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蔡京担心因为徽宗帝无后导致的朝堂混乱,因而请杨尔明出山帮着稳固朝堂。

这一年,杨尔明已经六十六岁了,在宋代,这绝对算得上是高寿了。当时,蔡京也答应了,朝堂稳固以后,就许他辞官归乡。

因此才有了这样一封辞官的奏折。

杨尔明虽然也是一个名臣、政治家,但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治世能臣太多了,没点特色想被人记住不容易。

恰好,杨尔明就是有特色的,而且这个特色具有浓厚的八卦色彩,杨尔明天生下来就没有下体,史书上记载说他生而残缺,貌似阉人。却出将入相,文德武功,被称为宋朝第一奇人。

这是个人才,赵桓不想他这么早就退休。首先满朝文武,赵桓有印象的不多,其中属于好官的更是没几个,这个杨尔明就是有名的好官,治世能臣,还两袖清风。

其次,他记得,历史上的杨尔明辞官后又活了十几年,现在还远远没到大限的时候。

意见当然是不同意,目的当然是为了让杨尔明继续为大宋发光发热,但是这措辞得婉转一点。

于是,赵桓提笔就写下了教员语录中的一段话。作为一名党员,怎么能不熟读教员语录呢。

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

摆在我们的面前

看我们敢不敢承担

担子有轻有重

有的人拈轻怕重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

自己拣轻的挑

这就不是好的态度

最后,赵桓写道:“大宋百废待兴,请先生帮我,为大宋更美好的宋天而战!”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杨尔明应当是可以理解的吧,赵桓表示自己绝不是在压榨剩余劳动力。

批阅奏折的途中,回到本来岗位的曹公公来传:“有三个工部的铁匠前来复命。”

“宣进来,不,直接让他们去御花园候着。朕也去,稍后,摆驾御花园。”

“是!”曹公公应了一声去做安排了。

御花园,三个铁匠神采飞扬的站在一旁,地上则摆放着几样工具。两个宦官正将一些煤炭粉加黄土和水调匀,等待一会实验。

赵桓进了御花园,三人忙跪下行礼,赵桓摆手示意其免礼。

“打造好了?取来朕看看。”

刘洪将手工蜂窝煤机递给赵桓,赵桓拿在手里摆弄了两下,和前世用过的相差无几。

赵桓将手工蜂窝煤机用力的按进煤粉调和物里,然后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推动另一端连接着尖刺的杆子,一块完整的蜂窝煤便脱落下来,形状规则,孔洞圆润。

“不错,朕要的就是这个。这个是谁做的,朕另有封赏赐。”

“都是陛下的设计精妙绝伦,卑下人等不过是照本宣科。”老大哥唐昊站出来回复陛下。

“那就都赏。真再来看看其他的,煤架子最是简单好做,赵桓试着夹了一下昨日做好的蜂窝煤,很稳。一切都好,就是对比起来,昨天的蜂窝煤很丑。”

煤炉和烧水壶也都打造好了,赵桓取了火折子,先是点燃了木炭,待火势渐旺,然后才将煤球进去引燃。

煤炉平时只需要盛放四块煤球,晚上保持火种彻夜不息的时候才需要将五块填满。

自有宦官去打满了水,赵桓将引燃的两块煤球放在煤炉的下方,然后在上方放了两块干的煤球。

打开下方的通风孔,约莫过了一柱香的时间,火苗已经蔓延到最上方的煤球。将烧水壶放上去,然后开始计时。半个小时左右,烧水壶发出了嘹亮的哨声,水确实已经开了。

铁匠、侍卫、旁观的宫女太监都惊的合不拢嘴,此物当真神奇,以后有了煤炉,家里便不用每日都引火做饭了。

经过一番试验,两块蜂窝煤在通风的情况下,可以燃烧一个时辰,可以够一家百姓做饭并且烧开两壶水。倘若是封闭了阀门,不那么通风,两块煤球则可以坚持**个时辰。

“以后你们三人就负责打造蜂窝煤相关的用具,工部的其他安排可以一概不听,俸禄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三倍。”

“过些日子,朕会安排人采购一大批用具,你们做好准备。”

“谢过陛下!”

赵桓看着激动异常的众人,大声说道:“让我们为了更加美好的宋天而战。”

蜂窝煤的事告一段落,赵桓又马不停蹄的传唤陆炳,叮嘱他将昨夜写好的商业计划书原封不动的交给袁宗皋。

当下正值夏季,对于蜂窝煤取暖的需求不高,刚好可以趁机多生产一大批货来应对冬天旺盛的需求。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纯靠人工的时代,即便是安排两波人昼夜不停的干活,一天能产出十万块蜂窝煤就不错了。

根据史料记载,嘉靖时期的北京城人口接近百万。就算只有一成的人用蜂窝煤,每天的需求就有五十万块,产能远远不足。

到时候再慢慢扩大规模吧,冬天应该会有不少闲下来的百姓。

下午是庭讲的时间,就是有名的大学士来给皇帝陛下上课,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农事马政、治国之策、风土人情等,主要看授课的大学士想要讲的是什么?

