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五百九十八章 朱棣无奈发现最傻的是自己

京城。

“咳咳。”

天气转凉,朱元璋很久没有微服私访了。

“今日天气不好,圣人,我们要不然等个好天气再出宫吧,不急于一时。”

看着朱元璋咳嗽的态势,李道信内心忍不住的揪起,开口劝慰道。

俗话说老小孩老小孩。

具备仁孝良善之家风,家中的老人活的越像个小孩,不过这是需要经济基础支撑的,温饱线上挣扎的人,连小孩都要早早的自立,何况劳动力下滑的老人呢,为生活而奔波才是生活的常态。

“几天了也不见好转,以前咱去得,现在也能去,咱好得很。”

朱元璋一脸的不满。

老脸上满是皱纹。

“圣人,不如我们去文华殿?那里如今也很热闹。”李道信哄着。

“不行。”

“咱说的话没人听了不成,今日就得出宫。”

朱元璋固执的谁都劝不住。

自己有好儿子,有好孙子,后辈成器咧,就像传统的农民思维,最让朱元璋自豪的,永远是子孙后代,而不是旁的事物。

哪怕朱元璋当了皇帝多年,始终还保留一丝农民思想,晚年的劳苦忧虑,随着燕王父子的入京,一切让他忧虑的隐患都消失了。

仿佛放下了重担,几年来,朱元璋活的从来没有这么安逸过。

李道信劝不住,内心也不想让老人失望。

洪武三十四年后,眼前老人的身体就肉眼可见的下滑,状态一日不如一日。

“尽量满足圣人吧。”

李道信内心暗想。

不过李道信坚持,必须乘坐马车,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走动,太过辛苦,以免加重病情。

朱元璋考虑了一番,终于点了点头。

的确,他走不动了,前些年走一天都可以,如今才走上半个时辰,自己就感到疲乏,朱元璋长叹一声,“岁月不饶人啊。”

李道信的安排下。

马车刚出宫,朱棣亲自赶来了。

朱元璋从车窗伸出脑袋,还不等朱棣开口就先破口大骂,“你个不孝子,咱老子要出去走一走,你还拦咱,是不是看咱老了,仗着自己年轻,就敢不听咱的了。”

朱棣被骂的一头雾水。

露出苦笑上前解释,“父皇,儿臣随你一起去啊。”

原来朱棣是要来陪一陪父亲。

朱元璋双手搭在车窗檐上,老眼上下波动,打量了朱棣一番,最后露出笑容,开怀不已,“上来吧,咱们父子共乘。”

“诶。”

朱棣仿佛寻常的农家儿子,憨厚的答应,也不要人搀扶,自己爬上了马车。

看到儿子动作干净利落,朱元璋又欣慰又羡慕。

“伱早就打定了主意。”

看到朱棣一身便服,朱元璋醒悟过来。

“得知父皇今日要出宫,儿臣便忍不住了,跟着父皇出去游玩,比在皇宫里有趣不少。”

“你可不能偷懒。”

朱元璋指责道。

“父皇,儿臣几年的辛苦,容儿子偷懒一日吧。”朱棣笑道。

两父子逐渐安静。

“咯噔,咯噔。”

马蹄踩在石砖发出清脆的声响。

李道信和马夫坐在前头。

周围有骑马的,也有走路的,散开了老远。

马车从西华门离开皇宫。

西华门的北边是大庖厨,原来是供应皇宫的大伙房,后来在朱高炽的改革下,由皇宫事务局承办,改成了用工制度。

主要负责六科,三院,六部等官员和宦官,乃至侍卫,杂役们的用餐处。

每日的蔬菜瓜果肉食饮品茶叶,从市场上采购。

“你的儿子,是个一心为民的,比你和咱做的都好,只是呢,正如他所言,万事有度,过犹不及,你要看顾他,免得他犯错。”

朱元璋放不下的,永远是子孙后代。

中国人都是如此。

到死也忍不住的操心。

哪怕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也要嘱咐子女又嘱咐,生怕自己离开后,子女们过得不好,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糟粕也有精华。

“有父皇盯着,儿臣和炽儿都不会犯错的。”

朱棣笑道。

朱元璋摇了摇头:“你和你的哥哥们不同,他们不成器,死的早,让咱伤透了心,你则生龙活虎,好得很,以后啊,你不光要只知道打仗。”

