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73章 准备铸币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73章 准备铸币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李三才被抄家之后,李三才的那些家奴也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不少人都被锦衣卫抓去劳改了。

不过劳改时间倒是不长,普遍只有半年到一年。纯粹就是雁过拔毛,顺便从击败名家奴身上压榨劳动力价值。

这些人当中最爽的就是周通才了,这段时间周通才感觉自己简直就是身处于‘梦幻’之中。

因为提供线索有效,皇上亲自赏赐了一万两白银给他,简直就有一种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赶脚。

一万两白银,皇帝的慷慨让周通才感到不可思议。他并不知道,朱由校此时为了形成了一个与他有相同利益的利益集团,自然要足够大方。如此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利益集团,从而与其他利益集团相抗衡。

一手拿着刀子,一手拿着银子,吝啬了就没效果了。

锦衣卫副指挥使许显纯见周通才谈吐有才,得知周通才考上过童生,并且给李三才当账房后,便又向皇帝推举了一番。

不久之后,周通才便被朱由校调到税务局任职。

像周通才这样考不上秀才,文化学得又不错的文人,实际上是朱由校最喜欢用的。因为这些人没有功名在身,更加务实得多。

如今大明那些大商号的大掌柜之类的,很多都是这类的文人出身。

考不上秀才,并不意味着文化不行,科举制度有个特点就是,秀才往往是最难考的,很多人读到童生就卡住上不去了。

这些读书人考不上功名,就会考虑转业。

读书人转业比较有有特点,一个就是学医,正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古代的文化人,阴阳五行、周易八卦都有基础,学医什么的比较容易。另外就是学算命、风水,也很学医一样,用的是同一套理论。

除了这些出路,那就是给人做账房、掌柜之类的,不过掌柜一般需要学习,很多是从学徒做起。

大明开国两百多年,商品经济泛滥,这方面的出路也是很广的。

学医、算命、风水,这在宋代是比较主流的转业方向,而到了明代,文人转业的主要领域还是商业方面。

说白了,这些考不上功名的文人同样有文化,而且在能力上未必就比那些考上举人、进士的文人更差,往往因为转业后经过锻炼,能力比那些举人老爷、进士老爷要强得多。这年头很多地方官员都招募绍兴师爷,说白了政务他们不管,基本上都是这些没有功名的绍兴师爷帮他们干了,他们大多数就坐在后衙搂钱,或者整天在地界上游山玩水。

有点兴趣爱好的,就整天研究医术、风水之类的东西。这年头当官的要是还懂医术,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中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已经开始走向衰弱了。不知道是哪个Sb,在明末时期整出一套‘八纲辨证’体系,把传统中医的六经辨证进行疯狂简化。以至于有点底子的文人,转业之后专心学个半年就能行医。

半年就能速成的中医,自然是坑到姥姥家了。但这年头的文人,转业的时候哪有心情花个十几年的功夫去学六经辨证,没钱怎么娶老婆?

这就是商品经济带来的巨大问题,也是中医衰弱的主要原因。明末这种风气到了清代,就变成主流了。清代的中医,基本上都是八纲辨证。后来清代又因为卫生条件太差,瘟疫四处流行,又搞出了一个‘瘟疫派’中医,对付瘟疫还是很有一套的,但是对付常规疾病基本上效果不大。

以至于在西医入侵的时候,衰弱的中医被打得丢盔弃甲。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医大学里教的同样是八纲辨证。

好在这年头会六经辨证的中医还是很多的,八纲辨证还没有成为主流,只是开始有扩大流行的趋势。所以明末的中医,还算是靠谱的。水平尽管不如宋代,但比清代、近代要强太多了。

周通才这种转业型文化分子,在四书五经方面也没有穷究到能搞出歪理邪说的程度,所以朱由校是比较喜欢用这类的人才。

与此同时,北方各省的‘皇家科技学院’招生考试也同一时间开考了,北方各省参考的童生、秀才,人数超过了八千多人。

大明有继续科考意图的文人,保守估计就超过五十万。

这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正极为激烈。所以很多文人逐渐也只是以碰运气的想法去参加科举。

这次皇家科技学院招生,尽管没有什么功名之说,但是很多文人也愿意碰个运气。尽管他们还不是太了解这个皇家科技学院,但是有机会接触到皇帝,就相当于‘直达天听’了,可以接触大明权力核心。

