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345章 大明电报公司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345章 大明电报公司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推荐一下书友写的书重生南明当皇帝,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

这次御前会议,商讨的结果就是增加军力,巩固边防,以避免蒙古人突然发难而手忙脚乱。

并且在北方改革完成之前,尽量稳定局势,不再对外发动较大规模的战争,不过对外殖民战争还是会继续进行。

朝廷未来几年的重心还是放在内部改革上面,所以需要一个稳定的局势,确保改革能够顺利完成。

特别是在当前,那些旧有利益阶级已经对改革充满警惕,随时可能跳出来搞事。在这个紧要关头,确实不宜到处发动战争。

为了应对局势需要,御前会议之后,朱由校又召开了统帅部会议,重新对军事进行变动。

这次变动主要是增加了大明国防军的编制,国防军规模定为100万人,以生产兵团为主,兵员以义务兵为主。

另外就是大明野战军的规模,将提升到40万,编成25个步兵师、20个骑兵师,3个炮兵师。

海军陆战队规模扩编为10万人,编成10个步兵师。

守备军则编练50个守备旅,兵力为25万。

地方武警部队规模定为10万,分布各新政地区,为当地官府可直接调用的军事力量。

总兵力为185万,职业兵数量较少,大部分都是义务兵。同时大部分都是生产兵团,地方守备旅都将进行生产。

只有野战军、海军陆战队这50万兵力不用从事生产,这些部队要么打仗,要么练兵。地方武警则用于维护治安,也需要经常训练。

国防军的生产兵团则将在国防线上进行分布,重点还是分布于在与蒙古的边境线上,这些生产兵团尽管用于训练的时间不是那么多,但毕竟是火器部队,训练几个月就能上战场,何况是服役五年。农闲时期都可以进行训练。

这些生产兵团虽然不如野战军精锐,但是战斗力也不会太差,在拥有大量靠谱的火器之下,对付蒙古人是绰绰有余了。完全有能力撑起边防。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这些国防军都可以抽调出来作战。

这些部队又分为东北军区、西北军区、中央军区、南洋军区。

东北军区的中心设在沈阳,西北军区中心设在后世的乌鲁木齐,中央军区的中心设在保定。南洋军区的中心设在吕宋马尼拉。

各军区按照局势需要分配兵力,野战军隶属中央军区。为朱由校直接统帅,同时因为战马数量的增长,朱由校决定给野战军步兵都配备代步马匹,以增强野战军的机动能力。再加上公路的不断建设,未来野战军可以快速的赶到战区。

西北战区、东北战区、南洋军区都是以国防为主要目的,不可能对中央政权构成太大的威胁。

海军方面,则成立中央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三支舰队,中央舰队力量最强,负责对外海战。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则负责协助海关、清剿海盗,以及救援商船、渔船。探索各海域、协助海军陆战队镇压暴乱土着等等。

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将以装备巡洋舰、护卫舰为主。

中央舰队将装备20艘2000吨级战列舰,这些战列舰将装备大口径重炮,这些战列舰建成之后,这批战列舰最少可以服役三十年以上,是个比较划算的军事投资。

而小吨位的战列舰,有的将退役,有的编入北洋舰队、南洋舰队。

经过这次的改制,军事建制已经正式完善了起来。

而旧有的边军,到天启八年就能完成全面裁撤,新政地区的地方卫所也已经完全裁撤。

在军事方面。朱由校已经彻底的抓牢。

这军权也是朱由校穿越到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本钱。

这次改制将在三年内大致完成,届时就是朱由校登基十年的时候,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那些跟随朱由校成立新军的将领。此时一个个都升了职,改制之后,冒出了八个军长,都是朱由校当初编练新军的那些老部下。

而军区总司令则是由文官担任,孙传庭担任东北军区总司令,卢象升则被朱由校提拔为西北军区总司令。南洋军区总司令则由高邦佐担任。

这些任命圣旨一道道的发了出去,蹿升速度最快的莫过于卢象升,同样也是坐火箭的级别。不过卢象升刚刚统帅大军收复西域,功劳是足够大了,尽管年轻一些,但提拔为西北军区总司令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不过群臣对皇帝这样的行为已经见怪不怪了,当初孙传庭同样也是如同坐火箭一般的往上窜。

对于这些像坐火箭一般上窜的家伙,别人也只能看着羡慕,能入皇帝法眼的却是不多,但是这些被快速提拔上来的人,一个个能力都非常不错,不少大臣都对皇帝的识人之才感到佩服。

实际上朱由校的识人之才只能说是一般,但穿越者自然能分辨出一些忠j。

人员的变动并未结束,孙承宗与袁可立被朱由校调回京师,袁可立担任兵部尚书,孙承宗担任统帅部参谋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建奴已经被扫灭了,东北地区如今也稳定了下来,孙承宗和袁可立两位老臣自然是要调回来了。

而孙传庭、卢象升正好年富力强,也是时候放到地方上主持军务。

朱由校心里打算着,孙传庭和卢象升这两个对朝廷忠心耿耿又有能力的臣子,最少还能为他打工三四十年,调出去车马劳顿一些也没什么问题。而孙承宗、袁可立这两个老臣调回来,也不用到处车马劳顿。

孙承宗在接到调令之后,算是松了口气,孙传庭一来,便将职务移交给了孙传庭,然后赶往京城。

此前孙承宗这些年在东北手握重权,也担心皇帝猜忌,此番皇帝把他调回京师任职,自然是如释负重。

作为帝师,孙承宗造反的可能性非常低。此时东北地区平定,野战军陆续撤出东北地区,孙承宗手上的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了,朱由校并不感到担心。

调回京师的孙承宗。担任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地位仅次于朱由校,不过军权却是抓在朱由校手上,为此更没有什么隐患了。