朱棣连连点头,极为的孝顺。

乡村有社学。

县有县学。

州府有州学。

省府有府学。

国子监有四所。

街道上,本来是上学的日子,却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少年们。

他们穿着工字装,或者中制装,又或者奇怪的服饰,腰间挎着刀具,甚至有背着弓箭的,在街头大声的喧哗,一副天下老子第一的模样。

弓箭社、投壶室,竹球场、蹴鞠场等地,这些游家子们最常见。

“不好好读书,不懂得珍惜。”

朱元璋不爽的骂道。

恨铁不成钢。

“以前我们哪里会这样,读书多么珍贵的事情,能去上学的孩子,谁敢不听话。”

“大户人家的子弟读书,也有不成器的。”

朱棣笑着解释。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们,不管能吃饱肚子了,手里还有了点钱,工作和生活稳定,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父亲的形象自然也就高大了起来。

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们,父亲是他们的天,自然也就是他们崇拜模仿的对象。

不愿意上学,把逃学逞威风当做男子汉的气概。

是工人阶级诞生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并不因为大明或者大美,人性就有区别,属于社会必然发生的现象,更不是几部电影就能带坏多数孩子们的。

马车漫无目的,京城由内而外的闲逛。

京城内兴起的车行,行业兴盛。

街道上。

挂着各家车行名称的马车,随处可见,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这些个行当里,因为他们走得多,见多识广,容易欺骗压榨憨厚的百姓们,可不能放纵了。”朱元璋老毛病复发,教导的口吻说道。

“车行、牙行,船行皆受到朝廷的监管,必须持证就业,有了证书的许可,行业就容易规范下来,没有人敢浪费好不容易获得的从业证书,而没有证书的人,他们必然会主动打压和举报。”

朱棣笑着解释了一些操作,“朝廷只需要管理好有证书的人,就能管理好这几个行业。”

“不错,有些道理。”

朱元璋承认道。

“应该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吧。”

朱元璋苦思。

活到老学到来,朱元璋这些年来,虽然没有在处理国事,可也没有放下学习,大明社会上的新事物,朱元璋长期的微服私访,见到了很多。

与普通人不同,他会琢磨其中的道理。

今日琢磨透一样,明日又琢磨透一样,才能就超过了一般人。

“有何说法?”朱棣好奇的问道。

“生产者多了,人工也就高了起来,人们用不起人力,只能通过车行的模式。”朱元璋笑道:“以前一家人养一个车夫,现在几家人养一个车夫。”

“以前一家人养一个车夫,而车夫经常闲置,主家为了不浪费,又会使唤车夫去干其他的杂活。”

“现在行业分工明细,几家人养一个车夫,车夫只干他的本行,挣得工钱也高,其他的行业,则由其他的人去干,不但是生产力进步的证明,也说明了社会分工的细化。”

朱棣双眼睁的大大的。

要不是看得见身旁的是自己的父亲,他还以为是自己的儿子呢。

仿佛又回到了儿子为自己上课的时候。

朱棣保持平静,压住内心的不稳。

儿子不说了,连父亲都比自己懂得多,学得快,让朱棣压力大非常大,以前还能宽慰自己,儿子是个非同寻常的,现在有了朱元璋的学习速度,朱棣就骗不了自己了。

朱元璋一路解说,朱棣只能硬着头皮应对。

一路下来,本来说好的陪父亲尽孝心,结果却连连遭到打击,让回宫后的朱棣苦笑不已。

此时。

文华殿。

大会议室。

圆桌坐着工部尚书宋礼,侍郎夏原吉,右侍郎张昺等官员,以及工业计划部和下级部门经济调控司,工民联合部,煤炭大商人周有容,陈玉,周文等人。

周有容扫了一眼,没有发现张贤才,又与陈玉周文等人对视,虽然大家面色如常,可内心已然知道,张贤才在报纸上的言论,引起了朝廷的不满。

他们这些人在北平,最早跟随朱高炽的商人们,也是靠着煤炭的兴起,成为最有钱的一批人。

张家则是他们这些人中的翘楚。

张德辉因病不再理事的几年,他的儿子虽然在生意上维持的不错,可有些时候又太过激进,不知道未来会把张家带到何方。

“皇太孙殿下到。”

门口,小黄门唱名。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见到朱高炽的声影,众人弯腰行礼,“拜见皇太孙殿下。”

