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奇幻 > 诸天攻略计划 > 第二零三章 你确定能打上三百回合?

诸天攻略计划 第二零三章 你确定能打上三百回合?

作者:猫修罗 分类:奇幻 更新时间:2023-12-27 15:56:48 来源:书海阁

王松知道,基本上,不管是电视剧里面的也好,电影里面的也好,总之,古代的战争里面,肯定是有这么一句话是离不开的。

那就是:对面的那个谁谁谁?可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

三百回合?你确定吗?

据王松所知道的,三百回合要打多少你知道吗?三百回合打完估计都已经过了很久了?那你说这战你还打不打?难道几千人,或者说是几万人的士兵,军队什么的全部当吃瓜群众一样看着你们在那里斗将吗?开玩笑,三百回合?

先不说你们有没有打三百回合的体力这个问题,就单单是军粮的消耗情况,上级的命令,但凡有点脑子也不会看着你们两个打上三百回合的。

古代打仗都是武将先单挑,随后士兵上阵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么一种印象。在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里面,对于打仗的描写有一个共同点,就比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两方军队在旷野交战,中间留出较大的距离,先是其中一方的武将骑马上阵,叫嚣不止,随后另一方也坐不住了,一名将士骑马杀奔过来,随后两房军队擂鼓助威,就仿佛武将胜利这场仗就赢了一样。

如果双方武将对拼的情况下,其中一方被挑下马,那这一方其他的武将自然不服气,想要上前去报仇。几个回合下来,如果其中一方的武将都被打趴下,或者不敢出战的时候,另一方的主将一声令下众将士就杀了过来,这样的战斗一开始就注定了胜负,很少有逆转的情况。那么在历史上打仗真的是这样的吗?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有些可笑,这是双方交战,又不是小孩过家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笔者认为古人还真有可能是这么打仗的,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曹刿论战》,鲁国和齐国打仗,齐国擂鼓后军队冲出,但是鲁国不应战,第二次齐国擂鼓,鲁国还是不应战,等第三次擂鼓军队冲出的时候,将士早已被折腾的疲惫不堪,这个时候鲁国一鼓作气战胜了齐国。

但是在文中并没有提过武将先单挑,随后士兵出战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样多次击鼓的方式,和武将先战,随后士兵出战极其的相似。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齐国既然擂鼓出战了,而鲁国没有出兵,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杀鲁国个措手不及呢?再退回去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里面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对战争的影响。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没有人会喜欢战争,虽然从古至今发生过武术的战争,但是古人是不愿意发动战争的。看一下我们发明的“武”字,这个字由止和戈组成,停止兵戎相向。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不再打仗,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更体现了古人对于战争的看法。古人打过无数场战争,但大多数都是逼不得已,汉人很少对外族主动出击,在面对长期对峙北方游牧民族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没有几番骚扰,汉人并不会和他们计较。

就算仗是非打不可,古人也会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在古代有许多军事方面的书籍,准确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军事方面的书籍能超过我们。而且古代军事理论就已经趋向成熟,而且兵家是百家学说中十分重要的一家。如果我们阅读这些军事着作的话,就能够发现着作中的智谋和技巧,而且更多的是讲解如何才能避免战争,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最讲究“心理学”而不是“力学”。

古人打仗比较重视礼仪,正所谓“先礼后兵”,出兵是在讲礼仪之后的事情。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春五霸”有很多的版本,有一个版本是“宋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或许有人会问,宋襄公是怎么进春秋五霸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宋襄公泓水之战,宋国和楚国交战,楚军已经渡一半河,宋襄公的谋臣就提议下渡河的过程中袭击储君,但是宋襄公不同意,觉得这样有失礼节。

楚军渡完河之后,谋臣又提议说趁着混乱来攻击楚军。但这个提议再次被宋襄公拒绝,最后宋军惨败,宋襄公也身受重伤。那宋襄公是如何挤进春秋五霸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将就用兵礼仪,所以才会得到后人的尊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是一个不好战的民族,但是有些人欧气人确认为华有图谋世界的野心,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是不了解的文化。

小说里面都是将领先打,主要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士气很大程度上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双方选择最强的人单挑,一般都是将领,以表示我比你更强,借以打击对方士气。

领先单挑的情况也就三演义一类的小说,回看历史,比如春战国时期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大战,看看记载基本没有人出去单挑的。大将虽然身先士卒,但是同时也是战斗的指挥者,很少出现单挑的情况。一般来说都会有亲兵保护大将和帅旗,否则大将一死还不士气全失。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双方拼的就是经济和人口,讲究的是保持阵型,兵种配合,虚实奇正,绝非是大将的个人单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首先,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厮杀中很少有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你来我往,杀他个几十回合,甚至数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厮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

这就如武林高手过招,在金的小说里,华山论剑可以比个几天几夜不见分晓。

在古的作品里,高手之间往往一两招便分出高下。世间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话,古龙的描述也许更接近现实。

冷兵器时代的搏杀,容易令人想起欧洲古代的一种搏击方式,搏击双方持长长的木质兵器,骑马快速互相冲锋,二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会被击落。力大者,准头好的,往往是获胜者。中国古代的战阵斗将也许与此类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敌手,在评书和戏曲中却成了一个搞笑明星。历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强大的三板斧,那么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万人敌(历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厮杀中有很好的效果。上文中,楼烦,潞州小将,庞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术获得了胜利。当然,战场上对箭术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准,又要射的狠。古代的铠甲不像欧气的铠甲那样有护脸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为对方的攻击目标。

三国演义里关羽战长沙的故事中,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老将黄忠。黄忠能将关羽头盔上的簪缨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难事。可见黄忠实是对关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战阵斗将的战例中活捉敌方将领的比例高的惊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邓羌和吕光擒张蚝,平先勇夺陈安大矛,侯莫陈崇擒万俟丑奴,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贵活捉高丽神射将军,周德威擒单廷圭和陈夜叉,李存孝力擒邓季筠,以及明末黄得功生擒张献忠部下“无敌将军”,等等。看来马上生擒敌方将领并非单是演义、戏曲中的渲染编造,正史中也屡有发生。

从胜利方来看,活捉对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高超的武艺,以及对时机的把握。从被活捉一方来看,很多时候还没怎么打就被对方生擒,这说明在马上高速行进中作战,动作幅度大,动作也容易变形,所以较易产生失误。一不留神,就给对方拿住了,浑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来。

喜欢诸天攻略计划请大家收藏:(wuxia.one)诸天攻略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