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475章 教育与移民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475章 教育与移民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天启十五年,朝廷随着改革的持续,也花出去了8亿元的巨款,去年的财政税收为5亿,还盈余了8亿。而天启十五年的财政预测收入是0亿,加上盈余的8亿元,财政预算达到了8亿。

这8亿元的巨款花出去,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大明各个改革省份都是大兴土木,各种民用基础设施建设接连不断的展开。同时最重要的一个建设就是学校的建设,所有改革省份都将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度。

而在京城的师范大学,也培养出了大批的师资,六年义务教育全面铺开。大明的六年义务教育,也在天启十五年开始实行免费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完全的变成了一个非盈利的教育福利。

尽管完全免费,会让朝廷在教育成本支出上有所上升,但却也可以确保老百姓的子女在享受基础教育方面有一个公平性,同时也让那些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受到基本的启蒙教育。

朱由校觉得要想让民族长盛久安,教育上必然是不能忽略的,没有听哪个民族因为搞教育而搞衰弱的。

所以对于如今大明的六年义务教育,朱由校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师资的培养,绝对不搞滥竽充数,对学师资的培养和结业审核,也都是越来越严格的。

礼部尚书也给朱由校写了一道奏章,汇报了一下全国六年义务教育的进展。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还是非常顺利的,毕竟大笔的经费投入之下,改革地区的学都基本上都已经完成建设。

但是问题也是存在,一方面是有些百姓不愿让子女入学,特别是重男轻女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特别严重。

另一方面,就是一些偏远山区,基础的义务教育难以普及。一方面是有些村落比较分散,村里的学生只有几个,专门搞一个学又不划算,几个村一起办一个学,孩子上学又不方便,需要在学校寄宿。

针对第一个问题,朱由校想了想便写下了批示。

“义务教育是大明公民应当尽到的基本义务,各地教育部门应对不令子女入学者做好充分思想工作,顽固不化令其缴纳罚金,罚金数额礼部再议。”

朱由校对于这种不让子女上学的家长,还是见怪不怪的。有些家长根本不管子女是否能够受到教育,就想着早让孩子在家里放放羊,或者到作坊、工厂里去干活。

对于这样的家长,先做思想工作,实在做不通就进行罚款,软的硬的都上,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而对于那些偏远山区,人口不集中的地方,朱由校也有些犯愁。

是进行并校,还是都成立一个学堂?

并校的话,孩子上学不方便,而且需要住宿。对于孩子来,幼年时期在父母身边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影响情商发育,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对于孩子来,最幸福的就是待在父母身边,父母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在身边就能让他们感觉很安心。而离开父母身边的孩子,则是会显得彷徨不安。

所以并不能太早的让孩子过上集体的生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能不能把人口迁移出来呢?”朱由校心想,此时大明正好要对澳洲、北美洲进行占领,国内又要搞工业革命,人口不足就成了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把偏远山区的人口迁移出来的整体思路是没有错的。那些待在偏远山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是比较隔绝的,同时生产力也不好发展,交通运输也都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把人口迁移出来,那就要给那些偏远山区修路什么的,这又得花一大笔钱,而且教育方面也不好解决。

还不如迁移出来成本低,而且能把人口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于迁移出来的山区百姓来,他们也是有利的。朝廷把他们迁移出来,自然是要把他们安置好的。土地、房屋都会帮他们解决。

现在大明的问题是,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了,人口根不上扩张的速度。与其让那些人口待在偏远山区里种地,不如迁移出来安置,就算是继续搞农业的话,也可以给他们发个几十亩土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如果是移民到澳洲、美洲去,给他们发个几百亩土地都没问题。

如今朝廷不仅是在海外有大量的土地,在本土同样也有大量的土地,查抄江南资本财阀的时候,就查抄到了大量的不动产,涉及到的耕地面积达到八千多万亩,这土地兼并的程度简直是丧心病狂了。

不过这些土地现在都变成了朝廷的,朝廷现在可以把这些土地分配给那些从山区里迁移出来的百姓。

正好江南地区,接下来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工业的地区,特别是轻工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实在没有土地可以分配,也可以迁移出来当工人,朝廷给他们解决户籍,并且给他们分配安置房。

大明未来是不需要高房价的,毕竟大明有政治主权,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后世的中国之所以要高房价,那是因为必须那么搞,否则老百姓手上的钱全都跑去买进口车、苹果手机之类的玩意,民族财富就会大量外流,一旦民族财富大量流失,中国也就完蛋了,到时候不仅仅是国家出问题,老百姓的日子也要跟着遭殃。只有等中国完成向高端制造业冲刺之后,在各个产业完成对西方的碾压,国货全面雄起的时候,中国才不需要高房价。到时候降低房价,正好拉动本土商品消费市场,让本国的高端制造业出现一个梦幻般的超级市场,从而彻底腾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此时大明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没有民族财富外流的问题,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高房价,政府不需要靠卖地来维持财政收入,土地成本也不高,安置房建设本身也不需要太高的成本,分配给迁移到城市的老百姓完全不成问题。

从山区迁移出来的老百姓如果成为工人,户籍、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朝廷都可以解决,而在工人收入保障方面,朝廷也出台了保障体系,不需要如同农民工那样受人白眼。

