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二十五章 骊山争议

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二十五章 骊山争议

作者:猛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9 22:25:14 来源:88小说

处理 s私 文件时出错

六月底,川蜀、荆湖、陕西、河东和关洛的巨商富贾云集长安骊山,和朝廷共议财经制度改革。、、

这些巨商富贾包括大地主、大商贾、大交子经营户和矿冶、织造、运输等各行各业的行会魁首,人数超过了六十人。

朝廷方面则由宰相李纲、副相黄涉、参知政事和相关府署长官参加共议。

在这之前,朝廷在李虎和虎烈人的强势逼迫下,以李纲、李复、赵明诚、张孝纯、马扩等为首的一批持保守变革态度的官员不得不让步,接受了由李虎、黄涉、范直昌、燕青等人拟定的全新变革策略。

这是巨商富贾们第一次参予国家决策,第一次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是李虎给的,所以他们在感激李虎的同时,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使出浑身解数,与朝廷争夺利益。

议事范围非常广泛,从国策.到学术理论,从经济到文化,从当前形势到统一大业,无不包

括。代表官民两个阶层利益的一百多人讨论了大宋财政危机的缘由,范仲淹、王安石和蔡京变法的经验教训,新旧两党互相厮杀造成的危害等等,而重点则是在新国策基础上推行实施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到了七月中,议事双方的分歧虽.然在妥协中不断缩小,但形成了两大派系,这两大派系在激烈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观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这是李虎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而这件事影响到了国家决策。

一派急于统一,立志把本朝疆土恢复到汉唐鼎盛.时期,甚至要求开拓更大的国土,为此他们希望朝廷能够利用变革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把中土的敌人和潜在的敌人统统消灭,或者赶离中国,从而排除入侵或受袭扰的危险。

这种积极的扩张策略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有效利.用国家资源,迅速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为此,他们要求朝廷设法控制和协

调经济发展,采取诸如管理铸钱、国家监督盐铁茶专卖、发展商贸等等一系列措施。在律法上,他们倾向于严刑峻法,要求修改大宋刑律。大宋刑律宽松,尤其对官吏惩罚较轻,只要不是造反都不会叛死刑,坐牢都还能继续享受国家俸禄。这一点,也是大宋**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派根据战略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角度.来构设其国家目标,着眼于现在或将来,思想非常激进。

另一派则极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认为朝廷的责任就是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以仁义治天下,宣扬儒家学说,设法恢复传统礼学价值,以图清除中国之积弊。

在经济上,他们推崇“放任自由、不兼并抑”的经济模式,虽然也要求国家干预,但仅仅是限制私人的自由和首创精神,目的是为了抑制国家和富豪对穷人的压迫。

这一派在对外策略上趋于保守,他们设法限制单

纯地为了扩大帝国版图或提高中土威望而进行的战争,控制国家资源在这一方面的过度耗费。

在商贸上,他们也非常保守,他们建议收缩,而不是扩大和遥远国家的贸易往来。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海运贸易的历史来看,这种贸易往来对中国不利,输出丝茶等生活必须品而输入金银珠宝等奢侈品,不利于中土国力的提高。

这两派的观点不能笼统地用激进和保守来区分。另外,持有这两种观点的官员混杂于北方虎烈人和南方大宋人中间,也不能用虎烈人和大宋人来区分。因为持中外一统大战略一派后来聚集在骊山行宫的东溪议事,所以他们自称骊山东溪派,而另一派聚集在骊山西观,遂自称骊山西观派。

在学术思想上,他们的理论观点差不多,在国家基本策略上,他们的观点大概也一致,两派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国家发展战略上,而这种发展战略的矛盾直接导致朝廷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具体政策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如果朝廷未来的目标是中外一统,那很显然,朝廷的各项政策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制定,在经济政策上就要倾向于国家垄断,在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上都要倾向于国家,以便朝廷积累更多的财富支撑连续的战争。

反之,如果朝廷未来的目标是中土统一,是提高中土百姓的生活水平,那么朝廷围绕这个目标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就不一样了,尤其经济政策,肯定要倾向于放任自由,在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上更多地倾向于“民”,以便尽快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

发展战略的不同,表现在对外政策上也是不同。如果朝廷要中外一统,对外政策整体上来说就非常强硬,以武力为主。比如近期,为打破三分天下的格局,就要迅速发动西征,消灭党项人;反之,如果目标仅仅是中土统一,那对外政策就要更加灵活多变一些,尤其在三分天下时期,更要合纵连横,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比如现在,就要尽快和党项人结盟,和东南议和,与金国议和,想方设法破坏女真人和党项人、和东南叛逆之间的联盟。

