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471章 持续改革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471章 持续改革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天启十五年的大明,到处都是鸡飞狗跳,朱由校调入关内的十几万中央军,配合着在地方上建立的武警、公安,到处收拾那些抗拒改革的地主、商人,不少地主豪强土皇帝的日子当习惯了,突然朝廷不再允许地方自治,一时半会还看不清楚形势,上串下跳的折腾得很,结果马上就被收拾了。

这场改革,是以行政改革为首,所有出自于经商家庭的官员一律清退,同时朝廷从中央空降一大批官员、公务员下来,然后再派出中央军使这批到任的改革官员拥有足够强硬的暴力机器。

到任后,又组织建设当地的武警、公安。

同时将各个地方部门建立起来,不再如同过去那样只有一个衙门,经过多年改革之后,改革后的地方行政体系已经有了十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哪里出了问题找哪个部门麻烦。

行政改革完成后,地方上的新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税收,改革之后没有什么免税特权一说了。收税前要做的就是登记工商、丈量田亩。

所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除了那些小摊贩之外,全都要到工商局登记注册,工商局发给营业执照,朱由校也下旨各地改革地区,工商局必须以最快效率给商人提供登记、注册,不能出现懒政现象。

经营规模达到一定规模的,则是必须成立公司。

完成工商登记的工商从业者,必须依法纳税。一个是商品增值税,一个是消费税,还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关税、船舶吨税、奢侈品税等税种。

同时还有一个农业税,则是需要进行丈量田亩来清算。

加上丈量田亩,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作量,工商登记之后要到处催科收税,但是很多商人就是不交,其他商人一看别人都不交,他们也不交,收税的公务人员上门催也没用,商人都是拉着脸说没钱。

官府催上几次没用,只能使用暴力机器了,让公安、武警拿人,不是没钱么?到大牢里先待着。

还没钱?

那就抄家了,真要是没钱的话就把人放了。要是查抄出来的资产比征税的还要多,那就直接充公了。

一群商人被逮进大牢,很多都被吓尿了,连滚带爬的把税给交了。

那些商人倒是比较容易解决,都是一些生意人,没有什么群众基础,而且多数都是在城里,官府要拿人什么的也容易,随便出动暴力机器就能把他们吓尿,接下来就只能乖乖交税了。

更麻烦的实际上是丈量田亩和征收农业税。

丈量田亩的时候就有大量的民间纠纷,过去很多农户为了逃避税负,将地契投效给了那些能够免税的举人、进士,不过那些地契都是白契,在官府是没有备案的玩意。

农业税改革之后,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少于30亩的农户是完全免税的,而北方则是50亩,东北气候寒冷的地区则是300亩。

在南方地区,即便是耕地达到300亩的地主,农业税也只有10%,朱由校对那些地主,实际上也是给活路的,特别是那些中小地主。以大明当前的农业生产力,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农用机械,但自动化农业机械还是没有的,所以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一个人就能耕种上千亩土地的程度,所以朱由校制定的农业税正好把红线划在300亩这个界限,这就足够一些个人家庭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了,不会造成土地不够发挥一个人的劳动力的问题,甚至300亩土地在当前还是有些过多。

现在自耕农可以免税了,那些举人公们却没办法免税了,那些自耕农自然不愿意再投效,纠纷自然就出现了。

各地新政府一方面要解决这样的民间纠纷,一方面则是对农业税展开征收。

对于这些民间契约的纠纷,朝廷的政策出发点就是遏制土地兼并,所以那些没有在官府报备过的白契一律无效,土地判归自耕农。

所有土地在农业税改革后,都要重做地契。

土地面积都要丈量得一清二楚,地方上的新政府在丈量田亩上面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工作量实在有点大,不过工作量再大,也要一天接一天的干,直到把活干完为止。

一些地主豪强为了抗税,阻挠田亩丈量,甚至打伤公务员。这简直就是在捅马蜂窝,官府直接把武警派去拿人,扣上一个暴力抗法的帽子直接丢进大牢,然后土地丈量继续展开。

这些地主豪强进了大牢,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敢做出暴力抗法的事儿,绝对不是良民,处理起来也很严厉,基本上都是没收土地、劳动改造。没收到的土地,则进行拍卖出售。

有些甚至是整个宗族进行暴力抗法,依托村落的防御工事抵抗武警,结果中央军把火炮拉来了,几炮下去就把土墙、寨门给轰开了,然后整个宗族都被逮进去了,全部进行劳动改造,普通的宗族成员劳改几个月放了,主谋则是继续劳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土地丈量和农业税的征收,都在武警、公安和中央军的配合下,强力的扫清了各种障碍,真可谓是民心似铁、官法如炉。

然而这次改革是深受普通百姓拥戴的,那些地主商人还有权贵们想要造反,显然缺乏群众基础,真正的民心还是站在朝廷这边的,那些试图反抗改革保住利益的群体,只是部分民心而已。

过程中一些行为恶劣的群体,也被地方政府报告朝廷,然后在秋后进行斩首示众。

一时间也是杀得人头滚滚,那些权贵和地主豪强,以及那些商人几乎被吓破胆。谁敢阻挡这次改革的滚滚大势,谁就要付出代价。

随着改革的进行,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听那些资本阶级走狗的文人忽悠了,因为朝廷改革之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减轻了大量的负担。

徭役不征了,自耕农免税了,同时盐税也减轻了。同时朝廷还搞了减息降租,土地佃租一律不得超过一成,而在民间借贷方面,规定月息不能超过8厘,过去签下的借贷契约一律整改,碰上不整改的可以到法院诉状。

改革之后则不允许民间借贷的利息超过8厘的月息,否则一律视之为高利贷,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管是自耕农还是佃农,在改革之后日子都好过了许多。

