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 > 冲天斗神 > 第一百六十节 责任

冲天斗神 第一百六十节 责任

作者:黑天魔神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2-29 18:54:45 来源:免费小说

  北面,集结了楚国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为了对付草原上的戎狄,楚国几乎把所有骑兵都派到了那个方向。以长城为界,数十个军镇,总兵力多达上百万。不夸张地说,这部分力量是楚**队的精锐,也是历年来楚**费支出最为严重的负担。但不管怎么样,面对来去如风,残忍冷血的草原戎狄,再多的付出也是必须。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戎狄在楚国腹地纵马扬鞭,肆意烧杀掳掠。

  蛮族从来不会跟你讲什么客气。在那些疯子眼中,你的就是我的,若是我的东西不够,日子过不下去或者困难,那么理所当然要闯进你的家里抢走一切。

  野蛮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法律。跟他们说这些,无异于对牛弹琴。

  维持三个方向的军事基础,已经让大楚财力捉襟见肘。相比之下,投入在南部边疆的军事力量,必然要少得多。

  顺明帝脸上充满了怒火,头脑却没有丧失理智。他很清楚:青绥被毁的惨剧,罪责不能归于安州刺史曹辉一个人。诚然,身为刺史,没有及时派出增援部队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归根究底,若是曹辉手上可用兵力多一些,也不至于遇到越族蛮夷入境,就千里迢迢给京师这边连发告急文书。如此遥远的距离,加之交通不便,即便收到消息即刻发兵,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

  想到这里,顺明帝凶狠狂暴的脸上,稍稍变得平缓。他深深吸了口气,坐回到龙椅上,一双眼睛在文武百官身上来回扫视着,言语森冷:“对于安州目前的困境,诸位臣工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顺明帝直接省去了“爱卿”的称呼。现在绝对不是笼络臣下的时候,皇帝也会发怒,也会暴跳如雷。

  兵部尚书李绍明第一个出列,手持牙笏朝着顺明帝行礼,言语铿锵,掷地有声:“臣以为,越族蛮夷入境掳掠,目标绝不仅仅只是一个青绥县。邻近周边的蔡县、怒流、洪泽等地必然也会受到波及。刺史曹辉在告急文书上写得很清楚:此次越族蛮夷入境,总兵力多达十五万。青绥距离越族势力范围最近。接下来,越族蛮夷的攻击矛头,势必会指向其它邻近州县。如今之计,必须向南部方向派出一支实力强大的援军。”

  此言一出,文武官员行列里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仔细听来,却是反对声音远远高过赞成之言。

  内阁文华殿大学士于泊安走出行列,连连摇头,否决了李绍明的提议:“南疆山高路远,行之艰难。此次入境贼寇数量多达十五万,安州方向城防微弱,如何能够抵挡?即便派出援军,时间上也来不及。依老臣之见,最好还是放弃南部安州,命刺史曹辉带领所有军民,尽数退往遂州、坪洲,以及贡州等方向。”

  “退?怎么退?”

  李绍明性烈如火,当场变得暴怒起来,手持牙笏在空中狠狠挥舞:“安州民众多达数十万,居住分散。全州居民尽数迁移,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办到。民众行路途中食宿如何安排?派出那些军兵沿途维持秩序?还有蔡县、洪泽、莫康等州县,地处偏远的民众又该如何自处?”

  于泊安本来就不是熟悉军务之人,只是想要趁着机会在顺明帝面前表露学识。当下,被李绍明几个问题问得张口结舌,想要发怒又没有理由,张嘴怒视着李绍明近半分钟,才讷讷地说:“那些百姓难道不会跑吗?只要陛下发布诏令,百姓必定会放弃一切回归大楚内地。难不成,他们会老老实实呆在那里,等着越族蛮夷来杀,来砍吗?”

  “放弃一切回归内地?”

  李绍明被被于泊安气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圆睁双眼,指着于泊安连声咆哮:“你着素餐尸位之辈。你懂个屁!若是现在蛮夷大军围攻京师,你会如何自处?就算你想跑,难道是拔起脚来说走就能走的?你可知道,蛮夷沿途追杀,有多少百姓要死于屠刀之下?”

  吏部侍郎宣光静走出行列,站在互相怒视的李绍明和于泊安之间连声劝和:“李大人,于大人,陛下面前,不可喧哗放肆。两位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李大人可否想过,现在出兵已经来不及。于大人的说法也有涉及不周的地方。依在下看来,不如派出使者与越族蛮夷接触,双方和谈。即便谈不成结果,至少也可以争取部分时间,这才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李绍明脸上的怒火稍稍消退。宣光静的建议还算不错,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少不像于泊安那么昏聩无知。

  顺明帝从龙椅上发下话来:“曹辉此前已经派出了使者。谈判结果目前尚未可知。”

  光禄寺卿叶明空侧身走出行列,对着顺明帝深深一躬:“臣以为,于大学士的建议甚好。安州地处偏远,行路艰难。越人屡次犯境,我朝出兵消耗巨大。长此以往,必定不堪重负。此乃鸡肋,食之无肉,不如弃之。”