朱由校想清楚了思路之后,给出了多种迁移方式。

第一种是建立新村,将条件合适的地区的自然村合并到一起,建立一个新村,把那些自然村的百姓迁移到新村形成一个行政村。

第二种就是迁移出来,当地政府分给土地,建立行政村。这个模式需要当地有土地资源,而且在当地政府手上。

第三种就是迁移出来,迁移到外地,由朝廷直接分给土地,这个模式需要朝廷拥有足够的土地。

第四种就是迁移到城市当工人,朝廷帮助百姓解决就业、住房安置等问题。

第五种方案,就是移民海外,朝廷分给他们几百亩的土地,或者上千亩的牧场。

这五种方案,由当地政府和山区百姓协商决定,让山区百姓自愿选择。从而将山区里面的百姓迁移出来,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也让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得到解决。

迁移之后,山区的耕地、山林收归国有,对当地地主发放一定的补偿,拥有一定耕地的自耕农在安置的时候,可以多分配一些土地给他们进行补偿。佃农则是同样分配资源给他们,在朝廷的安置下完成基础资源配置,人均资源都不会少。

山区的耕地、山林收归国有之后,当地政府则对原生林进行保护,对人造林则是成立国有林场进行经营。而对于比较零散不好管理的林区,则可以由原先的地主继续经营,或者承包给个人经营。

朱由校之所以可以指定这样的政策,就是因为大明经过一系列的扩张之后,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资源。

现在完全可以把那些缺少资源的人口进行迁移,然后把资源分配给那些人口,让他们完成资源配置,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正所谓人挪活、树挪死,穷则变、变则通。

黄土高原和偏远山区的百姓为什么穷?就是因为没有资源配置,或者他们拥有的资源太偏了,连交通都是问题,资源都无法完成正常交换。人窝在那样的地方,只能苦苦挣扎,根本无法有效的创造出财富。

换个资源丰富的地方,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老百姓有了可以发挥他们劳动力、创造力的基本资源,产出的财富自然也就多了,自然也就富裕起来了,而社会财富生产多了,朝廷税收自然也就增加了。

同时现在朝廷感觉人口不够用,把那些劳动力资源没有发挥出来的山区百姓移民出来,也能填补这个缺口。

这个移民政策,正好也把教育问题给解决了,还完成了资源配置,可谓是一举多得。此前朝廷已经把陕北的百姓大量迁移到了东北、西北甚至是海外地区,如今也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迁移出来的老百姓,因为有了丰富的资源,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以前温饱都是问题,现在实现温饱已经完全不是问题,已经没有人再发愁温饱的问题了,很多老百姓已经把大房子盖起来了,而且家里还有了存款,日子过得欣欣向荣。

如今这一次迁移山区百姓,主要是针对南方山地、丘陵众多的地区,而北方也有部分地区如此,也都在政策覆盖范围之内。

这也是一次优化人口分布的移民活动,这个政策是要陆续进行的,而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朱由校制定了一个五年移民计划,争取在五年内解决大部分山区百姓的迁移问题,剩下的再后续进行重清扫。

这个政策,很快发到了内阁,内阁对政策细节进行了具体完善之后开始颁布执行。

对于老百姓来,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的朝廷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改革之前的朝廷就像是一个不作为的朝廷,而改革之后的朝廷则是十分有作为。

地方上不再是自治模式,而是朝廷派遣大量官员进行管理,对社会的管理内容也十分细致。什么水利、农业、教育、林业、工商、民政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领域,官府都开始插手管理了。

特别是还有国企,朝廷也开始做生意了。

特比是在北方的那些大型的重工业,清一色全都是国有资本经营的。国企开始大量从民企手上夺取资源,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矿业,随着改革的持续,各地的民营矿场纷纷被查封,然后由国有矿业公司陆续接手。那些型矿产,则是进行重新招标承包给民营企业,但在税收方面可就比较高了。

国企接手那些矿山,都是把铁路修进去,然后用火车运输矿石,在爆破等方面用的炸药也很先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民营矿山技术落后,对劳动力资源又不能充分利用,确实不适合大规模存在。把一些矿山承包出去,则是用来发挥民间创造力的。民间企业一旦用传统的方式开采矿山亏本了,自然会提高采矿技术。

而在林业方面,国家也将大量山林收归国有。过去交通运输不是那么发达,所以大明的人造林面积并不是那么大,特别是在南方等地区存在大量的原生林,通常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才有很多人造的经济林,砍伐之后把木头丢进河里顺流而下。

北方则是有大量的荒山,树砍了之后没人种的,又造成了水土流失的问题,进而又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朱由校拉开改革序幕之后,北方的那些荒山都被朝廷种上了树木,成立了一片片国有林场。南方的那些原生林同样也被划归国有,大部分都被保护了起来,还成立了不少野生动物保护区。

大明现在在海外到处扩张,木材资源是不缺的。

首先是东北、西伯利亚这片地区拥有大片的森林,同时在中南半岛、东南亚,还有北美洲,都是有大量的木材资源的。

所以大明也不需要对那些原生林进行砍伐之后进行人工造林,完全没有那个必要,还不如趁着现在环境好,多搞自然保护区。

至于那些私人拥有的林场,拥有林场面积超过1000亩的必须成立林业公司,然后进行正常纳税。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