“免礼,大家坐。”

朱高炽平和的做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大家坐定,点了点头,让会议的组织者直接开始,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煤炭行业的工人数量,根据调研司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大明至少有四十万以上的,直接从事煤炭开采的工人。”

这项数据朱高炽没有怀疑,大概率是准确的,下面的人没有出错。

上位者虽然不需要事无巨细的了解,可内心要知道评价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才不容易被下面的人哄骗,制定出能落实的政策。

十九世纪的美国,铁道工人数量在两百数十万,煤矿工人的数量,则在一百万左右。

现在的大明,铁道工人有六十万,煤炭工人在三十万上下算是符合美国的人口行业数据,不过呢,当下大明的技术落后,煤炭行业有四十万以上。

其实大明的铁道工人也不止六十万,东北地区可是有五十万的阉工群体。

“煤炭行业是工业启动发展的最重要的行业,虽然在皇太孙殿下和工民联合部的督促下,保障了工人们的社会待遇和生活,可工作环境的恶劣,带来了大量的伤亡,除了直接矿难牺牲的,还有非直接死亡的。”

“这今年了,从事煤炭行业的工人,患病率非常的高,寿命要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工人。”

调研司的管事回报各项数据。

朱高炽其实并不无视。

中华重工直接参与密云铁矿,却不直接管理北平西山和房山地区的煤矿,正是因为技术的落后,无法保障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

后世都经常发生,何况如今的古代。

十九世纪,技术已经有了大进步的美国,一百年的时间内,煤炭工人直接死亡的数量,保持在二十万以上,平均每年直接伤亡两千人。

这些工人是统计过的,那些小煤窑,以及大量使用黑工等群体,不知道有多少。

而十九世纪以前。

技术的落后,让美国每年直接死亡的矿工,在数千名以上,更严重的是,大部分的矿工,都患上了黑肺病,受到疾病的折磨。

大明的人力是宝贵的,不能这么浪费了。

而周边很多地区和国家,他们的人力是不值钱的。

“根据最新的调研,大明的富庶,随着海外贸易的发达,带动了人口的交流,不少的大明外的非法人口,涌入到了大明,而大明大量使用女佣的现象,有刺激了外部人口的进入。”

“她们的勤劳等,感动了不少大明主家,获得了大明人的帮助,许多女佣们的家人,由她们的主家出钱购买船票,乘坐轮船来到了大明。”

“还有不少工厂也在使用非法劳动的现象,光靠行政的禁止,违背了社会的意愿。”

“因此,根据最新的研究和商讨,决定在煤矿行业,以及一些环境恶劣,技术低下的行业,放开用工的限制,招收非大明籍的工人。”

“同时呢,又从煤矿行业等,释放出几十万的工人,这些宝贵的人力,加入到其他的行业,成为新的中产阶级,不光提高了大明百姓的生活水平,又带动了大明的生产力,刺激了大明的经济。”

众人开始了商议。

周有容,陈玉,周文等煤炭行业的大商人忍不住的交头接耳。

“煤炭行业的利润并不高。”

周有容主动说道。

“皇太孙殿下制定的能源价格体系,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为主,又有工民联合部的权益保障,在保障煤矿工人们的福利上,煤矿其实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利益颇大。”

“其实我们是弱势群体啊,养的工人很多,商人们却挣不了几个钱。”

“哈哈。”

“呵呵。”

会议室的人们各个被周有容逗笑了。

朱高炽都忍不住嘴角翘起。

“我们很穷啊。”

周有容一脸的平静,仿佛露出最大的真诚,这下子连朱高炽都维持不住,大笑了起来,周围的人们更是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煤矿大东家们说自己穷。

那天下还有富人吗。

“好了,你可别卖乖了,有什么诉求直接说。”

朱高炽笑道。

周有容这才露出微笑,笑着说道:“煤炭行业的价格,还可以继续降低,有力促进各行各业的生产成本,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呢,既然提议我们使用非大明籍的工人,释放大明的人力,那么工民联合办就管不到我们煤矿上了,怎么使用,以及多少工钱,工作时常,有市场来决定。”

“不行。”

朱高炽当场否决。

“总要有底线的,避免恶性的竞争。”

朱高炽慈悲的说道:“每日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七个时辰,伙食上也要让人吃饱,矿场的安全条例,以及保障工人们的安全,仍然是第一位。”

周有容连忙道:“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除了矿难,不但工人们牺牲,矿上也要遭受巨大的利益损失。”

至于工作时常,周有容没有反对。

工作时长不超过七个时辰。

早中晚要吃饭吧?