  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官员的意见。

  从楚国内地到安州,一直没有修建完整的交通系统。驰道工程浩大,到了遂州境内就再也没法继续下去。从南至北,总长度超过数千里之遥。钱粮耗费甚大,筑路计划在户部与内阁之间多次被否决。所有阁臣都认为,修建通往安州的大型道路并不划算,目前现有的零散道路,其实已经足够。

  这种说法,倒也有其依据。

  安州出产最多的东西,就是粮食。在楚国,独轮车已经广泛使用。虽然缺少马匹畜力运载货物,安州民众却很是热衷带着粮食前往遂州出售。这也是楚国前几任皇帝制订商业规则。遂州商业繁荣,一石米的价格,足足要比安州高出两成。如此重利,无论商人还是民众都趋之若鹜。久而久之,帝国方面也就无需负担从安州运粮的问题。虽说行路艰难,可是在一心求财的商人看来,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最多也就是路上多走几天,风餐露宿罢了。

  谁也没有想到,越族蛮夷入侵会把安州局面弄得如此危险。

  楚国其实不缺产量之地。帝国境内河流纵横,耕地数量众多,每年产出的粮食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在朝廷官员们看来,若是安州局面失去控制,与其白白耗费银钱派军作战,不如就此放弃。反正,那里也是化外之地。只要全部军民尽数退往内地,守住通往南疆的磐石关口,自然也就高枕无忧。

  接连有十几个官员走出行列,对着顺明帝弯腰躬身行礼,口中声言:“臣附议。”

  顺明帝脸上一片冰冷,眼里全是压制着怒火的寒光。

  身为帝王,对于每一块领土都很看重。安州虽然地处偏远,却是楚国祖宗花费心血一步一步打下来的。在那里,埋葬着无数将士的尸骨,流淌了太多的鲜血。不夸张地说,安州城之所以能够在那片蛮荒之地建立起来,就是因为城墙下面的基座里,填充了一层层厚厚的死者骨骸。

  有战死的楚国将士,也有在那个时候被杀掉的越族蛮夷。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纷争混乱,从来就是如此血腥,毫无道理可言。

  安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那里是越族与楚国之间的战略要地。若是没有安州在前面阻挡,单是一个磐石关,根本无法挡住铺天盖地的越族蛮人。

  这帮朝廷大臣难道脑子都坏掉了吗?他们也不想想,若是没有了来自安州持续不断的粮食输入,楚国境内的粮价怎么可能数百年来一直保持平稳?蝗灾、大旱、水涝、地震……每次发生自然灾害,朝廷都要从遂州方向大批量调运粮食。若是没有数量庞大的储备粮,楚国根本不可能如此强盛,早就被接踵而来的灾民赈济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文华殿大学士于泊安的文采是极好的。此人诗文数十年前就名满天下,为众多学子所倾倒。五年前,于泊安编写了《文圣语录》一书,成为了天下各国文人争相收藏的典范。书中妙语连出,见识不凡。

  礼部侍郎宣光静也是诗词高手。京师女子无不以传唱宣光静的诗作为荣。翻开妓馆酒楼歌女的曲单,放眼望去,半数以上都是宣光静所做。甚至,还有人在私下里称宣光静为“曲圣”。

  拜倒在玉阶下面的这些官员,全都赞成于泊安放弃安州的提议。

  他们真是楚国官员吗?只是朕看着怎么也不像。一群素餐尸位之辈,遇到问题根本不会想着怎么去解决,一个个都是缩头缩脑,推卸责任。

  放弃?

  说得好听。

  就算安州全境朝着楚国内地尽数迁移,遂州、坪洲这些地方是否能够安置下如此之多的难民?与当地人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越族人虽是蛮夷,却不时头脑愚钝的傻瓜。沿路追杀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任何领兵将领都懂。从安州到遂州,路途遥远,若是真的按照这帮混蛋所言,数十万楚国百姓即便真能走到遂州,恐怕也不会剩下几个活的。

  是了,这帮朝廷大员根基都在楚国内地。他们在安州并无田产,也没有兴趣在那边开疆拓土。那是武将的职责。没有利益冲突,管他那片土地上的民众死活。反正,大楚民众多得是,今天死了几十万,过几年又能生养众多。越族人喜欢吃人肉喝人血关我鸟事?被杀的又不是我爹我妈?何至于用性命相拼?只要朝廷安然无恙,每年该发的俸禄就绝对不少我半分。就算楚国大厦将倾,我还可以带着多年攒下来的金银,凭着在文人士子当中的名声,前往他国避难。

  一时间,顺明帝忽然有种想要拎起刀子杀人的冲动。

  这******哪里还是什么国家重臣?

  分明就是一群混吃等死的猪!