八千多人争抢三百个名额,竞争也实在是惨烈无比。

试卷前面是一百多道选择题。

这些题目基本上都是一些观念性的选择题,例如:你认为农业对国家是否重要?然后给出几个选择答案。

甚至有一些选择题,问的是诸如:当今天下结症之所在。大明税收是否公平?海洋贸易是否存在巨大利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一百多道选择题下来,如果能全对,也能超额录取。因为这意味着该考生的观念与皇帝是一样的。

但想要完全答对这些选择题,首先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再有一个,就是选择答案中,有很多误导性的东西。很多考生就算根据事实判断出了正确答案,但却被选择答案误导为官方的标准答案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那种,从而就会昧着良心填写错误答案。

有一道选择题甚至是:大明若按当前局势发展,是否会灭亡?答案一大明千秋万代,答案二:暂时不会,然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答案三:灭亡。

这三个答案,第一个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但历代朝廷都是这么宣传的。第二个答案则是一个客观规律,但这同样不是正确答案,会选择第二个答案,意味着要么处于犹豫中,从而折中选择,要么就是对大明的危机认识不够深刻。第三个才是正确答案,会选择这个答案的考生,一般都对大明的潜在危机认识比较比较深刻。

诸多考生看到这道选择题,很果断的选择了第一个答案。自作聪明的以为,第一个才是标准答案。

后面的考题分三个部分,一个是算术,一个是农业,一个是机械。

算术让这些考生还能接受,科举考试当中就有算术,尽管类似走过场,但起码总是有的。这次皇家科技学院的招生试卷中的算术题,简单的有,难一些的也有,就看能答上多少了。

再一个就是农业,考的主要是农业方面的基础常识,以及一些需要用心去观察农作物才能发现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能答对,那意味着平日里对农业比较有兴趣,被皇家科技学院入取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了。

可是一群考生看了农业这一块的考题后,脑子里瞬间一万头草泥马狂奔而过,如果他们是穿越者,一定会破口大骂一声:去你妈拉个比!

谁让这些读书人大多数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其中很多都没干过农活,更没有去用心观察过农作物。

但事情也不是绝对的,看到这样的题目,一部分对农业有兴趣的考生却是大喜过望。机械方面的题目,则比较简单,也是常识性的东西。

一场考试过后,考生们走出考场,然后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讨论考题,吐槽、哀叹者皆有之。

讨论最多的,还是那道大明是否灭亡的选择题。

西安考场走出的一群考生中,一个青年说道:“我选了第三个答案。”

“呀!定文兄,你真的选了那道题的第三个答案?那岂不休矣!”一旁的考生惊呼起来,说道:“在下听闻新君昏庸、贪鄙,远君子而近小人。这道考题,定然是第一个答案才对。”

青年笑了笑,气定神闲的说道:“八股之害为患久矣,新君即以杂学取士,必是目光独到。且诸位答题时可有发现,每道选择题中,对大明现状皆有一针见血的答案。若是新君要的是对大明乱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人,何必有此一举,搞出这个皇家科技学院?”

“此言差矣。新君只是招生,未必就是取士,进了皇家科技学院,说不定还与仕途无缘了呢!”有考生反驳道。

“那兄台何须来考?圣上已经下旨开恩科,你待明年去考恩科岂不妙哉?”青年哂笑一声,然后转身离去。

就在皇家科技学院的招生考试结束的同时,朱由校在京城则开始策划铸造铜钱、铜元,以及银元。

铸币权已经从南京收回,现在已经正式交给皇家银行。

如今大明的官场上,向中央上缴赋税都是先比火耗,所谓火耗就是官府将税收征收上来之后,将各种成色、大小的白银熔炼出官银,这些官银一个个都非常大,五十两、六十两、七八十两、一百两等等皆有,为了防止银匠在熔炼中偷银,每个银锭上都会打上工匠的名字,以及银锭重量等信息。

如果铸造银元的话,日后直接银元缴纳赋税,就不存在火耗问题了。再有一个,银元在成色、重量上一致,方便百姓使用,进而可以在银元中参入其他价格低的金属,一块银元中只有九成是白银,老百姓也会因为银元比较便利而接受银元。

总而言之,铸币的利润,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铜钱、大钱、铜元、银元如何铸造,却是必须仔细琢磨的问题。

今天回老家,所以只有一更。这两天可能都不是太稳定,同学们见谅一下!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