调回京师的孙承宗和袁可立,很快就接管了工作。

此时兵部就相当于是国防部。最高统帅部则是具体的军事指挥部门,是朱由校搞军事集权的产物。

改革则在继续进行,军事改革和行政改革都在做。

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此时纳入改革范围之后,新政区域就更加广袤了,不再是只有一个北直隶和东三省,以及那些海外地区。

这三个省纳入改革之后,新征地区增加了6000多万人口,而北直隶人口则达到3000多万,东北地区的人口也突破了1000万,新政地区的汉民人口数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1个亿。

改革得到了国有资本财团这个利益集团的全力支持,还有新征地区那些民资工厂主的支持。

这次新政改革意味着更多的人口被纳入这个体制内,市场将变得更大。而且不是变大一点点,而是成倍的增长。

市场大了,赚的钱自然也就更多了。

官方和国有资本财团的投资建设,让老百姓有了就业岗位,财富不断的往基层百姓渗透,基层百姓就有了购买力,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能进一步的增长。

而且圈地运动展开之后,城镇化水平将继续提升。人口集中在城镇。农村自然经济将会迅速被商品经济取代。

到时候吃穿住行等等产业都会被带动起来。

新政改革对于国有资本财团来说,绝对是一次资产大量的过程。首先新征地区的各个矿业将被国有资本财团垄断,所有民资矿产都将被收归国有,禁止私人开采。

冶金业也是被国有资本财团垄断的行业。金属加工之类的民资则可以进入。

各国有银行也将在行政地区铺设,对存款进行吸纳,并对地方上的钱庄、当铺进行关停。

那些山西晋商,这次算是要吐血了。他们也是北方商人之中,最反对改革的一群人,不过福王造反失败了。他们现在也不敢跳出来和朝廷作对。

实在没有办法的晋商,已经陆续将票号关停结算,这生意实在是没办法做下去了,山西票号的网络都已经被搞得支离破碎。而国有银行的崛起,这些票号也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除此之外,公路也是国有资本财团的资产,这些公路都是由国有资本财团旗下的企业建设的,不过也接受民间投资。

国有资本财团同样也在新政地区圈地,圈地运动的主力还是这些国有资本财团,手上的土地反正是越来越多,优良资产到了国有资本财团手上,基本上是只进不出的。

这些土地来源很多,有的是花钱买的,有的是商人抵押贷款破产后被银行清算所得的,有的是抄家弄来的。

房产开发什么的,国有资本财团自然也是不会放过的,这些都是存在利益的。当然在有些领域,国有资本财团是会与民资展开竞争的。

不过这年头最赚钱的还是工业,工业方面国有资本财团目前垄断者矿业、冶金,同时凭借着专利法,靠那些技术专利垄断着诸多商品的生产。

特别是那些新兴产业,基本上都是国有资本财团垄断着。例如机械制制造业、化工业等等。

一旦改革,有太多的新利益产生,在一群新兴资本势力的推动下,传统利益集团已经被压制了下去。

在朱由校专心进行内部改革的时候,技术发明却是在不断的涌现、进步。

第一条电报路线终于是搭建完毕,从京师到天津,虽然不是很远,但是这条电报线路投入运营之后,马上取得了成功。京城到天津的通讯速度简直快得让这个年代的人们感觉难以想象。

电报的出现,让国有资本财团的商业运作变得非常容易。

这年头赚钱靠什么?

就是靠比别人更快的通讯,这样想要赚到钱就太容易了。

在这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市场需求与生产规模能不能对得上,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搞不太清楚的。于是商品价格波动就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了,而且有时候波动得比较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就像是后世做什么茶叶、蔬菜贩运生意,在电话没有普及到农村的时候生意非常好做,贩卖商可以掌握价格主动权,可后来电话普及到农村的时候,贩卖生意就逐渐不好做了。

所以信息获取速度是商业盈利的关键,而在后世,大部分有价值的信息都是被垄断的,普通人接触不到太多。

哪里有需求,最近的地方哪里有货,电报绝对是一个商业运作的利器,有了这个玩意,日后统筹货物就非常方便了。

先进一步就是神器,落后一步就是。所以电报虽然比不上后世的通讯工具,但在这个时代的价值却是无比巨大的。

而且关键是这个技术是掌握在朝廷手中,铺设线路,开办电报公司都是需要朝廷点头民资才能进入,显然电报行业也是将要垄断的东西。

第一条电报线路成功投入内部运营之后,大规模铺设电报的计划就产生了,杨国瑞建议成立电报公司,先将电报铺设到新政各地区。

“电报公司确实是要成立一个,不过先不要开放民用,朝廷内部先用几年再说。”朱由校对杨国瑞吩咐道。

“是,陛下。”杨国瑞记了下来,随即前去让人筹备开办电报公司。

天启七年七月,‘大明电报公司’正式成立,电报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可以建设的东西又多了一个,一个产业就出现了,经济就是靠这些新技术产生的新需求所带动的。

不过这些电报暂时是不开放民用的,这东西是个商业利器,有了这个玩意,国有资本财团就能玩死很多民资商人。资本就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国有资本财团如今变成大鱼,自然是到处吃小鱼了。

电报之后几年时间里,都不会开放民用。开放民用也是逐步的开放,例如国有资本财团占据绝对优势的地区,才会开放电报民用。

同时电报也将改变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只要军事和行政系统都用上了电报,朝廷对地方局势的控制力就会大大增强。

除了电报技术的成熟,新的纺纱机器也有了突破,一台水力纺纱机带动的纱锭不断增多,最后甚至达到了同时带动1000个纱锭的程度,纺织业生产力已经开始快速膨胀了。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