  朝堂上的形式泾渭分明。聚集在宣光静和于泊安周围的官员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上百。

  对面,只剩下兵部尚书李绍明孤零零一个人。

  李绍明一双眼睛已是变得赤红。他原地转了一圈,却发现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赞同自己的意见。一时间又急又怒,咬牙切齿,竟是说不出话来。

  “你们……你们安敢如此?”

  “食君俸禄,却不思报国之恩。你们,你们难道不怕天谴吗?”

  “那是多达数十万楚国百姓啊!你们真的可以坐视他们被蛮人所杀而不管吗?”

  脸皮厚的人,再怎么骂也不会有所动作。

  良久,户部尚书李圣杰叹了口气,对着怒发冲冠的李绍明拱手道:“李大人此言差矣。若要出兵,必定要有足够的粮饷。从京师出发,至少数月才能抵达安州。刺史曹辉的告急文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此次入境的越族蛮夷多达十五万。越人在山岭之间来回容易,地形熟悉,我军士卒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只怕尚未抵达安州,病患已经多达三成。蛮夷强悍,我大楚出兵,若是少于二十万,根本无法对其构成优势。李大人,二十万人,足足二十万大军啊!户部真的没有那么多银两,一时之间从周边府县也难以调集如此之多的米粮。退一步说,就算此战真的能赢,结局也不过是越族蛮夷退出国境,我们得到一片被烧杀掠夺干净的残骸。若要重建,还得花费大笔钱粮,又有大批百姓从内地迁移过去。”

  文华殿大学士于泊安面色阴沉地点点头,附和道:“蛮夷贪婪成性,今年退走,明年又来。来自安州的红翎急报每年都要发上好几份,内容没什么区别,就是越族入侵。从历代厚宗、明宗、清宗、礼宗皇帝至今,安州战乱反反复复,不知死了几百万人,海量银钱耗费,却没有任何结果,只能维持现状。宣侍郎说得好,安州乃是鸡肋,与其留着每年给大楚制造麻烦,不如干脆扔给越族蛮夷。也好留下大笔银钱整修磐石关工事,牢牢封住越人北上之路。”

  严格来说,文官们倒也并非毫无见识。只是他们考虑问题的层面,仍然保留在国家内政之道。若是从这方面来说,于泊安等人倒也没有错误。

  李绍明无论如何也不能赞成这种说法。他历来就是极为强硬的主战派。当下,李绍明快步冲到于泊安面前,连声怒吼:“照此说来,青绥县那些百姓就白死了吗?”

  于泊安倒也强硬,丝毫不肯退缩:“既然身为楚国百姓,就要有为国死难的觉悟。他们既然当初选择了迁移安州,就必定要想过今天会有的身死结局。”

  李绍明只觉得脑子里猛然腾起一股乱纷纷的烈焰,他继续朝前逼近,额头几乎撞在了于泊安脸上:“那你怎么不代替那些百姓去死?若是换你面临危难关头,于大人你还会如此谈笑风生吗?”

  于泊安同样怒视着李绍明,只是实在找不到应该用什么话来反驳。搜肠刮肚能够找到的所有言辞,都觉得苍白无力。

  “够了!”

  龙椅上,传来顺明帝项钟的低吼:“大殿之上如此争吵,成何体统?”

  不等众臣反应过来,顺明帝已经厉声喝道:“李圣杰。”

  户部尚书身上一颤,下意识地出列应声:“臣在。”

  他不由得感到恐惧,顺明帝没有像往常一样称呼自己“李爱卿”,而是直呼其名。

  还好,顺明帝接下来的话,似乎没有针对自己的意思:“户部现在能够拿出多少银子?可以维持多少兵卒的钱饷耗费?”

  身为楚国的钱袋子,李圣杰在这方面倒也还算清楚:“启禀陛下,若是从京师出发,最多也就是五万人马。若是再多,户部连一贯钱也拿不出来。”

  顺明帝眉头一拧:“怎么这么少?”

  李圣杰侃侃而谈:“黄河堤坝大修,这是前年就定下的事情。去年至今,已经拨付了六百万两银子。北地边军的夏季饷银两个月前就已经调运,本想着剩余银两可以撑到秋税时节,府库也就变得充足。微臣所言五万大军的饷银,还是算上了最近一批的夏季商税。若是没有这笔钱,恐怕最多也就是能够拿出两千人左右的粮饷。”

  顺明帝面色一滞。

  李圣杰绝非空口胡说。户部的钱粮究竟有多少,顺明帝自己心里也有一本帐。

  差不多就是这些。再多,真的是没有了。

  五万士卒,倒也不算少了。

  想到这里,顺明帝的视线转动,目光落到了一直保持沉默的武将勋贵行列。

  站在那里的人,大多身材肥胖。身上虽然穿着武官制服,却丝毫没有武人应有的气魄。

  也难怪,能打仗的将军,不是在东海防寇,就是在北地戍边。勋贵子弟留在朝中,这些人都是蒙祖上积荫,说到上阵杀敌,恐怕有些人连刀都握不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