发展战略、三分格局、变革策略、财政危机,再加上各方利益的需要,于是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缠在一起,让这次共商国政的前景忽然变得异常黯淡起来。

七月十八日,李虎听说李清照生病了,特意抽出时间前往探望。

李清照目前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编修国史。这位名闻遐迩的才女在李虎的推荐下,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大宋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士。

闲聊几句后,李虎的话题不由自主地转到了这次骊山议政。他现在所有的心思都在骊山,战略和政策上的争论让他无法做出决断,心情格外沉重。

“不论是中外一统还是统一中土,都需要国力支撑,说到底,国家战略受制于财政,而财经制度在几十年的改革中反反复复,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长期措施,最终导致财政崩溃,这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所以骊山那帮人众口一词,坚决要求制定一个长期

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继而确保变革策略和财经制度贯彻始终,确保国家稳步发展。”李虎浓眉深皱,重重叹了一口气,“这个观点显然是正确的,否则党争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可能再次反复,王国和百姓都会再次遭到严重伤害。”

李清照靠在软垫上,关切地望着李虎,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他。骊山争论的前前后后她都清楚,她和赵明诚在家里也常常商讨到深夜,两人观点不一样,也是争论不休。

“在我看来,短期内,朝廷能实现中土统一就非常不错了。”

李清照拿出了三国和南北朝后期的例子。当今天下的格局和五代时期的格局不一样,但和三国、南北朝后期的格局颇为相似。中土在历经长年的战火后,即使统一了,也是国贫民弱,需要一个很长的恢复期,在这之前,基本上不具备中外一统的条件。

李清照因此又拿出了大汉王朝的例子。刘邦统一天下后,历经文景之治才恢复了国力,到了汉武帝手上才开始实施新变革,开始开疆拓土的新

战略。

“你可以分两步走。”李清照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中外一统的长期目标分为两步。先是统一中土,在此策略下推出以放任自由不抑兼并为基础的财经制度。几十年后,中土统一了,国力恢复了,再开始实施中外一统的宏图大业,继而逐步修改财经制度。”

“不,不……”李虎连连摇手,“我问你一件事。如果没有澶渊之盟,没有百年和平,大宋的军队会不堪一击吗?河北会没有军队吗?大宋的士人会不做抵抗就纷纷投降女真人吗?”

李清照愣住了,不明白李虎的意思。

“我们的发展策略,长期的发展策略,直接关系到所有政策的制定,包括学术、财经、教育等等制度,而这些制度不但直接关系到国力的提升,更把我们崇尚进取的精神深深烙印到每个中国人的灵魂里,让他们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勇敢、忠诚、坚韧和自信,让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战斗,为王国的强大而战斗,为王国的荣誉和尊严而战斗。”

李虎面孔泛红,眼神炙烈,神情有些激动,他用力挥舞着手臂,继续说道:“统一中土,其实就是固步自封,会让中国人失去奋发向上的目标,继而变得盲目自大,在这种盲目自大中堕落,渐渐失去一切。”

“今日的大宋就是一个例子,从基本国策到各项具体制度,都是固步自封,没有任何进取精神。大宋人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守内’上,结果从每一个大宋人开始到整个大宋王国,都变得懦弱不堪。大宋这个王朝从建立之日起,就弥漫着浓烈的死亡气息,让人悲愤、失望和痛苦。在军事上,从建国初期的战而不利到屡战屡败,结果上下丧失信心一味求和;在国政上从最初的锐意改革到意气用事,最后变得**透顶,私欲横行;尤其令人痛心的就是大宋的士大夫们,他们从最初的宽厚任爱到血腥残忍,以致于最后干脆抛弃了人性,寡廉鲜耻,背叛君主和祖宗,卖国求荣。”

“大宋的士人为什么会堕落到这种地步?”李虎仰天长叹,“难道他们生下来就是这样的无耻和肮脏?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让他们变成彻头彻尾的卖国贼?不,这不是他们的错,

这是大宋的错误,是大宋的国策和制度把大宋的士人变成了背叛大宋、摧毁大宋的刽子手。”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一切,要让中土的士人和农工商等所有的百姓都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我们要在中土建立一个强大的王国,一个战而不利锐意进取宽厚仁爱的强大王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