吃饭的时间不能算,每顿饭就算半个时辰好了,合起来就是一个半时辰,这其中可以做文章啊,真正吃饭的时间,控制在半个时辰。

剩下的一个时辰,投入到工作中。

这样下来,每天真正的工作时常达到了八个时辰,比以前增加两倍。

以前的工作时常虽然是六个时辰,可吃饭的时间,加上中午的午休,实际上只有四个时辰,还有每旬的两日假期,以后也会取消。

这般算下来,哪怕工钱不降低,只工作时常就增加了两点五倍。

这代表了什么?

翻倍的利润。

周有容等大商人很快弄懂了里头的算盘,双手支持最新的政策。

比起国外廉价的人力,以及不受保护的权益,大明使用条件高昂的工人们,大明的商人们才不愿意使用呢。

“你们要明白。”

朱高炽提醒道:“你们做生意,无论是哪方面,都要受到朝廷管理的,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今日你们觉得好,极力支持,他日朝廷有了新的政策,你们觉得不好,就开始反对。”

“吾等不敢。”

“我把话说在前头。”

“任何团体和个人,都是围绕社会的,社会由每个人构成,每个人参与社会的构建,享受权利和责任,任何人和团体,都要服务于社会。”

“今日放开你们的限制,是因为社会的需要,他日重新控制,也是因为社会的需要。”

“你们作为商人,享受社会带来的方便,获取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更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比普通百姓承担的责任要更多。”

“占据社会的资源有多大,承担社会的责任也就有多大。”

“如此,你们,我们,国家,社会,百姓们才能越走越远,大家和睦共存,否则因为私利,违背了社会的需求,现在我们笑的有多欢乐,他日就有多么惨不忍睹。”

朱高炽说的很难听。

光说好话谁都愿意,可愿意说难听的话又有多少呢。

刚才轻松的气氛,随着皇太孙殿下的敲打,众人都庄重了起来。

不日。

朝廷内阁和工部,下发了非大明籍用工准则,以及行业限制条令诸事项。

矿工的工钱,最低的工资,也已经涨到了每个月一元五角。

大量呆在大明的非大明籍的黑工,蜂拥去矿上报名,成为了大明的矿工。

大明的矿工很辛苦。

工作条件恶劣。

可吃饱肚子才是首选。

正如后世九十年代的沿海地区,那么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照样还有“工贼”,不拿钱只吃饱肚子就行都能说出来。

不是他们的素质低下,而是温饱大于天。

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谈道德标准。

吃饱。

是生物基因最大的本能。

“吱呀。”

司狱司。

几名差员来到了牢狱所在,这里关押了上百名被逮捕的非大明籍男人们。

“你们倒过得不错。”

“吃饱了睡,睡饱了吃。”

牢房各间的犯人们有气无力的躺在草席上。

每日一顿稀饭,除非交钱才有食物。

三日给一顿干饭,免得真把人饿死了。

要么自己出钱被返送回国,要么由定期的船只统一送回各国,后者往往需要等上两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有可能。

病了就单独关押。

死了直接烧了。

“有个干活的去处。”

差员说道。

“能吃饱肚子吗?”牢房里的犯人,第一句话就是关心能不能吃上饭。

“不光能吃饱肚子,每个月还有工钱可以拿。”

听到差员的话,众人也不管是什么活,工钱不工钱的无所谓,他们就想要吃饱肚子。

许多人从有记忆以来,每日睁开眼就感受饥饿。

饥饿。

仿佛永远也没有吃饱的时候。

听说大明不光吃得饱,百姓们还富得流油,遍地都是黄金,成为了周边人们的理想之地。

可惜。

大明虽好,却与他们不相干。

大明很小气。

一批批的非大明籍的人被送到了矿上。

果然。

大锅饭管饱。

人们大口的吃饭,一边留下了幸福的眼泪。

然后听到的确有工钱。

这些暗无天日的百姓们,笑的说不出话来了,大明果然是天朝,是理想国。

商行们根据送来工人的数量,给予司狱司报酬。

司狱司衙门用这笔款项,提高了吏员们的福利,改善了办公环境。

大家皆大欢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