今日讲述的是弘治年间出自翰林之手,传抄于淮北一地的劝农书,显示了朝廷劝农、兴农的苦心,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大学士刘芳,诵读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也。言君能举用善人,置之禄位,教诲不能之人,使之才能,如此则民相劝勉为善也,农者,百业之本也,农兴,则百业兴,农衰,则兴乱之世,不久矣……”

众人连连点头,称此文文采斐然,属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赵桓听得一脸懵逼,这说得是啥,劝农书就是这么劝农的?

自己怎么说也是大学本科毕业,好歹也是读过半车书的,自己都听不懂说的啥,百姓能听得懂?

难道劝农就是百姓在一旁劳作,地方官员在一旁念经?满篇都是农为本,开口就是尧舜禹汤,不讲种子,不讲虫害,不讲水利,不讲农具,这听来有何用?背地里怕是要被百姓耻笑吧。

劝百姓耕田?

这还用劝,耕田都不见得吃饱饭,为了活下去,大宋百姓根本就没有什么懒散闲人。

刘芳注意到陛下认真思索的样子,心里一喜,:“陛下这是听进去了呀!”

于是正了正衣衫,挺直了腰杆,翩翩然的看向赵桓,说道:“陛下以为如何?”

被打断了的赵桓,看着眉梢都带着得意的刘芳,心里喃喃自语,得意个什么劲,全都是辞藻华丽的废话,有个屁用。

脸上却是瞬间换上了大有收获的表情,开口道:“这篇文章当真是精妙绝伦。”

说完,赵桓愣了一下,这是被某人给传染了吧。

下一刻,赵桓又开口道:“此文章如此精妙,得让更多的百姓知道啊!朕在宫外有个皇庄,不若同去,让庄里的百姓也听一听劝农书,他们一定会倍受鼓舞。”

“这……这随便出宫不太好吧!”刘芳支支吾吾,好好的庭讲,怎么就突然要出宫去地头给百姓们读文章了呢。

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这叫什么事啊。

众人也是纷纷反对。

“陛下,万万不可,出宫劳民伤财啊!”

“陛下,此文纵然精妙,令人传抄各地即可,何须陛下亲去啊!”

“陛下,传世名篇何其多也,不能都出宫啊。”

“便服出宫即可,皇庄就在城外,一个时辰就能来往,何来劳民伤财一说。”

“刚才众卿口口声声说农为国本,朕看看国本也不行?不知本,国家如何长治久安。”

“陛下九五至尊,君权天授,岂可便装出行,威严何在,被百姓看到陛下和普通人无异,容易滋生乱民之心,不利于江山稳固啊。”

赵桓严厉呵断了对方的话:“想我大宋太祖皇帝,永乐皇帝、宣宗皇帝,哪个不是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何以朕需要保持威严,脱离百姓?高高在上的是皇权,不是朕。”

刘芳心里大骂,:“真他妈的是猪队友啊,这是能拿在宋面上说的话吗?”

“是你们听朕的,还是朕听你们的!小曹,摆驾!”

赵桓当先下出了门,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刘芳咬牙说了句,:“跟上呀,去喊杨首辅来。”

既然是便服出宫,当然不会走正阳门,东安门前,守将看着皇帝和仅仅跟随的人当即打开城门放行。

出了城门,赵桓上了准备好的马车直奔而去。

这时,一把年纪的蔡京姗姗来迟,恰好晚了一步。

“刘芳,你来说说怎么回事?陛下好端端的为何想要出宫。”

“首辅大人,都是因为刘墉口无遮拦,惹怒了陛下。”刘芳避重就轻的说道,实际上他也没觉得自己有哪说错了,完全是躺枪。

“刘墉说什么了?”

“说陛下要保持皇权威严,最好不要随意出宫。”

“不知所谓,怎可这样和陛下说话,尊卑不要啦,不要觉得陛下年幼就胡言乱语。”

“跟着吧,陛下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刘芳,一会你好好的把劝农书再讲一遍,陛下满意了自然就回来了。陛下是知道轻重的,端不会做什么无礼的事情的。”

安平村位于北京城东十五里,是一个规模较小的皇庄,三百户人家帮皇家打理着五千五田地。

六月天气正热,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这个时候小麦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缺水。因而,家家户户的壮劳力都在忙着引水灌溉。

马车停在路边,曹公公贴心的撑起了华盖,赵桓示意不用。

“劳烦相父过来一趟,厚熜真是过意不去。刘芳大学士说农为国本,朕深以为然。就想着这么好的文章,怎么能让它局限于淮北一地呢,应当让其它地方的百姓也倍受鼓舞啊。”

“陛下心系百姓,此乃大宋之福气。只是,劝农书未必有陛下所想的那般立竿见影。”

“便是有一些效果也好。伸手摘星,即便一无所获,也不至于满手污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