而且每个施行改革的地区,法院都运转了起来,老百姓来诉讼也都认真对待,法政人员都是朝廷派来的,在制度监督之下也不敢玩收受贿赂,尽到了保护弱势群体的责任,能够及时的处理诉讼,也能给出一个公正的判决,一时间也让老百姓拍手称快。

每个地方一改革,法院就是爆满。天天都有前来鸣冤的百姓,又撤出了一堆陈年旧案。

有些案件却是不好完全处理,因为牵扯到不少已经离任的官员,很多离任官员此前搞出了一大堆的冤假错案。

很多案件都报了上来,朱由校看到下面一大堆的奏折。

“那些陈年旧案,该翻案的翻案,至于那些办案的,先搁置一旁。”朱由校吩咐道。牵扯到的那些离任官员先不用去管,记录在案就行,等日后慢慢收拾。

这次改革,朝廷是摆出一副过往不究的态度,很多官员在任期间乱七八糟的事儿都整出来了,要是追究起来恐怕要牵扯出一大片人,到时候难免有一些狗急跳墙阻碍改革。

不过追究不追究,还不是朱由校一句话的事儿。

等完成了改革,再翻过来彻底清算一遍,到时候一个也别想跑。

天启十五年的改革,在朝廷的武力支持下,显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地的改革持续的深化。

从朱由校掌控军权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场改革必然会成功。

因为这场改革,是一场顺应民意的改革。而且军权、政权上的压制力,东林党已经被清洗出朝堂了,而东林党手上又没有军权。地方上的武装尽管可能有一些,但那些卫所早就烂掉了,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大明境内的民间财阀钱再多,也无法转变为军事实力。

此次改革,地方卫所一律裁撤,变成了武警、公安作为地方政府的武力支持,同时还有中央军配合,对那些阻挠改革的利益阶级势力进行武力镇压。

本质上这就是一场阶级战争,战争是没有心慈手软一说的。因此此次改革,朱由校和汉皇党对那些阻挠改革的群体,都是采取坚决镇压的态度。

那些利益受到改革影响的阶级,这个时候就像是想要造反,也没有民意基础,顶多也就是蛊惑一小部分的老百姓,很快也就被镇压下去了。而且随着改革的推进,老百姓也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支持改革已经是民心所向,反对改革的阶层更是无力回天。

而在北方改革进行得比较早的地区,改革的成果已经出来了。

朝廷在各省都建立了完善的粮食保障制度,朝廷在各地的粮仓现在都是满的,在调节粮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上粮食价格低的时候买入拉高粮食价格,粮食价格高的时候放出粮食平抑粮价,让粮价始终保持平稳状态,避免谷贱伤农和粮食价格暴涨。

同时朝廷的那些粮仓,也确保朝廷可以对受灾地区的百姓展开赈济。

实际上此时甚至是不需要直接赈济粮食,老百姓也能在受灾的时候不被饿死,因为北方各个完成改革的省份,出现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老百姓只要到工地上去做事,工钱都是比较高的,在粮价平稳的状态下,活下去毫无问题。

相当于如今老百姓要养活自己,已经不仅仅是依托土地,还有大量的务工机会。

朝廷在铁路、公路、水利上的建设投入,是一年一年的投入要高的。如今的大明,已经发展到了密集型劳动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业革命阶段。

在这个阶段,作为密集劳动产业的工业快速发展,同时政府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大量的就业。随着工人权益保障体系的出台,工人的权益也开始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而在南方各省,改革刚刚开始,朝廷的粮食保障系统也正在建设,很快也就能够把这个系统普及开来,饥荒在未来的大明将成为历史名词。

这个粮食保障系统,是涵盖粮食产区、铁路、粮库的这么一个体系。大明此时的粮食生产基地,已经有东北、湖广、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这几大产区,同时在中南半岛地区的粮食贸易,也正在逐年增长。

北方的这些粮食基地的铁路系统正在趋于完善,粮食产出之后可以直接通过铁路运往各地。

而湖广地区的这个传统的粮食产区,则是通过长江水运的方式,高效率的运往江南等地区。

南方各省的改革,这伴随着铁路的建设。

一大批的铁路工程已经确定了下来,正在进行勘探、施工。此时的大明,已经掀起了一股铁路修建热潮,并且从北方向南方持续蔓延。

当大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铁路网之后,粮食的调节就变得更加容易了。全国的粮食,将通过铁路网络进行大量的调运,哪里缺粮往哪里运,而且粮食产区分布各地,某一个粮食生产基地受灾,其他的粮食生产基地可能则是丰收。

而且随着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资金的不断增长,各个粮食产地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很多耕地因为水利设施的完善,已经能够做到旱涝保收。

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老百姓获得了大量非农业的就业岗位,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自然也就大大增强了。而这个动力的来源就是中央财政,中央财政又是通过征收各种税收来增加的。

朱由校作为皇帝,不仅仅要保障老百姓的利益不被权贵、资本阶级所掠夺,还要保障他们不会被天灾逼得活不下去。这是作为皇帝的一种基本责任,因为没有活路的老百姓,必然是会把朝廷给推翻的。

北方地区过去因为经济不发达,农业一旦受灾,老百姓的抗灾能力比较弱,所以也就容易出现农民起义,毕竟大家不活不下去了。而此时北方各省已经基本完成改革,朱由校已经不用再担心什么农民起义的问题了。

南方地区对天灾的抵抗能力要强上许多,最大的灾害基本上也就是两淮地区的水灾比较严重,朝廷此时也开始着手治理两淮地区的水患。

此前抄家发了一波横财,基本上都拿来建设各种民用基础设施了。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